元代黑釉瓷器图片,明代瓷器与宋代瓷器的区别?

明代是在前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宋代的瓷器发展特别好,后来大量的仿宋,明宣德就命令景德镇仿制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和汝窑瓷器,存世的有大明宣德年制的仿宋汝窑盘,后来的成化皇帝也再次仿宋,品类更为丰富。到了明代中晚期,市场的需要,大量民窑也仿宋,官民争市。

元代黑釉瓷器图片

具体的区别还是很多的,今天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1、从器物的造型上区别

宋代造型多简朴,以仿青铜器造型为主,并多小件,但在器物的边角、口沿、底足很讲究修饰。如汝、官、哥、定、钧的器物都修整得很规范。

(宋代哥窑八方碗)

(宋代汝窑盘)

明代永乐的器型古朴秀美,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特别是压手杯、盘、碗等都制作得比较精细。 宣德器物的造型丰富,制作精致、成化器型小巧轻盈、制工精良、使仿者望尘莫及。弘治、正德器型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的器形,厚重古朴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但制作比较粗糙。康熙年代就特别流行仿以仿明永乐、宣德、成化器物较多。

(明代的碗)

2、从底足上看出差别

宋代器物底足制作精细规整,有裹足支烧,通体施釉,也有不施釉的,只刷一层护胎釉水。官窑器露胎处呈现深灰或灰褐色,俗称"铁足"。支钉横断面为灰褐色。汝器支钉横断面为粉白色。

(紫口铁足)

明代永乐、宣德大盘为砂底,质地细腻光滑温润,呈现火石红。永乐盘砂底一般色白而细,砂底上有小块铁色斑,细腻光滑,抚摸时有糯米粉之润滑感。 宣德器底部为白胎色而有火石红,有一层浅红色的涂抹料,均无旋痕。凡带旋痕的多为清仿产品。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璧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平底实足、高圈足等。

(明永乐盘沙底)

3、从瓷釉上看出差别,五彩,斗彩以及各色彩釉逐渐发展和流行起来。

瓷釉是瓷器的外表,不同朝代各个窑口烧制瓷器的釉色、硬度、密度、润度、厚薄、有无气泡和橘皮纹等是不同的。观察古瓷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和气泡大小疏密等特征。如旧瓷有"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又称"蛤蜊光"。

(瓷器左侧有明显哈喇光)

永乐白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和闪黄色,釉厚处则闪浅淡的豆青色,并且琢器的表里釉多均匀一致。因此需要进一步观察釉中所含气泡的大小疏密。如官、哥窑釉泡之密似攒珠,汝窑釉泡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棕眼"等。这些都是不易仿制的特征,可作为划分时代的线索。

4、瓷器纹饰

宋代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令人爱不释手。

(北宋 磁州窑黑剔花缠枝花纹矮梅瓶)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执壶带温碗)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明代瓷器纹饰)

5、瓷器款识

宋窑款识大多与官窑有关,越窑是以刻花的纪年为主,比如“元丰三年”,有的以一个字为主,比如“供”,“官”,定窑也有“官”,还有以宫廷建筑落款的“风华”,“慈福”等,汝窑也是,有的还以姓氏落款,比如“蔡”,“甲”“乙“”丙“”丁”这样的,均窑落款少,以数字落款的,磁州窑就会以谁家造的落款谁,比如“张家记”,“李家造”。

明代瓷器款识一般以书写,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哇,这一聊起来就很多很多了,得慢慢的一个一个年代的先理清楚,然后多看多学习多对比了,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整理了这些,希望这点小知识能帮到大家。

高古青瓷釉面特征?

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于是土中而来,自然会留下明显的出土痕迹,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据。本文将介绍土斑的特征和釉面胎体变化。

一、高古瓷釉面土斑

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会形成“土斑”。土斑有两种,一种称“蚕卵斑”,成颗粒状,像桑蚕产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蚕卵斑形成与土壤中矿物质成份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另一种称“蚯蚓屎斑”,成条形曲线状,形状尤如蚯蚓的屎,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二、高古瓷釉面特征的变化

瓷器釉面系玻璃相,古瓷因地球引力和氧化的长期作用,釉面物质会重结晶并玻化脱变为类云母状物质,此为脱玻化现象,同具钙化迹象,釉面宝光内蕴,其状如蒙了层塑料薄膜,有种油润的玉质感,有的会象宋代哥窑釉面那样发出酥油光。积釉处会因釉层肥厚质变而呈果冻状。有的古瓷积釉处,能发出盈盈湖绿色,恬静飘逸,给人以美的享受,凡古瓷釉面用手抚之一定有种细腻软滑的质感。

古瓷釉葯是由数种物质组成,古瓷在地下年代久远会发生氧化质变,尤其处潮湿、高湿或液态环境中,釉中的易中和易溶解物质也会流失。由于重结晶及重度脱玻化质变釉面会出现糠状脱玻化莹透立体状,简称糠玻透晰现象。此现象易发生于器物口沿、棱角、足底及胎釉结合处,及土壤接触面等相关部位,这种“透晰”与高古玉的通透立体现象颇相似。

古代釉药熔点低于现代釉药,在窑内煅烧时因釉药流动,古瓷釉面凸处釉薄易显现地色,既胎或化妆土之色,凹处积釉现象明显。新瓷釉面失透,流动性差,绝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古瓷这种苍老幽深的质感状态给人以视觉上的异样感受;用十倍放大镜观察效果最好,晶莹剔透,丝状如网,有幽深玄妙之感;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气泡萎缩,边界粘稠不清,云蒸雾绕变幻多姿;釉层较薄的釉面显微观察虽无起伏佚荡之质感,但釉面肯定会伴有其它质变现象;新瓷显微观察质感平和单调而无变幻之美。 宋代前的古瓷多见玻璃釉者,其实是因年代久远釉面玻化透晰所至,并非制作时有玻璃釉这一品种。

古瓷有铅釉、石灰釉、干粉釉、盐釉、石灰碱釉等多种,分液态和干粉态,因原料比例熔化温度及釉层厚薄不同,玻化后透明度也不同,文博界一般认为石灰碱釉始自南宋龙泉窑,笔者认为石灰碱釉应始自北宋早期,手中有北宋官窑器物的朋友可能会支持这一观点。当然,做为新观点的确立还有要经过否定、论证、认同的过程。其他釉类自商周起一直相继沿用并不断优化改良。

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自商代出现原始瓷一直到东汉才完成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原始瓷釉层薄且常凝聚成芝麻点状。早期的釉色以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或茶叶末等色为主,但釉色质量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优化的过程中。如白釉自北朝已出现,真正烧制成功却在隋代;红釉一般认为出现较晚,古瓷中较少见,其实唐代越窑、耀州窑就有偶尔窑变而成的棕红器物;疑似五代柴窑器物中的红釉发色已很平稳,显然已受人掌控是较成熟的工艺了,但它却随着柴窑工艺失传而中断,当然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认可;总之古瓷釉面发色是由偶然向必然逐渐优化改进而来的。釉色以纯净、悦目、细腻、均一为上,古瓷发色多为过渡色,纯正者相对较少,釉色纯净悦目器型端庄精致者定为上品。

古瓷釉面沉静深邃主要由脱玻化重结晶质变与老化萎缩纹两方面原因造成。唐至宋代的古瓷中多有土黄釉色器物,如道观寺院之色,原料不纯不是主因,主要应与当时人们信仰有关,古代方位及五行学说,南火、北水、东木、西金,中为土、为黄,土黄代表神权,代表中央,代表集权,封建集团崇尚这种色调,直至封建社会结束。

有的器物釉面因年代久远而黄化或呈赭褐色斑等质变。此特征多数出现在器身局部,目测可见;有的显微镜下多呈不规则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

质变程度因器物所处地质环境的湿热度、酸碱度、深浅度、暴露度不同而各异,如北方干冷,部分地区酸碱度适中故出土器物多有晶莹如新者,暴露于空气中的部分釉面往往多见氧化斑类质变迹象。

有的古瓷因水土沁而失光,但未沁釉面完好有光泽,这与化学药物处理后釉膜整体破坏的失光截然不同,未做手脚的古瓷釉面清爽洁净、赏心悦目。有的釉面老化指数高,边沿、拐角处能见自然风化脱落现象。凡烧成温度较高者如白釉黑釉红釉等则不易质变,各窑口中以定窑釉面抗氧化沁蚀能力最强。

陶瓷器烧成温度高低、胎釉厚薄、地质环境优劣、干冷程度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正比;地质环境的湿热、酸碱度高低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反比。地质环境是由地理方位、气侯条件、地下状况等原因决定的。入窑烧制时由于摆放位置不同古瓷多有阴阳面,阴面釉色相对暗淡粗糙多见棕眼,而处窑腔中心受火均匀者阴阳面则不明显,且烧成器物釉面平滑成色亦好。

古瓷皆具备包浆特征, 器表氧化熟透层亦称包浆。传世品包浆滋润深遂,出土品包浆深沉自然,包浆实际是氧化质变现象,是器物抵御氧化沁蚀形成的自然保护层。古瓷表面的包浆熟透层具不同程度的松弛性,经把玩易沁入汗渍油腻,包浆更易滋润深沉。整器无做旧痕迹,如人为酸蚀、灰糟、打磨,使用中不可能磨着的部位磨损等现象。

个别器物也有因原持有人缺乏文物基本常识而随意加工者,如一件旧气开门古瓷的几个水泡眼被打磨了,看样子是想磨平,虽无大碍,却破坏了器物的原始状态。这种有意或因无知而随意加工的情况不是个例,如在器物底部或口沿磨上使用痕迹等。

尤其古瓷中釉面光洁如新者多是瓷中上品,切忌为消光随意动手弄巧成拙。为便于识别区分作旧赝品,要尽量多掌握些人工做旧的方法,并注意观察各类做旧器物的特征。凡人工做旧者干涩呆滞无灵气,毫无自然美韵,比如酸做旧过的器物釉面绝无晶莹洁净之光泽。真正掌握了上述要领,新老器物一望便知。

三、釉面现老化萎缩纹特征

瓷器出窑时饱满而生涩,年代久远后釉面老化收缩形成细小皱皮纹,气泡收缩而形成众多凹点(小麻坑),统称萎缩纹,理同老人之面纹。萎缩纹在适度光照下晃动易见;萎缩纹是微小的皱皮状也包括包括放大十倍左右观察效果最佳,再大反而看不清。唐至五代时期器物的萎缩纹相对明显,宋代以后已呈递减之势,釉面萎缩程度因器物所处环境及抵御氧化能力强弱而异,但在宋元以后的器物上很少明显看到此纹。釉质越细腻萎缩纹越细小,有的不细心观察难以发现,萎缩纹的清晰度当与釉药品种及烧成温度保存环境有关。古瓷釉面萎缩而滑腻,触之如婴儿肌肤,滑不留手,妙不可言;部分明器古瓷油腻湿润者除外。

四、古瓷胎体的特征变化

古瓷胎釉含有可溶物质,同时所有器物经氧化沁蚀都具可损性,不管出土品还是传世品,经氧化分解潮气沁润,部分物质会中和挥发流失,胎釉定有疏松酥化趋向;年代久远后会变轻,陶器较瓷器明显;瓷器瓷化程度越高、胎釉越厚抗氧化分解能力越强。如汝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烧成温度最低,故汝窑、唐三彩及古陶真品中有的上手会有发飘的感觉,但此现象不是绝对的,地质环境、保存条件好者此现象不明显;瓷器中烧成温度较高的定窑(1320度以上)、龙泉窑(1300度以上)、钧窑(1250-1270度左右)官窑(1230-1270度左右)等窑口作品这种分量减轻的状态则不明显。

古代胎土所含成分与现代有别,如宋代官窑胎土掺有大量紫金土含铁高比重大手感也重,故在对宋代官窑器物鉴定有上手一掂分量就有八九不离十之说;元代胎土中含铁高,器物亦显厚重。

现代瓷器都是机械练泥,杂质少,气孔小,密度高,比重大,有另类死沉的坠手感。古瓷为手工拉坯,器物多有不平整之处,为提高胎体光洁度提高施釉效果,故多有施化妆土者。古瓷若不慎破损,瓷片易出现酥碎、酥层、掉渣状,新瓷则无此现象;破损处可见胎骨内的陈旧或水土沁程度,真品白胎也会成青白或黄白等色,一般不会等同于原色。有的古瓷因胎体酥糠程度较高而出现酥裂现象。凡见胎体酥裂釉面晶莹如新者必为古瓷无疑。

底胎熟旧,器型古朴典雅,旧气特征明显,具备时代特征的定为古物。器物底部是雨晴表,含有较多信息,细心观察定有所发现。古瓷露胎处、釉薄处一般能见到火石红存在状态,有胎红窑红、火石红、刷红之分,此类文章较多,详见有关论述,古瓷中亦见不带火石红者;火石红形成机理就目前而言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再者主要通过胎底可看出胎体新老熟旧程度,胎釉结合处质变程度等。有的老窑器底看似新而粗糙,但细看确有种苍老熟透的质感。古瓷底胎湿润干涩者皆有,这是由器物所处环境决定的,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绝对化。

值得研究的是,古瓷底部露胎处发色有的明显属刷上的护胎釉,但有的发出如火石红的棕红色,笔者认为这种棕红应是因器物年代久远胎内铁分子析出所至,属“胎铁外析氧化现象”,该现象在古瓷老裂纹形成机理及呈色中亦有提及,火石红的轻重与环境干湿度年代远近有很大关系。

古瓷中生活用瓷的耳柄之类附件均为胎接,而陈设观赏用瓷则多有釉粘者。闻声辨器要经常练习、揣摩,多数古瓷其声如瓦、沉闷沙哑,有的声如金石,宋代湖田窑、定窑等器物因烧成温度高且胎薄,则发音圆润,个别圆器甚至能颤音悠长。只要细心观察,时间久了自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闻声辨器的鉴别方法。

因历代工匠都有改革创新之作,器型不能作为鉴别断代的主要依据,更不能简单的将未见过的器型斥之为臆造,文物鉴别事关文物命运,要慎之又慎,要看重器物的古旧特征(旧气特征),实事求是全方位验证后方可下结论。

元代烧制瓷器垫石英砂吗?

元代烧制瓷器是垫石英砂的。

元代多采用砂堆叠烧,是瓷器装烧方式之一,其方法是先将石英砂放入匣钵内,在石英砂上放第—个碗,口沿向上,根据第一个碗上圈足的大小,放五至六堆砂堆,再把第二个碗的圈足落在砂堆上,依此类推装匣,入窑烧制。其优点是口沿满釉,与定窑覆烧法不同,其缺点是在碗、盘心留下了若明若暗的砂粒疤痕。金末元初河北磁县观台窑也采用此种装烧方式,采用此法烧制出的粗制白瓷、黑釉瓷占比例较大。

单色釉瓷器有多少种?

单色釉,夏天最不可辜负的色彩!没有青花的蓝白相映,没有彩瓷的繁复缤纷,纵然仅纯净一色,却不输于“浓抹淡妆”,这就是单色釉。又被称为“一色釉”、“纯色釉”。由于瓷釉内所含化学成分的不同,不同种类的单色釉瓷器烧成后会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单色釉瓷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若讲极简,宋朝是最早的极简。古代美学,到宋代达到最高,要求绝对单纯,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用墨画画、烧单色釉瓷器,画画不用颜色,这就是极简!

△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雨过天青云破处 ,这般颜色做将来。”

单色釉在这时期进入了发展期,在明代得到进一步发展,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到了清代,单色釉瓷器胎体优雅、流畅,釉色纯正、明快,部分单色釉瓷,釉下的暗刻刻花,似有似无,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又有图案可供养眼品赏,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珑,精美无比。

单色釉被认为是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

看一色千秋,万彩归一。

白 白如梨花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白釉还可以分为甜白、象牙白、猪油白、卵白、月白、青白、鱼肚白等。白瓷是宋代陶瓷的精粹,北有定窑,南有景德镇青白瓷。永乐朝创烧的甜白瓷,有“汁水莹厚如堆脂,光洁如美玉”之感。

青 青如碧玉

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青釉是我国瓷器最早的釉色,商代中期已经出现,宋瓷中官、哥、汝、龙泉、越窑、耀州窑等都烧出了不同程度的青釉。

红 红似朝霞

红釉以氧化铜为主要呈色剂,包括祭红、豇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瑚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矶红、肉红等。从唐代开始,制瓷艺人就发明了红釉烧制技术,长沙窑的铜红釉是如今能看到的最早的红釉;但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是明初永乐创烧的鲜红色釉;至宣德年间,技术日臻成熟,景德镇烧制出了大名鼎鼎的祭红(霁红),因其烧成技术极难掌握,有“千窑一宝”的说法。

黄 黄承天德

黄釉包括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蜡黄、鳝鱼黄等。明代,到弘治以“娇黄”为第一。但是因其谐音“皇”,黄釉瓷历来是皇家的专属,象征权力与尊贵,严禁民间使用。

蓝 蓝比深海

蓝釉包括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祭蓝等。最早见于唐三彩里。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后人把霁蓝、霁红、甜白并列,推为宣德单色釉瓷的三大“上品”。

绿 绿比翠玉

绿釉包含郎窑绿,苹果绿;低温绿釉有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我国早在汉代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制铅绿釉,宋金时期,绿瓷首推定窑,称为“绿定”。明代,色彩独特的“孔雀绿”烧制,打破了前朝绿釉皆呈深暗青绿色的局面,达到了亮翠的程度。

黑 黑如漆墨

烧造黑釉瓷的窑口众多且时间长久,绵延千年。黑釉瓷早在东汉就已出现。宋之黑釉首推建盏,其原因在于宋代饮茶习俗的改良。康熙一朝,景德镇则烧造出著名的黑釉——乌金釉。

单色釉,大美至简,却并不简单!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惟愿能在这单色釉中,领悟极简美学之道。

内容来自东家陶瓷手艺人观颐斋的分享。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如何辨别哥窑与官窑的区别?

宋瓷收藏中有“官哥不分家”之说。根据冯先铭先生的[中国陶瓷]中的定义,北宋汴京官窑和南宋修内司与郊坛下官窑均为真正意义上的宋代官窑,而哥窑也位列宋代五大名瓷之中。近年来有些关于故宫哥窑瓷器的研究,试图进一步阐明传世哥窑与官窑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最近已有专家提议把哥窑排除在宋代五大名瓷之外。

汴京官窑瓷器仅在北宋时期烧制,南宋时已有文献记载。其窑址应是在汴京附近,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而埋在泥沙之下,重新发现其窑址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

南宋官窑,又分郊坛下及修内司,后者窑址已在杭州郊外老虎山发现。与北宋官窑不同,南宋官紫口铁足,胎土不同。

存世宋官瓷多为故官旧藏,现为两岸故宫博物院藏品,民间偶有所见。主要特征是单色釉,天青、米黄等,大开片,没有金丝铁线。

二十世纪初京汉铁路动工时曾发现一批宋官瓷器。当时大多数人以为是日本人的仿品,不予重视,因此这批官瓷多流向欧美,后经伦敦的几个知名古董商,包括日商龙繭堂,在二十世纪四十、五十年代流入欧美私人藏家之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淀,近年来偶见于拍卖市场。这批官瓷,尚未得到足够的认识。

元、明时均有仿制宋官瓷的,与真正宋官有时很难鉴别,故传承有序成为一个鉴识标准。即使顶级大拍行的专家,在断代上也留有余地。

作为传统上的五大宋瓷,哥窑瓷器金丝铁线特征明显。官哥不分家的说法,主要是指与南宋官瓷的胎釉近似,但与北宋官窑瓷器还是有一定差别。传承有序的哥瓷可根据器型、釉色、开片任意断为南宋、元或明,并无广为接受的标准。纵观二十年来国际大拍市场的成交的哥窑,断代有宋、元、明,器型多为小件,都有开片,但半数以上仅有铁线而无金丝,近半数没有紫口铁足,釉色有天青、米黃不等。成交品变异大,说明断代标准不一,认识不同,基本上无规律可循。有金丝铁线,多可视为哥窑。

以下几件,前面四件官窑断代从宋到明,是拍卖公司的判定并成交,都没有金丝。最后一件哥窑琮式瓶,釉水肥厚,金丝铁线,温润如玉,元或明的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