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简笔画,崇祯青花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崇祯青花用高岭土制胎,胎质大多粗糙、疏松。胎色灰白色。胎体普遍较厚,少部分产品胎体轻薄,瓷化程度较高。釉层稀薄,釉面不平整,光泽度不强,釉色白中闪青,也有青灰色,部分还开片。盛行在器物口沿处施一圈酱色釉(即酱釉口)。圈足一般较矮,阻断露胎线外沿旋削较多。大碗圈足边墙内壁有较深的“二层台”形挖足残痕。除部分盘、碗外,一般底足较高,足外墙下边无釉,底足内亦无釉。盘、碗有跳刀痕,有的足底留有没旋削净的小台、窑渣、鸡心凸起及火石红斑块。筒瓶、花抓、罐等立器一般为细砂地,有的能看出旋削后留下的弦纹。

青花色料采用石子青,呈色稳定。呈色最好的鲜艳青翠,大多色调暗淡,有晕散,晕散严重的影响到纹饰,致使纹饰线条混淆不清,此时的青花瓶、罐、炉、砚、盘、碗,时时可见。青花晕散,有漏釉之缺点现象。有些浓重的夹带有黑褐色斑点,但不同于元代、明初的呈色,黑斑不渗入胎骨,手感没有凹凸不平的情况。

这时期的青花瓷喜用暗花装饰,在一些琢器的口、足部位釉下暗刻卷枝纹。在绘画上经常在器物的口、足部绘制蕉叶纹,山水人物图案多画太阳,云气纹大多画成括号云,草地纹多用细线勾画成小钩状,画面多配以诗句,在题诗旁有仿照书画的图章款,有方形或圆形,这显然是受当时书法绘画的影响。

绘画技法采用传统的单线平涂及淡描法,以单线平涂为主,线条流畅;淡描青花线条潦草,笔法无力、草率。崇祯朝开创了类似中国画中淡墨水彩的皴点法用笔,画面极富诗意,一直影响到清初,构图布局基本类似天启朝,内容以写生画为主,大量采用变形、夸张或简笔手法,画面笔意豪放,无所拘束。

装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案纹饰多富寓意。山水画是这一时期最多见的题材,内容极富生活气息,画意具有明末国画的风韵,画面中多有古诗、茅屋、草亭、舟桥、渔翁、樵夫、高士、文人雅士、渊明爱菊、敦颐爱莲、竹林七贤、唐僧取经等。传统题材有:云龙纹、凤鸟纹、凤穿花纹、麒麟纹、狮子牡丹纹、蟠螭纹、虎纹、牛纹、马纹、鹤纹、鱼纹、兔纹、松鹿蜂猴纹、鱼藻纹、鸳鸯莲花纹、松竹梅纹、葡萄纹、折枝花卉纹、缠枝花卉纹、婴戏纹、罗汉纹、刀马人物纹、福山寿海纹、灵芝托宝纹、结带绣球纹、八仙、垂柳、月影、博古等。崇祯青花还有一些独特的装饰纹样,如《赤壁赋》全文并东坡游赤壁图、芦汀野鸭、鹅掌形(三角形)叶牡丹花、扁圆形较大的折枝果、云脚内侧加点的卐字云、变体飞丝龙纹饰带、雨雪松球锦纹带、填满藤蔓的缠枝葡萄、枯木寒鸦、盛开的兰花花朵等。

崇祯青花瓷上署本朝年号款的不多,还有大量的吉语款、堂名款、斋名款,变体篆文和窗格式铭文也常见。另外偶见隶体书写题字。

吉语题铭内容有:“福”、“寿”、“善”、“贵”、“雅”、“富贵佳器”、“上品佳器”、“玉堂佳器”等。斋堂款往往写在碗心上,如“翔凤堂”、“于斯堂”、“博古斋”、“雨香斋”、“松石居”等,碗底常见“白玉”、“宜窑”、“片玉”以及银锭、方胜、兔子等图记款。

仿写款有仿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朝的,款字多草率不规整。仿永乐款瓷器,见有青花楷书“永乐年制’款的《赤壁赋》诗文碗。仿宣德年款,多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青花底款。围以双重圆圈,同式的“大明宣德年造”款较少见。另有“宣德年造”四字双行青花款,外围双重圆圈或双重方栏,也有无边栏的“宣德年制”双行青花款。仿成化年款,有“大明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造”两种青花楷书款,前者较为多见,多作双行排列于器物外底,外围青花双重圈或单圈,以双重圈居多。仿嘉靖年款,有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底款,款外多无边栏。仿万历年款,均以青花楷书写于器物外底,有“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重圈;也有“万历年造”四字双行款,款外无边栏。

摘自------《百度百科》

青花瓷器简笔画

青花釉里红各朝有什么特点?

元朝初期的釉里红呈色多种,鲜亮艳丽的红色略少,而大多数趋灰。有较明显的晕散,也有温度失去控制而铜红料“烧飞”的变白现象。

明初官窑釉里红的装饰纹样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画法稍简,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细线留白,青花在留白处再染淡青色,釉里红则没有这道工序。

清代釉里红与明代相比,釉彩选料与磨制上更为精细,呈色艳丽,含程度不同的紫色,与青花一样有浓淡层次。

元代蓝釉瓷器鉴别方法?

元代蓝釉产品传世完整者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12件左右。故宫博物院藏蓝釉白龙盘一件,为清宫旧藏之物,盘中心贴塑三爪白龙一条,龙纹矫健,刚劲有力,动态盎然,为典型的元龙风格。

同样的白龙盘早年流散国外两件,一件存日本出光美术馆,另一件现存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另有蓝釉白龙梅瓶一种,也是贴塑三爪白龙一条,原有3件,一为扬州博物馆收藏,一件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另一件为宫中旧藏,原存颐和园,可惜后被打碎。还有蓝釉白龙罐一种,是残器,为镇江地区本世纪90年代出土。解放后杭州出土元代蓝釉爵杯一种,保定市出土元代蓝釉金彩、蓝釉金彩杯和盘各一种,其呈色蓝如宝石,金彩画法娴熟,灿烂的金光与蓝宝石似的釉色呼应成趣,给人以富丽华贵之感,是代表元代蓝釉烧造水平的杰出之作。

此外,西亚地区尚藏有元代蓝釉白龙和白花、飞鸟及海马纹的大盘,直径多在45厘米左右,分别存于伊朗巴士顿博物馆、阿特别尔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博物馆。

这几件蓝釉瓷器当是元代与青花一起生产的外销瓷

你认为国画和油画之间有没有存在关联?

谢谢邀请!

对于艺术,有句通行世界的话,叫做:艺术没有国界。

那么,国画和油画都是视觉艺术,既然它们已经超越“国界”,怎么会没有“关联”?

“存在关联”是必然的。只不过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罢了。

国画和油画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我们就不说了。

从“构图”上讲,它们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别”,

而且,“同门同宗”。

艺术是相通的,艺术家们都是用“未来的眼睛”看世界。

因此,许多在“后世人”眼里弥足珍贵的画作,在当年并不被世人“看好”。

所以,世界各地,捉襟见肘、穷困潦倒的画家比比皆是。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言归正传,我们就来说说“油画”与“国画”的“关联”性。

学过画画的都知道,油画,遵循的是——“焦点透视法”;

而国画,是所谓的——“散点透视法”。我想,我们可以把它称作:“鹰眼”法。

“焦点透视法”讲究:视平线(风景画里称:地平线)。

当然,它不一定在“画幅”里,但这条虚拟的“线”,一定是存在的,它是“标尺”。

视平线以上,称作:“仰视”;

视平线以下,则称:“俯视”;

而中间呢?就叫作:“平视”。

在油画的焦点透视法中,所有“远去”的东西都要消失在“视平线”上的某一点。

因此产生“近大远小”的“视觉差”。使画面内容富有“空间感”,“立体感”。

国画有没有呢?当然有。

都是从“人”的“视觉”出发。

头顶上的你能不“仰视”吗?

脚下的,你又怎么能不去“俯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高山而仰止……

这些诗意的绝句,从绘画的画面上讲,都是在描绘我们的“视角”。

油画也好,国画也罢,都是从人类的视角为出发点。

绘画的主角都是在“焦点”位置,山川河流、植被生物等所见之物都“尽收眼底”。

有现实存在的,也有虚幻臆造的,还有“未来的”……

所不同的只是“表述方式”各具特色。

油画“写真”;

国画“写意”。

这里,我搜集了几幅世界各地的名家名作,不同时期,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杰作。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在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种“感悟”。

它们传递给我们的都是“美感”!积极而向上。

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我们的国画在色彩上,远不如西方的油画,表现手法的写真度也不及油画。

但我们表达的情感,一点都不逊色,而且诗意满满。

从纯艺术的角度,远胜西方的绘画。

欧洲的油画,都是“新生代”,十九世纪的作品。

而所选国画作品多是公元七世纪的,相差十几世纪,可谓独领风骚。

仔细品味,静静观赏!

国画作品,纸张陈旧、品相不佳,

但自然风貌和人物表情生动,传神!

不比不知道,一比,着实吓一跳!

我们的国画非主流,却超然!

油画的风景画

国画的山水画

国画的植物描写

油画的色彩写真

国画的人物写真

油画的人物写实

油画的人与自然

国画的自然与人

中外艺术家的不同手笔

如何鉴别元代青花酒壶的真伪?

在现实的圈子当中,许多资深行家和藏家都是通过眼学鉴别元青花瓷器真伪,以下总结了15个鉴定方法供各位参考:

1、大花大叶

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元,故宫博物院藏

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

“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元,故宫博物院藏

3、变形莲瓣边饰

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底部

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

青花鱼莲纹罐,元,故宫博物院藏

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明洪武,故宫博物院藏

4、蕉叶纹

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

景德镇窑青花双凤纹玉壶春瓶,元,国家博物馆藏

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

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明洪武,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

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

青花云龙纹梅瓶,元,故宫博物院藏

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并沿袭至永宣。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石榴尊,明洪武,故宫博物院藏

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纹边饰

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元,故宫博物院藏

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明洪武,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7、龙纹

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元,故宫博物院藏

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元,故宫博物院藏

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橫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

8、口沿描绘纹饰

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或云头纹边饰。

青花蕉叶纹瓷觚,元,国家博物馆藏

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壶春瓶上,洪武以后消失。

青花玉壶春瓶,明永乐,故宫博物院藏

9、上色方法

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就是所谓“一支笔”的画法。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元,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局部

从明成化起,以“二支笔”工艺见长,构线与填色是分别完成的。

“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这种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为划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证”。

10、硬中见柔

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觉。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底部,元,故宫博物院藏

“胎质淘练得不如明清瓷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

11、器物的底部露胎

除执壶、玉壶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涩底上往往粘有釉斑,这是时代风貌。把杯、把碗底足内部多不挂釉,个别的在高足的里部挂半载釉。

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多露胎、梅瓶原本都带盖,盖内不施釉,这亦是特征,仿制品有的却盖内施釉。

12、罐的造型多数为口大足小

不同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碗、碟、杯的圈足较小,足墙较宽、较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青花鱼莲纹罐,元,故宫博物院藏

有的器物底部可见明显的旋坯痕,个别有粘砂现象。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见凸乳,俗称“脐”,为元瓷特征之一。

13、小件胎体薄

大件器的胎体普遍厚重,小件器却都很薄,胎体大多薄于后世明朝同类器。

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底,元,故宫博物院藏

而仿制品则不然,小件器也显得很厚实。

14、指印痕

除露胎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处(胫部)常见指印痕。

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元,故宫博物院藏

指印痕通常呈三个,系工匠捏着浸釉或刷釉时所遗。此现象,延续至明中期。

15、土蚀痕迹

入土之物,于器内的修胎痕(类似竹丝刷痕)上,常会出现土蚀痕迹(元器内壁多为荡釉、釉最薄,故竹丝刷痕处极易受到土蚀)。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伪时值得重视。

最后要说的是,不管是窖藏的还是传世的,元青花终究会凝固住时光一些印迹,而不会泛出新东西类似的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