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什么瓷器,唐朝用什么燃料?

⭕唐代时期做饭用的燃料多为木炭,取暖用的燃料也是有煤炭的。

唐朝有什么瓷器

《卖炭翁》中明确写了:“伐薪烧炭南山中”,“伐薪”固然就是砍木材,也就说明用木柴、木头烧炭。注意是:“炭”,就是木材干馏后形成的黑色物质,质地轻,有很强的吸附性,易燃烧,无烟;

而不是:“碳”,碳是一种化学元素,一般是指煤矿里挖出来的无机物。是煤的主要成分,也是炭的主要成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采、使用煤炭取暖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发现了煤炭,并加以开采和利用。在《山海经》中,就有:“女床之山”、“女几之山”、“多石涅”的记载。“女床之山”和“女几之山”分别在现在的陕西和四川境内,“石涅”就是煤。后来,又称煤为“石墨”。

另外在《汉书·地理志》一书中记述的:“豫章出石,可燃为薪”里的“石”,即煤块。这说明早在1800多年前中国人即已利用煤作燃料。

公元十二三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元朝初年来中国,他还不认识煤,看到我国人民烧煤很惊奇。在其游记中写道:“中国全境之内有一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脉胳,燃烧与薪无异,其火力较薪为优,盖若夜间燃烧,次晨不息,其质优良”。

⭕但唐代开采技术没有那么发达完善,用煤炭取暖也只能是皇家贵族享有,直到到宋朝,中国采煤技术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方法,并已利用竹筒排除瓦斯。明朝时已知用焦炭炼铁,比欧洲早了200年。

高古瓷器你有过了解吗?

玩了好多明清瓷器,高古瓷器你有过了解吗?

所谓“高古瓷”一般是指元代以前的瓷器,也称“老窑瓷器”。

现在整个瓷器鉴藏市场上有一种十分奇怪又极度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只要在谈论中一提到“老窑瓷器”、“高古瓷”,绝大多数人都会大摇其头:说不好、说不准、说不清,看不透、看不了、看不好。

按说即使是元代瓷器,迄今也已经有至少将近七百年的岁月沧桑,怎么就不如明清甚至是晚清民国的瓷器好甄别、好鉴别、好辨认呢?其实无他,“技不熟耳”!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既得利益者千方百计彻底封杀宋代“五大名窑”,一群跟风吃屁精英摇旗呐喊、大肆鼓噪、弄假成真,造成了只要谁敢说自己认识“五大名窑”、拥有“五大名窑”,就会被所有人都看成“傻子”、“疯子”和“骗子”的社会氛围、社会形态和社会状态,是不是这样呢?

另一方面,元代以前瓷器禁拍,大炒特炒明清瓷器,“金钱效应”、“盈利效应”、“暴富效应”、“蝴蝶效应”等等等等,一个接一个,一波接一波,一茬接一茬,一浪高一浪,一环套一环,终于那些真正的“恨国贼”、“害国贼”、“卖国贼”的目的达到了:所有老窑瓷器一律无人问津,统统流落街头、流向海外、走向湮灭!

“爱国贼”又与“害国贼”内外勾结,花根本没有必要花的“巨大代价”、“巨大价钱”从海外购回“假古董”或“真贼赃”,向国家“邀功请赏”,获取远超预期的巨大政策优惠、巨大金融支持、巨大产业倾斜,进一步掏空国家民族资产,名利双收,何乐不为?

事关民族根本,所以,从本质上讲,所有被污指为“国宝帮”之众对民族的贡献率、对民族的支持率、对民族的奉献率,自然要比那些主观或客观地吃屎、专吃屎、只吃屎、只吃“害国贼”之类的狗屎的“吃屎帮”、“毁宝帮” 、“辱宝帮”们高上一万倍。

“国宝帮”最多只是眼力、眼光和眼界的技术问题,稍加培训即可成为真正的“爱国护宝”的正义之师、仁义之师、热血之师;而 “吃屎帮”、“毁宝帮” 、“辱宝帮”们则是道义、灵魂、良知的本质问题,无论他们自觉不自觉,都已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民族财富,对民族精神、对民族智慧、对民族传承的巨大伤害、巨大损坏、巨大破坏 甚或是巨大毁坏,罪该万死,罪在不赦,罪在灭族!

抢救民族之宝,在瓷器界主要就是指所有的“老窑瓷器”“高古瓷器”,唐代、宋代、元代三个不同瓷器品种的三大不可逾越的最高峰,在以“瓷业立国”的精髓之下,三大高峰期,窑口林立、瓷器精品众多,民间蕴藏量相当丰富,现在下手也还完全来得及。

对于真正的瓷器行家与专家而言,一定是越老的瓷器越容易辨识,而绝不会像那些伪专家、假大咖那样到元即晕,临宋即死。

问题就是机会。只要不是靠“蒙、猜、估、赌”就下手购买“老窑瓷器”“高古瓷器”的人,就都有机会和可能获得古瓷之真品、珍品乃至臻品。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经验,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上几件“老窑瓷器”图片,以证上言,以饷读者。

请问唐代有青花吗?

你好!唐代有青花瓷!关于什么是唐青花?它有什么特点?

1:唐青花瓷色泽浓艳,蓝中透绿,带黑色晶斑点,触摸有凹凸感,为低锰低铁型号的含铜钴料,似乎是从中东地区传入。

2纹饰:器口点彩,肩部用蓝彩绘等距四条短弦纹,弦纹之间各有一枚点彩,与器口中的四枚点彩垂直相对。一般碗心里绘折枝花草纹,碗内壁、腹部及口沿有斑彩,这种不规则的条斑彩,并不像笔的点画,还有用点彩方法绘五条鱼形图案,中间满缀点彩梅花形朵花,口沿饰弦纹。以及反点彩绘五枚梅形朵花等等。

3.胎釉

从残片与梅朵纹盖看,唐青花瓷的胎质比较粗松,呈米灰色,经化学测试,烧结程度不好。釉质不细,白中泛黄,胎釉之间施一层明显的化妆土----这是唐青花的重要特征。

4.造型

完整器以小件为多,有三足炉、碗、罐、盖等。碗,高4.2厘米,口径6.2厘米,撇口,卷唇,弧腹。盖子最大外径8.5厘米,高4.5厘米,宝珠钮,子口,内壁不施釉。

残片器型有枕、盘、碗、壶、炉和执壶等。盘碗口沿多作花瓣状,圆唇,浅腹,内壁出筋,玉壁形或玉环形底足。其中,残碗的口径达24厘米。壶腹部浑圆,短嘴,大平底。

5.工艺

唐代青花的工艺特征:第一,胎质较粗;第二,薄釉重彩;第三,在化妆土上绘画。第四,生烧。烧成温度在1200~1230℃之间。造成生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烧成温度低,而是因为胎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较高,碱金属氧化物含量在3%左右,因此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使之致密瓷化;对部分唐青花残片的有釉上青花之说。个人己知有巩县窑,刑窑。下面是图片!供你参考!谢谢!🙏🙏🙏

唐代铜官窑陶瓷器收藏价值怎么样?

铜官窑亦称为“长沙窑”“瓦渣平窑”釉色青黄为主。它开创了釉下彩的先河。另外烧造时间也很长,自唐代至今仍在继续烧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沙窑大量采用文字作装饰,在中国陶瓷科技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由于唐代人文墨迹留传下来的少之又少,给我们研究唐代艺术风格留下了遗憾。而在长沙窑瓷器的装饰上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字,这些唐人的笔迹是我们研究唐代文化和唐代社会生活史的实物资料。

当然是有收藏价值的东西了!

下图为1999年李教授在广阳粱山博物馆(筹备处)工作的留影

唐代窑系详解?

唐代七大瓷窑

唐代六大青瓷窑: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这六处瓷窑所产青瓷的青釉呈色最好,被后世称为唐代六大青瓷窑。生产青瓷的这六大窑(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再加上生产白瓷的邢州窑,合称之为唐代七大瓷窑。

越州窑

也称“越窑”。越州窑(越窑)的窑址在浙江省的绍兴、上虞、慈溪、余姚一带,春秋时期此地是越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秦统一天下后属于会稽郡,唐朝时属越州,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

古越地不仅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也是我国瓷器的诞生地。越窑烧造瓷器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勤劳智慧的越州人烧出了成熟瓷器,历经六朝、隋唐和五代时期的蓬勃发展,至宋从未间断,越窑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越窑是我国闻名遐迩的青瓷窑之一。越窑青瓷是中国最久远的瓷器之一,是世界公认的“瓷母”,越窑烧造瓷器历史悠久,从西周原始瓷到唐宋秘色瓷,从未间断,唐代越窑青瓷成为皇室贡品,唐诗人陆龟蒙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越窑青瓷的典雅秀美,对其釉色清澈碧绿、如冰似玉的光泽,给人以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誉称为秘色瓷。

越窑青瓷的外文译名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雪兰冬”。18世纪中国的越窑青瓷传到了法国,法国上流社会被这种精妙绝伦的、如一泓清澈碧绿湖水釉色的瓷器所折服。当时巴黎剧场正上演《牧羊女》,法国人就用“雪兰冬”的名字来称呼越窑青瓷,表明法国人民对越窑青瓷这一艺术品的喜爱。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创烧成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随后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越窑一直居于瓷器生产的领先地位,我国南北方的众多瓷窑和韩国、日本的制瓷业无不受到越窑的影响。越窑青瓷不仅上贡朝廷,下供庶民,一直是备受青睐的日常生活用具和数度进贡皇室的珍品,而且还远销亚洲、非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

越窑在东汉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两个多世纪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中均居领先地位。

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越窑青瓷精湛的技艺把雄浑丰满的造型、洒泼的纹饰、如冰似玉的釉色融为一体,土与火的结合和升华,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名瓷——“秘色瓷”。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唐人豪迈的步伐、洒脱的神情和自信的笑容。

鼎州窑

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另一说在陕西省泾阳县),主要烧青瓷,是唐五代著名窑场。

婺州窑

窑址在浙江金华,是浙江境内越窑以外著名瓷窑。浙江金华地区在唐朝时属婺州,故名婺州窑。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始烧于三国,唐宋时窑场扩大,成为著名的青瓷生产地区。

岳州窑

在湖南省湘阴县,唐代属岳州,故名岳州窑。始烧于隋代,盛于唐,而衰终于五代。主要烧青瓷,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寿州窑

窑址在安徽省淮南市。安徽淮南在唐代属寿州,故名。始烧于隋代,盛于唐,终于唐晚期。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洪州窑

在江西省丰城县的赣江西岸。江西丰城在唐代属洪州。始于东汉晚期,终于晚唐。以烧青瓷为主,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邢州窑

邢州窑也称“邢窑”,窑址在河北省邢台市所属的内丘县、临城县一带。唐代时属于邢州,故称“邢窑”。瓷器烧制于唐代,邢窑盛产白瓷,邢窑白瓷是中国唐代瓷窑产品。与同代著名越窑所产青瓷齐名。在唐代中国的瓷器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邢窑白瓷的生产,开始于隋,入唐以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唐中后期已自成体系,并能与越窑青瓷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