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窑裂,瓷器积釉是怎么回事?
瓷器在炉内烧造时釉都会流淌,既然流淌,那么随着它附着的瓷器本身的结构,一定会形成从上到下的流淌状态,如果遇到瓷器结构上的阻碍,釉就会聚集,相对别处,聚集的釉就厚,待釉冷却后就形成了所谓的积釉。积釉处一般气泡比别处要大而多
元青花底足鉴定方法?
1、有明确地点的出土器物和出土底足瓷片 。
2、特征明显的馆藏品和民间收藏品 。
3、器形整体规整,局部欠平,留有空泡或修胎痕。
4、圈足大小,真品元青花的大盘类和罐类都是大圈足,而小盘和大碗都是小圈足。其瓶类形状适中,和瓶身成正比,按圈足大小从大到小依次为大盘、大罐、瓶、小盘和大碗。

5、胎质细腻,元青花大多使用的是瓷石和高岭土混合而成的配方,胎质非常紧致细腻,基本没有气孔,且不吸水,敲击的时候声音非常浑厚响亮。
6、莹白胎色,由于土沁的程度不一,以及清洗的情况不同,元青花的能见度也都不一样。胎色不是指土色或铁锈附着在器物上的颜色,而是指瓷器本身的颜色,可以从元青花的破损处来观察。元青花的胎色有四种,分别是莹白色、灰白色、米白色和姜黄色。

7、梅瓶、大罐等琢器呈现不规则的环形足,圈足并不十分整齐,不很圆。底部多不施釉,但会有制作时留下的不经意的粘釉痕迹。部分玉壶春瓶底部施釉。带有明显的刷釉痕。沙底可见明显的旋削痕及收刀点。
8、元青花的胎体普遍较厚重、胎质坚硬;胎内所含的杂质及铁质较多,呈现出颗粒状态突出,瓷胎断面处会有有偏狭形气孔或杂质留下的缝隙。元青花的瓷胎老化干燥,但断面会呈现糯米光泽,这种情况在玉壶春瓶上最为明显。
9、少数器胫部削胎过薄,烧制时乘受不了器物重量,造成塌陷或歪斜。
10、由于胎土可塑性不太好,器物多有窑裂之类的缺陷,盘类尤其突出;相当一些大盘底部向上凸。
瓷器的胎釉都有哪些特征?
瓷器的胎质。大致而言,宋代器皿底足露胎,瓷质多粗;底不露胎之器,瓷质一般
较好,通常有支钉痕。元代器皿底足露胎,瓷质较粗。明初瓷器底足露胎,瓷质较细;明代中后期有款瓷器底足大多挂釉
,也有少数底款有釉而周围无釉的,也有底足露胎的。清三代瓷器与明代瓷器相仿;清中叶以后, 瓷器底足露胎的情况就很
少见了。
无论任何时代的瓷器器皿,即便施满釉,仍能在圈足的边沿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看出胎质火化的呈色。例如元代瓷胎
大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胎大多白洁细腻而且杂质很少,火石红色也减少甚至不见。
胎质成色能够反映出胎土的配料,如宋代龙泉窑生产的粉青、梅子青,其胎色为白中带灰,就是采用了瓷石加紫金土的配
方。如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就是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瓷胎的洁白细腻程度和杂质的多少,能够反映出瓷器生产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比如明代永乐、宣德的砂底器皿,因其选
料和淘炼技术较元代精细,虽然难免含有微量杂质,形成黑褐色的星点,但已少有元瓷底足凹凸不平的缺点,用手抚摩多有
温润细腻之感。明末清初的砂底器以及后世仿品的胎质就达不到永乐、宣德瓷那般细腻温润,显得粗糙。又比如明代成化瓷
质一向以细润纯洁著称,前人形容为“如脂似玉”,其底足却有米黄色的斑点,人称“米糊底”。
时代进步能够提高瓷胎的质量,而原料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瓷器的胎质质量。如明代嘉靖窑瓷器瓷质比不上成化、弘治瓷,主
要原因还是景德镇附近生产瓷器的优良瓷土“麻仓土”已经用完。“奈饶土渐恶,较之往日大不相侔”(《博物要览》)。当
然,同样是景德镇的瓷窑,同一时代所用的瓷土也不尽相同,因为周围的瓷土也有质量高低之分,有的细腻滑润,有的细而
不润。采用好的瓷土,造出的瓷器瓷胎质量肯定不会差。所以,通常好的瓷土都被官窑所占用。又如明代福建德化窑的胎料
好,是因为用氧化硅和氧化钾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因而烧成后玻璃相较多,胎质致密,透光度十分良好。
在鉴别有些瓷器瓷胎时,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宋、明、清有些瓷器是采用裹足支烧而足不露胎,有些因受窑火影响而使露
胎颜色发生变化,如所谓“紫口铁足”。这类瓷器的瓷胎断面内与外的颜色是并不相同的。
又如永乐、成化的脱胎瓷、斗彩瓷一类的薄胎器,因器物精细,露胎处极为细小,是较难辨别瓷胎的颜色的。许多传世品,
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外界诸如空气、水分的侵染,或者手摸盘弄,也难以辨别胎体的本来颜色。遇到这类瓷器,还需要采用一
些辅助方法,如瓷器上手,掂掂重量,听听声音,可以鉴别胎体——瓷胎声音清脆,有金石声,说明火候高;缸胎体重而且
坚硬,声音较沉;浆胎体轻而松软,声音发糠。
一般说来,永乐、宣德、成化、弘治等瓷胎均较元瓷为轻,而宣德瓷又比永乐为重,正德瓷又比成化、弘治瓷为重。
瀚林文化博物馆针对从:如何从胎釉的特征鉴定瓷器之-----------瓷器的胎质为课题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研究
讨论,在讨论中考古文史专家组大概其结论之意为:
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如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
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难能可贵的特点,可是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若不参照其他方面的特色,
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则往往失于片面。例如元代琢器表里釉多不一致,而且常有窑裂、漏釉、缩釉、夹扁的缺
陷;永乐白釉器皿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和闪黄色,釉厚聚处则闪浅淡的豆青色,并且琢器的表里釉多均匀一致;
康熙郎窑红釉则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以及“米汤底”“苹果青底”等特征。这些都是后世仿品难于仿效之处。
至于明代景德镇官窑的釉质多有肥厚之趣,清代初期官窑釉质则有紧密之感,不过是就一般而论,当然也有例外,而且后世
的仿品在这方面更不乏乱真之作。
这个是我之前学习的时候看到的,你可以参考一下,最近我在了解建盏的知识,有份资料也你可以看看建盏知识
醴陵瓷器蝴蝶款什么年代?
70年代。
醴陵被誉为 “湘东门户”,位于湘赣两省交界之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醴陵陶瓷器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烧制粗陶。东汉时期,醴陵已有较大规模的陶器作坊。
瓷器底足裂槽长出毛毛是什么样?
谢谢邀请!
瓷器足裂长毛毛,还是第一次听说,一般情况是胎质的粗糙,或者是粘沙,窑裂,微小的结晶,矿石含铁的锈迹,矿物质返铅现象等,而产生在空隙里脏东西进去出不来,看起白绒绒的像长的一样!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