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瓷器的鉴定拍卖价格,瓷器收藏品鉴定方法?
正确的瓷器鉴定方法
具体到瓷器的鉴定上,本质鉴定内容就是对瓷器胎土、釉色和彩料的认定,也只有对胎土、釉色和彩料进行综合判断,才可以最大程度地鉴别古董瓷器的真伪。胎是骨,釉是衣,对胎土和釉色的鉴定最为关键。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胎和釉在各个时期的特征。
元代的胎土在淘炼中不是很细腻,含有杂质,经过长时间自然的变化颗粒更明显,铁锈点和火石红斑都会带有沉着的色感。明代早期的胎土则淘炼得比较细腻,结构也显得紧密。明代中期胎土的淘炼则更为细腻,有了高质量的胎土才可以制作出如成化鸡缸杯等极为精细的作品。明代至清早期、后期胎土又变得粗糙,并导致瓷器制作整体水平的下降。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胎土的淘炼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胎骨结构更紧、更细密、有重量感、可塑性好,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呈现多样化提供了保证。清中晚期的胎土则又向粗糙发展,器物的胎质多有颗粒和杂质,也显得疏松,整个瓷器的质量下降明显。元和明代青花瓷器多数都为青白釉和小部分白釉,另外各种单色釉瓷器的釉面都特别肥厚润洁,以至于釉面结构也相当紧密。清以后青花瓷器的釉面则有更多的变化,有青白釉、白釉、灰釉等,而且釉面的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变得稀薄和松软。
鉴定中对元、明、清瓷器的彩料也要有细微的分析研究。如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斗彩、珐琅彩、墨彩和各类单色釉。如青花彩料元代最有特色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明代青花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永乐、宣德时期还用苏麻离青为主;成化、弘治、正德以国产的平等青为主;嘉靖、隆庆、万历大量使用进口的回青料;天启、崇祯浙料用的较多。清代青花呈色最好的是康熙中晚期,用云南明珠料,分色是所有青花瓷器中最好的,俗称“五彩青花”。雍正、乾隆青花有呈色浓郁深沉的特点。
了解各朝瓷器的胎土、釉色、彩料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去掌握鉴定的本质内容,寻找到各朝瓷器在胎土、釉色、彩料方面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也是为了更好的鉴定。共性的特点就是器物经过长时间自然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物理性的转变特性,料深沉,光泽内敛有厚度,在整个器物的用色上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另外,各类釉上彩的彩料都有自然的润光从彩料深处溢出,光芒闪烁让人心动。当然在瓷器鉴定中还是要全面地分析和判断,但从初始鉴定的角度来看,对胎土、釉色、彩料的认识应该还是最为关键的。胎土都有结晶,有润光,结构相对紧密,有一种厚重感。釉面温润如玉,有一种内在的宝光由里而外自然释放。彩料的特点和釉面相似,青花瓷器的用料深沉,光泽内敛有厚度,在整个器物的用色上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另外,各类釉上彩的彩料都有自然的润光从彩料深处溢出,光芒闪烁让人心动。当然在瓷器鉴定中还是要全面地分析和判断,但从初始鉴定的角度来看,对胎土、釉色、彩料的认识应该是最为主要的。
实践及比较所获得的经验是鉴定的关键
“学习鉴定要‘三多’,多看、多问、多比较;‘三勤’,勤学、勤问、勤记。”也就是让收藏者要多实践,多交流,多比较。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只谈瓷器的纹饰和造型而不研究鉴定本质特征是不会真正懂得鉴定的。
在和收藏家的交往中常会听说某人收藏了很多“官窑”瓷器,但拿来一看却是赝品。其实鉴别一件瓷器是否是“官窑”瓷器的一个最简单办法就是比较。拿一件清末或民国的民窑传世瓷器与所谓的“官窑”瓷器作个比较,如果“官窑”瓷器在胎土、釉色、彩料的质量上都不如民窑传世瓷器的话,那么这件瓷器肯定不是官窑器,很有可能是赝品。举这个例子是用来说明正确的比较方法在瓷器鉴定中的重要性。器物的真伪是相对存在的,没有假何来真,真真假假只是在一线之差。所以平时我们不但要经常去观察认识古代传世瓷器,同时也要经常去观察认识新仿瓷器。只有清楚地认识了新仿瓷器的特征,才会帮助认识古代传世瓷器。
比较法还能使鉴定行为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比较而获得经验,能使我们具有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和鉴别力。当然这种鉴别能力难在短时间里具备,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实践和比较,同时不断地总结实践和比较所获得的经验才有可能达到。
在古玩行有句俗语“买了假东西是没眼力,真东西看作假东西不买更是没眼力”。传世的精品自古都是人们的珍藏,保存得好自然比现在新东西还要漂亮,把它当作仿品就等于自己放弃了收藏精品,也就永远成不了真正的收藏家。所以在收藏中不要怕买到新东西,关键是买错了就要知道错在那里,在有怀疑的情况下就应该多去比较,在比较中认识各个时期胎土、釉色、彩料的细微差别,就能判断出新旧瓷器在这几方面的差异。不断的实践、比较和总结可以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鉴定能力也会有本质性的突破,这样所获得的鉴定能力是理性的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鉴定瓷器不会受到器物的表像和外在环境的影响,所观察到的自然也就是物质的本质特性,也就能确认瓷器的真伪。
另外,那种把收藏品深藏而不示人的做法是不理智的。再一点就是要把东西拿到市场上检验,买真买假都能提高你的鉴定水平,认真不认伪的心态更是不可取,其后果很可能是买到的都是仿品而自己还蒙在鼓里。总体来看只要是方法对了,实践越多则鉴定水平越高,收藏器物的品质也可以更上一个层次。由此可见,鉴定的关键是实践和在实践比较中所厚积的经验。
综合鉴别是鉴定瓷器真伪的唯一途径
鉴定一件瓷器不但要从器型、纹饰、胎骨、釉色、制作和烧制工艺、款识等方面来判断,还要顾及到一些外在的因素。鉴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某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结果。毋庸置疑,综合性的判断完全可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可靠性。目前许多收藏者在鉴定瓷器时比较片面,有的鉴定只看器型、纹饰,也有的看气泡和哈喇光,或掂分量,这些都只能是鉴定中的部分因素。如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元青花的胎骨上一定有火石红斑,后来却发现伊朗德黑兰阿尔代毕尔寺院和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大多没有火石红斑。再如以前人们认为只有传世彩瓷上才有哈喇光,但现在大部分的仿器上都有此现象,如果只是凭某一特征来鉴定瓷器真伪肯定是不科学的。所以在鉴定中不能只有片面认识,而是要综合全面因素再下决定。
具体到瓷器鉴定可以从三大类来综合判断,即传世瓷器、出土瓷器、半出土瓷器。传世瓷器一般指日常中经常和外界直接接触或使用并由前人传承下来的器物,是鉴定中相对容易的种类。但在鉴定时也不能麻痹,现在有些仿品外表几乎和传世瓷器一样,只要综合判断还是能鉴别的。首先还得去观察有本质特点的胎土、釉色和彩料。传世瓷器的胎质湿润细腻,釉面肥厚似玉精光四溢,彩料透彻,内在光泽有浑厚感。几个方面特征统一而且都能同时达到要求,则可以确定瓷器的真伪,如果各方面特征不统一,如釉面像传世瓷器而胎质像出土瓷器就值得怀疑。器物的纹饰和造型也是需要去认识 ,因为纹饰和造型可以使我们更准确的断代。
出土瓷器是指近期出土的瓷器,它的特点也很明显,因为处于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器物产生的变化也很有规律,主要还是应该去观察物体的本质变化。胎质、釉色和彩料等几个方面当然是重点。出土瓷器的胎质也具有湿润的特点,釉面受到地下矿物质的侵蚀大多会有自然变化的土气。青花料呈色也会有丰富的变化,而釉上彩料大部分会有损伤,入土的时间长则变化相对多一些。在鉴定这类器物时也要综合判断,不要只以某一特点来认定全部。
半出土瓷器是相对于传世和出土瓷器而言,指的是出土了一段时间后某些特征已向传世瓷器发展、但又和传世瓷器有区别的器物,也包括一些“库出”器(出窑后没有使用过的瓷器)。这一类瓷器鉴定难度最大,在鉴定时需要通过细微的观察才能寻找到其中的差别。所以鉴定中所有的特征都应该围绕着整体,通过局部观察,然后回到综合认定。只有这样才是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去鉴定瓷器,才是合乎辩证逻缉、具有科学性的鉴定方法。
独具个性的审美能力是对鉴定的补充
审美能力在瓷器的造型和纹饰的认识上体现最为突出。对器物鉴定真伪确认之后,了解造型和纹饰的特点对瓷器的断代很有作用。首先在鉴定中要熟悉各个时期造型和纹饰的特点,同一品种的器物在不同时期会有特定的造型,如宋以来梅瓶、玉壶春瓶等在各代都有烧制,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的差异。有些器型则更能体现当时的特色而成为名品,元代的各式罐气势逼人,敦厚大度。永乐、宣德时期的梅瓶,折壶制作精细,独具匠心。成化鸡缸杯轻盈隽秀,唯美绝后,十分脱俗。嘉靖葫芦瓶,古朴厚重。康熙棒槌瓶,造型挺拔。乾隆时期还有许多奇巧的型制出现,造型都很华丽和精巧。此外还要认识各时期纹饰特点,装饰纹样,题材,表现手法等。元代在题材出现了大量的人物故事图案,永乐、宣德时期的海水龙,正德的阿拉伯文,嘉靖、万历的道教图案,康熙的战争故事图,雍正瓷的过枝花、皮球花等都很有代表性。
在绘画的笔意上也要有意会,元朝的用笔大胆豪放,再加上苏麻离青的呈色极像一幅水墨淋漓的写意画。永乐、宣德时期用笔洒脱,挥洒自如,笔意的节奏感强。到了康熙时期绘画可谓豪放粗犷和精致细腻并存。乾隆绘画严谨而细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同时还出现了名家作品。
所以对造型和纹饰的了解不但能使我们更好的鉴定和断代,也能进一步提升审美水平。收藏中也要更多地去了解社会、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规律,了解别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刻、书法、各种手工艺品对瓷器发展的影响,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在提高审美水平的同时自然也提高了我们的鉴定水平。
瓷器的鉴定是一门学问,收藏的苦乐个人自知。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鉴定方法,同时能认真实践,关注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成果,刻苦钻研业务,肯定能成为懂得鉴定的行家里手。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中有知,知中有乐,这才是收藏要的一种境界。
易拍国际主要以玉石器鉴定、材质检测、玉器拍卖征集、私下交易为主打的、集鉴定、拍卖、交易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我们有一对一的专业服务团队,对我们藏友的玉石器藏品提供准确、可靠地市场运作,让您不再为藏品如何出手而忧虑。为了实现藏家的交易成功,我们每年会在上海、韩国、香港、新加坡、伦敦等举办专场的古董拍卖与展销会,为广大藏友的玉石藏品提供多元化的宣传渠道。让藏家获得理想的收益,是我们公司的目标,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公司发展,更是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与信任!
钟连盛繁花似锦瓶拍卖记录?
最高拍卖价为3.3亿元人民币,创下了中国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钟连盛繁花似锦瓶是中国明代永乐时期的瓷器,这种瓷器的历史价值和稀有性是导致其成为拍卖界的热门物品的原因。此次拍卖记录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也展示了国内市场和投资潜力的巨大潜力。此外,钟连盛繁花似锦瓶的高价也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收藏领域的高度成熟。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国内富豪阶层的崛起,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热度将会继续提升,这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国家形象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怎样才能鉴定出明清瓷器的真伪?
方法/步骤
6/7 分步阅读
明清瓷器鉴定方法:
1、看瓷器造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瓷器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明清瓷器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花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瓷器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2/7
2、看瓷器胎釉:
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
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3/7
3、看瓷器工艺:
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7
4、看瓷器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时的参考因素。
5/7
5、看瓷器彩料:
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7
6、看瓷器款识: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明清瓷器鉴定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7/7
关于明清瓷器鉴定的相关信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永乐压手杯拍卖成交价?
明万历仿永乐青花缠枝莲压手杯,尺寸:直径9.2厘米,估价:RMB 100,000 ~ 150,000,成交价: RMB 195,500
压手杯——是杯子的一种样式。是我国古代明朝时期永乐年间,由著名瓷都景德镇所创造且烧制而成的一种瓷器杯子。永乐年间的压手杯其制作工艺十分精细,在造型设计上不仅淳厚且古朴。简单来说,永乐年间所创烧的压手杯,在造型上主要以口平坦且外撇为主,杯子的腹壁近乎于竖直,但在下腹壁处开始内收,圈足,十分优美。压手杯从其形态上给人一种端庄大方之感,当人们用手去握杯时,能够完美地与虎口之处相贴合,从而给使用者们一种稳重之感。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原因,此杯才享受“压手杯”的美誉。
永乐大典还有可能出土完整版本吗?
明代文化的一件璀璨瑰宝,亦是多少国人近代记忆里的痛苦心结,当属《永乐大典》。
这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自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登基起,就集倾国之力开工:明初大才子解缙“领军”,召集各地文士学者两千一百九十六人,以《洪武正韵》的韵目分列单类,辑录从经史子集到“农艺”“工技”等门类的图书八千多种。历经数年艰苦编纂,终于在永乐六年(1408)冬天,完成了空前成果:全书目录六十卷,共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总字数三点七亿。好似一个巨大宝箱,把中国历代文化牢牢护好。
而以图书内容说,《永乐大典》更是价值连城,它不仅收录了从先秦至明末的各类儒家正统典籍,在图书内容的选择上,更尽显广阔的胸怀。包括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甚至戏曲等“杂学”,《永乐大典》也照单全收,从来不作一丝一毫删改,认认真真誊抄进去。清代学问家纪晓岚就曾感叹:就连许多本以为失传数百年的冷门医术,竟都能从《永乐大典》里找到原版——多少濒临失散的中华文明成果,全靠这部典籍保存下来。而且,哪怕抛开《永乐大典》的内容,单看《永乐大典》的图书外观,精美的既视感也是扑面而来:全书三点七亿个字,每个字都是以端正的楷书,抄写在印有朱丝栏的上等白宣纸上。每一幅书中的图画,也采用精细的白描绘制手法,图案无比精确。书面更以粗黄布包裹。可以说,这每一卷书本身,都堪称无比精美的藏品。
这样精美且包罗万象的瑰宝,就好似一片浩瀚的海洋,只要翻开书页,就如同遨游其中,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历程尽收眼底。《永乐大典》完工一个半世纪后,嘉靖皇帝朱厚熜也在其中“遨游”得心旷神怡,更因嘉靖三十六年(1557)皇宫火灾的惊魂,生怕《永乐大典》被毁的嘉靖帝,也就做出了重录《永乐大典》的决定。然后又是历经六年,几乎是一丝一毫的完整复刻,重录版《永乐大典》也终于落成。也正是在重录版《永乐大典》完成后,原版的《永乐大典》,也就从此下落不明。不过在当时,这事儿除了被当做谈资外,也没怎么被关注:一个重录版,就足以让多少人仰望了。
可是,随着明清易代,重录版的《永乐大典》,竟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厄运。先是在清代“康乾盛世”时,这被保存在翰林院,理论上应无比完整的《永乐大典》,就已经散失了两千四百二十二卷。随着清王朝的越发腐败,鸦片战争爆发前,珍贵的《永乐大典》,更被各级官员夹带私货,偷偷带回家收藏。甚至市面上,都出现了高价售卖的《永乐大典》散卷。
随即而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更成了《永乐大典》的浩劫。肆虐北京城的英法联军,当然也没放过翰林院。大批的《永乐大典》就此被劫走。十九世纪下半叶,大清朝的翰林院,好似成了自由市场,珍贵典籍流落民间都不是奇事。光绪元年时,清王朝翰林院保存的《永乐大典》,就只剩了不到五千册。到了甲午战争前夜时,更只剩了八百册。“缩水”速度,瞠目结舌。而痛彻心扉的庚子国难,成了这八百册《永乐大典》的再一次噩梦。存放《永乐大典》的敬一亭被毁,精美的《永乐大典》图书,竟被八国联军士兵拿来堆砌工事,甚至还用来给炮车垫道。八国联军的随军官员们,也纷纷趁火打劫,玩命搜罗《永乐大典》。这些拿人国宝不脸红的强盗们,临走还得意炫耀:“将来中国遗失之文字,或在欧洲出现”——你们的《永乐大典》,归我们了。
如此几番浩劫下来,待到清朝灭亡前夜,清政府手里的《永乐大典》,只剩下了可怜的六十四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各方面努力,前苏联日本东德相继归还了《永乐大典》散卷,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永乐大典》总数有221册,加上上海图书馆的收藏,以及世界各国收藏的《永乐大典》散卷,这部曾经三点七亿字规模的宝典,如今仅剩三百七十册,仅有的残本,浮萍般飘零世界各地。《永乐大典》“副本”散失的过程,何尝不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缩影。仅存的图书,精美的扉页,却无比刺痛人心。
当然,这部令人痛惜的宝典,也到底留给了后人一个念想:“副本”散失了,永乐时代编纂的“正本”,还有可能重见天日吗?
以相关史料记载,当嘉靖帝“重录”《永乐大典》时,昔日的“正本”显然还在。却随着嘉靖帝的去世和下葬,悄无声息的失踪。明朝学者方履中认为,这部“正本”毁于万历年间的火灾。《国榷》的作者谈迁认为,它毁于明末枭雄李自成之手。但对照相关史料,这类说法却都是孤证,缺少过硬证据。而在近代以来,钱钟书等学者们,也提出了惊人观点:《永乐大典》的“正本”,很可能随着嘉靖帝的去世一道下葬,保存在埋葬嘉靖帝的定陵之中。可这个说法,也仅仅是后世学者的推测。何况以定陵的自然条件,这部《永乐大典》纵是真在里面,又是否能熬过时间的考验,至今仍然留存?显然,这是一个极不乐观的事情。
但无论它是否还有重见天日的一天,《永乐大典》的悲情命运,永远都是一个心痛的教训:一个不能自强的国家,纵是历史再悠久,又怎能守住文明的传承?参考资料:张忱石《永乐大典史话》 、赵午鸿《〈永乐大典〉:精世珍品的旷世磨难》、胡玉梅《永乐大典下落成谜》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