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青釉瓷器怎么鉴定,瓷器为什么会成为两宋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两宋时期是指北宋至南宋时期(960~1279年)生产的瓷器。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制瓷业的繁盛期,各地瓷窑数量多,分布广。据1949年以来的考古调查古代瓷窑遗址分布在我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10个县,其中有宋窑的即达130个县,占75%。陶瓷经济、包括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各地瓷业激烈竞争,呈现出名窑迭出的局面,历史上重要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即成名于这个时期。

梅子青釉瓷器怎么鉴定(瓷器为什么会成为两宋文化的一朵奇葩)

二、宋瓷[sòng cí]介绍

宋瓷,即宋代瓷器,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中文名

宋瓷

宋代窑址

全国130个县

宋瓷窑系

定窑、耀窑、钧窑和磁窑系

繁荣时期

瓷器的巅峰时代----宋瓷

三、宋瓷特点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在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中,景德镇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窑烧造的青白瓷最为精美,冠绝群窑。它的胎土采用当地高岭土,素白细密,洁净紧实,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成就了冰肌玉骨,秀色夺人的艺术效果。烧造出的青白釉瓷器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辞瓷(又名冰裂、断纹)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宋代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唐、五代时期窑工们创造的越窑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秋色”和邢窑白瓷,已不能同宋瓷争高低了

四、宋瓷的工艺特色

宋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虽然军力积弱,但两宋生产力空前高涨。宋朝文化也走到了一个繁荣的鼎盛时期,传统士族的审美观也达到了一个相对纯粹的高峰,以皇族为代表的士族,催生了一大批的艺术品行当,比如书法、绘画、瓷器,相对之前都有突破。

宋朝时候,随着烧制工艺和新材料的发现,瓷器有了新的发展,比如此时的定窑,已经可以烧制出颜色很白的瓷器,而之前唐朝时期的邢窑,所烧白瓷均有淡淡的青色,而且由于瓷土的品质控制不够严格,因此很少能够烧制出壶嘴壶柄纤长优美的瓷器,到了宋朝,这些都不再是难题。

宋瓷官窑器型常见素器,并且大量仿烧古代的青铜器、陶器形制,颜色也仅以青、灰、白、玫瑰紫、铁褐色几种为主。五大名窑中汝窑、官窑、钧窑均为青瓷,钧窑由于窑变色难以控制,因此会出现玫瑰色、铁褐色等颜色。定窑、哥窑为白瓷,哥窑由于工艺特殊,呈现仅此一家的“金丝铁线”。大量的盘、炉、瓶也就是摹古仿旧,没有任何装饰,全靠线条流畅,颜色微妙取胜,留下来精美的传世作品。

北宋早期存在了20年的汝窑宋瓷之珍贵,就是南宋时期的皇族都难得一见,那传说中的雨过天青色、蟹爪冰裂纹,更是无数收藏家的梦想。传世五大名窑宋瓷极少,其中倾全世界之力仅发现六十七件半,而汝窑排名前三的收藏者是台北故宫(收藏23件)、北京故宫(收藏17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9件,一说7件,一说8件,一说12件,如今基金会将中国瓷器全部放入大英博物馆的展厅中),更有多件流失在日本等海外收藏家手中。

五、宋瓷的美学特点

最能代表宋瓷美学特点的,莫过于它的釉色。青釉工艺在宋代达到巅峰,出现了汝窑莹润的天青釉龙泉窑含蓄的粉青釉和碧翠欲滴的梅子青釉这些陶瓷史上的名贵釉色。除了细腻婉约的审美时尚的驱使石灰碱釉这种施釉工艺的革新,是导致这些名品出现的技术基础。青釉除了以如冰似玉的色泽和质感取胜,还在釉面上做文章,官窑、哥窑青瓷即巧妙利用釉面开片,把工艺上的缺陷变为瓷器上一种自然天成的装饰。以定窑为代表的白釉也比前代有很大提高釉面匀净洁白,又略泛象牙色,使之白而不冷,犹如凝脂。建窑黑釉器是伴随斗茶之风的兴盛而兴起的宋代工匠创烧出独具特色的结晶釉,使原本单调的黑釉显现出天审美价值。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具有民间艺术的质朴美,其简洁写意的绘画方法,明显受到当时中国画的影响。钧窑的釉色虽属青釉范畴,但是这种泛出玫瑰紫、海棠红等窑变色彩的乳浊釉,是构成宋代陶瓷美学特征的一个独特项目。宋代瓷器在工艺技术和审美追求等许多方面达到历史的顶峰,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某些工艺自此以后即呈下降趋势甚至失传。

六、宋瓷的影响价值

说到两宋时代瓷器,它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笔浓墨重彩,对中国后来的影响深远,甚至在世界上都有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瓷器贸易,影响全世界,让中华文明传遍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世界上的瓷器都是仿宋瓷器。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中国古代瓷器中,宋瓷以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无论从质量还是品种来说,宋瓷都属于中国瓷器中最顶尖的代表,同时它还是老窑口瓷器里的经典,老窑口瓷器一般指元朝以前各窑口烧制的瓷及陶,宋代的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下彩绘都当之无愧为个中极品。虽然宋代的窑口最多,但是宋瓷的存世量却非常少。

综上所述,瓷器必将成为两宋文化的一朵奇葩!

龙泉青瓷什么颜色最好?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保留着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龙泉青瓷中最名贵的品种。

梅子青釉,具有与汝窑釉色类似的美感,釉质浑厚,色如翡翠,釉层略带透明,釉面光泽照人,器如梅子初生,秀色可餐。

粉青釉釉层肥厚,釉面略带乳浊呈失透状,釉色青绿粉润,釉表面光泽柔和,有如青玉。

宋代的瓷碗如何辨别?

宋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的古瓷器,在烧纸上达到了顶峰,形成了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以及磁州窑、耀州窑、登封窑、介休窑、淄博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建窑、同安窑、泉州窑等窑厂。瓷碗为人们生活当中必备的日常用具,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官窑的建立和民窑的大发展,我们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官窑与民窑这两种不同发展体系,在品种,、造型、釉质、胎体等诸多方面谱写了一曲鼎盛的赞歌。也正因为如此,宋代汝碗被历代作伪者不断的仿造,可谓是真伪难辨,鉴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本文总结了一些收藏单位的馆藏资料,在实物观测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得出一些鉴定要点,现整理如下:

一 数量 宋代古瓷碗在数量上达到了新高,墓葬当中基本都随葬有瓷碗,遗址中发现的瓷碗,数量更大,有的可达数万件,由此可见,宋代瓷碗担当着人民日常生活中进食器的功能,其数量占到宋代出土器物的一半以上。

二 品类 宋代瓷碗品类异常繁复,常见品类主要有青釉、粉青釉、青绿釉、天青釉、淡青釉、青白釉、白釉、、淡天青釉、淡青釉、深绿色釉、黑釉、酱色釉、褐釉、豆青釉、窑变红釉、梅子青釉、兔豪釉等等。不过我们仔细分析这些色彩,不难看出其色调是以青、黑、白等色彩演变而来,如粉青釉、青绿釉、天青釉有、淡青釉、青白釉、淡天青釉等是青色的衍生色,而兔豪釉、油滴釉等色彩,应该属于黑釉,只不过加入了窑变的元素,同样钧瓷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以及“钧红”,实质上都是青瓷在色彩上窑变的结果。

三造型 宋代瓷碗造型以简洁和实用为主,这与宋代瓷碗主要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进食器有关,宋代瓷碗在细部造型上的变化十分丰富。如口、唇、沿、腹、底、足等部位的变化十分丰富,有的仅衍生生造型就可以达到数十种,但这些造型上的变化极其微小,另外,大多数宋代瓷碗在造型上秉承了实用的原则,这应该与其民间窑场生存第一的需要有关。民窑在造型上使用的原则,对官窑瓷碗的造型有很大影响,如著名的汝窑瓷碗在造型上也是朴实无华,未有娇柔造作之气。

四纹饰 宋代瓷碗在纹饰上迎来了一个繁盛的时期,从种类上几乎囊括了以往所见的纹饰种类,常见的有弘弦纹、荷花纹、水波纹、铁锈斑纹、兔毫斑纹、油滴纹、弧弦纹、印纹、水藻纹、条线纹、弧线勾纹、牡丹花纹,、连续组合图案纹、雷纹、附加堆纹、齿状附加堆纹、冰裂纹、莲瓣纹、细开片纹等。宋代瓷碗在纹饰上的繁盛显然是相对的,从数量上看,宋代瓷碗无纹者依然占据主流地位。从品类上看青瓷和白瓷碗之上常见有纹者瓷等色釉则很少见。从装饰方法上看以刻划为主,由窑变形成的纹饰如兔毫斑纹、油滴纹、窑变钧红釉、以及绞胎纹等还属于少数。

五 釉质 宋代瓷碗十分注重釉质,瓷碗上基本都施化妆土,胎釉结合紧密,手感细腻润泽玉质感较强,施釉均匀流釉现象不常见。由此可见宋代瓷碗对待釉质的态度是精益求精。宋代瓷碗在釉质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典型的如开片釉它本身是一种窑内烧造的缺陷,但在宋代人们却奇迹般地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缺陷美。哥窑的开片纹犹如“金丝铁线片片相联”即是说此种现象。从厚薄上看宋代瓷碗釉质总体变得稀薄.这与宋代窑场生存压力大有关,如著名的定窑白瓷碗有时釉质薄得都可以隐约看到胎色。

六 胎质 宋代瓷碗在胎体上多数瓷器选料考究,淘洗精炼,细致紧密,厚薄均匀,瓷化程度较高,胎质结合良好,夹砂胎的数量急剧减少,从杂质上看多数宋代瓷碗杂质都非常少,星星点点几乎不为视觉所觉察,只有少数的粗瓷会严重一些。宋代瓷碗在胎色上具有两个方面的明显特征,一是胎色的衍生性进一步扩大.除了正常的白胎、橙色胎、褐胎、黑胎红胎、黄胎、灰胎、青胎等基本色调夕卜还衍生出了诸多色彩,如灰胎又可以分为灰白、灰褐、灰黑、灰黄、浅灰、深灰、铁灰、香灰等色.这些色彩显然已经固定化了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独立的色彩。二是出现了固有胎色.典型的如许多名窑瓷器不仅重视外表,而且注重胎体如汝窑的“香灰胎”已成为其象征,人们一提到汝窑.可能就会想到“香灰胎‘’。另外从厚薄上看,宋代瓷碗在胎体上有向薄发展的倾向.如定窑白瓷碗在器壁上多数较薄。

七 口部。宋代瓷碗在 口部特征十分丰富.常见的有直口、口微侈、侈口、近直口、小敞口、敛口、口微敛、撇口、口微外撇、圆口、葵瓣口等。宋代瓷碗在口部造型上的变化十分丰富但多由直口、敞口、敛口等造型演变而来,有的只是对这些基本造型的略微改变,且改变已形成了定式。

八 唇部。宋代瓷碗在唇部特征上较为繁复常见的唇部造型主要有圆唇、尖圆唇、尖唇、方唇、厚圆唇、唇沿外撇、唇沿外敞、唇沿微内卷、唇沿弧卷、唇沿外移、唇沿外敞等由上可见宋代瓷碗的唇部造型十分丰富但特征也是异常鲜明,主要应该是以尖圆唇为主.圆唇次之,这主要与宋代瓷碗的实用功能有关。鉴定时应注意分辨。

九 腹部.宋代瓷碗腹部特征十分丰富,常见的有浅腹、斜腹微弧、斜弧腹、深腹、弧腹、上腹微鼓、腹较深、斜直腹、弧腹、深直腹、下腹斜直、圆鼓腹、弧腹微鼓、腹壁较斜直等,由此可见。宋代瓷碗在腹部上更加注重细节上的变化宋代瓷碗腹部造型依然是浅腹、折腹、弧腹、鼓腹、深腹等这些变化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造型而已。宋代瓷碗深腹和浅腹在数量上奇迹般的对等发展,不过从绝对数量上看,深腹的造型依然占据优势。

十 足部 宋代瓷碗常见的足部造型有圈足、饼足、小圈足、玉壁足、高圈足、矮圈足、玉壁足胶较矮、圈足露胎、圈足较矮、圈足斜直、有切削痕、深圈足、浅圈足、玉壁足外撇等。由此可见,宋代瓷碗在足部造型上达到了新高,几乎囊括了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碗足造型,有由以上分析可见宋代瓷碗在足部造型基本上可以分为圈足,、饼足、玉壁足三种,其他多是这三种足部造型的衍生造型,如高圈足、矮圈足、圈足较矮等,实际上都是圈足的衍生造型,。从数量上看,以圈足为主,饼足和玉壁足不过是一种陪衬,非常之少,可以说在宋代并不多见。

十一 底部 宋代瓷碗底部特征十分明显,主要以平底为主,。宋代瓷碗底部造型比较复杂,如,平底、大平底、圆底、小平底、底心微弧、底心内凹、底平坦、底较平等。从实物观测来看,底部特征在大小上趋于中性,大平底和小平底的概念似乎在淡化,很少像其他时代看到的有明显的小平底,或者是平底的现象。

以上11点基本上囊括了宋代瓷碗的主流特征,在鉴定时要注意分辨,。但任何鉴定要点都不是万能的,他所能解决的问题总是十分有限,所起到的作用只能是参考,如果大家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显然鉴定也就不再是纷繁复杂和漫无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