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期民窑供盘瓷器,明天顺青花瓷是什么?

确实是很少见。

清晚期民窑供盘瓷器

明代陶瓷史上的所谓空白期指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共29年,其中天顺一朝存在仅7年(1457~1464年)。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已知可靠带天顺朝年号的青花器仅有如下5件:

天顺五年铭青花缠枝牡丹贴塑螭龙长颈瓶 高31.3、口径4.4、底径10.4厘米

铭文:“夏梅田都铎源汪村社奉佛弟子程、妻郑氏,喜舍香炉壹付入本里华林供养,伒(祈)俅(求)宦途清吉,天顺伍年秋九月吉日题。”香港艺术馆藏

1.1988年香港杨永德捐赠北京故宫博物院之“天顺年”铭青花波斯文筒式炉;

2.山西省博物院藏“天顺七年大同马”“大同马氏书”铭青花波斯文筒式炉;

3.山西私人藏“天顺三年”铭青花人物图盘(残器);

4.江西南昌县博物馆藏“天顺叁年吉日置用”铭青花方形砚;

5.香港艺术馆藏天顺五年瓶。

万历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双耳炉(残)

铭文:“江西抚州府金鸡县寓温州府瑞安县碗店洪进十同熬景十喜舍香炉一副入于关爷前供奉祈保买卖亨通。万历十一年吉日立”。故宫博物院藏

天顺五年瓶实为佛前三供之一:

天顺五年瓶铭文自铭为“……奉佛弟子……喜舍香炉壹付……”。说明它是古代的佛前供器之一,供佛器在佛教仪轨及仪式中占有重要位置,除了弘法功用,其造型和装饰等还有助于宣扬、阐释佛教教义,而陶瓷供佛器是历代供器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据研究,以成对供器供佛至迟在金代已经出现,“组合式陶瓷供佛器元代开始多见,‘三供’(香炉一、花瓶二)、‘五供’(香炉一、花瓶二、烛台二)等逐渐成为常见的陶瓷供佛器形式,并且出现了记载供奉人及供奉事由的详细铭文(一般称为‘记事款’)。

天启三年铭青花云龙纹大炉(残)

铭文:“江西饶州府浮梁县景德镇里仁通津市信士方文祖室人陈氏李氏男方子舜女接英招英喜奉香炉花瓶一副于长寿庵佛前供奉祈保合家清吉富有攸归天启三年冬月谷旦立。”广东省博物馆藏

陶瓷‘五供’是在元代‘三供’基础上发展来的,但却并非佛教专属。道教也有‘五供’之说,是指斋蘸仪式组成的内容之一,在拜表、施食、炼度等仪式中皆有五供一节。……从整体上看,元至明代陶瓷供器组合以‘三供’居多,标准的一炉、二瓶、二烛台形式的‘五供’不晚于明末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并流行于清代。”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天顺五年瓶是明代天顺时期程及妻郑氏专门从景德镇订制并供奉于华林某一寺庙的佛前三供或五供之一。但问题是其自铭的载体分明是花瓶而非香炉,如此,似乎有文不对题之嫌。

青花蒜头瓶 高37、口径5.6厘米 河北民俗博物馆藏

事实上,类似天顺五年瓶这种顾左右而言他(即在器物自铭中不提及自身器名反而言及同属一组的其他供器)的落款方式,虽然较为罕见,但也并非孤例。如山东泰安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万历己亥年纪年铭“青花云龙纹瓶”,其自铭为“……程时振敬造大青花瓶壹副……”,就图片观察,此器与传世一批原为双耳三足鼎式炉的残器一样,器口、双耳、三足均缺失。

天顺五年瓶 高31.3、口径4.4、底径10.4厘米 香港艺术馆藏

笔者曾致电山东泰安市博物馆研究部就其保存状况查询,得知其“原用于插配双耳的器肩处对称双方孔,以及器腹下等对三圆孔,被(后)人以不知名材质填补以充瓶罐之用”,成了名副其实的“大青花瓶”,然而其复原后实为双耳三足鼎式炉,此器自铭中同样不提及自身的载体—香炉,故天顺五年瓶当初订制时至少应该也是一套完整的佛前三供(或五供)。香炉具体已不可考,但同属一组的另外一件花瓶,笔者以为就是现藏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的一件无款天顺青花缠枝牡丹纹蒜头瓶,据穆青《明代民窑青花》一书介绍:“香港艺术馆收藏的一件带有‘天顺五年’记事款的缠枝牡丹纹瓶和颈部堆贴的蟠螭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的蒜头瓶完全一样。从照片上不难看出,香港艺术馆的藏品口部残破后锯掉了一截,底部的圈足也已缺损,复原后应当也是一件蒜头瓶”。

顺治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炉(残)

铭文:“山东东昌府清州席厂街三义庙供奉炉瓶一案顺治十一年四月初三日信士董世瑜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天顺五年瓶残高31.3厘米,若(瓶口及圈足)复原后高度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藏品(高37厘米)相当,且二瓶在造型纹饰等工艺上均惊人的一致。退一步而言,就天顺五年瓶自铭中“奉佛弟子”和该瓶高度分析,它也只能是佛教三供或五供之一,而非明代以来开始流行的文人书房清供雅玩“炉瓶三事”之箸瓶。至于说同属一组的三供为什么一件有款一件无款,这很可能是受到当时的习俗、禁令或宗教等客观条件约束。

原文作者:梦笔

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9月刊《遇物自成趣——香港艺术馆藏天顺青花瓶与杨氏家族》(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收藏信息,欢迎下载【收藏家APP】,关注【收藏家】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万历年间的民窑青花瓷?

为了区别于官窑青花,人们把民营手工作坊内生产的,供民间使用的青花瓷,称为"民窑青花"。景德镇民窑青花自问世以来,尽管由于历史偏见不曾载入史册,被视为粗俗之器物难登大雅之堂,但它广泛渗透于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之中,对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经济发展,凤俗变迁都具有官窑青花瓷器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若以我国青花瓷器中在历史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中,民窑青花也是居首位,在亚,非,欧各国出土及传世的明,清青花瓷中,以民窑青花瓷居多数。明万历青花瓷在形制,文饰上都是明中期青花的终结,万历以后的天启,崇祯的制瓷风格有较大的变化,由平稳而入游动,由工致而入挥洒,由宏大而入局小。万历民窑青花瓷的胎体趋薄,然胎薄而造型却臃肿,手感上比例失调,器物制作较为粗率,罐类底部下凸且不平整,圈足粗厚,民窑则多斜削,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拱壁底。露胎处见程度不同的窑红。

青料有淅江料和品质较次的几种土青,呈色有清丽明亮的靛青,也有沉闷呆滞的灰青。绘画笔法有单线平涂和白描两类。开始出现较多写实的纹样。继承正德,嘉靖的传统纹样则多有刻板之感。万历时大开海禁,促进了瓷器的外销,世界各地都发现了不少晚明青花瓷。外销瓷的纹饰,形制与内销多有不同,销往日本的被称为"芙蓉手",有些题有拉丁文字的向欧洲出口的青花称为"克拉克"瓷。万历民窑青花瓷由于当时贸易促进了瓷器的大量外销,不乏出现了内销,出口的民窑青花瓷精品,在今天庞大的收藏爱好的群体中,和市场上是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的。

怎么鉴定明清时期的民窑瓷器?

请问有人会鉴定民窑瓷器么?怎么鉴定明清时期的民窑瓷器?

民窑瓷器就不是瓷器?就可以另眼看待?就应该另起炉灶?看似问题问得挺另类,其实却是现实世界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相当瓷实的实在!谢谢提问者的真实与诚实!

为什么很多人特别强调、追捧和迷恋“官窑”而蔑视、轻视、鄙视“民窑”瓷器呢?其实这一方面是“官本位主义”思想、观念和意识在瓷器鉴藏领域里的沉渣泛起与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是历代“官窑”的不惜工本、不懈追求、不懈努力也绝不白费,总体而言,就精细度、精美度和精致度来说,“官窑”和“民窑”没有可比性,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则相去甚远,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即便如此,作为一个真正的古瓷爱好者、鉴藏者而言,尤其是一个立志“公鉴”人员来说一定要养成“一视同仁”的良好心态、良好习惯。要知道,凡事都有意外和例外,宋代的“官窑”就说什么也干不过身为“民窑”的“汝窑、哥窑、钧窑甚至是定窑”!有些人为了“自圆其说”捍卫“官窑”不可动摇的地位,不惜捏造、编造、杜撰历史事实,搞出什么“汝官窑”、“哥官窑”、“钧官窑”、“定官窑”、“耀州官窑”等等说法,其实它们都只不过是“贡窑”而已,本质上还是“民窑”!而且,“贡瓷”与“非贡瓷”并没有本质差异,只不过是挑出品相等较好者而已。为什么不是“最好的”呢?其实是有原因和学问的,因为每次都拿“最好的”的话,下次怎么办?难度会急剧上升,根本无法长久维系与运转。

怎么鉴定明清时期的民窑瓷器?跟鉴定明清时期的“官窑”瓷器一样。

先通过100倍以上放大镜观看气泡的大小与疏密,重点看气泡衰变的程度与进度,一般说来,明代瓷器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其气泡总体要比清代的个体大很多,也稀疏得多,同时气泡衰变的程度与进度也要高得多。这三多就绝对能准确区分出是明代的瓷器还是清代的瓷器!

定代以后,再依据被鉴物本身表象特征评定等级即可。是不是很简单?全程简单易学,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直观科学,结论可靠、可考!信就可以一试,不信拉倒,你走你的阳关道好了,不必说长道短!日久见人心,天道必酬勤!

我是“以瓷惠友”,对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实践经历与经验,并已就相关问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山西明清黑釉铁绣花瓷器存世量大吗?

山西明清黑釉铁绣花瓷器存世量大吗,是否值得收藏?

山西明清黑釉铁绣花瓷器存世量相对比较大,尤其是在北方,更多见一些。收藏价值有一些,但绝对无法和同期官窑瓷器甚至是同期民窑其他釉色的瓷器相比,因为黑色釉除非达到“乌金釉”程度以外的都不太受收藏市场待见。

另外,民窑瓷器收藏,一定要挑品相好、外观精美、有一定艺术性、趣味性、典型性、代表性的来收藏,否则,除非是真的极度偏爱或者是搞民俗系列收藏,不然的话,是很难有升值空间的,得不偿失。

一己私见,不足为信,仅供参考,

我是“以瓷惠友”,对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实践经历与经验,并已就相关问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上几件图片,以饷瓷友。

宋代钧瓷大碗内壁满釉吗?

钧瓷创烧于唐,兴盛于宋。钧瓷在唐代雏形阶段的时候,就以釉层肥厚、丰润圆满著称。

唐·钧窑花釉罐

这种釉质肥润、恢弘厚重、注重装饰效果的高温窑变瓷,将钧瓷从日常生活用品,过渡到观赏用具的行列,也为宋代钧瓷的兴起打下基础。

钧瓷是在宋徽宗时期发展到顶峰的,作为一国之君,宋徽宗显然不合格,但作为艺术家,正是他的推动,我们才能在千年之后再睹“钧、汝、哥、官、定”五大名瓷的风采,才能更真实的了解那个文化极度繁荣、瓷业兴盛的黄金时代,才能看到钧瓷从自由式的民窑,发展到窑变绚丽多姿,瓷体细腻温润,工艺精湛的官窑时代。

宋·钧瓷·月白釉紫斑碗

宋·钧瓷·天青釉·鼓钉三足洗

宋·钧瓷·玫瑰紫釉·鼓钉三足洗

宋·钧瓷·天蓝釉碗 ~宋·钧瓷·天蓝釉紫斑盘

官窑钧瓷的烧制不计成本,不允许流入民间,虽然这种做法限制了钧瓷技艺在民间的发展,但却促进了钧瓷精益求精的艺术理念。

钧瓷以釉彩独绝取胜,其色以天青、月白、红紫为最;其釉温润古雅、含蓄多姿。

从件件传世的宋钧作品中不难发现,无论是观赏性器皿,还是文化生活用具如洗、碗、盆、盘等,皆是内壁挂满釉的,不施釉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底部落款处。

宋是全民审美都极高的时代,而钧瓷是高温窑变瓷,挂釉不仅不会影响使用,还可以提升审美价值。

谢谢邀请!有更多钧瓷问题欢迎交流探讨~

当代·大宋官窑复烧款紫斑盏~鼓钉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