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民窑青花釉里红,元釉里红主要特征及烧成年代?

景德镇落马桥窑场白瓷的制作工艺在元代经历了三次重要变革。南宋末元初,落马桥窑场仍部分沿用南宋时期高釉灰的配釉技术,生产胎体轻薄、釉面光亮青白瓷,同时也开始尝试用新的碱钙釉配方生产釉面较乳浊的青白瓷和灰青瓷;到了元代早期,新出现的碱钙釉配方已完全取代了南宋时期的配釉技术。宋元交替时期的这次变革可能与景德镇地区宋末元初短暂的社会动荡以及入元以后的“北人南迁”和“北匠南调”所带来的北方制瓷工艺有关。从元代中期开始,在低釉灰配方的青白釉基础上,落马桥窑场开始采用一种高Na2O含量的原料来生产卵白瓷这一新品种,并不断摸索和完善卵白瓷的制作工艺,到了元代晚期,卵白瓷的釉料配比已十分稳定。元代中晚期的这次变革可能与落马桥窑场开始贡御和接受官府订烧有关。到了元末明初,落马桥的制瓷工艺再次发生了重要变革,前一阶段低CaO且高Na2O含量的釉料配比已经不见,所生产的青白瓷产品釉料配方波动异常巨大,制瓷技术非常不稳定,这可能与元末战争导致的落马桥窑场工艺失传、制瓷工匠流失和原料供给的不确定性有关。

元代釉里红与青花是同工艺造型,同窑工匠,彩画匠师,也是出自同一匠师所绘画,都是元人画风格,绘画技巧高超笔法,用笔有功力,能看到彩料厚实功底,不虚描画,图釉里红五爪龙与馆藏青花五爪龙(河南博物院藏)河南省荥阳县楚村明周惠王墓出土品,都能看到元人绘画风格,拙意实写,画笔用厚料彩,

釉里红三足薰香炉,与馆藏品青花三足薰香炉,都是同窑工匠所烧造,风格造型是同窑工匠所造出。

釉里红菩萨观音塑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敦厚菩萨观音座像。元代艺术造像巅峰之作。与景德市馆藏品相俑,窑址出土,釉里红相俑,都是元人造像艺术写照,铜红釉里红彩料厚,卵白釉,釉厚质细。

元代釉里红彩料厚彩,在同窑烧成器物,出现不同色阶,有深浅,红褐色,白釉有青白和卵白。铜红在高温下自然产生晕散,产生出不同红褐色,色阶,红褐色深浅色阶变化。体会谈谈,同赏说说。

宋朝民窑青花釉里红

老瓷器釉面的特点?

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瓷化度的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

2、干湿感

有句话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衣着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温度、湿度下,捧在手里,其干湿感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3、润涩感

新旧瓷器润涩感的差异十分明显和巨大

4、软硬感

软硬感是一种极其微妙、精细的手感,只对个别瓷器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具有一定的区分和标识意义。

5、温凉感

温凉感是区别瓷器品质优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特别是顶级的哥窑、汝窑瓷器),的确像宝玉和宝石一样,温润如玉、冬暖夏凉!

6、生熟感

生熟感是手感与听觉紧密结合的产物

7、滑滞感

滑滞感既是润涩感的延续,又是润涩感的结果和原因:润则滑、润必滑,滑就润、滑定润;涩必滞、涩定滞,滞则涩、滞才涩。

8、粗细感

瓷器的品种窑口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保存环境不同、脱玻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的巨大差异和不同。

9、凹凸感

凹凸感对甄别、鉴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红的真伪意义重大

元代釉里红分官窑和民窑吗?

不分官窑和民窑,元代釉里红民窑不得烧造

元代的铜红釉瓷器,是有元代的官窑烧制,作为皇家专有使用的瓷器,民窑不得烧造。即使官窑烧造铜红釉瓷器,也是一窑只有很少数能够烧成,大量的瓷器,都不能作为成品进宫。

清代早期祭红瓷器为什么是暗红色?

相传,明朝的景德镇曾发生过瓷业工人投入窑中的故事。当时,皇帝命令景德镇的瓷工们烧制一种像鲜血一样鲜艳的红釉瓷器,限时完成。这可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品种,工匠们绞尽脑汁,竭尽全力,反复试验,也无法制成。眼看规定的时限就要到了,工匠们一个个一筹莫展。在封建社会中,违抗圣旨可是杀头之罪。期限一到,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死期到了。这时,一位工匠的女儿提出,再烧制最后一次。大家默默地点上了火,呆呆地看着窑炉中熊熊的烈火。突然,那位姑娘奋身一跃,跳入了窑炉之中。强烈的红光顿时布满了窑室。当工匠们醒悟过来,前去抢救姑娘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姑娘的身躯化成了灰烬。大家强忍着悲愤打开窑门。奇迹发生了,窑中的一件

件瓷器散发着鲜红的光彩,就像姑娘的鲜血一样红,一样的鲜艳。瓷器的新品种——祭红就此诞生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曾以这个传说为

蓝本,拍出了电影《祭红》。

听了这个故事后,人们在激愤之余,自然而然地想,祭红究竟是怎样一种瓷器?它为什么会如此难烧制呢?我们不妨先到上海博物馆的陶瓷陈列室中去参观一下。这儿陈列着一件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一1424年)的祭红釉僧帽壶。奇异的造型就像一顶和尚头上的帽子。但祭红瓷器最名贵之处并不是它的造型,而是它的釉色。宋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青色,还有少量的黄、绿、黑、褐等色。一些呈红色的瓷器,它的呈色元素和其它色彩都是铁。北宋中期以后,钧窑中烧成了钧红瓷器。青釉中由于含有一些氧化铜元素,烧成后,铜元素便在青釉中呈现出美丽的紫红斑块。这是中国掏瓷工艺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铜元素的呈色是非常困难的。元代发明的釉里红瓷器,就是用含铜元素的釉料在瓷器的胎上描上各种图案,再上一层透明釉烧制成器。烧制时火候控制稍有不慎,那红色就会变成灰黑色,十分难看。祭红釉则是整个器物外壁全部上红釉,发色也比钧红和釉里红更鲜艳,更红。当然烧制的难度也就更高了。

祭红瓷器首创于明代永乐年间,当时称为“鲜红”,因它常被用作祭祀,因此又被称为“祭红”。它另外还有“积红”、“霁红”、“醉红”等称呼。

祭红瓷器烧成难度非常大,对烧成条件非常敏感,每次烧制的成功率很低。稍一不慎,如器物在窑中放置的位置略有变动,就有可能烧坏釉色,成功的作品只能是百里挑一的珍品。所以烧祭红瓷器被称为“火的艺术”。相传当时工匠配制红釉时掺入南洋进口的红宝石、红珊瑚和玛瑙等珍贵原料。真可谓不惜工本。人们因此给明代早斯的祭红一个宝石红的称谓。《景德镇陶录》中有“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说明永乐年间的祭红瓷器是最名贵的。

这件祭红僧帽壶是这类瓷器中的代表作品。下部浑圆,就像一颗和尚的脑袋,上部口部突出,就像一顶折角的和尚帽子,器外的釉面鲜红欲滴,釉层肥厚、透明,就像闪闪发光的红宝石一样美丽。器

物的底足和内部施浑厚滋润的白釉。在器物的口沿和底足部形成两条白边,远远看去,红白相映,异常美丽。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都收藏有明永乐和宣德时期的祭红瓷器。它们胎质细腻,红色

鲜丽,都是极为名贵的珍品。

到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祭红瓷器已普遍烧制,工匠已熟练地掌握了烧制工艺。不但御窑厂中继续烧制,民间窑也大量制造。造型也更为丰富。御窑厂的产品有梅瓶、胆瓶、蒜头罇、玉壶春瓶、天球瓶,各种盘和带托子的花盆等。民间窑中除了上述产品外,还有盆、碗、把盏和文具等。

各个时代官窑祭红瓷器的底部都有款识。如“大明永乐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字样,字体有楷书、篆书、行书等不同书体。一般都是用蓝色的青花料书写的。明代早期有一种款是刻暗花款的。

前面我们讲过,祭红釉非常难烧,在官窑中,次品一律打碎扔掉。民间窑就耍不起这么大的派头了。所以在明清的祭红瓷器中有时会看到一些器物的红釉上呈现出绿色的斑点或绿雾。有些釉面上会隐现出微细的橘皮纹。清代雍正和乾隆时的祭红中,还有一神在红釉上用金粉或粉彩描绘的图案。这是因为釉面上有瑕疵。用这些图案舉掩盖的。这不仅弥补了釉面的缺陷,更增加了新的特色。

祭红釉瓷器的出现,开创了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单色釉装饰工艺的新天地。清代康熙年间的郎窑红和豇豆红瓷器的产生,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元代以什么颜色为贵?

元代以红色为贵,这一点从元代瓷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元青花的名气太大,众人皆知,但元代瓷器,其实是以红色为贵的。也就是说皇室用的御瓷最高贵的颜色为红色。所以,元瓷里论品级,应该以红釉和釉里红为贵,青花蓝釉次之,卵白最下。(卵白釉很多都有枢府铭文,是枢密院定烧瓷)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元瓷的釉里红当时属于初创阶段,虽然说这种铜红釉早在唐代长沙窑就出现了,但唐宋以来,都被视为妖孽一般,属于窑变。因为无法得知到底如何才能烧出鲜红釉,所以窑里出来的红釉都被砸碎(本来也极为稀少),而不会被供入宫廷。

元代的釉里红存世量,目前考证馆藏一共是40多件,而元青花存世量据考证馆藏400件。著名的江西高安窖藏也出土了几件釉里红,数量和出土元青花相比也比较稀少。可见元代釉里红这种红瓷尚属于高度机密的高科技瓷器,并未得到推广。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元代的釉里红一共有三种装饰手法,釉里红线绘,釉里红涂绘,釉里红拔白。所谓釉里红线绘就是用铜红原料直接彩绘出图案,所谓釉里红涂绘,就是用铜红料涂抹出图案,所谓釉里红拔白就是用铜红料在图案地子上涂抹,突出白色部分为花纹的表现手法。

早期的元釉里红以釉里红涂绘和拔白的装饰手法为多,线描的少。原因是铜红料高温极易挥发,一旦高于烧成温度,就化了,变成无色,俗称烧飞了。而温度低则根本烧不出红色。

釉里红发色的温度高,比青花烧成温度范围窄得多。青花瓷温度低一点还是蓝色的,釉里红温度一低就难看了。古代柴窑密封性能差,到了1200度以上,每升温10度都困难,所以需要烧36小时以上,才能炉火纯青。

而且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对于窑炉气氛要求极高,最后出窑时候氧气稍微多一点则变成了绿色,所以元代釉里红瓷器多有绿色苔点或成片绿色出现。也有烧飞的橙红色或无色出现,晕散成片也是元代釉里红特有的现象,有志于元代釉里红收藏的藏家应当找齐这40多件元代文物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有朝一日或许就有机会收藏到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