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民窑玉壶春瓶,宋代玉壶春瓶是瓷器精品吗?

宋时期,民窑系统瓷器,目前市场认可度不是很高,北方属磁州窑系的,如介休窑,浑源窑,淄博窑等窑口产品,目前市场价位大致在3万元-6万元之间,如果是代表作或者少数精品,则价位会高50%左右。

北宋的民窑玉壶春瓶

能做为断定瓷器年代的主要依据吗?

瓷器中的老化死亡气泡,能做为断定瓷器年代的主要依据吗?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回到话题上来。

瓷器中的老化死亡气泡,能做为断定瓷器年代的主要依据吗?

“瓷器中的老化死亡气泡”是完全“能够做为断定瓷器年代的主要依据”的,因为“瓷器中的老化死亡气泡”的老化程度和死亡程度与瓷器本身的真实年龄之间有着密切的、本质的、必然的“正比例”的关系,而且“瓷器中的老化死亡气泡”不可逆转、不可复制、不可仿造和无可取代!

“瓷器中的老化死亡气泡”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和互不相关、互不相干的单独现象,而是密切相关的、动态的、变化的有着递进、因果等普遍、本质和规律关系的极其复杂的现象体系和现象系统,只有全面、客观、全程、全息、全景式的来看待这一体系和系统,才能深刻把握其本质内涵。

对“瓷器中的老化死亡气泡”要有总体观、全局观、动态观、系统观、体系观,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一知半解,不能呆板静态,要上钩下联,要左顾右盼,要机动灵活,要客观公正,要同中存异,要异中求同,要唯物辩证,要历史唯物,禁忌刻舟求剑、削足适履和缘木求鱼。

“瓷器中的老化死亡气泡”之所以“能够做为断定瓷器年代的主要依据”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由于“瓷器中的老化死亡气泡”绝对不是孤立、个别和特殊的可逆转、可复制、可再生和可取代的“宏观特征”,而是普遍、客观、本质和规律性的不可逆转、不可复制、不可再生与无可取代的本质属性,是无限循环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公正性的表征。

“瓷器中的老化死亡气泡”具有有目共睹的直观性、客观性、不可更改性,具有一目了然的直接性、普遍性、公正性,具有不可逆转、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和无可取代的根本性、本质性和规律性,所以以其作为鉴定瓷器年代的依据、尺度、标准和规则天经地义、顺理成章!

上几件以瓷器微观气泡衰变进度对比法认可的古董瓷器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无框六字单行神级臻品青花弦纹龙纹高足杯。

元青花鼎盛期神级臻品鱼藻纹碗。

元青花神圣之品云龙纹玉壶春瓶。

元青花玉壶春釉面鉴定特征?

元青花玉壶春瓶从残器看,瓶的颈部以下器腹内无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内常见一块块的釉斑,每块釉斑周围或足边及缩釉处都呈现出浅色的火石红边线。器物口边有的有毛边现象(即小气泡破裂状)。器表有的釉面有缩釉现象,不严重,属于少数现象。釉面手感温润如玉,光感柔和不刺目,如过于光亮或有较强的光亮点,则值得考虑。

釉里红瓷有什么特点?

青花中的釉里红是用氧化铜在坯胎上绘画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一次高温烧出的白地红花瓷器。青花和釉里红除了所有绘画原料不同、成品效果不同以外,其制作技术、绘画方法和烧制工艺基本相同。

但是,釉里红的烧成气氛比青花的更严格,更不好掌握,元代釉里红瓷与元青花瓷一样,具有胎子细密、坚致、洁白,釉子白中闪青,非常光润的特点。纹饰多见缠枝菊、牡丹、莲花、云龙、云凤、云鹤、孔雀、芦雁、人物故事等,边饰多为变体莲瓣、云肩、灵芝云、蕉叶、回纹、弦纹等。器型多为大罐、高足杯、匜、玉壶春瓶、塔式罐、谷仓、大盘、碗、瓷雕人物等。

长久不衰的元青花8大人物罐?

大英博物馆古陶瓷学者霍布森(R. L. Hobson)1929年通过观察英国大威德基金会中国古陶瓷收藏家大威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收藏到的当年听说是旅英华人吴赉熙在北京琉璃厂未被认可的一件青花瓷(后来这件青花瓷被收藏界认为是元青花标准器的“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让沉睡了600多年的文化魁宝元青花瓷器终于苏醒并走进全世界收藏和古陶瓷研究者的视野。

随着国内和全世界古陶瓷研究和收藏者对元青花的不断研究、探索,让消失多年的文化瑰宝慢慢清晰明了。2005年英国古董商朱塞佩·埃斯凯纳齐(Giuseppe Eskenazi)以1400万英镑(加佣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在伦敦佳士得拍得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后,把元青花瓷器(特别是元青花瓷器人物纹饰藏品)推至顶级收藏佳品,因为收藏界都有普遍的认知:任何时期的书画及其他艺术品,人物纹饰最为珍贵、最能体现当时艺术家的综合艺术水平。经全世界元青花瓷器专家的研究、发现、挖掘,整理出了业界认可的著名的“元青花瓷器人物八大罐”,他们分别是:

1、“鬼谷子下山” 罐 埃斯凯纳齐

2、“昭君出塞” 罐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3、“三顾茅庐” 罐 裴格瑟斯基金会藏

4、“唐太宗” 罐 广西博物馆藏

“唐太宗” 罐 波士顿博物馆藏

5、“周亚夫屯兵细柳营” 罐

日本安宅美术馆藏

6、“锦香亭” 罐 台湾王定乾先生藏

7、“百花亭” 罐 日本万野美术馆

8、“西厢记” 罐 亚洲某私人博物馆

这是全球元青花学者和收藏界反复认真研究、普遍接受的“元青花人物纹饰八大罐”,是600多年前中国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中华璀璨文明的艺术瑰宝。

元代青花瓷器由于其稀缺和珍贵性被整个收藏界热捧和珍藏,人物纹饰元青花八大罐更是广大收藏爱好者的收藏佳品。但我们不能否认民间类似的元青花人物纹饰大罐的真品存在,理由如下:

1、明、清两朝宫廷专门设置御窑厂,有专门的督陶官,烧造宫廷陈设品、赏赐品或者宫廷专用日用品,这些官窑器物极少流入民间或民间藏家手中。元代宫廷专门烧造过类似于“枢府”瓷的瓷器,但元代瓷器(包括元青花)的烧制目的或用途从一开始就定义为人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具)。97年的元代历史,留下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元代艺术品,从客观上为民间元青花人物纹饰大罐真品的存在提供了充分的时间条件。

2、1978年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坚定不移的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农村到城市的建设、“世界工厂”、安居工程、美丽乡村、高速公路、高铁、桥梁隧道等40多年的开发建设举世闻名,前无古人。改革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追求,大量的艺术珍品被发现和发掘,为民间元青花人物纹饰大罐真品存在提供了认知和空间条件。

3、除了元青花人物纹饰八大罐以外,已经发现了大量不同器型的人物纹饰元青花的存在:

“蒙恬将军” 玉壶春瓶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四爱图” 梅瓶 湖北省博物馆藏

“萧何月夜追韩信” 梅瓶 江苏南京博物院藏

这些经官方确认并收藏的人物纹饰元青花瓷器,充分说明元青花的高超工艺水平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题材。经相关专家和藏家的研究发现,人物故事是元代绘瓷最脍炙人口的装饰主题,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了历史英雄传奇人物、佛道教故事、元杂剧中的故事等等,分别绘制于大罐、梅瓶、玉壶春瓶、扁瓶、大盘等不同的器物上,为民间元青花人物纹饰大罐真品存在提供了绘画素材和载体条件。

4、在历史的长河了,人们对任何一段历史的认知和研究,永远都只是一个小学生,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不断丰富理论水平、提高认知能力、抱着开放包容客观的学习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为民间元青花人物纹饰大罐真品存在提供了辩证唯物法条件。

因此我们确信民间一定存有元青花人物纹饰大罐。

分享一件民藏元青花人物纹饰大罐,供广大藏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