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龙纹瓷器图片,明末至清康熙14年以前?

明代

明朝中期以后,国势日衰,再难有财力支撑起像“郑和下西洋”那样的壮举,鼎盛一时的朝贡贸易体系也逐渐解体。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人在海上的积极活动令澳门一跃成为全球性的贸易中心,并促进了天主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初步接触。至明隆庆元年(1567),明帝国有限度地解除“海禁”,民间贸易再度兴盛,并带来持续的贸易顺差。同时,欧洲人开始遍布海丝沿线,并开启了从美洲跨越太平洋的新航线,天主教随着欧洲殖民者迅速传播。海上丝绸之路不可避免地逐渐扩展为具有真正全球意义的海路网络。

焦天龙总结到:“万历年间(1573〜1619) 显然是明代外贸最活跃的时期。南海地区的至少有6 艘沉船属于万历时期。”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明代中后期沉船陶瓷器来自于以下沉船:“南澳I号”及“万历号”,均属于万历时期的商船。

明万历 漳州窑青花“粮”字大盘

漳州窑青花“粮”字大盘 明万历,高8.7、口径33.0、底径13.0厘米,于“南澳I号”发现。

明万历 景德镇窑青花封侯爵禄图“富贵佳器”款盘

景德镇窑青花封侯爵禄图“富贵佳器”款盘 明万历,高4.2、口径18.5〜19.1、底径12.0厘米,于“南澳I号”发现。

“南澳I号”,沉没于广东省南澳县三点金海域 。学界对于“南澳Ⅰ号”的年代认识有万历年间、万历三十六年以后、隆庆开海之际几种看法。但总体而言,“南澳Ⅰ号”的青花瓷年代指向为明代晚期。“南澳Ⅰ号”船载瓷器主要为福建漳州窑系和江西景德镇窑系产品,其中漳州窑系瓷器达2万件以上;景德镇窑系达5000件以上,有青花和五彩两个品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经赴景德镇考察了官窑遗址,湖田窑遗址和观音阁遗址,通过比对沉船和窑址产品,推断“南澳Ⅰ号”出水的景德镇窑系瓷器来自于观音阁遗址第四期,年代约为万历早中期。《江西景德镇观音阁明代窑址发掘报告》中指出,在观音阁遗址第三期,即嘉靖时期,发现一件刻有“◆ ◆嘉◆ ◆制”款的白釉大盘和青花五爪龙纹碗的残片。观音阁窑址是“官搭民烧”的窑址。“南澳Ⅰ号”的船载瓷器,以漳州窑的青花瓷器为大宗,青花大盘和带盖钵是代表性器物。这些青花瓷器的瓷胎和釉质比较厚重,青花颜色发灰或者较为暗淡,绘制的人物或花鸟图案比较随意,底足粘有细砂(也就是所谓的“砂足器”)。

明万历 景德镇窑青花象首军持

景德镇窑青花象首军持 明万历,高20.5、通长17、宽9.5厘米,于“万历号”发现。

明 青花莲池鸳鸯纹克拉克盘

明青花莲池鸳鸯纹克拉克盘 明万历,高5、口径31、底径17厘米,于“万历号”发现。

“万历号”沉没于距马来西亚丁加奴州东海岸约6英里的海域,是一艘万历晚期的商船。2004年4至7月,南海海洋考古公司对沉船进行了打捞,采集出水文物7000多件。其中“克拉克”瓷大量出水。

“克拉克”瓷器以纹饰绘有连续的开光图案为特征,开光内绘山水、人物、花鸟、果实、文房用品等吉祥图案,其器型有碗、碟及盘、杯、瓶、盖盒、军持等。1603年,荷兰武装船队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一艘装载着约10万件中国青花瓷器的葡萄牙帆船,船上的瓷器后来被运送到阿姆斯特丹拍卖,轰动了欧洲。由于荷兰人将葡萄牙远航东方的货船称作“克拉克”(荷兰语为“葡萄牙战舰”的意思),因而这批在欧洲拍卖的中国瓷器被称为“克拉克”瓷。据统计,从明万历三十年(1602)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从中国购置了超过300万件克拉克瓷。除景德镇窑外,福建漳州一带也盛产克拉克瓷。

总的来说,整个明代,沉船数量大量增多,以中国船为主,葡萄牙、欧洲和英国等国家的沉船也开始有发现。

清代

有清一代,中国和东南亚及欧洲的贸易没有中断过。顺治朝实行海禁政策,由明郑集团主导中国与东南亚贸易,康熙二十三年后(1684),允许民间进行海洋贸易,中国和东南亚的通商更加活跃。清代早期,来华的欧洲商船也增多,康熙开禁,设广州、厦门、宁波和云台山4个通商口岸,允许欧洲商船来华贸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广州实行一口通商,来华船只更是不断增加。清代早中期,中国瓷器外销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大量的外销瓷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根据国外消费者的需要订制的,他们提供图样,中国制瓷商按图制作。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清代沉船陶瓷器来自于“金瓯号”和“迪沙鲁号”。

清 青花吕布戏貂蝉纹碟

清 青花吕布戏貂蝉纹碟 清雍正,高1.9、口11.8、底6.8厘米,于“金瓯号”发现。

清 褐绿彩瑞兽

清 褐绿彩瑞兽 清雍正,高6.5、底座长6厘米,于“金瓯号”发现。

“金瓯号”沉没于越南金瓯角海域,是一艘在雍正年间(1723〜1735)从中国广州开出的商船。“金瓯号”出水遗物有中国陶瓷器、锌条、康熙通宝钱币、衣物、船骨、金属制品、石质印章等。“金瓯号”出水器物以中国瓷器数量为多,虽然这艘船是雍正年间的商船,但所载瓷器中有不少瓷器带有典型的康熙朝风格。“金瓯号”出水瓷器主要来自于江西、广东、福建等地的窑口。工艺品种多样,器形丰富。陶瓷工艺可见有青花瓷、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下三彩、素三彩、紫红、绿釉刻划填彩、白釉彩绘、酱釉白花、素胎白花、单色釉等。器物样式丰富多样,有盛用器、饮用器、文房用品、塑像玩具、陈设瓷等。其中一些带款识的瓷器也值得关注。“金瓯号”青花瓷碗,发现有“裴溪若深珍藏”“若深珍藏”款,为清代较有名气的“帝王堂名款识”;“金瓯号”出水的绿釉刻划花填彩折枝牡丹纹盘、紫红釉刻划花填彩盘等均为清初“祖堂居”的产品,“祖唐居”是明嘉靖、万历年间专门烧制美术陶的著名石湾陶家。

清 青花如意头团寿纹盘

清 青花如意头团寿纹盘 清道光,高4.5、口26.7、底16.7厘米,于“迪沙鲁号”发现。

清 宜兴紫砂“孟臣制”梨式壶

清 宜兴紫砂“孟臣制”梨式壶 清道光,高11.5、口7.5、底8厘米,于“迪沙鲁号”发现。

清 石湾窑窑变釉弦纹钵

清 石湾窑窑变釉弦纹钵 清道光,高11、口18、底13.5厘米,于“迪沙鲁号”沉船发现。

“迪沙鲁号”是一艘中国帆船,长约30、宽8米。道光年间(约1845),该船在驶往马六甲途中,在马来西亚柔佛州迪沙如海滩不远处沉没。船上的瓷器主要是福建德化瓷、江西景德镇瓷、江苏宜兴紫砂、广东石湾陶等。值得关注的是船载的紫砂茶壶,紫砂茶具达1660件。紫砂茶具在东南亚和欧洲等地均有发现。赴泰国和越南等地经商或者移民的华侨,特别是闽粤商人将中国喝功夫茶的传统带到当地,江苏宜兴茶壶大量南运以满足闽粤功夫茶的需求。自晚明,宜兴紫砂茶壶和器具已远销至欧洲。据荷兰东印度公司记载:“1679年,由漳浦运抵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有7箱朱泥茶壶;1680年,约1635件茶壶(宜兴产品)运抵阿姆斯特丹。”

大量的货物通过船运载出海,船队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对货物的装载方式也是非常的讲究。南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通过沉船考古发掘,瓷器中存在分大小套装工艺,同型瓷器成组搭接包装工艺等。这在“南澳I号”中也有体现,如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这种大陶瓮往往装填以小碟、小罐、小杯、棋子、串饰等小物品以及水果等食物。“迪沙鲁号”中紫砂壶分批放在大型的陶缸内,空隙处填充稻壳类的植物细粒作缓冲。

康熙龙纹瓷器图片

请老师看看大清康熙年制龙纹青花碗?

您的问题,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笔筒,是典型的现代的仿古工艺品;国内艺术品市场上比较常见,市场上一般喊价在100元左右;市场上常见不法商人,拿着这样的,冒充老的瓷器珍品,高价销售,千万要注意;顺祝蛇年吉祥!

天字款的瓷器是哪个朝代的?

【文藏来答】明代成化的~但是成化年间为何有些瓷器要用“天”字做瓷器款识?“天”字款又想表达什么?具体的就要小编来告诉你啦~

台北成化“天”字杯

1973年的一天,台湾早期收藏大家李成发拜访了时任中华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前身)副馆长的庄严。从锦盒里,他小心翼翼取出两只蛋壳杯,这是国民党元老、收藏大家于右任赠送的。庄严拿着放大镜认真地研究,一边看一边赞叹道,这是天字款啊!“古陶瓷鉴定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在看了这两只白釉龙纹天字杯瓷釉瓷胎和纹饰后,予以了肯定。

图1 明“永乐年制”篆书刻款 引自《中国古陶瓷款识》

御用瓷以“天”字为款识,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那么,成化为何要以“天”字为瓷器款识?通过这个“天”字,皇帝想暗示和传达什么?

成化时期出现“天”字款,其实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台湾学者庄灵(庄严之子)和蒋建新认为,当与成化皇帝童年的境遇有关,年轻的成化皇帝初登皇位时非常不自信。于是,他下旨做了一批以天字作为底款的精巧瓷器,分赐给臣下,以此提醒大臣们,皇权受命于天,自己是真命天子。” 追本溯源,可以发现,台湾学者的见解,符合历史客观。除了成化皇帝性格脆弱的原因外,出现“天”字款,还当同他父亲的年号“天顺”有关。

图2 明永乐 青花压手杯

天顺,为中国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经夺门之变后二次登基后的年号。在官窑瓷器上,冠以帝王年号的做法始自永乐。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明成祖朱棣只在个别一些瓷器上,留下了帝王尊号。而且,永乐号年款,包括锥刻款和模印款,均采用了既深奥又不易看懂的篆书(图1)。虽然“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为数不少,但青花款仅见于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上”,其细若米粒的四字篆书款,皆写于杯内心(图2)。“永乐官窑瓷器上的刻、印年款,需要侧视或透视方能看清。”

成化皇帝18岁登基,在位23年。同宣德朝相比,成化御窑器在款识上不但创立了六字款外加双方框的一种新体式,还开创了于高足杯的足内沿书写官款的先例。而“天”字款,更属独创。

“天”字款青釉小杯

图3 “天”字款青釉杯

两年前,笔者见到一只小杯。杯高2.5、口径5、足径1.9厘米。通体施青釉,釉汁莹润肥腴,色泽青中闪绿。口端下方约0.4厘米处,有一颇似文字的暗刻纹。从杯的边口以及器身上所隐含的自然、流畅、极具层次感的使用留痕来看(图3),器物当为传世品。

去年,笔者对小杯再次作了仔细观察。此后一段时日,边研究边查找资料。在把小杯同成化斗彩天字罐、同明宪宗的身世挂钩,才逐渐意识到:该青釉杯不排除为成化“饮酒品茗之风盛行”时的御窑饮酒器。

图4 “天”字款青釉杯上的“天”字

首先,边口处暗刻纹(图4),经笔者求证,当系金文之“天”字(图5),亦即大篆“天”字。

图5 金文“天”字

其二,小杯圈足(图6),既不属平切、也不是内外墙坡式,而是足端滚圆。此足式,为成化瓷的重要特征。

图6 “天”字款青釉杯底足

成化杯的样式有许多,如“高足杯、八方高足杯、鸡缸杯及高奘式、菊瓣式、撇口式、钟式、墩式、马蹄杯等,均为滚圆圈足”。凑巧,“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在北京故宫呈展,数件典型器的圈足(图7),为这件小杯作了权威性的诠释。

图7 明成化 仿哥釉菊瓣杯

其三,圈足上的粘沙,“明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砂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砂,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出现粘沙原因很多,有工序上也有操作上的。一些器物因尺寸小,修足难以把握,或者修胎刮釉不到位,就会出现粘沙。

其四,明成化早期官窑,喜以永宣之物为蓝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模仿器型、纹饰与署款;一是慕仿颜色釉瓷中的单色釉。这件小杯,造型不仅与明永乐压手杯相近,署款亦与压手杯有同工异曲之妙。此杯的器型和署款上的暗合,为成化瓷的确认,提供了理论依据。

再则,天字杯虽属罕见,台湾于1973年发现了两件!更重要的是,天字款的出现,就成化皇帝个人而言,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从已面世的成化天字罐和成化天字杯来看,笔者认为,应该先有杯,后有罐;应该先有暗刻篆书“天”字款,后有青花楷书“天”字款。显而易见,成化的“天”字款,有别于通常概念之官款。由于明宪宗朱见深的独特身世,造就了天字款。也因此,成化“天”字款,在中国陶瓷史上留有着独特的地位。

原文作者:高阿申

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8月刊《谈谈明成化天字款》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你知道古代陶瓷碗有多少种造型吗?

古代陶瓷碗类

平底碗 又称实足碗,碗式之一,东汉至唐均可见到。其平底是在制坯过程中对碗足部采用平切工艺制成。东汉时平底碗的平底微向内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内敛两种,腹上部鼓,下部内收。三国时期的平底碗内有叠烧支钉痕。西晋碗口较大,腹浅,小平底。东晋碗底出现足台,平底宽大。南朝时足台明显,此式一直沿用到唐。玉璧底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唐代中,晚期。碗足部为璧形,中心内凹,足圈较宽。足中心内凹处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烧造玉璧底碗的瓷窑有邢窑、定窑、巩县窑、越窑、长沙窑、浑源窑、柏井村窑等。四出碗 碗式之一,唐代比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处下凹而形成四瓣花边状。通常下凹处的腹内壁都有凸起的竖向线纹,好似花叶的茎脉。笠式碗 碗式之一,又称斗笠式、凉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器形。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顶斗笠,清康熙时期为宽口沿外撇,圆腹,圈足较大。葵口碗 碗式之一,北宋以来较为常见,因碗口沿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如宋官窑烧制的粉青釉碗,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永乐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官葵花碗作八瓣形。诸葛碗 又称孔明碗,宋、明时期常见的一种碗式,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造型为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的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亮修书遣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据使者回报,懿阅札受礼不怒,却详询丞相寝食办事之繁简,继言:"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为惑敌 ,乃于对方来使刺探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此种双层碗为诸葛碗,亦称孔明碗。用途为供器。龙泉窑烧造数量最多,明、清景德镇也有烧制。卧足碗 碗式之一。金代开始流行。1980年北京丰台金墓出土有耀州窑刻花卧足碗,形式为唇沿直口,平底中心内凹,底足无釉。折腹碗 俗称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为敞口,腹内削,腹底向内平折,小足。景德镇元枢府釉器较为常见。除此之外亦有青白釉、青花等品种。鸡心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敞口,深腹,内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鸡心状,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种多为白釉、青花两种。清代雍正、乾隆时多有 仿制。宫碗 特指明宣德时期创烧的一种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深而宽阔,圈足。这种器型多以青花作装饰,并历代相传。正德时烧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宫碗"之称。当时民窑都竞相仿制。盉碗 亦称合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已有烧制。器形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两道凸起的弦纹为饰,上覆圆顶盖,盖内与碗心有青花对铭款,字体有楷书、篆书两种。清代盉碗盖钮多作 蹲兽式。骰子碗 俗称"骰盔子",碗式之一,因与旧时赌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器形为平沿敞口,浅弧腹,圈足,胎体厚重。器内素白,器外多为青花或洒蓝釉装饰,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内底。攒碗 明万历至清代流行的一种成套组合餐具,见"攒盘"。净水碗 佛教供器,为明末清初常见的器形。口微侈,圆腹下收,假圈足。净水碗常配有瓷质器座。座呈洗口,长颈,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预侧置对称兽耳。瓶与座相配,俗称"海灯",但传世品往往失其一,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据其器形式样称为"号筒尊"或"洗口兽耳瓶"。盖碗 带盖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清康熙时期盖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两种。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盖径多小于碗口径,扣于碗口径,少数盖大于碗口,俗称天盖地式。胎质有瓷胎和宜兴紫砂陶胎两种,常见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其他单色釉等品种。八方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敛口二式,碗腹多内收。雍正时期有直腹内收式。 扎古扎雅木碗 仿*喇嘛教木质碗形制烧造的一种碗式。侈口,弧腹,器壁较浅,拱壁足底,内外施木釉。为清代乾隆朝的独特造型。 陶瓷罐类盖罐 配有盖的罐。新石器时代有的陶罐上已配有专用盖,如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齐家文化盖罐,盖的形式似倒置敞口碗。1955年江苏南京赵士岗出土的红陶人物飞鸟罐,盖似倒置直墙洗。南北朝时期比较注重盖钮的装饰,如1965年出土于江苏句容张庙的青釉覆莲罐,盖呈伞状,钮作方莲瓣式。宋以后盖钮的装饰比较丰富,有狮钮、玉免钮、塔式钮、宝珠式钮等。五联罐 五罐相联的一种罐形,是流行于东汉时期的陪葬冥器。造型为置于中心的大罐肩部或周边附堆起4个小罐或壶,腹间互不贯通:此外器身还堆塑各种瑞兽、飞禽。罐盖作为双线半环钮或鸟形钮两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五联罐装饰比较简练,4个相同大小的罐排成方形,中间置一较小的罐,五罐相连。这种罐式多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福建一带。五联罐在三国以后演变为堆塑楼阁的谷仓罐。双唇罐 又称复口罐、双口罐、流行于东汉末至南朝时期的一种罐式,多出土于江南地区。造型为双重口,内口直,外口略低于内口且外侈,溜肩,圆腹,腹下内收,平底,与今泡菜坛形状相似。从出土情况看,西晋以前的双唇罐器身较矮,肩部饰有扁条状竖系、横向半环四系;东晋以后,器身增高, 内口直径较大,肩部亦有半环形系。鸟食罐 盛放鸟食的小罐。江苏镇江东汉永元十三年(101年)墓曾出土有黑釉器。传世品中偶有唐宋时期遗物。从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种类最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各式鸟食罐的一侧均有固定用的环状系。此后各代所烧制的鸟食罐多仿宣德款式。堆塑谷仓罐 又称谷仓、丧葬罐、魂瓶,由东汉五联罐发展而来,是专为陪葬烧制的冥器,流行于三国吴、两晋时期,有陶、瓷制口。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东吴凤凰二年(273年)红陶堆塑人物飞鸟谷仓罐,主体为唇口式深腹罐,佛像、麒麟、朱雀、铺首衔环等纹饰贴塑于罐腹四周,口部有双阙、人物、鸟雀等,顶部有倒置直墙洗式盖。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瓷谷仓罐最有代表性,罐口部不仅有双阙、楼阁、人物、鸟兽等贴塑,罐的肩部还有伏龟驮碑,碑文有"永安三年"纪年。塔式罐 带有佛教特征的一种罐式,多由罐和罐座两部分组合而成,流行于唐代。出土于陕西铜川黄堡镇的黑釉塔式罐,罐形作翻沿唇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下部渐收,贴有模印叶纹。镂空多边形底座饰有佛像、花卉等。罐盖为七级空塔形,顶端塑有屈腿直身、抚头按膝、舒目远眺的小猴。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陶塔式罐最为常见。江西九江市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牡丹纹塔式罐可谓唐代塔式罐的延续:修长的腹部绘青花纹饰,取代了繁琐的贴花,肩部堆塑两对狮、象首,盖作六棱七级重沿塔式。横栓盖罐 又称夹耳盖罐、夹梁盖罐。罐式之一。1955年出土于广东番禺石码村五代南汉墓的一件,器形为直口,丰肩,以下渐收,长圆腹,圈足。肩部有两对对称的板式带孔钮座。平顶盖两侧对称的位置伸出长方形带孔横栓,盖合时横栓插入钮座,与钮座的轴孔相合,可以在两孔中插销固定,或只固定一侧的轴孔,器盖能自由开合而不脱落。此类罐式标本,在长沙窑、越窑遗址中也有发现。荷叶形盖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元代。南北窑场均有烧制。因罐口覆有荷叶形盖而得名。1980年11月江西高安出土的青花云龙纹荷叶形盖罐,罐体浑圆,荷叶形盖边缘有波状曲折,以莲杆为钮,并以钮为中心用青料绘出旋转放射状叶脉纹。此外亦有用凸起的线纹作荷叶脉纹的。明永乐、宣德时期继续烧制,荷叶盖沿的曲折起伏比元代大。四灵塔式罐 带有宗教含义的一种罐式。出现于元代,是从唐代塔式罐发展而来的。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釉里红四灵塔式罐,平口,短颈,溜肩,腹部下收,平底,腹部贴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帽形盖覆于罐口,盖顶作喇嘛塔形,塔基为六棱形须弥座,塔龛内有一尊佛像,塔刹的根部有仰莲瓣纹。镂空罐 元、明时期流行的罐式。有陶、瓷制品。陶瓷制品出现的时间较早,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红陶双耳罐,腹下部有三角形镂空装饰;1965年出土于河北保定的元代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腹部采用镂空透雕工艺作装饰;明代珐华罐也多采用镂空技法装饰罐的腹部。轴头罐 流行于明、清的一种罐式。明永乐时期创烧,因罐体似卷轴画的轴头而得名。造型为上小下大,斜直腹,圜底内凹,颈、腹之间有板沿,弧形帽式盖。清康熙、雍正朝多有仿制。冬瓜罐 罐式之一。敛口,丰肩,长圆腹,假圈足,宝珠钮平盖,形如冬瓜,故名。其形制始见于湖北武汉龙泉明永乐年间楚昭王墓出土物,此后历朝未再见这一造型,至清代道光朝再度出现并成为晚清时极为流行的器形。道光、咸丰时盖钮似宝珠,同治以后则呈烛焰式。法轮式罐 又称为戟法轮式罐,明宣德朝出现的罐式。直口,丰肩,广平底,罐肩部有凸起的8个长方形平面扳手,上绘青花折枝花卉;罐身分层饰有青花八吉祥纹、蓝查体梵文。莲瓣纹罐盖顶部下塌,盖内书有"大德吉祥场"篆书铭文,罐底亦有同样的文字与之相对应,为佛教法器。壮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明、清时期。造型特征为直口,折肩,筒腹,腹下内折,带盖。罐口、足直径基本相同。明宣德时制品釉面肥润。清代乾隆年间多有仿制,釉层较薄。蟋蟀罐 专门畜养、斗弄蟋蟀的罐。有陶、瓷制品。烧制地区比较广泛。瓷制品以景德镇为主,明宣德时期烧制的器形为鼓式,盖下凹,有钱形气孔,盖内竖写六字单行青花款,器底有六字双圈年款。万历时期,造型变化较多,有圆、方、梅花、瓜棱、扇面、八方等形式。清代仍有烧制。天字罐 明成化年间的一种小型斗彩盖罐,因罐底无边栏的青花"天"字而得名。器形为直口,短颈,圆肩,鼓腹下部内敛,内挖圈足,附盖。盖多平顶微凸,直壁,覆于罐口。罐腹主纹多为海马纹,还有海水龙纹、缠枝莲纹等纹饰。天字罐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均有仿制,康熙朝仿品胎体厚重,雍正、乾隆朝胎薄质细,釉下可见明显的旋纹。莲子罐 流行于明崇祯朝的一种罐式。直口,垂肩,长圆形鼓腹,圈足,附盖,盖面略鼓,整体造型似一颗莲子。将军罐 一种罐式,是佛教僧侣盛敛骨灰的器物。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初见于明代嘉靖、万历朝,至清代顺治时基本定型。清康熙朝最流行。罐身为直口,丰肩,敛腹,平面砂底,附宝珠顶高圆盖。瓜棱罐 罐式之一,明代较为流行,因罐身呈瓜棱形而得名。嘉靖、万历时烧制量较大。粥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康熙时始创。器形为直口,圆肩,深腹,底微敛,圈足,器肩部有对称双孔,可系绳索或配金属环以便提携。同治以后,粥罐使用广泛,产量猛增。鼓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间。器形似鼓,一般无盖,罐身上下部各饰一周凸起的鼓钉,腹部巾塑一对铺首衔环。唯有雍正朝的开蓝釉鼓罐器口配盖。日月罐 一种罐式。敛口,溜肩,长圆腹渐收,圈足,弧形圆盖若太阳,腹侧贴双耳若月牙,故称"日月罐"或"月牙耳罐"。始见于清代康熙朝,为雍正至道光时期官窑独特器形之一。西瓜罐 一种罐式。敛口,圆腹,形如西瓜,又似宝珠,故南方称其为"西瓜罐"或"西瓜坛",北方地区称为"一颗珠罐"。其形制创始于清代乾隆朝,延续至清末民国。

刘心武认为秦可卿的身份是公主?

“日月双悬照乾坤”是第四十回史湘云在接鸳鸯的牙牌令时所用的句子,这个情节与秦可卿毫无关联。刘心武老师把“日月双悬照乾坤”视为秦可卿是公主的佐证,是他在认定秦可卿是公主的前提下,满书中搜集线索,找到看似与权势相关的句子,强行和秦可卿扯上的关系。事实上,文本中与秦可卿相关的文字就能证明秦可卿不是公主,这句诗不能作为“公主论”的佐证。

秦可卿在贾府的生活日常,只符合儿媳妇风格,没有公主做派。

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是日先携了贾蓉之妻,二人来面请。——第五回

宁府的会芳园梅花绽放,尤氏想表孝心,请贾母等人过来赏花。在那天早上,带着贾蓉之妻——即秦可卿——过去荣国府面请。

如果秦可卿是公主,那身份何等尊贵,贾母、邢夫人、王夫人何德何能,要劳驾她亲身面请?尤氏带着秦可卿过去请贾母等人,很符合重孙媳、孙媳、儿媳的身份,与公主身份不相符。

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贾母命人好生哄着,歇息一回再来。贾蓉之妻秦氏便忙笑回道:“我们这里有给宝叔叔收拾下的屋子,老祖宗放心,只管交与我就是了。”又向宝玉的奶娘、丫鬟等道:“嬷嬷、姐姐们,请宝叔随我这里来。”

宝玉随贾母、邢夫人、王夫人过宁府游玩赏花,到午间想睡午觉,秦可卿便马上笑盈盈地站起来,承担安排宝玉睡觉的任务。

如果秦可卿是公主,这种事怎么会轮到她做,就算她要做,贾母等人也不会如此习以为常,连句客气话都没有,就随她去了。

贾府的规矩,晚辈一向尊重伺候长辈的仆人,凤姐称伺候贾母的鸳鸯作姐姐,伺候王夫人的金钏儿也唤作姐姐。秦可卿是宝玉的侄儿媳妇,她将袭人、晴雯、媚人、麝月等人叫姐姐,体现出的正是一个晚辈媳妇的乖巧识礼。秦可卿在安置宝玉睡午觉的情节中的所作所为,都是一个晚辈该有的样子,而不像尊贵的公主。

秦钟在学校和金荣闹了矛盾,金荣的姑妈璜大奶奶听说此事,怒从心上起,愤愤地上宁国府,找秦可卿评理。若不是尤氏抢先一步拿话压住璜大奶奶,她便会问到秦可卿的脸上。

如果秦可卿是公主,整个贾氏宗族都会对她额外重视尊敬,就算不知内情的族人,也能感知到秦可卿的特殊性,不会轻易就起冒犯之意。这璜大奶奶显然没这个顾忌,说明秦可卿身上没有不可唐突的特殊。

秦可卿若是公主,她便是贾府作为政治投机的一枚棋子。贾府要想在她身上得到好处,便会给予她一个公主该有的尊崇。可是秦可卿在贾府所展现出的根本就是乖巧的媳妇状,就连一个偏支族人也敢找她理论,她哪像个公主呢?

贾政、贾敬的言行表明秦可卿的身份没啥特殊性。

秦可卿的葬礼上来了许多身份显赫的宾客,而贾珍又以名贵的樯木棺材将其敛葬,这两个现象一向被视为秦可卿公主身份的重要佐证。可是贾政和贾敬言行并不支持这一佐据。

贾政反对以价值千金的名贵棺木为秦可卿敛葬

见贾珍欲以薛蟠店里的樯木棺材为秦可卿收殓,贾政劝道:

“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

贾政在二十二回出了一个谜语:“身自端正,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这个谜语所体现的正是贾政本尊,贾政为人处世一向端方周正,中规中矩。该有的不能少,不该有的不能多。

如果秦可卿是公主,樯木棺材正是她身份的象征,循规蹈矩的贾政何须多言?贾政说“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说明秦可卿不是皇室贵胄,身份没有特性之处。

贾敬没有回来参加秦可卿的葬礼

那贾敬闻得长孙媳死了,因自为早晚就要飞升,如何肯又回家染了红尘,将前功尽弃呢,因此并不在意,只凭贾珍料理。

秦可卿出殡那天,镇国公牛清之孙一等伯牛继宗来了,理国公柳彪之孙一等子柳芳来了,齐国公陈翼之孙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来了,治国公马魁之孙三品威远将军马尚德来了,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一等子侯孝康来了。余者还有南安郡王、西宁郡王之孙等贵人,到最后又有至今仍袭王爵的北静王墨粉登场。

如果说这些人都是冲秦可卿的公主身份来的,那宁国府的最高长辈、贾氏宗族祭祖仪式上立于首位的贾敬为何反而不回来呢?别人都郑重其事,主家没有忽略的道理啊?

对于秦可卿的死,贾敬并不在意,这哪是对待公主的态度。贾敬不在意,说明秦可卿并非公主。

以北静王为首的四王八公,自国朝定鼎时,便已经有了交情。第十一回贾敬寿诞,宁府治了两天酒席,合族人为贾敬小小庆祝一下。就是这样一个并不隆重的生日会,四王、六公并忠靖侯史府等八家,都差人持了名帖送寿礼来。可见这些家族对宁荣两府的红白喜事,十分重视,只要有事就会来。

贾珍道:“犬妇之丧,累蒙郡驾下临,荫生辈何以克当。”水溶笑道:“世交之宜,何出此言。”

北静王明言,来参加葬礼是为了“世交之宜”,换言之,如果王、六公、忠靖侯史府等八家有了同样的事,贾赦和贾珍也会亲自到场,给足世交的面子。

贾赦和贾珍外出,打出名片分别是:“荣国公贾源之孙现袭一等将军贾赦”;“宁国公贾演之孙现袭三等将军贾珍”(注:曾孙、玄孙亦可称孙)。这两张名片同样的威风堂堂,身份显赫。互相给面子,亲自现身为世交挣脸,是世交家族的交往方式。

四王、六公等人来参加秦可卿的送殡礼,是为了宁荣两府的体面和双方几代人交情,不需要公主身份来号召,不能成为公主身份的佐证。而贾赦不回家、不在意的态度又能证明秦可卿不是公主。“公主论”无法成立。

与秦可卿相关的内容可证明她不是公主,与秦可卿无关的文字则更无法证明她是公主。“日月双悬照乾坤”和其他出现在文本中的任何一句诗一样,不能作为秦可卿是公主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