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树根沁,农村的香椿木有哪些作用?

香椿木说起来作用还是挺多的!

我是个吃货,那就先从吃开始说起吧😁,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熊出没也在这物复苏的季节开始发芽了。一周左右,香椿树的嫩绿叶子已经长出来,就是这样的嫩绿的叶子备受大家喜欢。香椿树的嫩叶蒸鸡蛋炒鸡蛋都是人们的最爱!还可以用来凉拌,拌莴笋拌香干等等等等。香椿树具有独特的香味,他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当然我也不例外!

除了香椿树的嫩叶,可以吃以外,香椿树的木材也是也是有着很多的用途。

以前农村用的八仙桌桌面基本上首选就是香椿木,原因在于香椿木的花纹红红的,条理分明,乍看起来和红木差不多。色泽艳丽清爽,观赏性非常高。

除了可以做桌面以外,现在还有很多人把它开发出其他的用途。比如说做成工艺品,因为它的颜色和纹路和红木十分相似,所以做出来的工艺品也就十分上档次。当然也就会备受人们的欢迎了!

香椿木也可以做成家具,一套家具,如果全部用乡村木做出来的话!那这套家具的观赏性可非比寻常。且不说这套家具是全实木做成,就那做出成品,经过油漆加工后,所具备的观赏性那是不比红木家具差多少。

还有的商家把香椿木雕刻成手串儿、小佛珠以及其他的一些小工艺品。啊,这些小工艺品无不备受欢迎,其原因就在于香椿木独特的纹理和色泽。

香椿木的果、皮、根,也介可入药,具有清神明目的功效。

另外,据传说当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所用的枕头就是用香椿木所制!

可见香椿木的作用还是不少的!

瓷器上的树根沁

蛊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

简单地说,“苗蛊”不过是对“疾病”的过度神秘化、夸大化,甚至是污名化。之所以现在还有关于苗蛊的各种传说无非是有人别有用心地利用“信息不对称”故意制造的紧张气氛而已。

一提到湘西神秘文化,相信各位看官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赶尸、巫蛊和落花洞女”三大巨头。

在现代科学的加持下,赶尸的谜团已经被破解,而落花洞女也无非是一个苦情剧的传说而已。唯有“苗蛊”还半真半假地存在于人的记忆之中,被大家津津乐道。

下面土鳖君就给大家慢慢的盘一盘,“蛊”那些事儿。

壹丨由“蛊”字盘苗蛊的起源

蛊,是一个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蛊”字,是两条虫子被放入到一个碗状的形象。据专家推测,甲骨文中的“蛊”字代表的是“食物中毒”的情况。

在烹饪技术、卫生条件都十分不完善的远古,蛊与代表失火的“灾”和代表人祸的“祸”一样,都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不吉利字”。

进入周朝之后,周王室设立了一个叫“庶氏”的官职,专门负责消除蛊毒的。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庶氏就是一个“卫生防疫官”,他对付蛊毒的办法是祈祷和使用草药。

在《左传·昭公元年》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晋国的国君突然生病了,他的亲家秦国的国君派秦朝著名大夫医缓前去给他看病,医缓看过之后,觉得这是因为过于沉迷于女色,而导致的 “蛊疾”。这种疾病并不是因为神鬼而起,也不是因为中毒而生,纯粹是因为被女色所迷惑而丧失心神。传统医学认为,心是人元神的住所,一旦心神丧失了,老天爷也就救不过来了。果不其然,几天之后,晋侯就一命呜呼。”

这是文献中第一将“蛊”与“女性”、“欢爱”、“诱惑”联系到一起。

贰丨汉武帝巫蛊之祸

在方术、巫术横行的西汉初期,各地的方士、神巫之辈汇集于长安,以教人一种以厌胜、射人偶、诅咒、放毒虫而致人非命的旁门左道来骗取钱财,这些巫术统统被称为“巫蛊”。

西汉初期的“巫蛊之术”非常之流行,甚至后宫的佳丽们都会请“神婆”在寝宫中放上巫蛊之物来陷害她人。由于后宫佳丽们经常争风吃醋,经常有人诬告她人以“巫蛊之术”诅咒皇帝。因此后宫中经常出现因“巫蛊”导致多人丧命的事件。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公孙贺和他的儿子公孙敬声,汉武帝的亲闺女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青的儿子卫伉都因此而死。

在汉武帝末年。“巫蛊之术”终于引发了一场数十万人牵连其中的大灾祸。

据《汉书·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载,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汉武帝身在皇家别院甘泉宫中午睡,突然梦到有一群人拿着棍棒打他,之后就身染重疾,久病不愈。

这时,粗通医术的宠臣江充就勾结巫师檀何骗武帝说,现在皇宫之中充斥着蛊气,如不清除,您的病永远也好不了。”

由于,当时的汉武帝年事已高,思维已经有些不清楚了,便轻信了这等谗言,就派江充去彻查此事。江充得令之后,便带着檀何四处搜捕使用“巫蛊”的人,只要是家中埋了人偶便统统锁拿到监狱里再说。

在严刑拷打的威压之下,那些被关到监狱里的人开始胡乱地诬告他人用“巫蛊”害人,最终有数万人被砍了脑袋。

其实,江充的主要目的是在于陷害他的仇人—当时的太子刘据。他担心汉武帝驾崩之后,当了皇帝的刘据会对自己不利。

在外围转了一大圈之后,江充开始“图穷匕见”,开始捏造宫中的蛊气是刘据搞出来的谣言。

闻得风声之后,刘据派门客无且拿着他的符节进入未央宫,并调出了未央宫的羽林军捉拿江充。

但此时的汉武帝得到的消息却是“太子造反了”,大怒之下,调来兵马剿灭“叛军”。

刘据的武装力量与汉武帝的部队在长乐宫西门外鏖战了5天,数万人丧命,血流成河。最终,刘据和其母后卫子夫皆因兵败而自杀,数十万人因此事而株连。

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终于清醒过来的武帝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又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为汉高祖守坟的郎官田千秋突然假托“高祖托梦”上书为刘据伸冤。此时的汉武帝也从巫蛊之祸中慢慢地醒悟了过来,开始疯狂地报复当年参与诬告、追杀太子的官员,江充等人被满门抄斩,新一轮的血腥大戏又一次上演。

后来,汉武帝还在长安建了一座“思子宫”,并在河南灵宝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

叁丨从“巫术”到“毒虫”

汉朝之后,“蛊”就逐渐地从巫术中独立出来,变成了“虫毒”的代名词。

在东晋的《搜神记》和南朝的《舆地志》等书籍中,就将蓄养蛊虫与图财害命联系到一起。

随着时间的积累,“蛊”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什么“金蚕蛊”、“子母蛊”、“蛇蛊”、“蜈蚣蛊”、“泥鳅蛊”、“蛤蟆蛊”、“石头蛊”、“癫蛊”、“脓蛊”、“痨蛊”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当然有名的还算是“情蛊”。

在隋朝医书《诸病而侯论》、唐朝药书《千金方》以及宋朝药书《庆历善治方》中都有专门论述如何治疗“蛊毒”的文章,都主张用一堆非常奇怪的药物“解蛊”,大概是从“以毒攻毒”层面考虑的。

在明朝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一种制作“蛊”的方法。

《本草纲目》中记载,如果把蛇、蜈蚣、蝎子等一百只毒虫统统放到一个缸中,也不喂食,任由他们互相撕咬,一年之后掀开盖子,最后剩下的那个就是“蛊”。

肆丨蛊文化从中原到南方

据史料记载,巫蛊文化从中原向南方转移始自隋唐时期,明清之后“蛊”从中原大地基本消失,而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却极为盛行,在苗族、布依族、瑶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地区,巫蛊文化与其民族独有的医学、药学、神学交织在一起,成为独有的民族文化。我们可以从自然和文化两个方面去探究一下,巫蛊文化是如何成为南方少数民族神秘文化的代名词的。

首先从自然环境来看,流行“巫蛊文化”的少数民族地区多是山高林密、云雾缭绕、气候湿润的地区,这种自然条件简直就是“毒虫”和“瘴疬之气”的温床。生活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特别容易生病,尤其是“痢疾”、“风湿”、“疟疾”、“慢性肝炎”等疾病,而且特别容易被各种毒虫叮咬,因此“病”跟“虫”之间就建立了某种联系,人们很自然地会把生病的原因归结到“虫”身上。

而且这种自然环境容易让人感到“神秘”和“压抑”,从而酝酿出“焦虑”、“多疑”、“神经质”、“敏感”的情绪。

山高路远,川急谷深,切断了这些地区与先进地区技术交流的渠道,技术、思想的内卷让这些地区产生了独有“巫文化”,也产生了独有的“医学”、“药学”系统,而且医学与神学合二为一,成为“巫医”体系。

人们常常把生病的原因归咎于天意和邪恶,认为天地之间存在这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布撒、传播疾病,这种力量可以被某些邪恶的人所掌控。因此,在当地人的思维里就会幻化出一位善用“蛊”的蛊婆。

这一点有点像欧洲中世纪流行的“女巫害人”理论。

至于为什么将蛊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呢?

从文献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答案。

在《左传》中与“蛊”联系在一起的是“女色”、“魅惑”、“死亡”等等名词,可以说女人就是“蛊”的天然属性。

在中原文化中,一位家破人亡的寡妇会被人认为是“克服”,而在巫蛊文化盛行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个人就会被人认为是用“蛊”害死了家人。

在中原文化中,一位作风不怎么正经的女性会被认为是以“狐媚之术”魅惑他人,而在巫蛊文化盛行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个人就会被人认为是用“蛊”术魅惑他人。

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如果一位女性特别漂亮,或者特别丑陋,家境特别富有,或者家境特别贫寒都会被人视作“蛊婆”。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用文字带您领略中华文化之美。

100元左右浓香型白酒?

在下不才,也算是在酒桌上摸爬滚打好几年的酒鬼,各个品牌,各个香型,各个度数的白酒,也喝了不少。多次因喝过多的劣质勾兑酒而伤着了身体。教了那么多的学费才换来的经验:【白酒就算再便宜,都绝对要喝纯粮食酒,纯粮食的酒,喝着才不上头,伤身程度低。】

日常生活中,适合自己喝的白酒,大部分都是一些价位不高的白酒,一百块钱左右能买到的白酒,酒质在纯粮酒中已经不差了。

百元左右这个价位段,浓香型白酒,不管是品牌数量还是白酒品质,都要比清香、酱香,甚至其他的老白干香,米香,枣香,董香要多元化,选择方向也多,受众程度和销量自然也高。

下面我就从个人角度,分享几款价格在百元左右、并且酒质不赖、适合日常“自己喝”甚至请客吃饭都合适的浓香酒给大家,在这一价位段中,还有别的好酒,都可以在评论区进行交流。

百元价位段适合“自己喝”的浓香型白酒:

1、泸州老窖 头曲六年窖

泸州老窖头曲,是泸州老窖的入门级核心产品,而六年窖,可以看作为头曲的“plus”。

六年窖的酒质,因为添加了老酒勾兑,所以酒质、酒香、酒体口感,都远比头曲好喝。

闻香,窖香味较浓郁,伴有淡淡果香和陈香气味,整体酒香优雅协调,酒体入口的饮用质感,也远没有头曲酒那么冲呛,更加的纯绵甜柔,喝着更舒适,尾段回甘悠长。

并且六年窖的单瓶价格只比头曲酒稍微贵10来块,所以这款六年窖作为日常口粮酒,很值得推荐。

2、牛栏山 百年陈酿

“牛栏山二锅头,地道北京味”,每次提到牛栏山酒,很多人都说它只会做勾兑酒,其实也是因为绿瓶牛二销量太高的原因,想作为日常口粮酒,这款低价酒还是不建议大家多喝的。

其实牛栏山对清香型和浓香型的白酒都有生产,俗称“三牛”的牛栏山百年陈酿,其实是一款纯粮食酿造的浓香型白酒,北京人基本都爱喝。

牛栏山百年陈酿的酒瓶设计复古朴实,酒香四溢,清香芬芳,酒体入口醇厚,回味干净,纯粮食酒喝着不上头,三牛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3、剑南春 金剑南K6

金剑南是剑南春集团旗下的核心产品线之一,K6这款酒,在100~200价位段中非常畅销,与500元档性价比酒水晶剑, 两款酒,还成为了剑南春各款酒中的最热销产品。

金剑南k6酒质,有水晶剑一般的凛冽感,闻香很纯净,没有影响口感的杂味。

别看它是52度,其实酒体入口的辣味很低,下喉的感觉很顺滑,酒香从嘴中直接通到胃里,爽冽舒适。只是层次感和回味感有点欠缺,而且喝完之后有点口干。

4、双沟君坊

低价位档的江淮派浓香酒,好多酒友都推荐海之蓝,但这款洋河酒的酒质,我认为没有同价位段的双沟君坊好。

虽然双沟酒业已经被洋河收购了,昔日的辉煌也不复存在,但要说同档次的白酒酒质,君坊的酒质比海之蓝要好,甚至和其它川派浓香型酒相比,都非常能打。

珍宝坊系列还独特的上下双瓶设计,高容量主体浓香酒+68度原浆老酒组合,既可分开品鉴,也可口混合勾兑饮用,一瓶酒尝三种不同风格的酒,相当独特。

君坊的酒体质感,属于江淮绵柔浓香型风格,酒味醇香绵甜,回味悠长。

5、绵柔尖庄 红优

绵柔尖庄,是五粮液旗下的低端白酒嫡系品牌,原料和工艺与五粮液同出一辙,但价格非常实惠,很多单品的价格都在百元以下,但酒质在五粮液加持下并不差。

6、沱牌 T68

沱牌t68这款酒,是沱牌酒业为了抢占低价光瓶酒市场,推出的一款白酒单品,酒质很有实力,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更是采用了沱牌特有的(特级)浓香酒的标准号,而且这款酒的勾兑实力也确实厉害。

沱牌t68的酒质,酒体入口带有微甜感,并且伴随着酒味在嘴中散开,还有窖香、粮香味、焦苦味等,中段酒味持续较短,酒体偏薄,整体酒感柔顺醇净,诸味协调。

我是【老是看不透】,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不妨赏我一个“关注、收藏+分享”吧!

以前农村家中不起眼的木头现在变成宝贝了吗?

奶奶家里面有一个破烂的橱子,具体的来历也说不清楚了,因为这个橱子完全失去了作用,所以就被丢弃在院子里面角落,前天村里面来了一个收废品的,本来奶奶是卖家里面的酒瓶子,可是这个收废品的,在装瓶子的时候,不经意间发现了这个橱子,问奶奶50元卖不?当时因为家里面有事情,急着出门,所以交易就没有谈成。

可是结果等到了下午,这个收废品的又来了,执意要购买奶奶院子里面的这个破旧橱子,给出的价格200元,奶奶一听这就懵了,这破烂橱子本来是想着过年的时候,用来烧锅炖肉的,一分钱不值的东西,没成想到居然有人出价200元收购,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个馅饼,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啊。

奶奶正满脸开心,要给对方搬橱子的时候,我恰好路过,奶奶赶紧把我招呼过来,笑呵呵地喊道:孙儿这个人要买咱家的这个破烂橱子,给200元,你快点帮他装上,晚上给你炖肉吃,我一听这顿时就警觉起来,一个看起来破旧不堪的橱子,居然能给200元?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套路啊?我追问对方,为啥会给那么高的价格?对方只是说,看着喜欢,所以就买,然后就要掏钱给我,这个时候我一眼就感觉里面出现问题了,坚决不同意卖橱子,直截了当的告诉对方,你如果不告诉我其中的名堂,这个橱子今天是绝对不卖了,对方支支吾吾的就是不说,只是说自己喜欢老旧家具,这个橱子没有什么奇怪的,如果我对价格不满意,他可以给到500元。

500元一个破旧不堪的老厨子,这个价格高得有些离谱了,即便是榆木疙瘩的我,也看出来了这里面肯定有猫腻,所以就坚决的拒绝了收破烂这个人的要求,客客气气的把对方送走了,然后我告诉奶奶这个橱子先不要买,说不定能值大钱,奶奶半信半疑的说道,能值多少钱?够给你娶媳妇的不?奶奶一句话说得我心花怒放,难道我李某人世世代代为农,今天就能指望这个橱子,彻底发家致富了不成?

我强忍着内心的激动,把橱子小心翼翼地搬出来,租了一辆货车,直接把橱子送到了市里的姑父家里面,姑父家族里面有一个古董方面的专家,把东西交给他辨别是绝对错不了,果然等到了第二天,这个亲戚专家就找人给出了评估,说是这个橱子是什么来历,什么价值,尽管因为品相不好,出现了残缺,但是依然价值不菲,最后被他们圈子里面一个人,以50000元的价格给买走了,亲戚都是实在亲戚,应该都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成交的也比较爽快。

对方给的现金,五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我点了三遍才点清楚,回到家里面以后,把这些都交给了奶奶,老人家坚持不要,说是东西是我卖的,钱应该给我,我肯定不会要奶奶的钱,就带着老人家去镇上的银行存了起来,奶奶说这钱留着给我娶媳妇用,谁也不想动一分,我和老人家两个人,去高高兴兴的喝了一顿羊肉汤,就兴高采烈地的回家了,一个橱子卖了50000元,这可是今年最大的一笔收入了,虽然没有能一夜暴富,但是最起码的也算是一笔庞大的意外之财了,真的要感谢老祖宗们厚爱啊,莫名其妙的一个家具,造福了我这个不起眼的穷小子。

以前农村家中不起眼的木头现在变成宝贝了吗?

可以非常直白地说,现在农村家里面但凡是值钱的老物件,基本上都已经卖空了,在二十多年前,很多说着南方口音的人,来北方农村大批量的捡漏,我小时候经常的见到这种人,他们挨家挨户的去收,只要是老物件,只要是村民卖,只要是村民说价格,他们一律都会收走,根本都不会讨价还价,那个时候很多好东西,村民们不懂不识货,三十元,五十元就卖了,现在想想,也只能说是后悔莫及,没有这个福气,还有就是这些生意人太精明了,意识太超前了。

其实现在的农村里面,过去的老木头已经很少见到了,一些过去的老房子,因为多年没有人居住,年久失修,大都已经成了危房倒塌了,风吹日晒的,多好的木头也都已经残缺不堪了,再加上并不是说所有的老木头,都会变成宝贝,都能卖个好价格。

那些收木头的贩子,一个比一个精明,那个村里面有好东西,谁家里面有老木头,他们早就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现在能捡漏的可能性已经很少了,再加上农民本身的经济头脑也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前,不像过去那么好糊弄了,所以有好东西有宝贝,农民自己都收藏起来了,根本不会让外人知道。

另外像是农村院子里面的老木头,大都是以柳树木头、槐树木头、桑树木头、梧桐树木头和杨树木头为主,像是这种木头本身的价格就是非常便宜的,并且没有收藏价值,所以即便是存放多少年,也不会变成宝贝,木头本身的价值在哪里摆着,并不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上涨,所以题主认为,农村过去的的老木头,如今都升值了,都成了宝贝,是一种错误不切实际的认识。现在农村过去的老木头一般都是用来烧火做饭了,再不然就是卖到板厂里面,分解以后重新制造成板材,附加值也是非常低的。

我是农村小小李,认同我的回答就给我一个关注吧,欢迎你的点赞评论和转发。

二十年地主家老房子里面的?

二十年地主家用过的物件,也许看着没有太大的价值,但是我认为还是可以收藏的。

第一,观赏价值。

这几件东西可能不值多少钱,但是作为老物件来说摆在家里也有一种历史沉淀感。

如果觉得单独摆放不好看,可以在罐子里插几支干树枝,干花等等。

比如我家的这个小罐子,拳头大小,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我妈家的院里角落就住下了。有天帮老妈打扫卫生翻出来,洗洗干净插上几枝家里干了的紫叶酢浆草花叶,自己感觉也挺好看的。

干了的枝叶插罐

正在开花的紫叶酢浆草

在别人眼里不值钱的东西只要你自己喜欢,那就是无价宝。

朋友上家里拜访也会赞赏你的艺术观感。

第二,历史见证。

你的东西说是二十几年的地主家老房子里的。我们新中国已建国七十年了。建国后是肯定没有地主的,当然也不可能让他存在。那么就是七十多年前的了,那就是民国时期的东西了。

谁说民国时期的东西就没收藏价值了,看看这两个蟋蟀罐

民国 墨彩兰花纹蟋蟀罐 一对(永战三秋款)

观复博物馆藏

从你的这些东西上可以看到七十多年前地主家的生活。

他们用的是什么?

常用的器皿是用什么材质的?

他们平时喜欢玩什么?

等等等等。

有人会说,这又有什么价值呢?其实价值这个东西,不一定非得用金钱来衡量。为什么这样说呢?

比如这件新石器时代的破碗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 木胎朱漆碗

浙江博物馆藏

在我们不懂历史文化的普通人来说,这就是一只装不能装,盛不能盛的破木头,又毫无美感,在山上捡块烂树根也比它好看。

可是,在一个知道历史,喜欢研究的人,或是历史学家的眼里,他们看到的价值是什么?

看到的是在六七千年前,我们中国古代就有了木漆,而且还用在了日常用品上。

这件木胎漆碗虽然没有汉代辛追墓出土的漆器漂亮贵重,但是它向我们讲诉了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的人文生活。

辛追墓出土的漆器,件件精美绝伦

第三,潜在价值

我不是专业人士,不能对你的东西给出一个准确价值。但是我也知道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可能现在不值多少钱,但是几十年后呢?这些老物件会越来越少。

我们普通老百姓家里一般都收藏不起文物。第一是没有钱收藏,第二就是就算捡漏,藏品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知道真假。

现在有些人花了大把的钱买了一堆假藏品在家里,一件真品都没有。由其是退休的大爷大妈们,看了电视上鉴宝节目,也开始了收藏。收藏品,这是继保健品之后的又一大骗大爷大妈退休金的产业。

老爸买的“藏品”

这是我七十多岁的老爸花了几百块钱买的“藏品”。他说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传家宝留给我们,听别人说这个有收藏价值,以后会值钱,就买了留给我们,我们不要就留给孙女。

作为儿女,我能说什么,只能感动于老爸的那一片爱女之心,热泪连连。这些东西我珍藏在柜中,没有丢弃,因为我珍藏的是七十多岁老爸对我满满的爱,这爱无价,独有。

我们都知道的收藏名家——马未都

马未都年轻的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好,但是他喜欢收藏老物件儿。买不起贵的,就捡买得起的漏。比如一些烂瓷片

明青花瓷片

那个年代都没人要,但是马未都收了很多。从文化上来说,这些瓷片是最好的老师。不能不说,这些碎瓷片对后来马未都精湛的瓷器鉴赏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一些东西在当时的时候可能并不值太高价,但过了几十年后就不一样了。

比如这个屏风。

马未都结婚的那个年代,别人结婚都买电视机,缝纫机,洗衣机什么的。马未都用买电视机的钱买了这四件大屏风,回家被老婆大骂一顿。几十年过去,现在这四件大屏风价格上千万。

所以,不要过早地给你的东西下定论。放在家里,它又不会问你要饭吃。当然如果它真能问你要饭吃,那就吓死人了。

第四,它们是你自己拥有的

想想,这些都是你自己拥有的老物件儿。它们的故事只能由你才能讲得完整精彩。它们会带给你拥有感,满足感,自豪感。

不管它们价值几何,它们身上都有一种时间沉淀下来的历史厚重感。现在有几个家庭里有五十年前的老物件儿?

像我家就没有老物件儿,于是昨天赶快自己画了副画以后留给女儿。

昨天中午画的《春色人家》

以后女儿会对将来的同事朋友说:这是我妈画的。

以后女儿的女儿会对她的朋友说:这是我外婆画的。

以后,再以后……

光这样想想都挺美的

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物件儿,重要的是物件儿带来的精神享受。

特别提醒

你可以查一下资料,看一下怎么保养你的陶器和铜器,或去咨询一下博物馆的同志,看看怎么保养,别把潜在的宝贝给弄一钱不值了。

我以前就犯过这个错。三十年前老妈在地里挖出来一些铜钱。中间无孔,上面有些弯弯扭扭的文字,不知道是什么年代什么地方用的钱。我看上面好多铜锈,脏兮兮的,我就用水洗了又用沙纸把铜锈沙掉,沙成了亮闪闪的铜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知识重要啊!

你可以把这些东西好好留着,每个物件都有一段好听的故事,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