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釉瓷器,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的特点各是怎样的?

悟瓷个人认为宋代的瓷器是中国陶瓷史的巅峰之作,收藏宋瓷玩得是一种宋瓷的造型和神韵,而且是一种美到窒息的极简美学,体现了宋代人精致、素雅、极其讲究的生活方式,那时候窑口众多,每个窑口都有自己的主打明星产品,但是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人的认知来说,宋代的五大名窑是最珍贵也是最值得研究的,那么今天就带大家认识了解一下五大名窑瓷器的特点。

紫斑釉瓷器

去年香港苏富比2.6亿港元成交的宋代汝窑笔洗

北宋汝窑天青釉凸弦纹三足尊

1.宋代汝窑瓷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当年五代后周柴世宗留下一道口谕:“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将作来”,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北宋艺术天才皇帝宋徽宗追求这种天青色的美,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制作出了精美绝伦的汝窑瓷器。器物底部的芝麻钉、釉面的蟹爪纹、釉色中的天青色用的是玛瑙作为釉料、器物以精美的小器为主,全球有收藏记录的件数只有区区67件,可想其珍贵稀有程度。

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宋代钧窑海棠红鼓钉纹三足香炉

2.宋代钧窑也是宋代皇家宫廷所用之物,以出窑万彩的窑变釉色取胜,享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这里所说到的钧瓷就是宋代的钧窑。釉色是乳浊釉,钧瓷有面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就是釉面上常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的“蚯蚓走泥纹”,釉面有一种烧造时釉面流淌的感觉。釉色更是钧窑引人入胜的特征,海棠红、月白釉,天蓝色都是极其迷人。

宋官窑瓜棱直口瓶

宋官窑双系贯耳瓶

3.提到宋代官窑,这个窑口的瓷器在学者界争议很大,因为窑址一直没有确定,那么今天就收藏界比较认可的官窑瓷器来谈谈特点,宋代官窑瓷器的精髓在于开片,开片千姿百态,精妙绝伦,纵横交错,像冰裂、像鱼鳞、像冰糖,美不胜收。由于这个窑口争议很大窑址一直也确定不了,今天就不多作阐述,有待于继续研究。

宋哥窑青釉弦纹瓶

宋哥窑灰青釉海棠式炉

4、对于宋代哥窑,它也是五大名窑之一,现在存世的均为原来宫廷旧藏,据统计全球仅有三百多件宋代哥窑真品存世。而且它的窑址也没有发现,和宋代官窑一样是个未解之谜,但是悟瓷本人作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这两个窑的窑址是不是位于北宋都城汴京的附近,因为现在宋代汴京已经深埋于今河南开封市地下,那么大多数人该问,那应该有出土报告和实物发掘啊,答案就在开封是建在沙坑地上的城市,开发发掘在现在技术条件下是不能的,所以留给子孙后代去研究吧。话说回来了,宋代哥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紫口铁足,带有明显的开片,而且底部也是带有支钉烧痕迹,采用”裹足支烧”工艺,烧制难度极大,其中以小件雅致器物为主。

北宋定窑孩儿枕

北宋定窑鸳鸯戏水划花盘

5.宋人尙白,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把宋人这一理念发挥的淋漓精致。作为北宋中早期的官窑器,定窑的装饰手法就多一些,有印花、刻花、划花等工艺。纹饰也比上面四个窑口的瓷器要丰富一些,比较写实,典型的特征有芒口覆烧,说得明白点就是口沿漏胎倒扣着烧造,为了美观大部分口沿都镶有名贵的贵金属作为装饰,也起到了保护作用。还有釉色以象牙白为主,釉面有典型的泪痕,釉面有竹丝刷痕的痕迹。还有悟瓷和很多资深藏家总结的一个小窍门就是在黑暗处用强光手电打透釉面,釉面呈现粉红色。大家有定窑瓷器的朋友可以试试,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的一个小经验吧。

好了今天就给大家介绍这么多,由于篇幅有限,以后有机会再作探讨,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希望和各位朋友心与心的交流,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希望大家关注一下我的悟空问答账号,每天阅读五分钟,学习收藏文化历史知识。

五大官窑遗址?

钧 瓷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汝 瓷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官 瓷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定 瓷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哥 瓷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瓷器釉里红上面有铁锈斑吗?

瓷器釉里红上面有铁锈斑吗?

一般正常情况下,古代釉里红瓷器上面是不会有铁锈斑的,因为古代绝大部分瓷器的胎土淘洗都非常纯净,且一般都经过三年以上的沉淀与陈腐,铁铝等含量一般都极少,尤其是官窑瓷器更是如此,所以在胎体上和釉料中都不容有铁锈斑出现,而且釉里红的成色剂是铜,伴生铁的概率也极低。

当然,也不能彻底排除在釉里红瓷器上面出现铁锈斑这种情形,万里有一也不奇怪。

我是“以瓷惠友”,对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实践经历与经验,并已就相关问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上几件釉里红瓷器图片,以饷瓷友。

中国宋代钧窑底部印章图案是什么样子?

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有声,清脆动听,圆润悦耳,犹如金属,釉色莹润,五彩缤纷,古朴典雅,艳丽绝伦,尤以多种窑变为其他窑口产品所不及,釉色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色彩纷呈,争奇斗艳。

(1)宋代产品 <1> 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2> 釉为乳浊釉,釉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器物上单独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都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融合的玫瑰紫色。 <3> 圆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是宋钧的特征之一。 <4> 器外底普通刷一层芝麻酱色釉,亦为宋钧特征之一。<5> 器物多为盆、盘、碗、瓶等日常用品,也烧制奁、洗、尊等陈设慈。盆、洗及尊等宫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2)金代钧瓷突出的器形有龙首八角把杯、胆瓶及折沿盘等,无"蚯蚓走泥纹"及外底刷芝麻酱色釉特征,器身与器底釉色相同,器物上的紫色大多为单独的紫斑。

(3)元代钧瓷胎体厚实,器型高大,釉面有针孔,堆花装饰多见。

(4)明、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石湾窑(广钧)、景德镇窑(炉钧)。

我国宋代陶瓷工艺代表性的产地及其艺术成就?

估计是以下这几点吧!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

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等。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等,金、元时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烧。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双”之说。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种釉色的传统规律,但这种花釉仅仅局限于黑釉器物,到了宋代,复色釉的技艺得到了很大发展。钧窑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调来说,仍然属于青瓷系统,它的天青、灰蓝、月白诸色只是浓淡不一、色度差异而已。钧窑瓷器上所出现的红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了铜,铜红对窑温和烧成气氛比较敏感,它必须在还原焰1250度以上,才能出现美丽的效果。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这早在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中就有论述。汝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被认为在河南的临汝县,但半个世纪以来,都始终没有找到客观存在的遗址。后经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在宝丰县清凉寺找到了汝窑遗址,窑以州名。汝窑原为民窑,产品风格近似陕西铜川耀州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所以,长期以来,文物部门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汝窑泛指古汝州所辖地区所烧造的青瓷系列产品的统称;另一种说汝瓷是指专门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窑器物。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成份,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玛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许此说有些道理。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哥窑也被列为宋代名窑,但未见有宋人记载,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