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的启示,欧阳修传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欧阳修既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古代官吏。他曾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夷陵(今湖北宣昌市)令等地方官,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为政“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宋史·欧阳修传》),而是注重从百姓实际考虑,顺应百姓的愿望和要求,宽简施治,因此深受世人称赞。
欧阳修先后治理过数郡,从不显露政绩,不追求个人声誉,对待百姓宽松简约,而不随意骚扰干涉百姓的正常生活,所以他所到过的地方百姓都非常随便自然,没有任何拘束不安的感觉。有人问他:“你治理政务强调宽简,可是并没有因此而使公事耽误,也没有导致社会风气败坏,这是为什么呢?”欧阳修回答说:“把纵容作为宽松,把粗略作为简约,那么政务就会耽误,风气败坏,百姓也会深受其害。我所说的宽,是指不做那些不顾实际情况苛求强迫百姓的事情;我所说的简,是指不做那些繁细琐碎毫无必要的事情。”
在为政治国上,我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宽”、“猛”两种方法,并有许多人给以论述。孔子便说过:“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可见,宽猛二法的选择并不是绝对的,而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宜宽则宽,宜猛则猛。欧阳修所处的北宋社会,正是承平安定时期,百姓都希望能够生活稳定,安居乐业,实行宽简政治,确是顺乎民意,识时务之举。在对宽简的具体理解上,欧阳修认为要宽而不纵容,简而不粗略,并不局限于教条化的认识,表现出深刻辩证的思想。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欧阳修善从实际出发、讲求实际的为政作风。
有人说三字经是封建糟粕你怎么看?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正道
三字经是北宋时期儿童的启蒙学,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历史典故以及为人处事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因此对题中这句话,我觉得要全面的,客观的看待。
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时历史的东西并不是全部都可以吸收利用,因此我们才有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并不能一味的使用,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提倡传统文化的精粹,因此这个观点在一定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合理性。
关键什么是糟粕?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如“君臣父子”,有人觉得是糟粕,有人觉得恰恰不是糟粕。它是让我们每个人各守本分、各尽职责。比如做领导的尽一个领导的职责,做下属的做好下属的工作,做父母的尽好父母的职责,做子女的守好子女的本分。这有什么不好呢?
三字经以“显亲扬名、光前裕后”来结尾好象不是很妥。但也不至于认为是糟粕。这是它的一种价值取向,时代的标志。这应该是一点问题。我们学习应该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净化自己的言行和意念,提升道德水准,立地于为社会服务、为人类谋福利等等。但三字经这点问题,没有必要太过敏感。你不能对一本启蒙读物要求太高。
第二,但是这个观点具有片面性,三字经虽然只是符合当时那个年代情况,但里面包括了许多中华文化传统以及精粹,例如孝道,为人君子,顽强拼搏以及尊老爱幼等等,这些传统美德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更是应该值得我们提倡与学习。
老师的引导很重要。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中,老师占主导。同样的读书,我带的孩子和别人带的孩子,那他对经文的理解、人生的志趣、价值取向等方面可能差别会很大。
教育的“教”,本身是效法的意思。“教”和“学”在古代是同一个字,都读“效”音,言传身教的意思。所以老师要注重提高自己,不断地“学而时习之”才能“不亦悦乎”,这里是说既要“悦己”也要“悦人”。
你有了才能给人,你站到一定高度才能引领人,你自己含含糊糊、懵懵懂懂的,怎么引导别人呢?
第三,不管在当今社会生活或是工作中,我们离不开传统美德,例如在工作中,我们尊重领导,与同事团结互助,对朋友要真诚相待,在家庭中我们要尊老爱幼等等,培养孩子读三字经能够从小就培养树立起对传统文化中优良美德的意识。
总而言之,在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吸引与创新,把中华传统的美德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五代史伶官传序有哪些警句的启示?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文章中的警句有: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说明国家的“盛衰之 理”非由天命,实由人事。
2.“满招损,谦得益.夫祸患常积于忽微,面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意思是,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这两个警句启示我们,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两宋时期南方商业贸易的启示?
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兴盛有利于国家国家发展,提高政府财政收入。
这句话反映了经济上的什么变化?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最准确的意思是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说明到了北宋,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太湖流域,所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由此可见,经济重心也就是养给中心建议竟仰仗东南最初是在北宋。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