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瓷器有楷书款吗图片,为什么有的道光铜钱是紫色的呢?

首先这种古钱币的字体采用的是楷书,材质为黄铜,这是因为清朝发展到道光年间,整体国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许多地方在生产钱币是采用的原材料为民间的铜制器物。

由于铜的颜色偏暗,所以道光通宝钱币整体颜色会较为偏向黄褐或灰褐。

道光瓷器有楷书款吗图片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散氏盘水平如何?

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乾隆年间发现于宝鸡市凤翔县后,一直被私人收藏。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安传统习惯择文首句中字命名。与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合称晚清“四大铭文”,是国内学者极为难得的大篆书法经典。从书法史的角度看,不但是大篆金文的经典之作,也是隶书的鼻祖。

因此,我们了解和学习一下《散氏盘》是十分必要的。

近代书法家吴昌硕对《散氏盘》的研究之深入,不亚于对《石鼓文》的痴情。

他以融会贯通的大师风范,给学习《散氏盘》留下了丰富的经验。

今天,我们直接把《散氏盘》作为书法学习,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我建议最好先学习一下吴昌硕先生的《散氏盘》书法临摹本。然后再进入《散氏盘》拓本的临摹。

因为首先,这个拓本字帖,不少地方模糊不清,如果对大篆研究不多,下笔非常困难。如果没有大篆金文的良好基础,纯粹是从爱好出发学习《散氏盘》的话,起码要与吴昌硕的摹本对照学习比较好。

《散氏盘》这个书法是西周晚期的作品,有一些古隶的味道,书法也是下笔大胆,自由奔放。同时,也含蓄开张。

郭沫若先生曾经比喻过甲骨文的书法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说:甲骨文也有钟、王、颜、柳。如果说西周的文字还有甲骨文的风流余韵的话,那么,我觉得《散氏盘》更像颜真卿的书法风格。

《散氏盘》用笔以藏锋为主。大部分笔法是藏锋。所以,用笔就要注意这个特点。

比如这个“周”字。就非常有代表性。既有露锋用笔,也有藏锋用笔。

而“词”这个字就完全是藏锋用笔了。

因此。我们学习《散氏盘》要掌握好用笔的特点。如果用笔对,起笔就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我一向主张学习书法,最好以“四法三笔”为指导,这样书法入门问题就不存在困难了。

我们很多人学习书法,学了隶书觉得楷书不好写了,学了楷书又觉得篆书一窍不通。

其实,书法学习,如果是单纯以学习什么字体为目标,这就大错特错了。

书法的用笔是核心,如何用笔其实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都是由起笔、行笔、收笔、接笔构成的。

不过。我们传统不是这样学书法的,所以,感觉遇到像大篆这样的书法就有点束手无策了。

大篆的书法用笔,也毫无例外是由起笔、行笔、收笔、接笔构成的。

写字的时候,只有首先找到起笔是怎么起笔的,然后看行笔怎么走,再看收笔在什么位置。

例如这个“变”字,先写左边的“撇”势笔画起笔应该是藏锋。然后行笔用“屋漏痕”的笔意,收笔部位有“悬针”感。依次再写右边。中间“言”字,起笔收笔都是“藏锋”用笔了,下面“口”字有露锋笔意。两边的“丝”很圆润。

篆书难在笔画匀称而不刻板,这就需要笔画之中有气息感。尤其是“行笔”有注意变化。《散氏盘》的笔法变化无常,无论起笔还是行笔、收笔都有变化,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说《散氏盘》是隶书鼻祖的原因。因为在篆书系统中,特别是西周金文系统里,像《散氏盘》这样的用笔可以用“无法无天”来形容了。

所以,一定要用“四法三笔”的眼光来学习这个字帖。

我们看吴昌硕的节临《散氏盘》“内陟刍,登于厂湶,奉诸、陵、刚。奉于单道,奉(封)于原道,奉(封)于周道以东,奉于棹东强。右还,奉于履道。以南”这段文字的用笔处理。

由于吴昌硕非常理解《散氏盘》用笔精神,所以,非常得其神韵。

我们来对比一下原帖,你会发现,吴昌硕并没有完全按照字帖的笔意来临摹,有些地方连结构也略有改变,例如三个“于”字,写得都跟原帖不一样。“刚”字的左右结构,也有变化。“周”字完全没有原帖的味道了。

吴昌硕好像在临摹中整理这些文字。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但是,吴昌硕的临摹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

第一,临摹古帖,要有充分的准备,有扎实的篆书基础最好。

第二,临摹古帖,也不要拘于原帖。如果有丰富的古帖知识,完全可以融会贯通。

第三,我们也要尽量吃透原帖的精神。

如果从终于原帖来说,吴昌硕的这个临本,我也不是很满意。

《散氏盘》的味道很丰富,它的笔法已经潜伏了古隶的笔意,应该说是大篆中的行书,也是隶书的祖本。我们学习这个字帖应该把隶书和篆书的内在联系也要加进去,这样,学习《散氏盘》的味道就出来了。

除了《散氏盘》的笔法。《散氏盘》的章法也是非常自然的。例如三个“于”字并排时,也没有像后来的小篆那样写的一模一样,更像是王羲之写《兰亭序》一样,自然而有变化。这就是《散氏盘》非常高明的书法艺术技法的应用。

最后,我们介绍一些《散氏盘》的资料给大家看看。

《散氏盘》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 圆形 ,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

记述地是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散国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青铜器断代上一般将散氏盘定为周厉王时器。

散氏盘于清乾隆年间出土,至嘉庆十五年一直在民间收藏,先在扬州江翰林家收藏多年,后转手谁家则不详。古玩界传说书法家阮元曾收藏过,并仿铸出两件复制品。民国十三年(1924)以前,大古董商都说过,遇上散氏盘要格外小心,仔细鉴定。

1810年冬,嘉庆皇帝颙琰50岁的生日,阿林保将散氏盘敬献给皇上做寿礼。皇上给了他两江总督去当。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盘,阿林保献宝祝寿荣升”的口头传说故事。

嘉庆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样酷爱古玩字画和美玉。散氏盘入贡内府,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久藏禁中。

因时间太久,六朝皇帝谁也不去鉴赏,以致无人知晓它收藏在什么地方。咸丰十年火烧圆明园后,传出散氏盘在圆明园被烧毁了。于是,从内务府官员口中传到琉璃厂古董商的耳朵里就成了:“散氏盘真的没啦,只有仿铸的那件了。”

1924年,内务府核查养心殿陈设,发现散氏盘藏在库房。同年溥仪出宫,筹办故宫博物院。经后来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鉴定,故宫所藏散氏盘为真品。

抗战期间,散氏盘随大量故宫文物南迁。

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散氏盘运抵台湾,后安置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内容为土地转让,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

首句“用夨扑散邑,迺即散用田”说明了纷争的伊始:因为夨国攻打(偷袭)散国的田邑,造成散国损失,于是由夨国割田地二区以为赔偿。文中两段割地树封的履勘纪录,紧接着是夨人与散氏参与定界的见证名单,末段则为割地后盟誓立契的实景:(在豆国新宫东廷)原属夨人土地第一区的三员首长与第二区的二名主管相继盟誓,确定守约后,将所割田地绘图,交由夨氏执守,史正仲农则执左券以为文书之认证。

附录:散氏盘铭文

用夨践散邑,乃即散用田。履:自瀗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奉。以陟,二奉,至于边柳、复涉瀗,陟。以西,奉于敝城。楮木,奉于刍仇,奉于刍道,内陟刍,登于厂湶,奉诸、陵、刚。奉于单道,奉(封)于原道,奉(封)于周道。以东,奉于棹东强。右还,奉于履道。以南,奉于仇道。以西,至于莫。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奉,道以东,一奉,还,以西一奉,陟刚三奉。降以南,奉于同道。陟州刚,登,降棫二奉。夨人有司履田:鲜、且、武父、西宫襄、豆人虞丂、录贞、师氏右眚、小门人、原人虞艿、淮司工虎、孝、丰父、人有司丂,凡十又五夫。正履夨舍散田:司土逆寅、司马单、人司工君、宰德父;散人小子履田:戎、(微)父、教父、襄之有司橐、州就、焂从,凡散有司十夫。唯王九月,辰才乙卯,夨卑鲜、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爰千罚千,传弃之。”鲜、且旅则誓。乃卑西宫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湿田、畛田,余有爽变,爰千罚千。”西宫襄、武父则誓。厥受图,夨王于豆新宫东廷。厥左执史正中农。

光绪粉彩瓷器鉴别?

1、光绪瓷器鉴定造型特征:光绪瓷器除了沿用传统样式外,新创的器型有官窑荷叶式盖罐和加铜丝提梁的茶壶,以及器体较大的盆、碗、面盆、花盆及“大雅斋”款的瓶、盆之类,制作规整,样式较多。

2、光绪瓷器鉴定胎体特征:胎体仍然厚重,但和同治时相比,质量略提高;瓷土筛廉较细,胎质较为慎密。仿康熙的器物,胎质粗细兼有,和康熙时相比,胎薄体轻,硬度不足,民窑器多粗糙不规。

3、光绪瓷器鉴定釉面特征:釉汁稀薄,釉面欠莹润,质地松软,色调白中略微泛青,也有部分釉面为纯白色,和现代瓷釉面相接近。

4、光绪瓷器鉴定纹饰特征:光绪纹饰非常丰富,凡是在清代能见到的纹饰,光绪朝都有绘制。官窑青花纹饰画法有三种。第一种单线平涂法,此法应用很广,其中以仿康熙雍正的缠枝莲纹最多,这是工匠将传统画法简化;第二种为单线平涂法加点染法,用于仿清三代青花,在画风上多带有光绪特点,在点染上更加程式化;第三种是光绪朝流行画法,多用于创新作品,纹饰清新,笔法细腻,风格朴实,具有绢画效果。

5、光绪瓷器鉴定款识特征:光绪官窑款识以楷书为主,楷、篆并用。官窑瓷器的款识通常采用双行六字楷书“大清光绪年制”款,双行四字“光绪年制”楷款少见。楷书款近似颜柳笔法,峻峭飘逸,锋芒毕露。篆书款少见,多为“大清光绪年制”三行六字。篆款笔画圆润,与道光篆书款相似

黑一块清乾隆瓷器鉴别方法?

器物胎体厚薄适度,器形规整,胎质细腻洁净,早期保持前朝的细润特点,晚期稍逊。釉色如雍正瓷,白釉及白釉地彩瓷釉色多较细白,带有玉质感。青花瓷与雍正有所不同,以青白色居多,釉面光润,偶有波浪釉出现,早期比晚期更细润。本朝彩瓷中大量出现颜色釉地器物,有高温釉,也有低温釉。低温釉色地彩瓷多以湖绿色釉施于器里和底部。“九江瓷”就是本朝开始出现的。所谓“九江瓷”是指乾隆、嘉庆、道光等年代的绿里、绿底彩瓷,因当时由江西省九江古塘镇码头启运进京故名。

器足较前朝宽厚,早期基本保持雍正的“泥鳅背”特征,中晚期器足部稍尖,但不十分明显,足端平滑程度不及雍正。足端涂以黑色或黄色的器物比前朝显著增多。不少小件颜色釉器物底部有支钉痕,民窑仿哥釉瓷盘底部有七个酱色的圆形支钉痕,俗称“七星盘”,该朝烧造最多。

器物装饰工艺极为丰富,构图及画工严谨,但大多数图案纹饰满密、布满器身,有繁缛感。

器物款识形式丰富,早期楷书、篆书兼用,以篆书为主。楷书款有双方框四字款和双圈四字款,前者多为珐琅彩瓷底款,用红、蓝等彩料书写,其它用青花书写,少量红彩款。篆书款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双行(多无圈框)、六字三行双圈、一行横写(外双圈)。在茶叶末、炉钧器上用“大清乾隆年制”篆书刻款,乾隆末年和嘉庆初多用红字款。官款十分工整,民款书写随便。还有堂名款、纪年款、吉语款等。

康熙通宝宝字版别有哪些?

我是默默,我来回答

感谢邀请

钱币收藏市场日益繁荣,在其中古钱币的收藏也是一种投资理财极佳的方式。

小小的一枚钱币却有着很大的投资收益,这让收藏者更加青睐于古钱币的收藏。

今天介绍的是清钱中的康熙通宝,这是一枚康熙年间铸成的古钱币。

钱币作为经济的象征,钱币的繁荣也象征着时代的昌盛。康熙通宝在市场上是比较容易见到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期间康熙通宝有各式各样的版别发行,但是不同版别的康熙通宝在市场上的收藏价格是不一样的。康熙通宝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年)。钱径2.5-2.8厘米,重3.8-5.5克。钱面文字“康熙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

康熙通宝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仿'顺治四式'的满文钱。钱背满文'宝泉'、'宝源'左读,是户、工两部所造。另外一类是仿'顺治五式'满汉文钱。康熙通宝有小平及当十大钱。钱文真书体,直读。除宝源、宝泉二局以满文纪局外,各省均以满汉字纪局名,穿左铸满文,穿右铸汉文。各省铸钱均为小平。折十大钱为宝源局所铸,有说为开炉钱,有说为镇库钱,理应属花钱系列,应非行用钱。

一、特点

清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因为当时社会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很快,商品交换、货币经济也非常发达,所以康熙一朝的钱币铸造得非常精美,大都很规整,钱型厚重,文字美观大方,而且铸量极大,存世非常丰富。

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下令停铸上代“顺治通宝”钱,而改铸“康熙通宝”钱,并规定以后凡是嗣位改元,所铸钱制皆如此例。纵观康熙一朝,在全国共开设铸钱局二十四处。由于受当时冶铸工本和钱币私铸等问题的影响,每一文康熙钱曾分别重一钱四分、一钱、七分,这样一来便产生了我们今天见到的大、中、小三种不同重量的“康熙通宝”钱。康熙钱的背文除工部、户部所设的宝泉、宝源两局所铸均为满文外,其它外地各钱局鼓铸的通宝钱,其背文左为满文纪地,右为相应的汉字纪地。后人为收藏和研究方便,将满汉文纪地的局名编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押韵、顺口的康熙钱“背文诗”。诗云: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这首诗将“康熙通宝”钱背满汉文的二十局都囊括其中。所以有人将康熙的这套钱称为“诗文二十品”。后来还出现了“巩”字(甘肃巩昌局),又有人说还有“密”、“川”、“贵”、“西”等钱局的康熙钱。但是至今我们仅见有“巩”、“西”两字,其它尚未见到实物,目前对此还有一定的争议。康熙通宝还有俗称的罗汉钱,相传是年羹尧熔黄金罗汉所铸,色泽呈金黄色,康熙的熙字较通俗写法少一竖。其中有背大清及龙凤纹饰的宫钱,为收藏家所钟爱。另有福建宝福局于康熙60大寿时起铸有背穿干支的贺寿钱,每年一品,直至1722年康熙帝晏驾,一共十年,共得十品,存世罕见。另有雕母,样钱流世。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尤其清朝时期票号的发达,以至于山西民间流传至今仍有大量清朝古钱。据传还有清朝山西曾有许多铸钱工匠在京城钱局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带回到山西大批漂亮的钱币。而那些漂亮的钱币是当时的样币或母钱等,现在以都是至为珍稀的品种。通过20多年的民间发掘,确实山西民间所发现清朝的珍稀币种远较其他省份数量庞大。

圣祖康熙年间铸,面文楷书直读,背记局,分“满文”“满汉文”二种,满文钱仿顺治四式。背宝泉、宝源二局,满汉文钱仿顺治五式,穿左为满文“宝”,穿右为汉文记局名。“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尚有巩西二字,径2.5--2.7厘米,重3.8--5.6克。另有少数背星、月纹及合背钱,记地支钱。当十大钱径4.7厘米,传世以背巩,西,当十大钱罕见,背大字广,南,面文双点通背东者亦少见。记地支钱更罕。

二、深度解析

康熙8岁登基,智擒鳌拜,勇撤三藩……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康熙王朝》”曾在中央电视台八套节目播出正酣,观众赞不绝口,与之相关的藏品也受到人们的追捧,许多钱币爱好者纷纷走向文化市场,争购古币———“康熙通宝”,或集藏,或赠亲朋好友,一时间,原来钱币市场上并不少见的“康熙通宝”热卖起来。

康熙年间,全国设有24个铸钱局,不同铸钱局铸行的钱币各不相同,将这24种钱币集齐即一套,从这24种钱币正面文字看,没有多大区别,皆为康熙通宝,其背文却各不相同,除户部宝泉局和宝源局为满文外,其它22种钱币均为满汉两文各有一字,其左为满文,右为汉文,这22个汉字代表22个铸钱局,若细分版别,还有一种康熙“罗汉钱”。

清圣祖康熙年间铸“康熙通宝”,面文楷书,“罗汉钱”即“康熙通宝”的异品,面文亦为“康熙通宝”,但与普通的“康熙通宝”有明显不同。一是普通“康熙通宝”“熙”字为左边多一竖划,而“罗汉钱”则不然;二是普通“康熙通宝”为“双点通”,而“罗汉钱”为“单点通”;三是“罗汉钱”比普通的““康熙通宝”制作精良,而且铜质金黄光亮,与现代字的熙字相近,为什么罗汉钱会泛金色的原因在于罗汉钱在制造的时候加入了锌元素,所以看上去泛金色,不是里面含金。这种钱币做工尤为精美,由于有传说掺入金质罗汉的材料而铸,所以后人把它打制成戒指,或把它熔炼提出金子,或当作压岁钱赐予晚辈,或在女儿出嫁时作为压箱钱,致使存世数量越来越少,至今已成为泉家不易多得的少见品种。

三、关于套子钱

圣祖康熙年间铸,面文楷书直读,背记局,分满文,满汉文二种,满文钱仿顺治四式,背宝泉、宝源二局,满汉文钱仿顺治五式,穿左为满文宝,穿右为汉文记局名;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尚有巩西二字,径2.5--2.7厘米,重3.8--5.6克。另有少数背星、月纹及合背钱,记地支钱。公元1661年8月康熙即位开铸“康熙通宝”,第二年改元后才推行全国鼓铸,康熙通宝钱的制作虽谈不上精美,但厚重圆大,质胜前代。康熙通宝的种类只有两类,即分背满文宝泉、宝源和背满汉文局名。第一类是仿顺治两个满文(一个“宝”字加一个局名),计两种:第二类为满汉文对应(一个汉字局名加一个满文局名),计20种,分有“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两类康熙通宝(不包括罗汉钱)共计铸钱22种,称之为“康熙套子钱”。

“通”有单点、双点之分,要集成双点“通”的套子钱才是最理想的,但关键在背“东”双点“通”一钱。俗话说:“背‘东’双点‘通’万品难寻到,有者是珍品,请君记心上。

四、投资价值

康熙通宝钱币十分精美,规整厚重的钱型和美观大方的文字都使得如今存世的康熙通宝钱币遭到藏家、投资者们的热捧。在近些年的古收藏市场上,康熙通宝一直很受收藏爱好者们的欢迎,康熙通宝价格也一直在稳步上涨之中,品相字口较好的已经破百。

常见局最新报价(极品价更高)

康熙通宝宝泉:20~60元

康熙通宝宝源:20~60元

康熙通宝罗汉钱:400~1500元

康熙通宝套子钱:5000元以上

康熙通宝满汉同:30~150元

康熙通宝满汉福:小福300元;中福500元;大福700元

康熙通宝满汉临:30~100元

康熙通宝满汉东:30~100元

康熙通宝满汉江:50~160元

康熙通宝满汉宣:30~130元

康熙通宝满汉原:30~150元

康熙通宝满汉苏:100~400元

康熙通宝满汉蓟:30~150元

康熙通宝满汉昌:30~150元

康熙通宝满汉南:小南100元;大南1000元

康熙通宝满汉河:30~150元

康熙通宝满汉宁:30~120元

康熙通宝满汉广:小广50元;大广1500元

康熙通宝满汉浙:30~100元

康熙通宝满汉台:小台800元;大台2500元

康熙通宝满汉桂:50~200元

康熙通宝满汉陕:30~150元

康熙通宝满汉云:小云50元;大云300元

康熙通宝满汉漳:100~500元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在文末点赞收藏默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