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绘画教程过程视频,却达不到古代的瓷器的烧制水平?

为什么现在的科技水平高,却达不到古代的瓷器的烧制水平?

瓷器绘画教程过程视频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回到话题上来。

为什么现在的科技水平高,却达不到古代的瓷器的烧制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绝对不是全能、万能生产力,像瓷器等手工类艺术品就绝对不是科学技术或者高科技就能完全取代与替代得了的事情,任何科学技术都只能是手工类艺术品的辅助手段,否则手工类艺术品也就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一点很重要。

古代的瓷器的烧制很大程度上比拼的不是科学与技术,而是同等科学与技术条件下对“泥的艺术”、“火的艺术”以及“泥与火的综合艺术”的理解、诠释与把握,比拼的是对细节、时段、火候的认知、体悟与把握,比拼的是毅力、意志、气韵与运气。

人的认知力、感知力、鉴赏力、审美力、意志力等等,是任何科学技术都难以企及、复制和取代得了的,科学技术无敌论在艺术、哲学、思想领域绝对狗屁不通,否则科学技术必将成为人类之大敌,而不会成为人类的助手与助力,难道不是吗?

而这一点也恰好是“为什么现在的科技水平高,却达不到古代的瓷器的烧制水平?”之正解。

上几件古代瓷器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

“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神级臻品五彩黄地折枝花鸟纹小斗笠杯。

北宋钧窑鼎盛期神级臻品内外玫瑰紫釉白色凸起和平坦式蚯蚓走泥纹笔掭。

北宋汝窑鼎盛期清凉寺窑神级臻品天青釉五芝麻钉弦纹三足小笔洗。

你知道田英章在瓷器上写字时?

从图片看,应该是起到臂搁的作用。也就是枕腕的一种工具。田英章许多时候写楷书书法都是采取枕腕的姿势。有不少人,包括古人说枕腕不易发挥腕部的力量,因为容易受阻,实际上,枕腕并不是把腕死死的枕在腕上,而是虚枕,只是借一下工具和左手使得书写时腕部更稳实而已。主要是一种习惯,当然不可否认枕腕确实对书写有负面影响的,所以,不少书法家都采取悬腕或虚靠腕与桌面上做法。如果写大字和行书,枕腕的局限性更大,现代大多人都不建议采取这种方式。

我们知道,书法的腕法有枕腕,悬腕和悬肘几种方式。学习书法是因为老师或其他原因会采取一种固定书写姿势和习惯。采取不是常规的执笔运笔方式也未必是坏事,也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新颖效果在瓷器上书写,这仍然是田英章固有书写习惯的延续。更多的艺术家在瓷器上创作作品多是采取悬腕悬肘的执笔姿势,这样更加灵活便利。

自学美术有可行性吗?

自学美术,不仅可行,而且大多数人可能都要通过自己学习来提高。当然,如果能参加一个学习班或者上学校跟老师学习,或者自己拜师学习,那样能让自己提高的更快。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或者没有这个时间,也可以自己买一些书资料视频来学习。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向有名的大师们来学习。在这之前,买一些基础方面的书绘画书法基础知识反复的研读临摹。在学校,我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可能会学习书法,绘画艺术,这个时候好好把握,培养自己的兴趣,也是非常好的机会儿。能在社会上与书画界各位大侠交一些朋友参加聚会活动,相互切磋也能得到进步的提升。自学书画,实际上也是在向别人学习,但是整个提高的过程,要自己刻苦努力,而不是单单靠别人,靠听课。整个的功夫要自己下。提高的过程就是自己反复实践,反复揣磨的、反复提高的过程。

历史初学者该如何入门历史?

不敢说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但有几本特别好的入门书推荐给题主。

第一本书,中华书局出版、文史知识编辑部编《学史入门》。

封面如下:

目录如下:

由上图可见,此书为一些历史界的专家学者特为一般爱好者所写的入门书,深入浅出,重点而系统地介绍学史方法,初学者读它,可以少走弯路。

但此书电商基本缺货,可上孔夫子旧书网购买或者找电子书。

第二、三本书,中华书局出版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中国历史研究法》共六章,第一章论述了历史的定义、意义和范围;第二章回顾并评价了中国的旧史学;第三章讲如何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第四、五章谈论史料的种类、如何搜集史料以及怎样鉴别真假史料;第六章阐述如何发现史实之间纵横方面的联系。本书主要以文言写成,对初学古文的读者可能有一些障碍,但本书乃是新史学的开山之作,在史学思想、史学方法上均有创见,不可不看。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是梁先生在清华学校所作的演讲记录,分为总论和分论。

总论有《史的目的》;《史家的四长》;《五种专史概论》。

分论包括《人的专史》;《事的专史》;《地方的专史》;《断代的专史》。本书较上一本白话,对初学者较为亲切,可以自行选读。

两本书电商皆有销售,封面仅供参考。

第四本书,中华书局出版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按照钱穆先生自己的说法,本书的总讲题为“如何研究中国史”,是根据钱穆先生的八次演讲词整理润饰而成,并附入《略论治史方法》《历史教育几点流行误解》等。作为传统史家的代表,钱穆先生的史学见解尽在本书之中,奉目录以飨诸公:

本书各电商均有销售。

第五本书,中华书局出版吕思勉先生的《为学十六法》。

本书并非吕先生亲自编写的,而是编者从《经子解题》《先秦学术概论》《史学与史籍四种》《吕思勉论学丛稿》等书中编辑出的一部作品。读者可以从中概览吕先生关于经史子集四部研究的基本方法。吕先生的著作史实扎实精确,历史叙述清楚(不建议初学者看他的断代史系列,因为吕老先生默认读者已经看过相关古史了,所以事件总是一笔带过,令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建议看完了相关史书再看他的断代史),见解独到而精辟(所以初学历史者还是不建议看他其他的书,过于独到难免被带坑里),这本书主要是体现了他旧学的功底和新学的方法,建议一看。只是此书为摘录而成,其中的语体不一,但不影响获取知识。

本书各大电商目前缺货。

第七本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

本书是严耕望先生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的集合,作者总结数十年来从师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门径。

本书在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上娓娓道来,原原本本,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这本书语言比较平实,见解大胆而细致,尤为可贵的是,严先生确实做到了“实用”二字,凡结论必举例,使我辈一目了然,举一反三。

这本书语言比较平实,见解大胆而细致,尤为可贵的是,严先生确实做到了“实用”二字,凡结论必举例,使我辈一目了然,举一反三。

可以学习国画吗?

没有书法基础,可以学习国画,但需要走很多的弯路。所以,学习国画,需要学习书法。

书法和绘画的关系是中国艺术史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很多名家都有过论述。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这就是所谓的“书画同源”。早期的人类,用简单的符号和图形传递信息,在陶器上绘制鱼纹、蛙、鸟、花叶、人形等,这是最早的绘画作品,而最早期的象形文字也是用线条画成的一个个小画,逐渐演变成如今的汉字。图画与文字作为先祖们记事的工具,自是拥有相同的起源;而分别以图画和文字为基础而产生的中国绘画与书法艺术必也应有相同的起源了。

对此,早在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也为我们做出了精辟的概括:“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那么,练字对画画有什么帮助呢?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让你的画有个漂亮的落款,更主要的还是练习对毛笔的驾驭能力,让指腕筋骨肌肉在特定的弹性伸缩范围内得到训练。中国画的核心是笔墨,运笔的方法十分讲究,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骨法用笔”,强调用笔有力度,有骨气,心随笔转,意在笔先。具体说来即提按、顺逆、正侧、藏露、快慢等。用笔要沉着、痛快,讲究提按、顺逆、快慢、转折、正侧、藏露等变化。只有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运笔方法,如前所述,这其中的捷径就是练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