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宣瓷器,鬼谷子下山这件瓷器为何卖得23亿的天价?

《鬼谷子下山》这件瓷器为何卖得2.3亿的天价?

永宣瓷器

因为我们的砖家写的书太有权威了……元青花人物画大罐全世界仅此八件!甚至还推波助浪,鼓动朋友去拍卖会买下这罐,你有6千万闲钱为什么不去买它……全世界又唯一仅此一件《鬼谷子下山》!又加上国内的明星诡拜,亲吻热恋演戏作诱惑…使《鬼谷子下山》成了大款,土豪们志在必得的抢买货!

所以经过这样的忽悠,吹捧,打压民间藏品,才能使《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卖了2.3亿天价。

陶瓷到底是艺术品还是工艺品?

书画界过去一直有人把书画称为艺术品,陶瓷器称为工艺品,引起了古陶瓷界不少人的非议,包括笔者。客观地讲,陶瓷与书画相比,工艺性更强,是更工艺的;书画艺术性更强,是更艺术的。但书画有行画(商品画)与原创艺术画之分,陶瓷器也分工艺瓷与艺术瓷。再细分下去,同样,民窑瓷也分工艺瓷和艺术瓷,官窑瓷也分工艺瓷和艺术瓷。

1、民窑瓷里的艺术瓷

按照笔者对历代艺术瓷下的定义,以书画艺术作为参照系:唐长沙铜官窑釉下彩诗文壶,宋代磁州窑黑彩绘传统诗画的瓷枕、瓷罐,明末书画家徐渭等参与倡导描绘的民窑青花瓷画盆子,清末广彩瓷上的仿西洋画人物图案瓷,民国从画坛转入瓷画创作的珠山八友的瓷板画作品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都是民窑里绘画类的艺术瓷。以民间艺术为参照系:宋代建窑、宋代吉州窑兔毫纹、鹧鸪纹及剪纸贴花天目釉纹、树叶纹盏,宋代景德镇窑青瓷娃娃鱼纹、双鱼纹、鹅形纹碗,明代大红大绿的大明彩花卉人物盘等,都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气息,也都可说是民窑里民间艺术类的艺术瓷。至于以瓷塑见长的历代人物型灯具,宋青白瓷佛教人物谷仓等,也可说是民窑里雕塑类的艺术瓷。

2、明清官窑瓷里的艺术瓷

因明洪武二年景德镇出现御器厂之后,明初永乐、宣德的青花龙盘上还可见帝王制瓷观念之体现,故这个时期的龙纹虽有元代遗风,但还属于粗犷奔放激情型的,工匠们个人的艺术风格犹存;宣德青花红彩海兽高足杯,现藏上海博物馆,此杯以釉下青花作海水波涛,釉上红彩描绘游龙或海兽,非常生动;成化斗彩鸡缸杯上的图案,生动地描绘了宫廷斗鸡的情景,颇有艺术趣味;清康熙古彩上的受文人画影响的历代戏曲人物故事图,《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红楼梦》里的刀马人图、仕女图等,艺术感染力也很强,以上均为具有明显时代风格的官窑瓷里的绘画类艺术瓷。

3、清雍正、乾隆官窑瓷里的工艺瓷

雍正官窑瓷以仿宋五大名窑见长,雍正成熟的粉彩虽开创了瓷画创作的新天地,但雍正瓷青花上的龙纹、莲花纹、海水纹、八宝纹等,与明永宣青花纹饰相比,更趋向无个性化的图案化。

乾隆时期是中国瓷器工艺发展的高峰,但乾隆御窑厂官窑瓷,在督陶官唐英等人的监制下,尤其是仿古瓷,如玉壶春瓶、葫芦瓶、双耳兽耳尊等,更多地体现了帝王制瓷的意念。宫廷的制瓷观念从整体上来看,乾隆时期制瓷技术集大成,制瓷工艺更精致、制瓷风格更细腻,制瓷几乎完全趋向程式化、图案化即工艺化,陶艺匠人们,几十年如一日,有的专做器型、有的专绘图案、有的专写款式,陶艺家的艺术创作灵感被消磨扼杀淹没了,遵循宫廷意志制瓷、烧瓷,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所以说清代官窑,尤其是雍正、乾隆青花、彩瓷仿古瓷,虽然在工艺上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但从瓷器的器型、纹饰图案来讲,却是走上了另一条模仿宋、明的模式化的道路,即工艺性愈强,艺术性愈弱。新世纪后,目前仍在海内外拍卖行受到追捧的清雍正、乾隆官窑瓷,大都属于这种性质。笔者如此大胆直率地为清雍正、乾隆仿古瓷作美学评判,也许会引起古陶瓷界收藏界的非议。

4、文人们偏爱民窑瓷里的艺术瓷

但有一个几乎是约定俗成的历代瓷器欣赏现象也可以令人深思:即凡是作家、艺术家们,不管他们目前的贫富状况,他们收藏对象或偏爱观赏的对象大都是如笔者以上所说的民窑瓷里的艺术瓷,如磁州窑书画枕、罐,明末清初的民窑青花瓷画。倡导抢救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着名天津作家冯骥才也偏爱民窑瓷;着名西安作家贾平凹被称为“汉罐将军”,上海一批作家、诗人、记者、收藏家,如金晓东、顾行伟、陈鹏举、赵丽宏、朱大建、钱汉东、朱卓鹏、许谷梁、程庸、沈嘉禄、陈柏森、李坚、马聘,包括笔者等,都醉心于民窑瓷里的艺术瓷的收藏欣赏。

5、艺术家对匠气的官窑瓷有偏见

此外,上海的一批画家如张桂铭、黄阿忠、乐震文、张复兴、陆春涛、吴耀明等,也都偏爱民窑瓷的收藏欣赏。尤其是笔者接触过的新一代的前卫艺术家如周文富、陈心懋等,在他们的现代国画、油画,前卫装饰艺术作品里,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不少民窑瓷的姿影、碎片。个别偏激者甚至对明清官窑彩瓷嗤之以鼻,认为匠气太重、程式化太多,缺乏艺术灵魂,看多了会遏止自己艺术灵感的喷涌。

再看北京、江西景德镇美术学院、陶瓷学院的教授周国桢、朱乐耕及他们的学生们,他们对明清官窑彩瓷的认同主要也局限于精美的工艺性及高昂的拍卖价格。几乎少有人把明清官窑彩瓷当作引发艺术创造灵感之源之一,他们的艺术创造更多的是借鉴民窑瓷里的艺术性,而并非官窑瓷里的工艺性。

6、拍卖官窑瓷者大多是投资商人

明清官窑彩瓷在收藏市场、拍卖市场上的追捧者大都是一掷千金的富翁们,他们更多的不是以艺术收藏为目的,而是以投资收藏为目标。当然也有例外的,如香港女富商张永珍,花4150万元港币拍回一件“清雍正五彩蟠桃瓶”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她是为了一种人生理念,为报恩祖国走进拍卖场,无疑是令人敬佩的,但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成化青花棉絮状特征?

明代成化瓷器中青花棉絮状的特征有以下这些:

成化青花棉絮状的特征都是画成球形的,都是圆的,松针一根一根,画的非常清晰。到了成化的时候,这一点,在技法上又有了改变,成化变成椭圆形的松针了。 成化和永宣的松针始有区别的,包括枝干的形状。形成明代成化青花棉絮状的特征。

成化青花棉絮状的特征是看上去是浓艳、有铁锈斑,而平等青料是淡雅,它的渲染像絮状一样、像棉絮。

雍正的汝瓷仿得怎么样?

【文藏来答】大家好,我是文藏的艺术小编Kiki~如果各位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给我一个赞或者是一个关注吧!

雍正超爱汝瓷

明清两朝,景德镇成为中国制瓷业的中心,仿制汝窑瓷器的活就交给了御窑厂,为了达到形神兼备,不惜工本,虽然说仿烧的瓷器不如真品,但明宣德年间和雍正、乾隆年间仿烧的成就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雍正朝。

清雍正 仿汝釉贯耳方壶 高 26.9cm 成交价:5,900,000 HKD

康雍乾三代帝王中,雍正的品味最高。雍正帝中年登基,近四十年潜心读书修学,静心体悟佛道,形成了内敛、深沉的心性,基于此,他也有了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反映在瓷器上,一改康熙朝的刚劲硬朗,趋向柔美精雅,宋瓷的典雅内敛算是正中雍正下怀。

清雍正 仿汝釉钵 直径 33.5cm 成交价:3,450,000 RMB

雍正六年,雍正皇帝命宫廷画师绘制了一件不同寻常的长卷《古玩图》,这件高 62.5 厘米、长近20米的手卷上,彩绘了近250件包括从新石器时代到雍正年间各种精选的陶瓷、玉器、青铜器和其他古物。其中,瓷器包含了宋代汝、官、哥、定、明代永宣、成化、嘉万等历代名窑瓷器,在最显眼位置上,摆放的是一件汝窑碗,最巧的是,这只汝窑碗后来还被乾隆御题诗,可见,雍正、乾隆父子是很喜欢这只汝窑碗了。

清宫旧藏《美人图》中的第四幅为《胤禛妃行乐图》(又名《博古幽思图》),图中仕女坐于斑竹椅上垂目沉思,背景是橱柜式多宝格,多宝格内, 北宋汝窑水仙盆、三足洗以及美女身后显露出的大半个汝窑花形盏托和商周青铜觚、明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玉雕紫檀插屏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具有典型的皇家富贵气派。

故宫博物院藏“十二美人图” 《博古幽思》

汝瓷水仙盆现在是台北故宫的镇院之宝,汝窑三足洗现藏于北京故宫,都是传世汝窑名器,雍正帝心仪汝瓷,可见一斑。

史上最牛“督陶官”唐英

唐英(1682-1756 年)

说到明清瓷,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就是唐英。

康熙三十六年,16 岁的唐英进了内务府养心殿工作,一直在康熙身边伺候,41 岁时当上了内务府员外郎,主要日常事务是巡视、督察代办处各个匠人的工作情况,同时,他还兼为皇帝画瓷器样稿。

在内廷供奉期间,和清初“四王”之一的画家王原祁习画交友,这也使他有了不同于一般人的眼界和经历。46 岁时,由于年希尧在景德镇督陶时发生了重大失误,他被雍正派去协助年希尧处理窑务, 从此,唐英和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唐英被雍正派去景德镇的那一年,和雍正下令绘制《古玩图》是同一年,到景德镇之后,唐英用三年的时间,深入到一线,和制瓷匠人一起工作, 苦心钻研和试验。到雍正九年,唐英已经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陶瓷专家。

18 世纪 清雍正 - 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

乾隆继位的第二年,唐英才正式被任命为督陶官,而官窑瓷器正式进入了“唐窑”时代。从雍正六年至乾隆二十一年,唐英实际主持御窑厂的瓷器制造时间长达 27 年之久,可以说他后半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制瓷事业。

而他在瓷器上取得极高成就的原因,也是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和多才多艺,据记载,唐英在诗、书、画、印及戏曲等方面都颇有造诣。

根据唐英记载,雍正时期仿烧汝窑器,主要有两种,均模仿汝窑器,为酱色胎、天青釉,但一种有开片“鱼子纹”,另一种则没有开片。目前存世的雍正仿汝器,均为细开片、灰白胎。

雍正仿汝还是典型的雍正风格

虽然雍正官仿是根据内府所藏宋汝,按图索骥, 严格按照原器型和釉色来进行仿烧的,但根据两组器物对比,宋代汝窑器釉面厚而失透,器表温润平滑,少有棕眼,绝大多数雍正仿品釉面为天青色, 但釉色匀净光润透亮,釉面多有棕眼,开细小纹片, 类似蟹爪纹,缺乏汝瓷蕴藉沉静的神韵。

清乾隆 唐英制粉青釉蒜头瓶 高 16cm 成交价:2,415,000 RMB

雍正仿汝,虽然以汝窑器为蓝本,亦步亦趋,但有形而无神,仔细观察,就可发现雍正仿品还是典型的雍正风格。

乾隆好古,更胜乃父,仿品器型也以陈设器和文房用品为主。乾隆在看到唐英制作的仿品后,曾赋诗称赞:“官汝称名品,新瓶制更嘉。”只是相比雍正朝仿品,乾隆朝仿汝标准化、程式化的作品, 则缺少了些许变化和灵气,显得呆板无神。

原文:《雍正的汝瓷到底仿的怎么样?》-张敏

资源出处:《艺术品鉴》2018年6月刊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如何判断瓷器是明代的?

我是“以瓷惠友”,对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实践经历与经验,并已就相关问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明代釉里红瓷器的知识,如何鉴定明代釉里红瓷器?

由于温控技术和氛围营造能力的提升,明代釉里红瓷器比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绘画可以表现得更加细腻、细致和精妙,甚至把“白描”技法都可以发挥得随心如意、惟妙惟肖、酣畅淋漓的境地,难能可贵。

如何鉴定明代釉里红瓷器?其实我历来主张瓷器鉴定一定要“先纵后横”,不可以“断代式”“断层式”或“片段式”进行,否则,整个瓷器鉴定体系支离破碎、东拼西凑、一盘散沙,缺乏整体性、全局性、统一性综合统帅与考量,很难形成行业性、全国性统一认知,很难从根源上确保瓷器鉴定的科学性、严谨性、周密性和统一性、一致性。

再加上传统瓷器鉴定之“宏观特征眼鉴学”依据、尺度、标准的“非科学、不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本质性缺憾,导致鉴定结论的“主观性、随意性、片面性”不可避免、不可遏制、不可杜绝亦不可弥补和挽救,所以仅能适用于“私鉴私藏”领域,而绝对不可以生搬硬套到“公鉴众藏”领域,否则必将祸国殃民、伤及根本、祸及子孙。

判断任何事物的是与非、对与错、正与误、新与旧的“依据、尺度、标准”一定、必须也只能是客观的而绝对不是主观的,一定、必须也只能是本质的而绝对不是表象的,一定、必须也只能是统一的、一致的、规范的而绝对不是任意的、随便的、紊乱的,对吧?认同吧?

但是大家只要稍微留意一下目前所有所谓的“鉴定专家”们的所作所为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不多谈,自悟吧。

所以,如果按照“先纵后横”的鉴定程序,明代釉里红瓷器以及所有各朝各代的所有瓷器的鉴定就很直接、很直观、很简单了:先对照气泡衰变的进度、程度与烈度到不到明代,如果不到代,分清是新仿还是老仿,如果到代,然后依据表征评判等级即可。鉴定过程公开透明、有目共睹,鉴定结论科学可靠、众口一词、别无二致。不好吗?不行吗?那您就自便!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科学结论无可置辩。

上几件藏品,以证上述,以饷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