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青花瓷器,正德御窑青花瓷器上有许多阿拉伯文字?

正德皇帝的一个妃子是伊斯兰教徒,为此他还曾下令全国禁止养猪,当然下面没有执行

明朝正德青花瓷器

明代民窑瓷器的胎土特点?

主要特点有以下六种:

一、造型: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二、胎体: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别明显,胎体更为厚重粗糙,民窑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红”的现象,俗称“黄溢”。

三、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瓷器中,大多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四、纹饰:主要有龙,凤,麒麟,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酐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

五、器足:大件器物多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众多形状。

六、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等。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等。

外国有仿过中国的瓷器吗?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18世纪欧洲驶出的商船将丝绸、瓷器、茶叶从中国运回国内,中国元素开始对西方艺术产生影响,这股风潮被时人形象地称为“中国风(Chinoiserie)”。欧洲的社会上层人士都热衷于使用带有中国元素的器物,并且通过其他与之相关的绘画、印刷品和建筑来想象遥远的中国。欧洲人自从使用过中国瓷器后就一直试图进行仿制,但是只是制作出了粗糙的釉陶与“类瓷器”。而在19世纪,“中国风”同样出现在了美国的东海岸,人们掀起了一场新的模仿中国器物的运动。而这次中国元素的流行,则源于一只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

19世纪 Peach Blow玻璃瓶

1886年,在纽约玛丽·摩根(Mary J.Morgan)珍藏拍卖会上,出现了一件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豇豆红又称吹红,有人也将其称之为“桃花片”。这个瓶子从肩到圆脚逐渐变细,细长的颈部,底部有三个弦。表面有斑驳的粉红色,口部和颈部还有一些薄薄的绿色。其器底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官窑款,应属御用的文房用器。这件器物注明来自于清宫皇室和硕怡亲王家族旧藏,也就是清圣祖康熙帝的第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

雍正皇帝在位期间胤祥出任议政大臣,并且兼管内务府造办处瓷器烧造事物。这无疑暗示这件景德镇制作的豇豆红瓷器品质非凡、传承有序,随即引来了人们的关注与竞价。最终这件器物以惊人的18000美元成交,并且人们对于买家的身份一无所知。直到48年之后这位出手阔绰的中国艺术品藏家才浮出水面,是来自于巴尔的摩的富商威廉·沃特斯(William Thompson Walters )。

19世纪 Peach Blow玻璃瓶

天价中国豇豆红瓷瓶售出的消息在社会上散播之后,一些富有商业眼光的人们试图模仿它的颜色生产仿制品。但是即使是在中国,豇豆红瓷器也是康熙官窑瓷器中烧造难度最大的种类。首先它的釉料配比十分复杂,需要凭借着工匠丰富的经验进行把握;其次是配方对于烧制温度的要求很高,必须要平衡高温铜红釉在氧化焰中呈现的绿色与还原焰中呈现的金红色;最后豇豆红采用人工吹釉的方式上釉,需要用蒙纱布的细竹管蘸料在两层透明釉之间均匀吹出。因此当时的美国人想要仿制它可谓是难上加难。

清乾隆 粉彩寿桃纹天球瓶

人们最后选择使用玻璃来替代陶瓷制作仿制品,几个玻璃工厂开始建立新的玻璃生产线。最终霍布斯-布罗库尼尔公司(Hobbs,Brockunier and Co.)用乳色玻璃(opal)和琥珀玻璃(amber glass)成功生产出了具有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外形的玻璃制品。霍布斯-布罗库尼尔公司以“风拂桃花(Peach Blow)瓶”或是“摩根(Morgan)瓶”命名,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就收藏有一件Peach Blow瓶。这件玻璃器物高25厘米,最大直径为8.6厘米。大都会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Morgan瓶,高25.4厘米。虽然这个玻璃的颜色实际上与豇豆红釉的颜色有很大区别即豇豆红是一种不均匀的粉红色,但是这件Peach Blow呈现出一种由玫瑰红色到琥珀色的过渡。这种类似桃子的配色也是符合中国审美的,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乾隆粉彩寿桃纹天球瓶中的寿桃形象一致,这说明了玻璃颜色的表现或许也是参考了中国瓷器上的桃子图像的颜色。即便是豇豆红的颜色很难模仿,但是制作出了桃子颜色的器物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与追捧。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带象牙底座

这种桃子的颜色是采用分层的方法制作而成,是一种高质量铅基的自由吹制艺术玻璃技术。产品的设计和质量依靠玻璃工的技术而不凭借模具的使用,自由吹制为形状塑造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并激励玻璃工追求精湛的技艺。这种吹制的方式要求对尺寸和比例有良好的判断力,对时机把握有良好的感觉,因为热玻璃具有可加工性的时间很短,之后必须把它重新加热。琥珀玻璃制作出了外面由红色到黄色的渐变效果,里面的那一层是乳色玻璃。在这样两种玻璃的衬托之下,玻璃制品不再是透明的或是只有单一颜色;而是出现了柔和的渐变过渡效果,颜色也十分沉稳。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带木底座

中国有为器物制作底座的传统,以突显器物的珍贵或是方便陈设与欣赏。器物的底座材质多样,有硬木、象牙、太湖石、珊瑚根或青金石制成,造型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兽形或是跟随器物的外形,还要施以鎏金、镶嵌、镂空等技术。清宫对于玻璃器的陈设往往配以深色的小叶紫檀。霍布斯-布罗库尼尔公司为Peach Blow设计的玻璃底座,应该是仿制其他的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在阿姆赫斯特学院米德艺术博物馆(Mead Art Museum at Amherst College)的收藏中我们看到一个象牙的底座,雕刻了四只伸长了脖子的鹅并饰以镂空纹饰;而在华盛顿国家艺术画廊的收藏中,木质底座是由五条夔龙组成。当然这样的器物底座也有圆形的,只是这样的底座做成玻璃并不能体现Peach Blow的中国原型。

青花瓷的青花发紫是什么年代?

青花瓷的青花发紫是正德中晚期的。

正德时期用料大体与成化、弘治青花相同,早期用平等青料,器物多呈浅淡灰蓝色调,稳定匀净,这时期有一种颜色发灰,带有褐色铁锈斑的器物逐渐增多,这并不是元末明初时用国产杂质钴料的器物,仔细观察这类青花多呈色滯重,漂浮疏散。

到了正德中晚期,很多青花瓷器用料上改用回青料,加之石青料混合使用,这使器物出现淡紫色和鲜艳浓郁的深紫色。在纹饰方面,器物上的绘画风格开始从明中期淡雅飘逸向明晚期的粗犷豪迈写意方向演变发展。

一把紫砂壶能卖上千万?

不是过热,而是缺经典名品。真正的紫沙壶,是由金沙寺僧人进殿诵经净手岁月积累的缸泥,由明朝正德年间四川参政吴颐山,书僮——供春所制,传世甚少。后仿均无法超越,原因一,重量超重,清史有详细介绍。原因二,焙烧不过关。原因三,因是民间艺人制作,没有皇威只是在民国时期由日本人,和英国人高价征收才引起关注。目前国外博物馆,和国内二宫博物馆只有大彬所制作的作品,而民间所藏的——供春。壶有几只均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