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府款瓷器,明朝为什么要设立西厂?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西厂的设立是为了更好的替皇帝监视百官和民众,从而搜集情报信息的。当然监视对象同时包括东厂和锦衣卫!西厂之后还有大内行厂,说来挺搞笑的,这几个厂卫的建立可谓一浪还比一浪强~依次建立顺序是锦衣卫、东厂、西厂、大内行厂。权力是一级压一级,设立这些厂卫的皇帝真是脑洞大开啊!
那我们如题所说,为什么设立西厂?有了东厂和锦衣卫两个厂卫那么多人给皇帝干活还不够吗?上面说过它们的权利一级压一级,那么做为后来居上的西厂为什么要打压东厂和锦衣卫?东厂和锦衣卫又触碰到谁的利益奶酪了?说到底还是权力欲望在作怪,各厂卫领导者之间互相争权夺利,才依次弄出这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机构来。下面我们先来看下锦衣卫和东厂到底是怎样的状况:
——锦衣卫
明朝初期,朱元璋始设锦衣卫,其职责是负责皇帝安保的,也做仪仗队使用。另外锦衣卫有自己的诏狱,对一些案件可自行侦查、逮捕、审讯。可以说其是独立于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之外的另一套司法机关,只对皇帝负责。
锦衣卫又分北镇和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就是专门负责钦案的。锦衣卫的职责特殊服装道具也特殊,众所周知的飞鱼服和绣春刀这么一上身,别提多威风了。
——东厂
朱棣时期,设立东厂,职责和锦衣卫类同,人员也是从锦衣卫中选拔,人数大于锦衣卫,权力也大于锦衣卫。谁让东厂有权监视锦衣卫呢~
还有一点得说明不能的本质区别,就是锦衣卫的最高领导者是指挥使,指挥使由某个将军担任,而将军属于外臣,外臣在向皇帝报告情事需要拟写奏章,上传下达。而东厂的领导者则是宫里的宦官,即某个大太监,太监属于内臣,内臣向皇帝奏事则不需要奏章,因为近于皇帝身旁,直接说就是了。由此东厂权利大于锦衣卫可见一斑。
——西厂
明宪宗成化时期,又设西厂,由宦官汪直提督。西厂职责同东厂,权力高于东厂和锦衣卫。设立西厂的原因就是前面说的,宦官争权夺利,谁都想当老大,为了登上权力高位,对皇帝也是坑蒙拐骗,致使整个明朝上上下下出了数不清的冤假错案。民众和百官因此见了厂卫的人吓得都要尿裤子了。因为稍有不慎就会满门抄斩,有理都说不清的。
西厂的设立时间挺短,五年左右,中间还断更了一两次,连提督都只有两位而已。
——大内行厂
大内行厂是刘瑾设立的,凌驾于西厂和东厂,锦衣卫就不用说了啊,电影里看到的威风八面的锦衣卫在这几个厂子面前,以然成了小瘪三。
当时刘瑾是西厂和东厂的头,但两厂的头不听刘瑾的,其更像是被架空的厂卫领导者。所以刘瑾在三厂卫的基础上又设大内行厂。刚才说了厂卫都是后来居上,大内行厂的权利要更上一个台阶。由此我就想,如果后来的太监继续争权夺利会不会又有大大内行厂、大大大内行厂啊?
明朝这些厂卫的设立,本质上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但欲到后来欲变质,最终成了明朝灭亡的祸根之一。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观点,不妥之处还请斧正!谢谢!
请问这种有内府字样的瓷器会是真的吗?
元代瓷器上据考,内府原意为仓库,署“内府”款的瓷器最早出现在磁州窑器物上。到了明朝初年,内府含义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皇宫内廷之义。“内府”白釉梅瓶就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内府烧造的器物,属官窑精品。
古瓷每个朝代都有什么彩色?
要了解这个,要好好了解一下中国古瓷的发展史。
夏商周时期的陶瓷: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的陶瓷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1)瓦当: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2)汉砖:汉砖上的雕饰,包罗万象,繁复美观。无论是彩绘或是浮雕图像都生动活泼,线条灵活;其中表现的故事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在四川省彭山发现的汉墓中,有一种圹砖是专供筑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结构中似乎已经知道应用物理学上的圆柱中空的道理。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乐器、鸟兽、以及人俑,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最为有名,最近陆续出土狻为考古学者重视(3)兵马俑: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4)铅釉陶: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以铅为釉的基础,加上少许的氧化 就可得到青绿色,熔点低只 烧摄氏七百到八百度,,必且可以薄薄的匀挂在胎上。在南方也盛产青釉陶,火度高,釉质较硬,也是后来发展青瓷的开端。东汉的中后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龙窑」提高窑温,也选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岭土。 隋朝时期的陶瓷: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唐代的陶瓷: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是唐三彩。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 ,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故种姿态。至於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著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 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品。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宋朝时期的陶瓷 :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元朝的陶瓷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1)枢府窑:元代在景德镇设计官窑,制作精美,装饰花纹中常有「枢府」二字,因而又称枢府窑,景德镇渐形成全国瓷器制造中心也是从元代开始。(2)青花: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钴料画成图案烧制而成,只用一种蓝色,但颜料的浓淡、层次,都可以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青花简朴而又华美,既复杂又统一,如同蓝印花布一样,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3)釉红:釉红是以氧化代替钴料,做法与青花属釉下彩绘,由於还原成雪红色,釉透红,故名釉红,元代继钧窑之后所出现的另一种红色表现方法,烧成不易,是烧制瓷器较难的一种,往往呈灰红色或暗褐色,相当不稳定,产量不多,传世更少。明朝时期的陶瓷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 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清朝时期的陶瓷: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艳丽照人。(1)粉彩:雍正时期则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主要特徵是用色调柔和淡雅,比例精细工整,故又称「软彩」;采用白粉扑底成立体状再加色彩,并染成浓淡明暗层次,清新透彻,温润平实,深具工笔花鸟之意味及浓厚的装饰性。(2)珐琅彩:乾隆时期继承前清二朝风气,产生不少秀丽精巧作品,而后则不惜资本,追求创意,综合各种工艺技法,运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种素材的产品也很多。在彩绘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珐琅彩,最早采用进口的颜料烧制,所以也称「洋彩」。珐琅彩所用的材料,色择晶莹,质地凝厚,用作装饰,花纹有微凸堆之感。景德镇瓷胎运到宫廷,命画院化工加以彩绘,多属「内廷秘玩,所以装饰画法极为精细,追求华美艳丽,狻具宫廷气息,加上宫中的「古月轩」作款式,全属内府,成为有名的古月轩瓷。(3)紫砂:宜兴紫砂到清代产量更大,名家辈出,除宜兴壶的制造外,日常各式用品如碗盘、花瓶、花盆等都有,保持胎本色、古意盎然、各种色陶也都具有创意。(4)织金:「织金」就是用金线沟边再填彩,相当具有特色,采用景德白胚在广州加彩出口,也一直延传到今天。(5)黑瓷:山东博山的黑瓷,是北方农家流行的生活用品。(6)石湾塑:广东石湾塑造人物近年来很受重视,釉色变化万千,栩栩如生,尤其以故事人物,表情生动有力又具趣味。中国近代的陶瓷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严重摧残,千载名窑也停滞而趋向衰落。陶瓷生产水平继续下滑,生产规模也日趋萎缩,制造工艺上仍沿行旧法。 中国毕竟有悠久的制瓷传统,广大瓷工身怀绝技,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奋力发展以手工技艺为特色的仿古瓷、美术瓷生产,坚持与外国机器制造的日用瓷相抗争,保持了中国瓷器在国际上的美誉,于衰落中显示了振兴陶瓷的潜力。中国瓷器发展源远流长,这类瓷器也反映了中国的工艺及文化。
在古陶瓷的鉴定中专家所说的蝇翅纹是什么样?
在古陶瓷的鉴定中专家所说的“蝇翅纹”是什么样?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回到话题上来。
在古陶瓷的鉴定中专家所说的“蝇翅纹”是什么样?
“蝇翅纹”与“蝉翼纹”一样,是青瓷的一种极其细密的小开片,并非为汝窑瓷器所独有、专有,而是在越窑、唐三彩、耀州窑青瓷、湖田窑瓷器等上面都有表现,所以有人鼓吹以“蝇翅纹”等来甄别和鉴定汝窑瓷器实在是一种幼稚与无知的行径而已。
请大家看几件“蝇翅纹”实物,一切尽在不言中:
唐青--越窑鼎盛期翠青釉点褐彩神级臻品鸳鸯盖盒。
北宋汝窑早期张公巷窑神级臻品五圆支钉翠青釉弦纹减地阳雕凤凰花鸟纹三足洗。
北宋耀州窑神级臻品翠青釉内外剔刻花卉纹板沿中盆。
由于不是为写此文而进行的特征照,请大家点击画面放大来看,效果就出来了,抱歉!
怎么他的妹妹能嫁给雍正?
所谓清朝“禁止满汉通婚”其实压根儿就是个讹传,清朝真正流行的是“旗民不婚”。
年羹尧的确是汉人,但同时他也是旗人,其先祖时期就被编入了汉八旗当中,而他的妹妹敦肃皇贵妃年氏,自然也是旗人。
清代皇帝的后宫嫔御之中,并非只有满人,出身汉八旗者多如牛毛。
满汉之别与旗民之分清朝的建立者,是来自于山海关外的满洲人,他们入关之后,奉行严格的族群区分,不过相较于通俗所说的满汉之分,说清朝区分的是旗人与民人更准确。
实际上,清代对于身份群体的区分,并不在于满汉,而在于是否在旗。
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亦或是蒙古人、锡伯人等,只要拥有旗籍,那么就属于旗人,只不过旗人分成满洲、蒙古与汉八旗而已。
除了旗人之外,没有旗籍者自然就被称作“民人”,而在清代民人并非只有汉人,只不过是因为汉人中的民人非常多,所以有人产生了误解。
清宫选秀之时,大量出身汉军旗的秀女就是最好的例证,清代有诸多汉姓之后加一个“佳”字的满洲姓氏,原本几乎都是民人,因与旗人通婚而抬旗改姓。
并没有明文规定满汉不婚事实上,纵观清代的所有文献,都没有说旗人与民人之间、满人与汉人之间不能够通婚,只能说在清朝时期这只是一种惯例,并非明文法律的要求。
《清史稿·世祖本纪》:
顺治五年,帝诏谕:方今天下一家,欲其辑和亲睦,莫如联姻一事,凡满汉官民,有欲联姻者,皆从其原。
换言之,清代非但没有法律说禁止满汉、旗民之间不得通婚,反而还曾有明确的鼓励。
晚清时代,慈禧太后颁布懿旨:唯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著为禁令。
从这方面来看的话,清朝满汉、旗民之间通婚不多,主要是因为风俗上的差异而已,可不多归不多,但并非没有,即便宫廷之内也是司空见惯了的。
只不过,在清代的《永宪录》中有一条明确的规定:
按国制,皇后诸妃及凡满洲之正室,皆不与汉人联姻。
这算是清代罕见的有关满汉之间通婚的明确规定,是说满洲的正室不能够是汉女,然而《永宪录》只是一本杂史笔记,存在着大量缺漏之处,并不足为凭。
从现实来看,清朝旗民之间虽然主流上不通婚,但并非全然没有,主要是两种:
一,汉女嫁给旗人,然后汉女抬旗;
二,旗人女子嫁给汉人,从此出旗,子孙后代也无法再享有旗人优待。
通常来说,清代绝大多数都是非旗人出身的女子嫁给旗人,然后被抬旗,而旗人家庭的女子嫁给民人的情况少之又少,极其罕见。
年羹尧的妹妹完全有资格入宫清代的后妃择选与以往的朝代不同,主要是通过选秀制度拣选,而选秀分成八旗选秀与内务府上三旗选秀。
八旗选秀,也就是从满、蒙、汉八旗家庭中选择秀女,直接充入后宫,而内务府选秀的范围是上三旗世代包衣,他们选的秀女是做宫女的,不过也有升格为嫔御的机会。
说起来,清代宫廷之中的女眷,全都是旗人出身,宫女也都是包衣,并非民人。
年羹尧出身安徽凤阳府,其曾祖原是明朝臣子,但在松锦之战中被后金俘虏为奴。
顺治十二年,年羹尧的祖父年仲隆考上进士,从此年家脱离奴籍,而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更是一路做到了湖广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
也就是从年羹尧的祖上开始,年氏一族就被编入汉军旗之中,原属汉军镶白旗,所以年羹尧的妹妹是旗人,是有完全的入宫资格的。
年羹尧有个妹妹,即敦肃皇贵妃年氏,与年氏一族的其他人一样,原本就隶属于汉军镶白旗之列,就已经算是旗人。
康熙四十八年,胤禛获封亲王,年氏一族所在的佐领被划归雍亲王管辖,成为了雍王府的属人家仆,年氏后被康熙帝赐给了胤禛,册封为侧福晋。
雍正帝登基后,年氏被封妃,她也成为清代首位汉女出身的贵妃与皇贵妃,而年氏全族被抬旗入汉军镶黄旗。
在抬旗之前,年氏一族就已经是旗人,只不过地位不高而已,随着年氏一族的崛起,他们被抬入了地位更高的镶黄旗之中,但这也只是内部地位提升。
纵观整个清朝,汉人出身的后妃比比皆是,甚至于嘉庆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氏也是,说清代不允许满汉之间通婚,完全就是个笑话。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