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洗染图案大全,软粉瓷什么意思?
软粉瓷亦称软彩,是在古彩基础上,用国画技法发展而成的低温釉上彩。从施彩的方法看,粉彩在素胎白瓷上勾出图案的轮廓,然后在轮廓内填上一层玻璃白,再在玻璃白上堆填色料,用干净的毛笔轻轻地将颜色洗染成深浅不同的层次,这相当于中国画中的没骨画法。
除长子次子名气较大外?
袁世凯一生中娶了10位老婆,这10位老婆为袁世凯生了32个孩子,其中,儿子17位,女儿15位。
这17个儿子,有人野心十足,自比曹丕;有的热衷于诗词歌赋,位列民国四公子;有的从事实体企业,自力更生,拼搏奋斗,为民族做出了贡献;有的精神错乱,成了精神病人。
可以说,与三国时期曹操的25位儿子一样,袁家的男丁命运各不相同。
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长子袁克定和次子袁克文。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袁家17位男丁的不同结局。
老大袁克定:有想当“曹丕”的心,但是,没有“曹丕”的命袁克定,是原配夫人于氏所生,也是于氏唯一生养的孩子。
所以,他的身份非常特殊,是袁世凯名副其实的嫡长子。
同时,他的年龄也非常特殊,比其他众兄妹的年龄高出一大截,例如,他比二弟袁克文足足大了12岁。
因此,在袁世凯眼里,袁克定是个“宝”,所以,要重点培养。
无论是在朝鲜驻节,还是在小站练兵,抑或是巡抚山东、总督直隶,袁世凯一直将袁克定带在自己身边,从未让他离开过半步。
要说袁克定,也是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与他父亲身材短小、武夫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912年,袁克定在河南老家骑马时,不慎摔伤了腿,从此成了瘸子。
袁世凯为此十分痛心,特地把袁克定送到德国治疗。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得知袁世凯的长子前来就医,非常重视,他大摆宴席,亲自招待袁克定。
觥筹交错间,威廉二世给袁克定吹起了耳旁风:“如果袁大总统想恢复帝制,我们德国愿意帮忙。”
威廉二世的话勾起了袁克定的欲望,唤醒了他的野心,他认为自己是嫡长子,如果真的恢复帝制,那自己就贵为“太子”,也就是下一任的皇帝。
因此,回国后,一心想做“太子”的袁克定便想尽各种办法撺掇袁世凯称帝。
为了坚定袁世凯的称帝信心,袁克定想到了一个绝好的办法。
他不惜花费3万元巨资,雇人伪造了一份《顺天时报》。
用这份报纸天天刊登拥护帝制的信息,专门送呈袁世凯阅读。
同时,袁克定还发起组建筹安会,使袁世凯误以为民心可用。
被蒙在鼓里的袁世凯,耳根子一软,便接受了皇帝的尊号,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恢复了君主制。
袁世凯的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各方的不满,甚至,还引发了“护国运动”,在各方势力的反对下,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皇帝,便宣布取消了帝制。
针对这场闹剧,袁世凯火冒三丈地对长子袁克定说了四个字:“欺父误国!”
1916年6月,袁世凯因尿毒症病发身亡,河南项城袁家正式退出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随即,袁克定的“太子梦”也烟消云散了。
根据张传彩回忆,她的父亲张伯驹曾说,袁世凯死后,袁克定作为袁家长子主持分家,袁家的每个孩子都分了一大笔财产。
但是,袁家一直有人怀疑袁克定除了均分的遗产外,还独吞了袁世凯在法国银行的存款。
不过,话又说回来,袁克定的钱很快就花光了,他曾经托关系,求蒋介石返还袁氏在河南被没收的家产,不曾想被对方拒绝了。
走投无路之下,袁克定只能以典当家产为生。
华北沦陷后,有人给他找了份“工作”,可以给他带来丰厚的薪酬。
这人就是土肥原贤二。
他想拉拢袁克定加入华北伪政权,希望借助他的身份来影响北洋旧部,说白了,就是想让袁克定当汉奸。
但是,袁克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坚决不肯做汉奸。
到了晚年时期,袁克定经济窘迫,多亏其表弟张伯驹接济。
他把袁克定接到承泽园居住,此时,袁克定经常身穿一件长袍,头戴一顶小瓜皮帽,看上去非常干瘦、非常矮小,拄着拐杖,走路一拐一瘸,非常狼狈。‘’
用张传彩的话说,晚年的袁克定就是一个脾气古怪的老头。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的章士钊先生给袁克定谋了一个馆员的身份,让他在那里工作,每个月有五六十块钱的收入。
1955年,袁克定在北京病逝,终年77岁。
从袁克定的前半生来看,他野心勃勃,想尽一切办法当上太子,这就好比三国时期的曹丕,为了坐上太子之位,千方百计地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
但是,袁克定远没有曹丕幸运,他的后半生穷困潦倒,寄人篱下,与曹丕相比,有很大的落差。
简而言之,他没有“曹丕的命”。
老二袁克文:才华横溢,就好比三国时期的“曹植”袁克文的生母是朝鲜人,关于他生母的身份,众说纷纭。
用袁克文的话说,他的生母是“三韩望族”;根据野史传说,他的生母是朝鲜公主;但是,根据袁世凯的家书来看,袁克文的生母只是一名普通的婢女。
关于他的生母,我们暂且不提,话题还是集中在袁克文身上。
他天性恶劣、放荡不羁,但是,从小喜爱文学,对诗词歌赋、文玩字画颇有研究,
作诗、填词、写文章、唱昆曲更是顺手拈来。
因此,袁世凯非常偏爱袁克文,甚至一度想立他为“太子”。
这一点,他像极了三国时期的曹植。
但是,袁克文与大哥袁克定不同。
他挥霍成性,骄奢淫逸,吃喝嫖赌抽样样都干,与爱新觉罗·溥侗、张伯驹、张学良号称“民国四公子”。
这让袁世凯大失所望。
再加上袁克文非常厌恶政坛,曾极力反对袁世凯称帝,甚至,不惜惹怒袁世凯和大哥袁克定。
无奈之下,袁克文去了上海。
从此,他对政治更是置之不理,整日沉迷于唱戏作词,吃喝玩乐,甚至,还花钱加入青帮,成为“大字辈”的老头子。
为此,坊间一度流传“南有黄金荣、杜月笙,北有津北帮主袁寒云”。
除了原配夫人刘梅真外,他还接连娶了5位姨太太,没有名分的情妇更是非常之多,据说有七八十号人。
从这一点来看,袁家二兄弟像极了曹丕和曹植。
曹丕得意之时,也是曹植失意之时。
袁世凯死后,袁克文继承了十几万银元的家产,但是,因为花钱成性,很快就把家产败坏光了。
最后,他不得不以卖字、写文为生。
据说,“狗肉将军”张宗昌请袁克文写了一副中堂字,花费了1000个大洋。
1931年,袁克文在天津病逝,终年42岁。
由于经济拮据,家里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还好,他的徒子徒孙没有忘记他,纷纷凑钱为他办了一场风风光光的后事。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说曹植。
曹植去世时41岁,与袁克文仅有一岁之差而已。
老三袁克良:与大哥相比,袁家老三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袁克良与二哥袁克文是同胞兄弟,生母是朝鲜人金氏。
也许是基因好,袁克良天性聪慧,但是,他不喜欢舞文弄墨,只喜欢骑马弄剑。
为此,袁世凯不喜欢这个儿子,认为他成不了大器,所以,经常责骂他。
袁世凯死后,袁克良的日子极其艰难。
他先是得了精神分裂症,后来,瘫痪在床,一病不起。
1948年在天津病逝,时年56岁。
老四袁克端:自比“雍正”,可惜,万般皆是命袁克端的母亲同样是朝鲜人,但是,与老二和老三并不是同母胞弟,而是四姨太闵氏所生。
与大哥和二哥相比,袁克端的学历非常高,他毕业于天津新华书院。
但是,或许是疏于严加管教,袁克端从小就养成了挥霍成性的习惯,不会操心,不会工作,但又野心勃勃。
他在开滦矿务局挂名董事,每月可以分得300块银元。
袁世凯称帝时,他的野心彻底暴露了。
他私刻了一枚印章,上面刻着三个字“皇四子”,显然易见,他这是自比雍正。
当然,他也做起了当年雍正做过的事。
他与众兄弟夺嫡,一心妄想当上皇帝。
可惜,他没有雍正的运气好。
1916年,袁世凯病逝,袁克端从“皇四子”一下子变成了普通老百姓,巨大的反差,让他一时难以接受,从此,精神失常。
老五袁克权:曾是太子候选人,可惜,他本人不愿意袁世凯称帝后,也玩起了清朝立储的方式。
他把长子袁克定、次子袁克文和老五袁克权视为太子候选人,经常让这哥仨儿一同穿上太子服,在其跟前晃悠。
但是,袁克权并不像大哥袁克定那样有野心,他对权力并不那么热衷。
这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性情敦厚,沉默内向,一生只与文墨打交道。
袁世凯死后,袁克权的日子非常难过,他常常以典卖家当度日。
1941年,袁克权病逝,年仅45岁。
值得一提的是,他不像二哥袁克文那样风流潇洒,一生之中,只娶了一任老婆。
老六袁克桓:秉承“不要从政”的遗训,在众兄弟中,最有钱袁克桓是众兄弟中最成功的一个,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
袁克桓毕业于南开大学、天津新学书院,性格稳重,颇有能力。
他遵循生母“不要从政”的遗训,大学毕业后,只身投于商海之中。
曾在启新洋灰公司担任总经理,还先后创办了江南水泥厂和华新南辰溪水泥厂、北京琉璃水泥厂等企业,是抗战时期著名的实业家,在发展民族工业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老七袁克齐:政治联姻,他娶了民国内阁总理孙宝琦的女儿袁世凯也比较热衷于政治联姻,这一点与后来的张作霖如出一辙。
他让老七袁克齐娶了民国内阁总理孙宝琦的女儿,然后,为了亲上加亲,他把自己的六女儿嫁给了孙宝琦的儿子。
其实,像老四袁克端、老五袁克权都是袁世凯的政治牺牲品,他们娶得都是名门闺秀。
老八袁克轸:与老六克桓是同母兄弟袁克轸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他的母亲是袁世凯最宠爱的女人杨氏,当然,杨氏也是袁世凯众姨太中最有能力的一位女性。
他娶了清朝直隶总督周馥的女儿,生有一子三女。
前几年,有媒体报道,袁克轸的墓地沦为了火锅店,令人不免感慨唏嘘。
老九袁克玖:虽是民国总统黎元洪的女婿,但是,日子不尽人意袁克玖在美国留学10年,回国后,曾在天津耀华玻璃总厂担任英文秘书,后来协助六哥办实业。
他娶了民国总统黎元洪的女儿黎绍芳,本以为能过上好日子,可惜,婚后一年就出现了不幸。
黎绍芳因病被送进了北京精神病疗养院。后来,袁克玖又续弦了一位妻子,但是,婚后无儿无女,生活非常平淡,两位老人相依为命。
1973年,袁克玖病逝,终年70岁。
老十袁克坚:与徐世昌的女儿定亲,但是,女方悔婚了袁克坚与老五袁克权、老七袁克齐和老十二袁克度是同母胞弟。
他原本与徐世昌的女儿定了婚约,但是,袁世凯死后,袁家的风光不再,徐世昌便替女儿悔婚了。
后来,袁克坚娶了民国陕西督军陆建章的女儿。
1920年,16岁的袁克坚赴美留学,5年后,学成归来,在宋哲元手底下做事。
不久,辞职回家赋闲。
1960年,在天津病故,时年56岁。
老十一袁克安:他的这一生还算完美袁克安没有被包办婚姻,而是娶了一位生长在美国的女士,这名女士起了个中国名字,叫张美生。
他曾经在开滦矿务局做秘书长,后来,在宝岛做了“民航总局局长”。
老十二袁克度:一位会制作香水的神奇男子在天津租界,提起袁克度,或许有很多人不知道,但是,提起“汤姆·袁”,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那些外国公使的夫人小姐们,对“汤姆·袁”更是顶礼膜拜。
这里所说的“汤姆·袁”就是袁克度。
由于在美国留学,他给自己起了个美国名字。
在美国,他学得是化学专业,据说学得还不错。
抗战爆发后,有一天,十一嫂张美生告诉袁克度:“在天津租界,产自法国的香水奇货而居,非常抢手”。
袁克度轻蔑地“哼”了一声:“那有什么难的?”
说罢,他回到家里就开始研制香水。
经过短短几天的努力,香水竟然试制成功了,而且与巴黎香水相比,无论是颜色,还是香味,几乎都一样。
随后,袁克度开始挂牌卖香水。
他的香水价格并不低,一小瓶能卖到几十块大洋,即便是这样,求购者也是趋之若鹜。
但是,袁克度非常奇怪,他不想赚钱,卖了二三十瓶以后,就突然停止供货,甚至,还一再声明自己不会再配制假香水。
至于他的配方,也没有外传。
后来,有好事者请他出山创建肥皂厂,他满口答应下来。
可是,等人家把炼制肥皂的猪油搞来后,他竟然撂挑子不干了。
是他没有研制出肥皂配方,还是压根不想干,谁也说不清楚。
袁克度共有两任妻子。
第一位是天津富商罗云章的女儿,结婚不久,罗氏就一病不起去世了。
然后,又娶了一位姨太太,育有一位独女。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袁克度去世,留下了一个破烂不堪的家庭,他的姨太太只能以卖冰棍为生。
老十三袁克相:彼时,天津41中学的英语老师袁克相毕业于燕京大学,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尤其以篆书见长。
建国后,曾在天津41中学担任英语老师。
老十四袁克捷:长相酷似袁世凯,时常被人称为“袁大头”袁克捷是袁世凯与六姨太的儿子,毕业于南开大学。
因为年龄小,没有被袁世凯包办婚姻,在北京娶了一名女招待为妻。
由于他长相酷似袁世凯,常常被人们称为“袁大头”。
虽然生于富贵之家,但是,随着袁世凯的死,袁家的地位一落千丈,这让袁克捷心灰意冷,不愿意与人交往,甚至,别人拿他开玩笑时,他也只是沉默以对。
虽然性格沉闷,却是个大孝子,他全程负责母亲叶氏的生活起居,将母亲照料得非常好。
1955年,袁克捷带着自己的母亲和孩子,从北京迁居到宁夏贺兰县新建乡三村,三年后,与母亲叶氏相继去世,葬在了此处。
老十五袁克和:他的记忆中没有袁世凯袁克和的母亲是八姨太,江苏绅士郭百万的小女儿。
袁世凯去世时,袁克和只有两岁,对袁世凯还没有深刻的印象。
他从小接受的是新式教育,好跳舞,爱打球,毕业于天津工商大学。
虽是大学生,但是,他一生之中没有怎么工作,只是在50年代,曾到河北省曲周县中学教过一年的书。
晚年时期,他爱上了喝酒、吸烟,解放后,搬到了法租界小白楼,住进了法国公寓。
1964年10月,袁克和在天津病逝,时年50岁。
老十六袁克藩:与曹操的儿子曹熊一样,早薨袁克藩的母亲是九姨太刘氏,刘氏是袁世凯最后一个、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位姨太太。
刘氏原本是五姨太杨氏的小丫头,成年后,被50多岁的袁世凯“临幸”,随后,被收为第九位姨太太。
老十七袁克友:一生之中没有见过袁世凯,是众兄妹中,较为贫困的一个袁克友是袁世凯的遗腹子,与老十四袁克捷是同母胞兄弟。
他出生时,袁世凯已经去世了,所以,他没有见过袁世凯的面。
按照袁世凯的生前遗嘱:“男丁每人分现款1万元,股票8000余股,房屋20余间;女儿每人分现款7000余元,其他财产无份;母亲们由各自的孩子抚养,不给钱财”。
如此看来,在袁世凯死后出生的袁克友是没有分到遗产的,这与其他兄弟相比,他的生活注定会增添许多穷困和潦倒。
1928年,冯玉祥进驻河南,抄没了袁林、袁宅和袁府,走投无路的袁克友跟随管家徐东海搬到了安阳市裴家巷72号院居住。
生活所迫,他们在自家门口挂上了一块“袁林管理所”的牌子,靠这个名义,他们变卖“袁林”的树木维持生活。
虽然生活贫困,但是,只要袁氏家族在老家有事要做,他从不会因拿不出钱来而推脱,毕竟,众兄弟中,只有袁克友一家留在了河南。
1938年,日军要在袁坟西边修建飞机场,可是,袁世凯四姨太闵氏的坟墓就在那里。
袁克友虽不是闵氏所生,但是,面对这种情况,他没有躲避。
他和徐东海雇人为闵氏迁坟,保证闵氏的骨殖不遭破坏。
后来,袁克友只身一人前往天津寻找袁氏后人,到了天津后,他音信全无,从来没有与还在河南老家的妻儿联系过。
在天津,他过一天算一天,因饮食不规律,引发胃部疾病,于1953年,在天津病逝,终年36岁。
可以说,袁克友对自己的妻儿子女是没有尽到责任的,他前往天津寻亲时,他的妻子带着4个孩子以乞讨为生。
甚至,还有人见她在数九寒冬里,砸开封冻的河冰,佝偻着身躯洗衣服。
总结:以上就是袁世凯17位儿子的不同结局,有人风光,有人落寞,有人富贵,有人穷困潦倒。总体来看,多数是穷困的。
中国陶器的器皿形态有哪些?
中国陶瓷的器型主要分以下几类:
琢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
圆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如碗、盘、碟等。
博山炉——炉的一种式样。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谷仓——一种陪葬物。下部为罐形,上部堆塑楼阁、人物、家畜、粮仓等,故名。三国至东晋时期浙江地区烧制,多为青釉。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压手杯——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外撇,腹壁较直,自腹壁处内收,腹壁渐厚,圈足。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稳妥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鸡缸杯——一种洒具。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爵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一旁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高足碗——碗的一种式样。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宫碗——碗的一种式样。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净水碗——碗的一种式样。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宽圆,圈足,有的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品种多为青花。
孔明碗——碗的一种式样。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
斗笠碗——碗的一种式样。广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折腰碗——碗的一种式样。敞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故称折腰碗。最早见于五代,元代销行最广。
鸡心碗——碗的一种式样。深腹,小圈足,碗底心有鸡心状突起,故名。明永乐、宣德两朝烧制较多,以青花瓷器为多。
卧足碗——碗的一种式样。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故称卧足碗。多见于明清两代。
注碗——碗的一种式样。温酒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使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玉壁底碗——碗的一种式样。流行于唐代中后期,明清亦有少量烧制。圈足宽大,中有脐,似玉壁,故名。
圹碗——指明代墓葬出土的民窑青花小碗。明末多见,工艺粗率,绘画豪放潇洒,多绘山水、花鸟、梅竹、蔬果等。
蟠龙瓶——瓶的一种式样。明器。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多管瓶——瓶的一种式样。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梅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短颈、丰肩,至足胫部稍狭,因口径之小只能插梅枝,故名。宋代创制,元、明、清各代均有烧造,但梅瓶之名始于清代。
花口瓶——瓶的一种式样。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
琮式瓶——瓶的一种式样。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玉壶春瓶——瓶的一种式样。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的瓶体。宋代创制,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元、明、清景德镇仍烧造,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是中国瓷器造型的典型器物。
宝月瓶——瓶的一种式样。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清代雍正、乾隆仿制,多为青花。
天球瓶——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腹浑圆,似圆球,故名。明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创制,多为青花。清代雍正、乾隆又烧制青花釉里红、粉彩等品种。
象腿瓶——瓶的一种式样。广口外撇,短颈,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故名。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和五彩。
胆式瓶——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葫芦,故名。
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橄榄瓶——瓶的一种式样。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凤尾瓶——瓶的一种式样。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蒜头瓶——瓶的一种式样。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故名。系仿汉代铜瓶式样,宋代始烧,明清景德镇窑常见,品种有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棒槌瓶——瓶的一种式样。口沿外翻,直颈,丰肩,腹似直筒状,圈足,造型似洗衣用棒槌,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油锤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
柳叶瓶——瓶的一种式样。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藏草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直颈,颈中间凸出,鼓腹,腹一侧有流,腹下承以喇叭形足,造型奇特。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创制,系宫廷用器,乾隆以后不见。
转心瓶——瓶的一种式样。外瓶腹际镂孔,腹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拨动上瓶瓶口,内瓶即转动,故称转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创制,多为官窑器。
出戟尊——尊的一种式样。仿古铜器造型,敞口,腹微鼓,足外撇。颈、腹、胫的四周各饰一戟,故名。宋钧窑的出戟尊是名贵的珍品。
无挡尊——尊的一种式样。系从波斯传入的器形,口、底似壁,上下直通,呈筒状,器身上写有阿拉伯文。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烧制,清代康熙、雍正仿烧,多为青花。
鱼篓尊——尊的一种式样。大口,短颈,圆腹,圜底,造型似鱼篓,故名。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鱼篓尊,清代雍正所仿竹编鱼篓尊,有各种单色釉,造型逼真。
石榴尊——尊的一种式样。唇口外卷,短颈,圆腹,圈足,因其外卷的口部似张开的石榴果,故名。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始烧,品种有青釉、窑变釉、茶叶末釉等。
太白尊——尊的一种式样。文房用具。小口微撇,短颈,削肩广腹,平底。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以豇豆红釉最著名,晚清仿制质差。
马蹄尊——尊的一种式样。广口,圆唇敛,削肩广腹,平底,器形似马蹄状,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烧制,仅见釉里红小件器件。
罗卜尊——尊的一种式样。亦称“莱菔尊”。小口外撇,颈细长,丰肩,肩下渐收,底内凹,器形似罗卜,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多见烧造,以豇豆红居多,也有天蓝釉、豆青釉。清末民初仿品尤多。
苹果尊——尊的一种式样。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形似苹果,故名。清代景德镇窑烧造,大、小器物均有,品种有青花、釉里红、天蓝釉、窑变釉等。
牛头尊——尊的一种式样。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兽头耳,器形似牛头,故名。据记载,明末景德镇窑已经烧制。清代乾隆时流行,品种以青花为多。
百鹿尊——尊的一种式样。器形与牛头尊相同,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兽头耳,通体绘群鹿,故名,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制,品种以彩为主,晚清有仿造。
观音尊——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天字罐——罐的一种式样。口大,短颈,圆肩,腹略收,浅圈足,底部青花楷书“天”字,故名,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制,为斗彩器,系宫廷用瓷。
日月罐——罐的一种式样。直口,短颈,削肩,鼓腹,浅圈足,肩部凸雕对称半圆形装饰,象征日月,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祭红釉、东青釉多见,至道光年间仍有烧造。
贲巴壶——壶的一种式样。磨盘口,细颈,弯曲的和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系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传世品有红彩、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
背壶——壶的一种式样。鸡心钮盖,小口,短颈,壶体圆形,腹部一侧隆起,中心部位凸脐,一侧扁平,肩两侧有对称双系,便于穿带背起,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晾德镇窑已有烧制,品种有青花、白釉。清代有仿制。
梨壶——壶的一种式样。宝珠钮盖,圆腹,弯流,曲把,矮圈足。明初始见,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烧制的梨壶是典型作品,品种有青白釉、白釉、青釉等。
鼓钉洗——洗的一种式样。系仿古铜器形制,洗身凸起鼓钉装饰,故名。宋代钧窑、龙泉窑均有烧制。
桃式洗——洗的一种式样。浅体,形如半个桃子,故名。宋代龙泉窑、官窑均有制作,明清时景德镇窑、宜兴窑亦有制作。
双鱼洗——洗的一种式样。板沿口,浅腹,圈足,洗心有凸出的双鱼装饰,故名。宋、元龙泉窑盛烧青釉双鱼洗。
虎子——一种盛器。口部似张口的虎首,背有提梁,圆腹,下有四足,因其形如虎,故名。其用途有两说,一说是溺器;一说是水器。东汉时出现,六朝时墓葬中常风见,均为青釉。
辟邪——一种文房用具。辟邪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似狮而有翅翼,能驱邪。青釉辟邪造型似狮而有翅翼,背部立有小圆管,可注水。两晋墓葬中出土青釉辟邪较多。
军持——一种佛家用水瓶。原是印度语“Knudika”的译音,又译作“君持”、“君雅迦”等,意思是“水瓶”,为佛家饮水或净手之器。
喇叭形口,直颈,扁圆腹,肩一侧有一个上细下粗的流,壶口与注口均有盖,便于保持卫生。军持始于唐,盛行于宋元,福建沿海地区瓷窑大量烧造,明清时景德镇窑亦有烧造,品种有青白釉、青花及五彩等。历代产品大多外销。
花浇——一种浇花用具。明永乐、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的花浇大口,粗颈,圆腹,一侧有曲柄。清代雍正时造型有所变化,口部作窄流,细颈,浅圈足。品种见有青花。
花觚——一种陈设瓷器。系仿古青铜器式样,侈口外撇呈喇叭状,长颈,腹部微鼓,广底。明清景德镇窑均有烧制,品种有青花、五彩、古铜彩等。宜兴窑、德化窑烧制有紫砂、白釉花觚。
渣斗——一种日常用具。因用来专门盛放兽骨鱼剌等渣滓,故名。敞口,鼓腹,圈足外撇。晋代开始制作,品种有青釉和白釉等。
象生瓷——以动植物形象为造型的捏塑瓷,故名,明清之际,江苏宜兴窑制作有象生紫砂器。清代乾隆时景德镇窑烧制成石榴、花生、桂圆、螃蟹、海螺等象生瓷,形态逼真,艺术价值很高。
提梁壶——壶的一种式样。小口,细流,鼓腹,平底,有盖,为了提拿方便,在肩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故MV名。宋代耀州窑创制,明、清均有烧造,品种有青釉、青花、粉彩、紫砂等。
穿带壶——壶的一种式样。小口,短颈,椭圆腹,器物的下部两侧各有长方形穿孔,与肩部两侧的双贯耳两两相对,可以穿带提携,故名。唐代已见有,宋至清代继续烧造,品种有白釉、青釉、红釉等。
僧帽壶——壶的一种式样。宝珠形纽盖,鸭嘴形流,短颈,鼓腹,圈足,一侧扁平曲柄,形如僧帽,故名。系受外来影响的器型,始于元代,明清景德镇窑继续烧制,明永乐烧制的僧帽壶十分著名,有白釉、红釉等品种。
贲巴壶——壶的一种式样。磨盘口,细颈,弯曲的和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系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传世品有红彩、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
鸡头壶——壶的一种式样。以壶嘴作成鸡首状,故名,始见于西晋,延续至唐代初期,各代器型略有变化。浙江地区盛烧,品种为青釉和黑釉。
鸡冠壶——壶的一种式样。辽代的壶式,因壶的顶部很像鸡冠,故名。扁体,下腹部肥硕,上部有管式短流。产地在辽宁省的阿鲁科沁旗、赤峰及辽阳等地,品种以黄釉、白釉及绿釉居多,具有浓郁的契丹民族风格。
皮囊壶——壶的一种式样。辽代的壶式,系摹仿契丹族皮囊容器而烧制,故名。扁体,直身,下部丰硕,短流,壶两侧随形起线,颇似缝合的皮革痕迹,两侧有圆孔,可系绳提拿。产地在辽宁及内蒙,品种以白釉、绿釉MV居多。
凤头壶——壶的一种式样。因壶口部似凤首,故名。凤头形壶盖,束颈,腹部微硕,下承以喇叭形高足,一侧有流,另一侧一般附以直立的龙形柄。唐代创制,品种有三彩、白釉及青釉,它既吸收了波斯金银器凤头壶的特色,又揉和了中国的传统风格,极为别致。
唾壶——壶的一种式样。卫生用具,吐唾液的容器。洗口,短颈,鼓腹平底。三国时吴、晋初越窑已大量烧造青瓷唾壶。宋代龙泉窑、定窑亦烧造,造型有所变化,上部洗口增大,浅圈足。
盘口壶——壶的一种式样。盘口,有颈,四系或六系,鼓腹平底。东汉至唐盛行的一种青瓷制品。盘口壶的演变趋势是盘口加大,颈由短增长,腹部由圆发展到椭圆,系由环形演变为桥形,后又变成条状。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