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瓷器釉面开片特征,瓷器釉层自然开片并剥落?

釉的开片,是由于坯体和釉的结合出现问题,造成坯体和釉收缩不一致产生的裂釉现象。

一般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这是正常现象,我家以前买了一个磁瓶,上面细小的开片也有脱落现象。

老瓷器釉面开片特征

钧窑开片与不开片的区别?

钧瓷以窑变著称,其色彩万变,纹路奇多,为其他窑口所不及,开片只是其窑变的艺术特征之一,若单以钧瓷釉面开片的多少来定钧瓷的优劣,将会失之偏颇,使人无法全面认识钧瓷窑变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有开片的瓷器就是钧瓷,没有开片的就不是钧瓷,或者说有开片的钧瓷就是好的,没有开片的钧瓷就是不好的。

釉面不开片的钧瓷,只要窑变好,照样是好钧瓷。

钧瓷为什么会开片?

开片是钧瓷窑变的艺术特征之一,它是指钧瓷成品釉层中产生的细小裂纹,这种纹路在釉面上用肉眼就能够看到。其裂纹"看似锤击,摸无痕迹"。开片对于日用瓷来说是不允许的,因为它影响着产品的使用寿命,但是对于艺术陶瓷而言,却成了一种美化装饰手段,能给人以美感,从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开片原因

钧瓷釉产生开片的基本原因是胎与釉不相匹配而造成的,二者的膨胀系数不同,即钧瓷釉的膨胀系数大于钧瓷胎的膨胀系数所致。

什么是膨胀系数呢?

热胀冷缩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同的物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例如金属材料热胀冷缩程度特别大,而陶瓷、玻璃等的热胀冷缩程度就比较小。为了比较各种固体材料热胀冷缩的程度,科学家们测定了它们的膨胀系数,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线尺寸的增加量与其在0℃时的长度的比值,就是线膨胀系数,简称膨胀系数。

钧瓷烧成结束冷却过程中,胎釉均开始收缩,开始时胎釉收缩相差不大,但随着温度的降低,由于膨胀系数的不同,胎釉收缩相差越来越大,釉收缩多,胎收缩小,使釉产生一种张应力,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就会造成釉层开裂。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越大,开片就越多,相差小就开片少,若釉的膨胀系数小于胎的膨胀系数时,釉就不开片。

钧瓷开片的纹路

钧瓷开片的纹路自然形成,纵横交织,极富韵味。其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疏有密,有粗有细,有深有浅,有曲有直,不一而足。

常见的开片纹路有:冰裂纹、百极碎、蟹爪纹、鱼子纹、蜘蛛网纹、叶脉纹等。

1、冰裂纹:形似冰裂的片纹,裂纹呈重叠状,层次感比较强。

2、百极碎:开片小而多,片纹间夹角尖锐。

3、蟹爪纹:片纹如蟹爪状。

4、鱼子纹:开片细碎,密集如鱼子。与百极碎的不同之处,在于此片纹弯曲略呈圆形。

5、蜘蛛网纹:片纹类似蜘蛛编织的网状。

6、叶脉纹:片纹像树叶的叶脉。

钧瓷开片片纹的明显程度

与其釉色的变化和釉的乳浊度有关。

一般乳浊度高、颜色深的釉,没有透明性好的、颜色浅的釉片纹明显,如紫红色釉的片纹就没有天青和豆绿色釉的片纹明显。但也有钧瓷釉面不开片的。

钧瓷开片时间

钧瓷开片必有响声,成品出窑时,常常刚一打开窑门就可以听到窑内的开片声,出窑后开片就更多了,开片声“噼噼啪啪”“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此起彼伏,就像在弹奏一曲美妙的交响乐。伴随着声响,钧瓷产品釉面上开片纹路不断涌现,并向四下延伸布满釉面。

开片早的,片纹小而密;

开片晚的片纹大而疏;

也有出窑时候不开片,几天后才见片纹。

钧瓷的片纹,随着时间的延长,还会继续开片,只是速度放慢而已,例如展厅、仓库里存放的产品,很多年以后,偶尔还能听到清脆的开片声。甚至几百年前的钧瓷也仍然会开片。记得有一次在古钧窑址的地底下出土一天青釉瓷片,当用手去跐掉釉面的泥土时,就听到一开片声,釉面也随即出现一新的裂纹。可见,胎釉之间膨胀系数的差异使釉所产生的张应力,其存在是永远的,什么时候释放这种张应力,釉就什么时候开片,只有当这种张应力释放完了,釉才会停止开片。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瓷器特征

开裂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

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区分

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价仍高达1000万元以上。 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

冰裂纹瓷器釉面开裂的原因有哪些?

瓷器开片和开片的性质主要与釉质的配置有关,同样的烧造条件,开片釉质烧出来就是开片的,不开片釉质烧出来就不开片,这釉质的配方因人而异,都是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别人是很难模仿的。

谢谢

瓷器里有成片的死气泡~这是老瓷吗?

气泡死亡的原因有四:1.是窑烧中气泡破裂;表面中间留有针眼的死气泡。

2.是有开片的瓷器,处在釉面开片裂纹上的气泡先死。

3.是受外因侵袭,如空气、手触等,生境如土炮、水浸等。

4.是瓷器在个问和空间运动中的自然松弛老化,使气泡在不是绝对封闭的釉中,气体逐渐散失,首先是浅层次,再后是深层次,气泡陆续死亡。

从这些条件看来只有具备2、3、4、的条件才能成为老瓷器,你的瓷器没有见到气泡,所以无法判断,但死气泡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目前争论较大,不能作为鉴定瓷器的必要条件。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