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皇帝赏赐真腊瓷器,明朝十六帝如果比较综合能力和贡献?
大明朝传承了276年,历经十六帝,人们记得大明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那份骄傲,也不会忘了那些有个性的奇葩皇帝,有爱斗蟋蟀的、有不上朝的、有修仙的、有当木匠的……,让我们来看看这十六位皇帝的功过是非吧。
第一名: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明成祖,年号永乐,在位时间1402—1424(总共22年)
综合能力:★★★★★ , 贡献:★★★★★
之所以把朱棣排在朱元璋之前,是因为朱棣是一位世界性的大帝,眼界开阔、心胸宽广。朱棣治下的永乐年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政治方面:设立内阁和东厂,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手段强势有效。
军事方面:五次亲征蒙古,扫除北方边患,并建立了半永久的北方防线;占领安南;经营南海,在苏门答腊南部的旧港设立宣慰使;针对多民族汇集区域采用不同的统治政策,稳定经营边疆,比如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 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西藏实行政教合一政策。
外交方面:派郑和下西洋,虽然是去宣扬大明天朝国威给人送银子,但却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把眼光看向全世界的帝王,同时也把中国的瓷器、丝绸推向了全世界。可惜如果当时眼光再大胆一点,让郑和船队去征服领土,收集农作物和财富,大明会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日不落传说将会出现在东方。
文化方面:编修《永乐大典》,这部巨著收录的古籍多达七八千种,上至先秦,下到明初,但凡成文之著作皆被收录,经、史、子、集、佛、道、戏剧、平话、农艺、工技、文学、艺术、医药、占卜等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被喻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可惜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全本的永乐大典了。
经济方面:开放海禁,疏浚大运河,劝民于田亩,招抚流民复业。
第二名: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明太祖,年号洪武,在位时间1368—1398(总共30年)。
综合能力:★★★★★ , 贡献:★★★★★
推翻蒙元的野蛮统治,建立大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布衣天子之一。
政治方面:废除宰相,独揽朝政;设立锦衣卫开诏狱,监控百官。
军事方面:破陈友谅,灭张士诚方国珍,推翻元朝,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建立大明。
外交方面:将15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这15个国家是:朝鲜、日本、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今越南北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占城(今越南南部)、苏门答剌、西洋国(今科罗曼德尔海岸)、爪洼、湓亨(今马来半岛)、白花国(今苏门答腊岛西北部)、三弗齐国(今苏门答腊岛巨港)、渤泥国(文莱)。
经济方面: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建立黄册制度。
朱元璋的丰功伟绩自不用多说,但他过于狠辣,他总想用他的杀伐狠厉来震慑贪官污吏乱臣贼子,空印案、郭恒案、胡惟庸案、蓝玉案将近十万人处死,虽说其中一些主要人物是罪有应得,但却有无数人为之枉死,以至其他人在朱元璋手当官都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也正是他这种狠辣手段导致建文帝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所以说朱元璋的格局和心胸确实不如朱棣,如果朱元璋能把眼界放之四海,他肯定也能包容万物海纳百川,在处理这些犯官时会有更合理的方法,比如发配海外去开疆拓土戴罪立功。
第三名: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明宣宗,年号宣德,在位时间1425—1435(总共10年)
综合能力:★★★ , 贡献:★★★★
朱瞻基算是一位有理想抱负的帝皇,在位期间,政局相对稳定,他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让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史称仁宣之治,可惜英年早逝,没能给明朝更多的休养时间。
政治方面:完善内阁制度,任用三杨;在地方行政中建立督抚制度,设立巡抚,协调三司(按察司、布政司、都指挥使司)工作。但宣宗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为大明埋下了宦官祸乱朝政的祸根。
军事方面:早年随朱棣南征北战,登基后平定朱高煦叛乱;停止用兵交趾;宣宗年间北方边疆相对平静,蒙古人和瓦剌人正在相互厮杀争夺地盘,给了大明休养的机会。但他内迁开平卫、放弃兴和所的做法,让北方防线被迫压缩到长城之下,彻底失去了长城以外地区的掌控权。
外交方面:推动第七次郑和下西洋,可惜63岁的郑和累死在印度西岸古里,下西洋也就草草结束。宣宗对外政策相对保守,是一种收缩政策,同时还禁止国人出海,一方面想官方垄断海外贸易,另一方面是防止海盗骚扰,这些政策打击了大明走向世界的积极性。
第四名:明朝第九位皇帝,朱佑樘,明孝宗,年号弘治,在位时间1487—1505(总共18年)
综合能力:★★★ , 贡献:★★★☆
历经朱见深的败家后,弘治初年,明朝已经是国库空虚、边防废弛,所幸朱佑樘是个勤勉的皇帝,硬生生的将空虚的大明从悬崖边拉了回来。朱佑樘是在万贞儿的阴影下长大的,从小尝尽宫廷冷暖,却把他磨砺成了一个宽厚仁慈、躬行节俭、又听得进臣子谏议的好皇帝。
所以在他的励精图治下,成化帝留下的很多积弊都得以改善,人口、经济开始复苏,弘治朝得以与民休息,成化年间烽烟四起的民间叛乱到了弘治朝时都逐渐消声灭迹了,有了好生活,谁又会去造反呢。
对外军事上,朱佑樘采用和平政策,以防御为主,不劳师远征,但积极的振兴军备,提高军队战斗力。
朱佑樘执政时待人很亲善,使用刑罚也颇为慎重,所以弘治朝的执法官吏都非常公允,用刑宽松,却是深得朝臣们的爱戴。用人方面也是大量重用贤才之士,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但朱佑樘的能力只能算中等之资,虽然历史上评价其为弘治中兴,但也言过其实了,因为朱佑樘并没从根本上扭转明朝继续衰败的走势,他只是改变了他父亲朱见深留下的弊政,取得了一些相对的成就。可以说是因为他的父亲表现的太差,从而显得他表现得很好。
最为糟糕的是,朱佑樘因为打小的悲催遭遇,所以对唯一的儿子朱厚照是百般呵护,只希望朱厚照能快快乐乐过一生,他这个美好的愿望也的的确确实现了,朱厚照真的度过了极度快乐的一生,但却留给了大明朝痛苦的16年。
第五名: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钰,明代宗,年号景泰,在位时间1449—1457(总共8年)
综合能力:★★☆ , 贡献:★★★
朱瞻基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嫡出的朱祁镇,另一个是庶出的朱祁钰。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时,他的儿子朱见深才不到三岁,于是于谦、王直等人将朱祁钰推上了皇位。
朱祁钰临危受命也是争气,上位后重用于谦等人,先是赢得了北京保卫战打败瓦剌南下野心,然后励精图治,把大明又从战火中带了出来逐渐恢复稳定,朱祁钰的努力稍稍弥补了他哥哥朱祁镇犯下的错误。
朱祁钰登基一年后,瓦剌见用朱祁镇无法要挟到明朝,于是将朱祁镇给放了回来,此时已经当了一年多皇帝的朱祁钰哪还肯重新把皇位让出,便将朱祁镇给幽禁在皇宫里。可是朱祁钰虽然是皇帝,但太子之位还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这让朱祁钰如何能接受,在贿赂和拉拢一些朝臣后,朱祁钰终于找了个机会把朱见深的太子位给废除,转而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曾想,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了,朝中盛传朱祁钰得位不是正统,所以想传位给朱见济时,老天都看不下去降下惩罚,直接导致朱见济死了,这就是天命,把朱祁钰气了个半死。
景泰八年,朱祁钰得了重病,连床都起不来,石亨、徐有贞等人见机领兵杀进长安门,救出朱祁镇并重新拥立他为皇帝,重新回到皇位的朱祁镇当即下令将于谦、王文等亲近朱祁钰的人杀了,等到朱祁钰病好时,一切已经尘埃落定,一个月后,朱祁钰也被朱祁镇处死,并且只以亲王的规格将朱祁钰葬在北京西山,连皇陵都没资格进入。
大明王朝也错过了一次重新振作起来的机会,再次回到了朱祁镇手上,继续堕落下去。
第六名:明朝第四位皇帝,朱高炽,明仁宗,年号洪熙,在位时间1424—1425(总共264天)
综合能力:★★ , 贡献:★★☆
朱高炽是一个仁厚的皇帝,但除了仁厚以外并没有别的长处,好在朱棣为他培养了许多可用之材,他只需做个仁厚的守成之君即可,而当时的明朝也确实需要休养生息,如果他不早亡也可以成就一番盛世,因为此时的大明兵锋正盛,老百姓生产热情高涨,朱高炽只需宽厚仁德、知人善任就可以让盛世降临。
朱高炽一生中的高光时刻是靖难之役期间,朱棣调主力大军北上平定大定,只留万余老弱病残军士留守北平,时值李景隆率50万南军北伐,将北平围了个水泄不通。朱高炽却用这万余残兵硬是将北平守了下来,还逼得李景隆退兵十里扎营。
政治方面:朱高炽积极削汰冗官、宽刑平狱,这也是他宽厚的表现。
经济方面:减免赋税,无偿赈济灾民,妥善安置流民,让明朝在经历战火后得以休养生息。
朱高炽停止了宝船下西洋,导致明朝向海外扩张的路子被堵死。
第七名:明朝第十位皇帝,朱厚照,明武宗,年号正德,在位时间1505—1521(总共16年)
综合能力:★★ , 贡献:★★
这是一个在蜜罐里长大的纨绔,作为弘治皇帝唯一的儿子,年少时基本都在弘治和张皇后的宠爱下成长,只要他高兴,可以为所欲为。但弘治皇帝宽厚仁德的性子却又让朱厚照没有变成一个暴虐之人。
弘治皇帝希望朱厚照一生开开心心的度过,并做一个好人,而朱厚照也实现了他这个愿望,一生都是随心所欲、嬉戏玩乐,连治理国家、御驾亲征都只是他的一个娱乐项目,高兴了就玩一票。但他在位期间却从未无端杀过一个朝臣,要知道弘治朝吏治清明,弘治可是为朱厚照准备了许许多多贤德臣子辅佐,这些人怎么可能容忍朱厚照沉湎于玩乐,不停的劝诫均未触怒朱厚照,如果是一个暴君,这些人早已身首异处了,但同时他们也无法影响改变朱厚照,直气得内阁两大元老谢迁和刘健直接辞职不干了,而朱厚照听到这两人辞职居然开心的答应了,还为摆脱两人的唠叨而大松一口气。但是一同辞职的李东阳的辞呈却是被驳回了,因为李东阳有能力但又更容易掌控,从这也可以看出朱厚照也是有他精明之处的。
刚继位时,朱厚照还只是在皇宫里胡闹,刘瑾为首的八大太监为了讨好他,在皇宫内建了一条商业街,让太监们扮掌柜百姓,宫女扮粉头妓女,朱厚照自己扮富商,天天在这条街上吃喝嫖赌,玩得不亦乐乎。
但这点乐趣显然无法满足朱厚照的玩乐之心,于是他又花了二十几万两白银在紫禁城西北角修建了一座豹房,豹房中不仅豢养虎豹等凶兽,还修建有妓院、佛寺、校场等场所,自此朱厚照就开开心心的从紫禁城里搬了出来住进了豹房,也不上朝,算是开了明朝天子不上朝的先河。
大太监刘瑾等八人因为操办豹房有功,一时可谓权倾朝野,开始肆无忌惮的受贿索贿、党同伐异、排除异己,朝中无人敢招惹。所幸都御史杨一清、太监张永因为得罪过刘瑾并被刘瑾报复后心生怨恨,借平定安化王叛乱之功向朱厚照揭露了刘瑾的罪状,朱厚照看完刘瑾十七条大罪后,一脸愕然,遂命人抄了刘瑾的家,查抄出数百万两金银,刘瑾也落得个凌迟处死。这件事可以看出朱厚照虽然贪玩,但对朝廷的掌控力依旧强大,皇权的威慑力依然深入人心。
朱厚照在治理江山上没啥闪光点,但却有一颗驰骋疆场的热血雄心,想像洪武、永乐大帝那样指点江山。为了实现他的英雄梦,朱厚照毫不犹豫的将家搬到了宣府,封自己为大将军朱寿,坐镇边疆御驾亲征,并且在应州打了个大胜仗,吓得鞑靼人几十年不敢犯边。
正德十四年宁王造反,朱厚照兴奋无比,立刻点齐兵马再次御驾亲征,然而却一路游山玩水,根本没把军情当一回事,两个多月时间,大军才走到涿州,而宁王叛乱已经被南赣巡抚王阳明给灭了,宁王也被活捉。消息传来,朱厚照是大为不爽,于是隐瞒消息继续南下,耗时八个月终于抵达南京,见到宁王后居然要把宁王放回去让他再次造反,然后亲自去平乱,弄得一班朝臣目瞪口呆。
正德十五年九月,朱厚照返回北京途中路过长江,兴之所至上小船撒网抓鱼,不小心掉长江里呛了个半死,因为受凉不久染上肺炎一命呜呼,31岁的朱厚照终于把自己玩死了。
朱厚照就是一个荒唐的皇帝,完全没把家国大事当一回事,但他又是幸运的,他父亲留给了他一个盈实的家底。他不想打理政务便有人替他打理,他要平乱就有人冲锋陷阵,他要诛杀刘瑾哪怕对方权倾朝野也只需一道圣旨就能抄家灭族,他要御驾亲征便可钱粮管够各部边军配合。
就是这样一个胡闹的皇帝,硬是没把江山给糟蹋完,每年收入都还有盈余,也足见朱厚照虽然胡闹,但其实有一个底线:他始终不算一个暴虐的坏人,只是一个贪玩的纨绔而已。所以朝臣们虽然对这位顽劣的皇帝无可奈何,但却又能安心的打理朝政而无后顾之忧。
而同时期,葡萄牙人的航海探险队已经遍布全世界了。
第八名:明朝第八位皇帝,朱见深,明宪宗,年号成化,在位时间1464—1487(总共23年)
综合能力:★★ , 贡献:★★
大明朝被朱祁镇祸祸了21年后交到了朱见深手上,已经是匪患、叛乱四起,广西瑶族叛乱、四川山都掌蛮暴乱、蒙古部毛里孩进犯宁夏、建州女真爱新觉罗·董山也开始在四周劫掠,大明各处边境均动荡不安。
刚登基时的朱见深还有点锐气,用人方面也算得当,重用的一些老臣诸如李贤、赵辅、彭时、商辂等均能力不俗,所以各地叛乱均被稳定住也没真出什么大乱子,建州女真还被好好的收拾了一通,让辽东有了百年安宁。
但这种状态并没有维持多久,朱见深骨子里还是个懒散的皇帝,他更愿意把时间用来陪着宠妃万贞儿,这个从朱见深两岁就跟随并照顾着他的女人,虽然比朱见深大了十七岁,却深得朱见深宠幸,着实是满足了朱见深的恋母情结。
怠于政事的朱见深长期不见朝臣,让朝中的臣子也跟着尸位素餐起来,因此成化年间,明朝的局势并没有得到好转。
而朱见深设立的皇庄更是开启了明朝土地兼并的序幕,所谓上行下效,皇帝都亲自带头兼并土地了,那些藩王勋贵们又怎么会错过这种大好机会,于是皇庄官庄遍地,这种与民争利的做法正是大明覆灭的根源。
朱见深在位期间,有功绩,更有荒唐,总体来说过大于功,但他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份瑰宝,成化斗彩可谓是瓷器界的稀世珍宝。
第九名: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载垕,明穆宗,年号隆庆,在位时间1566—1572(总共6年)
综合能力:★☆ , 贡献:★★☆
隆庆皇帝能力实在是平庸,但选人却是颇有眼光,在位期间内阁任用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陈以勤,武将重用谭纶、戚继光、李成梁。有了这些名臣良将的辅佐,隆庆帝的小日子过得舒心很多。
有了合格的内阁人选,隆庆大举革除前朝弊政,废除海禁,同时在内阁大臣高拱和张居正的策划下利用鞑靼内部矛盾,与蒙古俺答议和,达成了封贡及互市,结束了与鞑靼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
虽然百般努力,无奈嘉靖把江山祸害的不轻,隆庆朝国库还是入不敷出,年年净亏一两百万两白银,大明想要再次中兴得有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时间。
但这些隆庆帝给不了,他可以选出良才,却无法掌控这些人,隆庆朝的党争欲演欲烈。加上隆庆帝好色如命,纵欲过度且长期服食春药,身体扛不住,熬了六年便累死于床榻之上,明朝再度荒废六年时光。
第十名: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明世宗,年号嘉靖,在位时间1521—1566(总共45年)
综合能力:★☆ , 贡献:★☆
嘉靖皇帝,著名的修仙皇帝。
朱厚照没有子嗣英年早逝,国不可一日无君,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被推了上来,就这样嘉靖幸运的当上了皇帝,但对大明来说却是不幸的。
刚继位的嘉靖踌躇满志,撸起袖子准备干一番大事业,他也的确勤于政务整肃朝纲、重新清丈土田推行一条鞭法征收赋税,大大简化了税制,也增加了国库收入。
只是没努力多久,这位痴迷于道教的皇帝就把更多的心思投入到求仙问道之上了。他先是改造北京,修建地坛、月坛、日坛,将北京城规划成八卦图形,同时在皇城西苑大兴土木修建大光明殿道观群,使得每年岁出银两暴增,国库入不敷出。想想朱厚照那种纨绔皇帝每年岁入都能盈余几十万两白银,而嘉靖每年岁入却要净亏一两百万两白银,可见嘉靖是多么挥霍浪费。
国库收入都用来盖道观了,用在其他地方的银钱自然要减少,官员们缺钱也只能竭泽而渔,田赋加派;军队缺钱则是边备废驰,战斗力下降,军官开始克扣军饷中饱私囊。种种现象都在逐渐拖垮明朝。
嘉靖帝还是一个极度自私,听不进忠言的人,所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嘉靖最听不得逆耳之言,所以嘉靖朝的官员都逢迎谄媚士风日下,其中最为甚者当属严嵩,此人媚上有术深得嘉靖喜欢,得以权倾朝野。
嘉靖喜欢玩弄帝王权术,利用内阁阁臣对首辅之位的渴望,挑拨和激化他们之间的矛盾,自以为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岂不知内阁党争耗尽了阁臣所有精力,他们更是无心关注国事民事,这也开启了大明党争的先河。
嘉靖中晚期由于国力衰退严重,终于引起了北方鞑靼和日本倭寇的觊觎,南倭北虏成了嘉靖中晚期最大祸患,所幸还有胡宗宪、戚继光这样的名臣虎将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但沉迷修仙的嘉靖对此却不闻不问,长年不上朝不理朝政不见阁臣,一心炼丹求仙。说来也神奇,这位吃了无数丹药,体内重金属严重超标的皇帝,居然活到59岁,仅次于朱元璋和朱棣的寿命,真的是修炼有成啊。
此时葡萄牙人已经在澳门取得居住权,而嘉靖却发布了海禁政策,彻底堵死了民间海外贸易。
第十一名: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朱由检,明思宗,年号崇祯,在位时间1627—1644(总共17年)
综合能力:★☆ , 贡献:☆
崇祯是悲情的,十七年殚精竭虑挽救大明朝却无力回天,因为他空有一腔热血,但能力平平,又生性多疑易怒,在看人用人的眼光上实在没有出彩之处,导致越努力朝局越崩坏。
面对着凋敝的江山,内有天灾人祸、闯王造反,外有满清皇太极虎视眈眈纵兵劫掠,崇祯焦虑无比,信息的不畅导致他时常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偏信袁崇焕五年平辽,比如过早将洪承畴调往辽东,比如催促孙传庭主动出击剿灭闯贼,比如任用高起潜监军卢象升,这些致命的错误都是因为他不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下达了错误的指令所致。
崇祯没有能力挟制东林党等文官集团,只能放任他们继续党争,误国误君;也没能力掌控关宁铁骑,让祖家吴家每年侵吞几百万两空饷;更没能力收取商税、改革土地兼并还田于民,致使国库亏空时只能向百姓加派,民怨四起叛乱不断;外加小冰河期的到来,使中原地区颗粒无收,流民遍地饿殍遍野。
但崇祯也是有骨气的,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和周皇后为了节省开支每天节衣缩食、自己织布制衣,这在大明朝是没有出现过的,从这点来说,崇祯比他前几任帝王都要好得多。
第十二名:明朝第六位皇帝,朱祁镇,明英宗,年号正统和天顺,在位时间1435—1449,1457—1464(总共21年)
综合能力:★ , 贡献:★☆
朱祁镇是9岁登基,15岁亲政。由于他爹朱瞻基早逝,朱祁镇没来得及学会怎么当个好皇帝就被推上了龙椅。还没亲政前,朝政由三杨和太皇太后把持,看起来弊端不显。但随着三杨和太皇太后的过世,司礼太监王振再无人可压制开始兴风作浪忽悠朱祁镇,直接将明朝带向了深渊边缘。
王振此人本是一落榜秀才,但情商极高,是自阉进宫当太监的,自从朱瞻基让太监读书以后,更是看中有学识的太监,便选中能识文断字的王振作为朱祁镇的陪读。小皇帝朱祁镇登基后由于没有太多权力,自然也没有太多的工作任务,于是便和随侍司礼太监王振走得越发亲近了。
正是这个王振在第四次北伐时,仗着朱祁镇的宠幸不懂军事偏又要瞎指挥,将大明20万大军、上百武将全给葬送在土木堡,连朱祁镇自己都成了俘虏。
另外王振也为大明开启了一个宦官当政的时代。
朱祁镇是个有雄心壮志的热血皇帝,可惜能力实在是很平庸,一个平庸的皇帝拥有大志向,那必将是一场灾难。
正因为英宗的雄心壮志,所以英宗朝基本一直都在打仗,南征北伐从未间断。其中四次北伐、四次南征麓川,让刚刚恢复的国力再次受到重创。
朱祁镇于正统四年、正统六年、正统七年、正统十三年对云南发动四次南征麓川之役。
同时于正统三年(亦集乃之战)、正统六年(丰州之战)、正统九年(以克列苏之战)、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发动四次北伐,差不多每两三年一次。
朱祁镇不仅是军事能力平庸,在发展经济上也同样一无是处,只能看着频繁的战事不停的透支着明朝的国力,由盛转衰。
从朱祁镇宠幸宦官王振可以看出,朱祁镇是个识人不明的皇帝,后来杀于谦自断臂膀更是看出他心胸狭隘、目光短浅。
总体来说英宗朱祁镇是大明的罪人,能力不足、野心又大、不懂军事、不通民务、是非不分,偏偏还自以为是,明朝正是从他开始逐渐走向衰亡。
第十三名: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明神宗,年号万历,在位时间1572—1620(总共48年)
综合能力:★ , 贡献:★☆
万历是一位迷一样的皇帝,可以做到长达28年不上朝消极怠工。
万历皇帝10岁登基就由张居正辅佐和教育,可以说张居正即是万历的老师又是万历的首辅,年幼的万历很是仰慕他这位老师,尽全力支持张居正的改革。在张居正的努力下,大明的国力开始恢复,万历五年时国库正式转亏为盈,扭转了近50年国库亏损的局面。张居正主政十年期间被喻为万历中兴,大明看起来大有复兴之势,然而却仅仅是回光返照。
张居正主政期间手段过于强硬,官员考成法、重新清丈土地的强制实施都严重得罪了士绅阶层。而张居正经常不经过万历就擅作主张的做法也为后来万历清算埋下伏笔。
万历十年,当张居鞠躬尽瘁死在工作岗位上后,都察院言官把矛头指向张居正,指责张居正无视皇帝权威擅权乱政,群臣亦上本弹劾,直接导致万历信仰崩塌。
没有了张居正的钳制,内阁之间再次出现激烈的党争,内阁与皇帝之间也非常不愉快,每次朝会文官集团无休无止的扯皮让本已信仰崩塌的万历心力憔悴无比厌烦,于是在万历十五年开始,24岁的万历皇帝再也没上朝理政,这一躲就是28年。
万历四十七年,明军与后金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会战,惨败,开启了大明朝覆灭之路。
可怜的万历皇帝虽然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却一事无成,唯一拿得出手的万历中兴也是张居正主持下实现的。就连死后还被一个名叫郭沫若的人把尸骨给刨了出来。
第十四名: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明惠宗,年号建文,在位时间1398—1402(总共4年)
综合能力:★, 贡献:☆
朱允炆性格过于软弱,年龄小资历不足,无法震慑那些开国元勋,所以朱元璋为了让他顺利继位,不得已把那些骄兵悍将和权臣都杀了个干净,只留下郝炳文等三两个老将辅佐,直接导致朱允炆无人可用。
朱允炆又是个识人不明且耳根子软的皇帝,自己没什么主见,在重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个腐儒后,便听风是雨,任三人摆布。而这三人也争气,可以说频出昏招,直接把朱允炆的皇位拱手送给了朱棣。
朱允炆继位后根基未稳,就在齐泰、黄子澄撺掇下开始削藩,直接引发燕王朱棣造反发动靖难之役,时兵部尚书齐泰更是屡战屡败。
郝炳文一个善守老将,本已挡住朱棣的进攻,却在黄子澄的煽动下,让李景隆取而代之并主动出击,结果连战连败,损失数十万军士。
方孝孺更是所献之策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实乃一无用之腐儒耳。
偏偏这三人又是一身傲骨,面对朱棣拒不投降,宁死不屈,真让人唏嘘。
朱允炆在位期间还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但都是一些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理想化的政策,可以说朱允炆的能力非常弱,在位期间对明朝的贡献也可以忽略不计,反而因为他的无能再度引发战端,老百姓又遭了一次兵祸。
第十五名: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朱由校,明熹宗,年号天启,在位时间1620—1627(总共7年)
综合能力:☆ , 贡献:无
天启皇帝是有名的木匠皇帝,颇具工匠精神,整天痴迷于木工活,任由东林党和魏忠贤打生打死,斗个你死我活,置国家与百姓于不顾。
虽说魏忠贤该死,但东林党同样不是什么好东西,这群人罔顾家国天下,只关心自己家族利益,面对着后金努尔哈赤的崛起,明朝已经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了,但东林党人还是只顾着党争,至使明朝丢失了最宝贵的七年。
可以说天启皇帝的无能、东林党与魏忠贤的党争直接在大明朝的心窝子上捅了一刀。
第十六名: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朱常洛,明光宗,年号泰昌,在位时间1620(总共29天)
综合能力:☆ , 贡献:无
万历皇帝本想立宠幸的郑贵妃之子为太子,无奈文官集团百般阻挠,甚至连昏君都骂了出来,导致万历只得妥协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继承大宝。
朱常洛常年沉湎酒色,纵欲淫乐,身体本来就不好,继位仅十天就卧病在床,首辅方从哲向朱常洛推荐李可灼的仙丹,李可灼此人长得仙风道骨,将一红丸置于锦盒内,说是在峨眉山偶遇一仙人所赐,包治百病。
朱常洛居然信了,吃下红丸竟然真的从床上坐了起来,满面红光,直呼仙药不凡,也不知道是真有药效还是完全是心理作用。
又过了几天,朱常洛再次从李可灼处获得第二枚红丸仙丹,服下后不久一命呜呼。
明朝共有148个朝贡国?
纠错。
1、明朝朝贡国多,是因为明朝版图小,只有350万平方公里?
答案明显是错误的,只能说这些人还不懂历史,基本历史常识都能搞错。看了一些人的回答,很多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比如有的说明朝朝贡国多,是因为明朝版图小,只有350万平方公里。
原文:“这么一个严重缩水的帝国,是如何拥有这么多朝贡国的呢?答案就在地图中。今天的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而此时的明朝只有大概3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剩下的600多万领土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朝贡国。”这是一个看似无比正确的荒谬答案,既犯了史实错误,也有逻辑性问题。因为明朝朝贡国最多时是永乐皇帝在位时,此时的明朝版图也是最大时期,达到1200万平方公里左右,而不是350平方公里,这是明末崇祯自杀前夕的版图,崇祯时期的朝贡国也是明朝最少时期。所以,这个回答的小编犯了一个逻辑错误,拿明朝最小版图说此时的明朝朝贡国最多?这个回答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如果拿一个朝代覆亡前夕时比较,按此逻辑,清末溥仪宣布退位时,就剩半个紫禁城0.36平方公里了,何谈附属国?更别谈朝贡国了,所以,这个逻辑也是不可取的。
2、明朝有148个朝贡国,为何清朝只有7个?
这个提问本身就有问题,事实上,清朝藩属国最多时至少有16个是没问题的:朝鲜、琉球国、安南(越南)、南掌(今老挝)、缅甸、暹罗(今泰国)、柬埔寨、兰芳共和国(今加里曼丹岛西部)以及吕宋、苏禄(于西班牙统治菲律宾群岛后相继消失)、廓尔喀(尼泊尔)。此外,中亚地区有哈萨克汗国、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爱乌罕(今阿富汗)、巴达克山与干竺特。南亚地区的比较特别,哲孟雄(锡金)、不丹与拉达克这3个熙臧的附属国,不直接朝贡清朝,也不是清朝直接附属国,但毕竟熙臧是清朝的,加进去就是19个了。
清朝后期,对外战争一败再败,割地条约一签再签,自身都难保了,这些附属国最后也就丢失殆尽了。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朝鲜独立,至此,中国的所有附属国全丢了。附属国一般是有朝贡义务的,所以没必要为了凸显明朝,而不顾史实的贬低清朝,讲历史,实事求是就好。当然,提问者也有可能是明面上是黑清,实质是黑明。
3、明朝朝贡国到底有没有148个?
这个还真不好回答,我看了大部分都没有去认真考证,只是随口草率的回答了。有些人根据嘉靖年间编撰的《外夷朝贡考》记载,说有100多个,这些书太专业偏僻,一般人很难去查找核实。我能查找到的是《明史》、《明实录》、《明会典》(花了我几万大洋买的,又能派上用场了~~o(>_<)o ~~)等,据我不完全统计(工作量实在太大,眼都要看花了),明朝至少有以下184个(吓我一跳,后面再说)国名可考的附属国:
朝鲜国:洪武元年(1368)开始朝贡,李朝君主册封为朝鲜国王;至崇祯十年(1637)绝贡,向后金国朝贡。
爪哇国:洪武二年(1369)开始朝贡,定期朝贡至弘治十二年(1499)之后,偶有朝贡。
浡泥国:永乐三年(1405)开始朝贡,君主册封为浡泥国王;之后时有朝贡。
安南国:洪武元年开始朝贡,陈朝君主册 封为安南国王,洪武二十年夺取思明府禄州、西平州、永平寨,绝贡; 建文二年胡朝取代陈朝,永乐二年朝贡;五年灭安南,置交阯布政使司;宣德二年 废交阯布政使司,仍为安南国(陈朝); 宣德三年黎朝取代陈朝,正统二年朝贡; 嘉靖六年以清化以北之地建莫朝,黎朝移据清化以南;十九年莫朝朝贡,君主册封为安南都 统使司都统使; 万历二十年莫朝灭,黎朝统一安南,虽内部分裂为郑王、阮王二个政权,但黎朝一直朝贡至明亡。
占城国:洪武二年(1369)开始朝贡,一直到明末被安南国阮王攻打。
暹罗国(今泰国):洪武三年(1370)开始朝贡,直至明末。
此外,还有:
(1)日本、吕宋(菲律宾以北的吕宋半岛)、苏禄(菲律宾)、金猫里、合猫里(猫里务)、美洛居、婆罗(文莱)、古麻剌朗、冯嘉施兰、真腊、碟里、日罗夏治、百花、彭亨、那孤儿、黎伐、南渤利、阿鲁、旧港、满剌加(在缅甸)、占卑(在今印尼)、苏门答剌、马六甲、须文达那、三佛齐、柔佛、文郎马神、地闷、山南国、山北国、西洋琐里、琐里、览邦淡巴、古里、柯枝、小葛兰、大葛兰、榜葛剌、沼纳朴儿、祖法儿、木骨都束、不剌哇、竹步、阿丹、剌撒、麻林、忽鲁谟斯、溜山比剌、孙剌南巫里、底里。
(2)千里达、锡兰狮子国(斯里兰卡)、胡马塔(今印度南部)、失剌比、古里班卒、剌泥夏剌比、奇剌泥、窟察泥、舍剌齐、加异勒、甘巴里、 急兰丹、沙里湾泥、彭加那、打回回、白葛达、八可意、乌沙剌踢、坎巴、阿哇、黑葛达、木古都束、中也门、舍利弗(在今红海)、扬波(东非)、苏马(索马里)、千里马(坦桑尼亚)、桑结(今桑给巴尔岛)、西洋花烹国、西洋、南安、渤泥、撒里、朵甘、须文那达、撒马尔罕、墨剌、哈梅里、别失八里、缅甸、泥八剌、阇婆。
(3)大琉球、小琉球、吐鲁番、失剌思、哈烈、索里、西洋索里、览邦、淡巴、须文那达、娑罗、沼纳扑儿、拂菻、哈密、麻林、打回、忽鲁谟斯、甘把里、加异勒、溜山、阿哇、南巫里、急兰丹、奇剌尼、夏剌比、窟察尼、乌涉剌踢、鲁密、彭加那、舍剌齐、八可意、坎巴夷替、黑葛达、白葛达、剌撒、喃渤利、千里达、沙里湾泥、撒马尔罕、鲁迷、天方、默德那、日落、八答黑商、俺都淮、亦思弗罕、黑娄、额即癿、哈辛、哈烈、哈三、哈烈儿沙的蛮、哈失哈儿(疏勒)、哈的兰、赛兰、扫兰、亦力把里(伊宁)、乜克力、把丹兰、把里黑、俺力麻、脱忽麻、察力失、干失、卜哈剌、怕剌、失剌思、你沙兀儿、克失迷儿、帖必力思、果撒思、火坛、火占、苦先、沙六海牙、牙昔、牙儿干(莎车)、戎、白、兀伦、阿速、阿端、耶思成、坤城、舍黑、摆音、克癿等国分别来朝。其中渤泥、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四国是国王亲朝,历史唯一。
总评:看到这个统计数据时,我相信大家都觉得意外,我也是如此,在我印象里,明朝附属国大概也就七八十个吧,但历史总是这么有趣,根据《明史》、《明会典》和《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明朝确实就有这么多个附属国(名单见上),当然,这也是明朝前、后期总数据的统计,不是说明朝永乐时期就有184个附属国。一些较明显同一时期国名不同叫法重叠的,如合猫里(猫里务)重复出现的,我都有一一剔除,估计可能还是会有小部分重叠情况,限于精力,就不一一考证了。众所周知,明朝史料浩如烟海,限于精力及史籍资料来源,肯定还会有漏掉统计的,欢迎大家评论区补充,但不管怎么说,哪怕打个半折,明朝附属国前后总数不会低于120个这是肯定的。如有不同意见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根据史实来讨论。附录:(1)明朝贡期规定:
朝鲜:一年三贡(永乐年定) 琉球:二年一贡(永乐年定)(洪武朝共54次,永乐朝共63次,“天朝虽厌其烦,不能却也”) 安南:三年一贡(洪武年定)共74次 占城:三年一贡(永乐年定)共72次 暹罗:三年一贡(永乐年定)共76次 日本:十年一贡(永乐年定) 爪哇:三年一贡(正统八年定)共37次 撒马尔罕:五年一贡(嘉靖二年定)共43次 鲁迷:五年一贡(嘉靖年定) 哈烈:三年或五年一贡(永乐年定) 贡无定期:真腊(共14次)、三佛齐(共6次)、渤泥(共10次)、苏门答腊(共18次)、满剌加(共23次)、吕宋(没完整统计数据,故不录)。(2)明朝洪武年间的朝贡国:
占城、爪哇、西洋、南安、渤泥、朝鲜、三佛齐、暹罗、哈梅里、别失八里、缅甸、真腊、日本、索里、琉球、撒里、朵甘、彭亨、百花、须文那达、撒马尔罕、墨剌、泥八剌、阇婆。洪武二年《皇明祖训》中,15国列为不征之国: 朝鲜、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国、爪哇、彭亨、百花国、三佛齐、渤泥。
(3)《明会典》中记载的万历时期朝贡国名单(也是明朝朝贡国数量第二个高峰期):
1.东南夷:朝鲜、日本、大琉球、安南、真腊、西洋索里、览邦、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齐、渤泥、索里、淡巴、须文那达;
2.西南夷:苏禄、古麻剌、古里、碟里、日罗夏治、合猫里、古里班卒、满剌加、娑罗、阿鲁、小葛兰、榜葛剌、沼纳扑儿、拂菻、柯枝、麻林、锡兰山、吕宋、打回、忽鲁谟斯、甘把里、加异勒、祖法儿、溜山、阿哇、南巫里、急兰丹、乌涉剌踢、阿丹、鲁密、彭加那、舍剌齐、八可意、坎巴夷替、黑葛达、奇剌尼、夏剌比、窟察尼、白葛达、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千里达、沙里湾泥;
明朝陈诚出使西域
3.西戎:撒马尔罕、鲁迷、天方、默德那、俺都淮、亦思弗罕、黑娄、额即癿、哈辛、日落、八答黑商、哈烈、哈三、哈烈儿沙的蛮、赛兰、扫兰、亦力把里(伊宁)、乜克力、把丹兰、把里黑、俺力麻、脱忽麻、察力失、干失、卜哈剌、哈失哈儿(疏勒)、哈的兰、怕剌、失剌思、你沙兀儿、克失迷儿、帖必力思、果撒思、火坛、火占、苦先、沙六海牙、牙昔、牙儿干(莎车)、戎、白、耶思成、坤城、舍黑、兀伦、阿速、阿端、摆音、克癿。
郑和几次出使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郑和下西洋,不但在明代就是众口纷传、影响深远的盛举,时至今日,也仍是举世皆知、广为传诵的史迹。郑和是云南昆明人,本姓马,他的父亲生三子四女,郑和在弟妹间排行第三。后来郑和入燕王朱棣府中为太监,得朱棣赐姓郑。朱棣即位后,为了取得官方对海外贸易的全面控制,计划派遣庞大的船队下西洋。朱棣想让郑和担任船队总制,事先召见相士袁忠彻入宫询问。袁忠彻说:“郑和姿容丰伟,才智过人在太监中罕与伦比,是最好的人选。”所以,朱棣在1405年颁诏,任命郑和为宝船队的总督,以王景弘为副手,率领船队,远下西洋。
明初的西洋有二重含义:一指南海南部以西的海洋,指位于古里的西洋国。郑和七下西洋,指的是开航古里。从1405年12月,郑和率领的船队初次开洋,到1433年7月最后一次返国为止,前后共计七次下西洋。
第一次,1405年12月至1407年9月2日,到达的国家有占城、爪哇、旧港、暹罗、满刺加、古里(科泽科特)、溜山、忽鲁谟斯(霍尔木兹)、天方(吉达)阿丹(亚丁)。
第二次,1407年12月至1409年8月,船队访问了遥罗爪哇、锡兰山、古里。
第三次,1409年12月至1411年6月,船队去过逼罗、爪哇、古里、天方
第四次,1413年12月至1415年7月8日。船队经过瓜哇、古里、比剌(莫桑比克港)、孙剌(索法拉港)、木骨都束(摩加迪沙)、卜剌哇(希腊瓦)、麻林(基尔瓦)。
第五次,1417年12月至1419年7月17日,郑和奉命伴送十五国使团返国,最远到达霍尔木兹、亚丁和基尔瓦。
第六次,1421年1月至1422年8月,郑和奉命送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节返国,到达印度洋中的霍尔木兹、亚丁、摩加迪沙、布腊瓦和马尔代夫群岛。
第七次,1431年12月至1433年7月6日,船队到过霍尔木兹、摩加迪沙、布腊瓦、亚丁、吉达等二十国。
郑和下西洋所率领的船队,其人数之多,船只之巨,在当时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船队中的船只,有宝船、马船、粮船、座船和战船五类。七下西洋每次动用的船只,仅以宝船而论,最高数字是六十三艘,一般都在四十艘以上。第一次出航至少动用了二百艘船,成为以后所次下西洋的楷模。
中国宝船运往各国的货物,如锦绮、纱罗、绫绢以及青花、釉里红瓷器,都是独步世界的产品。各种青瓷盘碗、烧珠、麝香、大黄、肉桂、铁鼎、铁铫、铜器,也是大宗出口货物。从印度洋运往中国的货物更是名目繁多,合计一百八十五种。其中香类二十九种,珍宝类二十三种,药品类二十二种,五金类十七种,布类五十一种,用品类八种,动物类二十一种,颜料类八种,食品类三种,木材类三种。香药、胡椒、苏木和珍宝、棉布,占进口货的多数。
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处在往来西洋的要道的三佛齐地方,被以陈祖义为首的一伙走私商人所占据,接连抢劫货船。所以,郑和在1407年从西洋回朝时,特地驱船到三佛齐查看。郑和派人找到了陈祖义,向他宣谕,要他保证海上的平安。陈祖义是广东人,经常劫掠各地来往货船。对于郑和的宣谕,他因慑于船队兵多势大,不得不说愿意一切照办,一切唯郑和之命是从。但是在暗地里,陈祖义却别有阴谋。他暗自调兵遣将,多方布置,打算趁郑和不备,突出偷袭,将郑和的船队一网打尽。
不料走私集团中另一帮的头目施进卿,对陈祖义早就怀恨在心,所以在获悉了陈祖义的计谋后,派人悄悄通知了郑和,使郑和预有所备。陈祖义按照计划发兵偷袭船队,郑和早就严阵以待了。指挥官兵杀敌,陈祖义部下死伤五千多人,并生擒了陈祖义。郑和把陈祖义擒回朝来,向朱棣献俘。朱棣痛恨陈祖义反复无常,觉得不宜留存,就传旨把他杀了。
这时,正好施进卿派他的女婿丘彦诚前来朝贡,朱棣便下令,在旧港设立宣慰司,任命施进卿为宣慰使。第三次下西洋时,郑和经过锡兰岛,岛王亚烈苦奈尔邀请郑和船队在港湾停泊,而暗地里发兵包围船队。郑和发现这一阴谋,派三千精兵,攻破岛国都城,俘虏了亚烈苦奈尔。
港口的岛兵连忙回军自救,郑和前后夹击,大破岛兵。第二年回朝时,郑和将亚烈苦奈尔押回。朱棣下令赦免亚烈苦奈尔,遣他回国。郑和在归途中,特地绕道吕宋,官谕大明皇帝的诏命。吕宋国王也随郑和入京。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中外交流史上的里程碑。
明朝皇帝为什么是让郑和下西洋?
朱棣让郑和下西洋不是因为郑和游泳很厉害,这和游泳没有关系,而是郑和这个人值得朱棣信任,是朱棣的心腹,而且他还是一个太监,所以朱棣让你下西洋!
郑和不姓郑,他是云南人,小名三宝,后来就叫他三保太监!郑和原本姓马,他以前在云南蒙古梁王手下干活,后来明军灭了梁王郑和就当太监发配给当时的燕王朱棣,郑和聪明伶俐很讨朱棣喜欢,朱棣就让他跟在自己身边服侍自己,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子的皇位自己当了皇帝,而郑和陪着朱棣南征北战,立下不少的功劳,所以朱棣赐他姓郑,因为郑和是回族人,赐姓了郑就是承认他是自己人了,郑和就是朱棣的心腹!刚好郑和是太监,他只能忠心朱棣一个人,朱棣怀疑朱允炆没有死,逃到了海外,所以朱棣让郑和出海下西洋去寻找建文帝,而郑和是最合适的人选!郑和是朱棣的心腹,朱棣信任他,郑和的能力也不错,会办事,何况寻找建文帝这么机密的事自然要找身边信得过的人啦,太监就最好了,太监只能听命于皇帝,郑和两样就符合,所以让他下西洋寻找建文帝!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郑和的爷爷和父亲曾经出海去过沙特的圣城麦加朝拜,是回族人嘛,朝拜圣城很平常,郑和就知道海外的事,熟悉如何出海,所以下西洋只能找郑和这个熟悉出海的人啦!
郑和找不找到建文帝不知道,不过朱棣还是很高兴的,郑和下西洋,让明朝威名远扬,抬高了朱棣的声望,同时和海外多个国家贸易往来,也是获利不少的,郑和七次下西洋不是耀武扬威那么简单,除了找人,还沟通了海外,获得利益,这是挺重要的,可是以后的皇帝没有这个眼光,白白浪费了让中国失去了先进入大航海时代,真是可惜啦!
郑和为啥七下西洋?
读书的火焰蓝 给你不一样的观点
我们研究历史,一般来说,有这么几个途径:考古挖掘、比较法、跨学科历史法,同时应该有批判性思维。就像学习历史大家兴趣度不高,喜欢“背诵”,少了点“思辨”。
今天我们就以“思辨”的态度,用“代入法”,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1405年到1433年,为期28年的郑和下西洋终于告一段落。
我在想,如果我是明成祖朱棣,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找个人,开一队船,带几万人,去周边国家转一转。既然想到了,那就开始办,明天上朝,诸位大臣议一议吧。
第二天早朝,君臣双方就为什么要下西洋各抒己见。毕竟不是小事,派谁去,怎么去,朝廷开支甚巨,去干吗,有什么好处。
理由一:寻建文帝
这个理由怎么说呢,没法说。哦,父亲没有传皇位于我,我从侄子那里夺来皇位。初登基,大侄子下落不明,不管出于关心下一代还是消除后患,什么样的原因。都得把人找到。这个理由我不说,大臣们也不好问,大臣们就会猜。猜来猜去,成了谜了。
理由二:挣外快
兄弟们你来我往,我的各种茶叶、农业技术、官窑精品、造船技术、丝绸都是你们需要,海外的香料、麒麟神兽、优质特特产,我也喜欢。我的瓷器茶叶也不贵,一个盘子那可是稀世珍宝呀国内都是奢侈品,就换你几十斤胡椒吧,(胡椒在欧洲如黄金)。不愿意也不行,谁让你们家贵族喜欢呢。这样稳赚不赔的买卖,诸位大臣,脑子坏掉才不干呢!皇帝我打算,多搞几个大工程,没钱怎么能行呢!
理由三:促交流
作为我的上一个朝代,宋朝、元朝虽然都已成往事,但是宋元的商业贸易,不管是路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搞得不错。通过航海,途经的国家,一来二去,都成为朋友了。如果还有那么几个不开眼的敌人,正好可以伙同我的新朋友,拿下他!捎带把地图画回来,什么语言啦、文字、医术,互通有无多好。买卖也做了,钱也挣了,双方人民也交流了。双赢哦不,是多赢,we are 饭米粒!We are 孵卵的!
理由四:扬国威
初登基,百废待兴,各国不一定知道我大明帝国,早我的励精图治下,多么美好。钱要挣,朋友还是要处的嘛!宣扬一下德化,通好一下他国,大家和睦相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由五:搞探索
我大明朝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多出去走走还是有好处的。万一发现什么新大陆,弄点新的特产回来,想想都开心。“麒麟神兽”不就是意外之喜吗。虽然咱们不喜欢多吃多占,但是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也蛮不错的嘛。(最近有一种说法,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不是哥伦布,而是郑和宝宝。)
大臣们一听,确实没什么好反驳,就这么定了。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
关注我!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观点。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