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竹梅景德镇瓷器,件件价值连城的永乐瓷器鉴赏?
大家还记得鉴宝节目永乐热水瓶瓷器吗?因为瓷器上的落款及瓷器的形状象热水瓶被众多鉴宝专家嘲讽。鉴定为仿,此前亦有文博专家鉴定为真品,也被当作瓷器鉴定的十大笑话,认为鉴定专家无能。永乐热水瓶瓷器真伪至今还有争论,最近,本人看过金星主持的一档节目,就有北京大学专家证实永乐热水瓶形状瓷器确为真品。从我收藏到的一组永乐瓷器比较,我个人也认为永乐热水瓶形状瓷器应该是真品。从瓷器落款上看,如果真品可能改写永乐谥号明成祖是嘉靖年追封的历史!
时间大约七九年,本人师傅因公出差,具体什么地方已经记忘了!有一天师傅闲逛,看到一老者穿着简单,挑着一筐瓷器,大概十几件瓷器,老者牙齿大部脱落,年龄大约七十多岁,汗流夹背,气喘吁吁,坐在树底下纳凉,师傅因为一直喜欢收藏,便和老者搭讪,老头说肚子很饿,师傅便领老者到附近小吃馆,师傅叫了一大碗面,老者狼吞虎咽,师傅说慢慢吃,不够叫老板继续下面,老头吃了三大碗面,低价把瓷器卖给师傅,老头又说家中还有很多,师傅和老头一起回家果然有很多瓷器,玉器。后来师傅筹款把老头家中瓷器玉器全部收购带回。其中一部分就是下图,约三十多件。大家看看落款,热水瓶瓷器和下面应该是一人所作。
清朝瓷器有多少年历史了?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从定都于北京算起,共有10个皇帝执政,享国268年,清代全国生产陶瓷器的地方很多,但与明代相同,代表整个时代水平的仍是景德镇陶瓷窑。由于清朝皇帝重视陶瓷器,经常关心景徳镇窑的陶瓷生产情况,并派官员督窑,甚至颁发瓷器式样,做好木模,命官窑烧造瓷器,这些都推动了陶瓷业的发展。康熙雍正,乾隆皇帝是清代陶瓷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入嘉庆年以后逐步形成走向衰弱,同治以后则更进一步衰落下去,因此,清代的陶瓷器生产可大致分为前后二个时期。顺治帝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嘉庆,道光年间,咸丰年间,同治,光绪年间,宣统。
267年的历史变迁的发展过程当中包括明代,后面民国时期就是这么一段时期。
怎么鉴别大清乾隆年间制的古董?
看图才能估价,如是真品,且品相较好,市场价格范围在3000-6000 RMB。
相关资料如下: 青花瓷器是我国古陶瓷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品种之一,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元代,成熟于明、清,并成为主流,一直沿用至今。清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的高度发展时期,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各种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云集景德镇,形成该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荣局面。体制上承袭明代,继续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烧制宫廷用瓷,并实行宫搭民烧的办法。清代青花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最能代表景德镇制瓷工艺水平的仍然是官窑产品,品质精良,主要担负着朝廷陈设和生活用器及对内外赏赐和交换的需要。而民窑青花风格上则表现出自然、淳朴、流利,富于艺术气质。总体上看,乾隆青花造型已达到无物不备的境地,秀巧的壁瓶、高雅的赏瓶、精湛的镂空转心瓶,以及成双成对的大型陈设瓷如瓶、尊等都非常华美壮观,小件器皿制作上有新意,大件器皿端庄古朴,华贵典雅。景德镇御窑厂多是按照朝廷送来的图样描绘,装饰风格以细致、繁缛、华丽为特色,反映民从生活内容的已少见。乾青花最引人注目的缠枝莲、云龙、八宝纹大量出现。另外还有:荷莲纹、三果图、勾莲、折枝莲、把莲、缠枝牡丹、折枝桃、四季花卉、花蝶、花果、海石榴、九桃、云蝠、宝相花、朵花“寿”字、鱼藻、菊花蝴蝶、竹石、桃蝠、蕉叶、松竹梅、博古、梵文、诗句、过枝梅、鹊梅、鹭莲、芦雁、狮球纹、团鹤、穿花龙、穿花凤、穿花龙凤、松鼠葡萄纹等。仿古铜器纹饰有回纹、夔纹、兽面纹、饕餮纹等。多数是用在琢器上。人物纹有山水人物、柳下钓鱼、渔家乐、八仙过海、山水牧樵、人物楼阁、婴戏纹等。人物头部多采用渲染手法。乾隆青花纹饰题材广泛,主要是以植物花卉为主,富丽繁密,细致精巧。每件器物都有多层图案装饰,有的多达数十层无论是写意还是变形,都画工严整细腻,纹饰清晰,排列整齐,具有图案画的效果。另外,经常看到一些盘、碗采取里外绘画的装饰手法,如青花里博古外折枝花盘、青花里外缠枝牡丹花碗、里青花垂云团花外浅蓝地盘、里青花缠枝宝相花外霁蓝盘等,这种装饰手法在晚清瓷器也常出现。在乾隆青花的纹饰中,吉祥图案增多也其特点之一,就是用各种动物或植物及物品的谐音,画出象征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纹饰,如蝙蝠与“福”通,鱼与“余”通,松鹤表示长寿,鸳鸯表示成双成对等。可说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另外“山高水长”、“万寿无疆”等寓意长寿的文字也经常出现。乾隆青花多数是在器物底足内书写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极少见四字篆款和楷书款。高足盘、高足碗、双连、瓶一般是在足内写篆书六字横款。乾隆本朝官款字体紧凑工整、横平竖直,青花色调浓艳而又深沉,在鉴别真假乾隆青花瓷器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制”字下半部的“凹”一般呈“凹”样,即出头,这种写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仿明代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代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堂名款:比雍正青花的堂名款多。主要有“和晖堂制”、“旭华堂”、“百一山房”、“宁晋斋”、“澹宁斋”、“彩秀堂制”、“养和堂”、“彩华堂”、“浴砚书屋”、“志勤堂”、“庆目堂”、“忠信堂”、“彩润堂”等。堂名款主要书写属在盘、碗、碟等小件器皿上。雍正珐琅彩瓷器釉面特征?
雍正珐琅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色与釉面
雍正珐琅彩的胎土普遍坚硬洁白,结构细密。胎体轻重适度,达到了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地步。即使是大件器皿,胎体也是上下匀称一致,不显厚重,修胎规整。器物底足极为光滑滚圆,俗称“泥鳅背”。釉面光洁,釉质莹润,匀净,多数为纯白。
二、造型通缆
雍正珐琅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风格是秀丽精巧,无论是大小器皿都制作精工,讲究细部处理,反映了当时制瓷工匠的高度技艺和非凡的创造力。从宫中的藏品看,以生活用瓷最多,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陈设瓷。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尊、罐、坛、钵、各式瓶、花觚、笔筒,各式茶壶、茶具、文房用具等。整体上以轻巧俊秀的小件器皿居多,形体多种多样。造型上注重线条变化,每件作品都特别富有生气,做到比例协调,高矮适度,恰到好处,真可谓增一分则拙,减一分则陋,既有继承传统式样,也有借鉴其它工艺品的器型,还有许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等,可谓博采众长。
三、色彩与纹饰特点
雍正珐琅彩的颜色具有鲜而雅,粉而柔的特点。色彩丰富多变,同一种色又有浓淡、深浅之分,色彩周围往往泛有七色光。施彩方法以油料调色,釉色秀丽温润。纹饰上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法渲染,突出画面的阴阳、浓淡,富有立体感。纹饰题材内容广泛;尤以植物花卉纹居多,常见的有:牡丹、月季、海棠花、莲花、桃花、玉兰花、九秋、落花流水、过枝花、团花、松竹梅等。动物纹有:鱼、鸟、蝴蝶、蜜蜂、仙鹤、鹿、马等。描绘技巧上,多采用写实手法,纹饰工整,细腻,层次清晰,运笔自然、流畅,其精美者达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
四、款识特征
雍正官窑粉彩瓷器主要是书写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写篆书款和四字楷书款极少。青花色调纯净,字体非常工整,笔法清秀有力,结构严谨,多为宋椠体正宗小楷,时代特征明显。突出庄重、典雅、优美的“富贵气象”。
青花瓷之元青花明青花清青花三者?
青花瓷位居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被誉为人间瑰宝。在中国各类瓷器中,青花瓷的人气和收藏指数最高。据统计,中国最贵的十件瓷器中,青花瓷独占六件,其中,最贵的一件青花瓷是2012年拍得11亿港币的青花九龙缸,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拍卖价格最高的一件瓷器,至今依然未曾超越。青花瓷在收藏界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明初 青花九龙大缸
瓷器文物市场,真品赝品良莠混杂,尤其是作为名瓷之首的青花瓷,赝品甚多。如何更加准确地鉴真辨假,一直是广大藏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今天,玉斋君精心整理出了此篇历朝历代青花鉴定指南,以供大家作收藏参考之用。
一、各时期青花瓷的特点1.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青花瓷的萌芽期,处于初创阶段。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巩县窑青花花卉执壶
唐青花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壶、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2.宋青花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处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宋代青花瓷片
3.元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多数器物的胎体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元青花 景德镇窑缠枝牡丹纹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青花 景德镇窑缠枝牡丹纹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青花主题纹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驾彗、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舞、古钱、海水、回纹、朵云、叶等。
元代青花鱼莲纹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4.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的“五彩青花”使青花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落,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終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明初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
明宣德 青花四季花卉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不延元龙凶猛矫健。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清雍正 青花缠枝花卉纹双耳背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