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分类,为什么古代的陶瓷制作的要比现代的精美?
在书画界有一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那么同理,器物也可以当随时代,每个时代文化背景,历史北京不一样,也造就了人们的审美不一样,同时也造就了现代人对陶瓷的要求不一样。
而精美只是陶瓷器物的一个方向,可以有精致的美的同时一样也有别的美的存在,比如说粗犷美,形式感的美,厚重的美,等等,都是美不胜收。陶瓷的美是多样性的。
至于说现代的陶瓷为什么没有古代的精致了,其实也有很多很精致的,只是除了精致的之外,有更多的风格的出现。因为现代陶艺家或者匠人他们除了继承我们老祖宗的工艺手艺之外,也学习借鉴和融合了很多别的学科和国家的思想,从而有了更多的面貌。
工业陶瓷包括哪些工业陶瓷的分类?
工业陶瓷主是指那些主要用在化工厂上面的,用来过滤和净化的陶瓷,还有就是用来研磨材料。
1、建筑卫生陶瓷: 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具等;
2、化工(化学)陶瓷: 用于各种化学工业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阀以及搪砌反应锅的耐酸砖、灰等;
3、电瓷: 用于电力工业高低压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电机用套管,支柱绝缘子、低压电器和照明用绝缘子,以及电讯用绝缘子,无线电用绝缘子等;
4、特种陶瓷: 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有高铝氧质瓷、镁石质瓷、钛镁石质瓷、锆英石质瓷、锂质瓷、以及磁性瓷、金属陶瓷等。
景德镇瓷器的三大种类?
景德镇瓷器不只有三大种类。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是青花瓷、粉彩瓷、玲珑瓷、色釉瓷。
1、青花瓷:青花瓷是釉下彩的杰出代表,于元代发展成熟。由于青花瓷色釉素雅、输出范围广、存世数量大而成为景德镇传统瓷之首。
2、粉彩瓷:粉彩是景德镇创制的新品种,其发展素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
3、玲珑瓷:玲珑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在景德镇湖田窑的宋代遗物中,可以见到镂空的器物残片。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开始正式生产玲珑瓷。由于工序繁杂、雕刻难度大,成品率低,玲珑瓷成为当时皇室专用瓷。
4、色釉瓷:中国是使用颜色釉料装饰陶瓷最早的国家之一,隋唐时期就有南方越窑的青瓷和北方的“唐三彩”。入宋后,各地名窑辈出,色釉的品种增多,以景德镇影青瓷最具特色。元代瓷胎原料的改进,为高温颜色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你知道怎样辨别陶瓷的好坏吗?
五彩缤纷的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瓷器和中国在英文中同属一词,充分说明了瓷器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的生活中都有很多陶瓷类的生活用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同时陶瓷还可以作为欣赏和收藏的艺术品。那么陶瓷应该如何鉴别它的真假呢?
陶瓷好坏如何鉴别方法:首先,我们要知道陶和瓷的区别。陶器的特点是窑温比较低,因此陶土在烧结后仍然保持比较松散的结构,具有很高的吸水率,同时陶器的机械强度也不太好,很容易破损。先民们为了改善陶器,使它的表面易于清洁同时结构更加致密,开发出了上釉这一方法。釉料在窑中烧制时,会融化成玻璃态,均匀地填满陶器表面的空隙,形成一个致密的保护层。而瓷器质量好不好,除了取决于下面的胎之外,主要就差在这层釉上面了。
挑选瓷器时,我们除了要通过叩击、观察等方法挑选外,还要关注釉面本身的质量。如果釉面粗糙、存在大量沙眼,说明釉的质量不佳,同时存在着破损的潜在隐患。其次,我们经常为了美观而选购各种彩釉的陶瓷器皿,这时需要区分彩釉的不同种类。彩釉可以通过釉上彩、釉下彩两种方式实现,而釉上彩因为富含重金属的彩色釉料暴露在外部,不适宜用于和饮食可能接触的场合。釉上彩和釉下彩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色彩在釉层分布而确定,顾名思义,釉上和釉下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的上色方式。尽管釉下彩的彩色釉料与外界被一层透明的釉质隔离,但在上釉、烧制过程中仍旧存在重金属向外渗透的可能,特别是一些厂家为了使出品色彩艳丽、勾画清晰,在生产过程中超量使用含铅釉料。
厨房的瓷器尽量是以白色为主,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重金属的溶出,在使用的时候,瓷器的白色部分,需要避免和酸性的物质接触,使用前可以用食醋煮沸,可以去除表面的重金属。
在购买瓷器的时候,可以根据多种方法去辨别它的真伪,也可以知道自己选择的瓷器是否在质量上过关,或者是否是适合用来给人使用的。这些都是我们挑选真瓷器的重要因素。
瓷器是怎么烧制的?
【文藏来答】总说制瓷有72道工序,却不知光烧制就极耗心力!!
图片 | 国家地理中文网
近700年的历史中,由景德镇生产烧制的瓷器,逐渐风靡全球,誉满海内,是世界公认的瓷器生产中心,被誉为“瓷都”。如今我们能够看到、触摸到的每一件瓷器,前后都要经过选矿、炼泥、定样、利坯、绘画、施釉、入窑烧瓷等72道制作工序,几十位工匠经手,历时近半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其中,将胎坯烧制成瓷器是在整个过程中是最关健的一环,现在介绍烧制瓷器的程过。
一、装坯入匣这里说的“坯”即已经生产完成的瓶、罐、盘、碗等各种器型的胎坯;“匣”即匣钵。在将胎坯放置在匣钵的过程中,要按照瓷器品种、釉色的不同分别装入匣钵内,之后再按不同釉色种类放在窑棚内备烧。
网络图片 现代匣钵
准备烧制的胎坯一般称为“备坯”,备坯的数量通常会多出一窑能烧制瓷器的总数,这是因为在用柴窑烧制时,所消耗的各种资源非常大,有“寸窑寸金”的说法,因此,只能多备,不能少烧。之后要告知负责码窑发坯的负责人—托坯师,由他负责之后入窑所需的工作。
网络图片 匣钵
二、整理窑弄在每次烧窑过程中,窑炉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如窑顶开裂、封泥脱落、窑砖断裂、窑顶变形等情况,因此在每次烧窑前,都要对窑内进行相应的整理,这一项工作叫做“整理窑弄”。
涂抹过耐火土和黄土的窑定
若有窑砖断裂,就要重新更换,再用耐火土、黄土合好,这一过程中,如果其余地方有开裂的缝隙,也要将其重新涂抹,主要目的是防止在下次烧窑过程中裂隙继续扩大,也防止在烧窑升温过程中发生漏气,导至无法达到烧制的温度和环境气氛。此后将窑内一切杂物以及堵火用的几千个,直径约20厘米,传统龙窑用于烧制普通小碗的“可二”匣钵,拆掉搬出,查看窑内是否达到烧瓷的要求,之后就可以继续下一步的工序。
满窑工作
三、满窑在景德镇烧制瓷器中,有“一满,二烧,三熄火”之说,可见满窑这项工序,是一窑瓷器能是否成功的最关健的一步。甚至可以说,一窑瓷器的命运,在满窑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决定的。满窑的工作,由烧窑团队中的一把手—把桩师负责。为了将一窑瓷器烧制成功,把庄师要对窑性、胎泥的软硬度、釉水的熔化温度、器型、近几天的气侯状况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再来决定采取怎样的满窑方法。
一直码到窑顶的匣钵
三百担镇窑可以满三十六路匣钵,在满窑时匣钵的尺寸要合理分配,每柱匣钵之间所留缝隙要一至。若满窑缝隙不统一、不合理,就会出现问题。窑工之间流传有两句话,一句为“前紧后松,累死窑工”,原因是前几路匣钵满的缝隙过小,因此火受到的阻力过大,烟囱拉不动火焰,升温慢,费柴、费时、费力,即使超过熄火时间,再多烧十几个小时,出窑后瓷器仍然会不成熟;第二句话是“后紧前松,快似雷公”意思是说,前几路满的缝隙过大,火焰无法留在窑室内,被烟囱很快排空,形成火焰流动速度过快,十几个小时就熄火了,匣钵已经承受不住火的力量,会发生倒窑,损失惨重。
窑内区域示意图
在满好匣钵之后,还要用稀泥,在匣钵间选几个点,使之前后左右相互粘连,让整窑内的所有匣钵成为一个整体,来抗拒烧窑时火焰的力量,不发生倾倒。每次镇窑可以同时烧制十几种不同的釉色,大小器型的胎坯上万件,满完整窑一般平均需要一天时间。
四、烧窑近万个装满胎坯的匣钵整齐的满完后,由把桩师亲自指挥封闭窑门。窑门宽约0.8米,高约1.8米,总面积不足两平方米,却要用三、五小时才能封好。窑门就是窑火的命门。
刚点火后的窑门状况
窑门封的好坏、被称为“子门”的投柴孔位置的高低,共同决定着烧窑的节奏,称为“子高一寸,火高一丈”,又有“千斤窑门,四两窑”的说法。窑门密封后就开始点火烧窑,把桩师向托坯师吩咐好烧窑的节奏后,就可休息。烧窑的工作由其余工人分批进行。第一班由托坯师傅负责指挥带领六名窑工进行工作。这时窑内温度低,烟囱的抽力不够,用柴不多,火不灭即可,称为“打冷火”。这一阶段,窑门留有通风孔,在窑顶火膛上方的发火孔也要打开,形成气流的循环,烟囱会排出白色的烟,是窑内的水汽形成的。等到窑内有了温度,就要将窑门封严,只留子门,盖住发火孔,
火力逐渐上升
加大投柴量,窑门上方两个圆形眼子透出的光亮,随着火力的提升开始由淡黄色逐渐变为桃红色。这时托坯师傅要跟据它的变化,分析窑内的温度,并发出口令指挥其他窑工进行不同速度的投柴。打冷火时间的长短,是跟据气候决定的,一般会在8到10小时之间。
上囱
等火焰烧到烟囱处了,这一阶段叫“上囱”,第一班窑工便可休息,第二班窑工开始上班。此时由架表师傅负责指挥继续烧窑。这一阶段窑内火膛的温度能够上升到1000度以上,投柴的窑工必须穿长袖的服装,带草帽、手套进行投柴,以免防止烧伤。投柴量的持续增加,火力的逐渐加大,使得窑棚内弥散着松油的香气。此时的火膛内部烈火呼啸,窑顶如蒸锅,热气腾腾。架表师傅通过烟囱处的观察孔进行判断火力,进行指挥。就这样投柴近十几个小时,直至熄火。
钩取火照观察
在高温还原阶段,把桩师傅要随时观察窑身的整体变化。窑身在进行烧制时,是会膨胀的,通过窑门处观看窑顶内部的变化,是否有窑砖烧断,窑的整体变化是否一致,若不一至就要对用于压窑的砖块进行增减调整。这一阶段还要通过窑顶中间的观察孔,查看匣钵柱是否有变动。因窑顶为圆形,从窑门处到窑身与烟囱连接处有一个上升的坡度,如看到匣钵向窑门倾斜说明一切正常不会有倒窑发生,可以继续投柴升温;若发现匣钵向烟囱倾斜,证明火焰的力量已经将匣钵吹偏,不能再继续投柴,此时一旦一柱匣钵失去支撑力,整窑的匣钵就都有可能倾倒,一窑瓷器和匣钵都有可能报废,损失惨重。这一状态窑工称为“前雄后煽”。
火照发色
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可以继续烧窑,如碰到火的流速不匀,把桩师将往松柴上泼水,降低柴的燃烧速度,把火往烟囱里赶。这时,烟囱从刚点火冒出白色的水汽白烟,经过由于加大投柴量造成的氧氛不足而冒出的浓烈黑烟,直到最后火焰从烟囱喷薄而出几米高的火柱,这时整个窑内的匣钵都在燃烧,经历着高温还原阶段。
首都博物馆藏明空白期大罐
到了这一阶段,把桩师傅要到窑顶打开分析孔,勾出火照查看青花的发色来判断温度,此处不是青花料能够正常发色的位置,如果发色能够达到明代空白期青花的发色状态,就表明这一窑烧好了。如果把握不准时,也可以用吐痰的方法,从分析孔往窑内吐,看痰落地后,是在燃烧,还是被风吹走,如果在燃烧,说明温度不到,如果被吹走则证明窑烧好了。一般把桩师傅烧一窑需要吐痰试6次,所以把桩师有“十个把桩,九个痨病”之说。
网络图片 开窑
五、熄火、开窑经过20小时左右的烧制,一窑瓷器基本上以经烧好,把桩师再平火二到三次,使火膛内残留的松柴燃烧殆尽,使匣钵自燃一段时间,窑内逐渐降温之后就要进入到熄火阶段。
网络图片 开窑
是否可以熄火,时机很重要,把桩师会与窑厂厂主进行商量,是否同意或是再进行烧制,此时转瞬间就能改变一窑瓷器的整体面貌。在熄火后,一般经过两天冷却后可以开窑,如果准备马上烧制下一窑,可以将冷却的时间缩短一点,余温可以节省三成左右的燃料。开窑后,先将烧成的瓷器取出,之后再取匣钵。将瓷器按品质分级,打掉垫饼,再用竹片或是细沙磨光露胎处,这样一件瓷器才算完成。“烧好了不要笑,烧坏了不要燥”,出窑后,窑厂厂主还要组织把桩师,配釉师,画绘师等有关人员,分析总结本窑烧制问题。
首都博物馆藏清乾隆抱月瓶,釉面如“一汪水”
结语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有几千年的烧造历史。从明、清至民国,景德镇所使用的窑炉始终是最先进的。但从泥土经过火焰的洗礼,重生变成一种新的存在形式—瓷器,是非常之艰难的。一窑内若五成能成功地烧成瓷器就算合格,六成已经是优秀了。在人做、火烧、老天说了算的时代,窑工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将世界最精美的瓷器,呈现在我们面前。
原文作者:何国森 口述 殷鹏 整理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8年4月刊《瓷器鉴定那些事——瓷器烧制过程》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