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反光的瓷器叫啥,拍摄陶瓷砖怎么才能不反光?
1、CPL(圆形偏振镜)是摄影爱好者较普遍拥有的滤镜,一般用于风景摄影,消除掉不必要的偏振光,使整个画面更加清透,更有通透的感觉,建议找个偏振片装上,以利最大限度消除反光 ;
2、消除反光上偏振镜也并非万能,需注意你的光源方向,尽量用柔光,或者摄影棚等专门辅助设备来拍,以取得较泛的光线,尽量避免强烈的直射光,又或者白天利用自然光。无论采用什么类型的灯光或其他光源,注意镜头方向要与灯光方向调整到反光最少。
3、注意灯光照射的范围,如果不够可用反光板补光,这种光也较柔和。
4、白平衡上要注意,需要准确的测光,注意补偿的设置。否则你的瓷砖照片的颜色可能会和实际会有很大的反差
怎样才能判断一件瓷器是灌浆工艺?
首先看一线是否有注浆线,如果有注浆线是灌浆胎无疑,但是谁也不会做到这么傻,留下明显的注浆线。主要是看瓷器的整体,主要表现是光滑无比,瓷器的釉面反光非常一致,这就是灌浆胎了,因为手工胎无论你是怎样做,都做不到这个水平。再一个看瓷器的内壁,非常光滑的就是灌浆胎,手工胎内壁都“挡手”感。总之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谢谢
拍摄钧瓷怎么布光?
钧瓷也是高反光类的摆件,布光相对复杂一些,如何布光看你需要什么样的效果吧:
一、强光,用三盏灯就是上灯、左右各一盏灯45度左右,钩边效果好,但是注意左右光不要过爆,会在瓷器上留下光印
二、柔光、三盏灯,上灯、左右灯,前灯。可以用柔光布放在灯罩前面,灯离柔光布远一些,使光线柔和摄入场景内,这样光线打在瓷器表面上光比较均匀柔和,有人可能会说用不了那么多灯,这里就不抬杠了,用一盏灯也能拍,说的是更好的效果
陶瓷鉴定中所说的釉松软青花漂浮到底是什么意思?
古瓷鉴定是一门学问,不是信口开河的。新仿瓷器与老瓷器在表象上是不一样的,这是通过与到代真品、窑址货比较总结得来的。
新老瓷器最大的不同是瓷器的胎土,首先老瓷器胎土干,新仿的发湿,两者一比较很清楚的;其次老瓷器胎土硬朗紧实,新瓷器胎土发松;最后各时期各窑口胎土配方用料不同,胎土表象也不一样,景德镇瓷器用料已经更换了几次,材料还是很紧缺的。
新老瓷器釉色上也是不同的,新的釉面火气大,像镜子反光强烈,而老瓷器远远一看,温润,釉面发出柔和的光。
新老瓷器青花发色也是不一样的,老瓷器青花深入胎骨,新瓷器青花漂浮。
宋代汝窑瓷器鉴定方法有人了解吗?
宋代是我国制瓷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全国瓷窑大约有200余处,除官、哥二窑之外,多为民间瓷窑,汝窑、钧窑、定窑也是在民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烧制宫廷贡瓷的窑口。宋代瓷器款识无论官窑还是民窑,表现手法多为在胎体上刻划,其次是模印或墨书。其内容较为丰富,有纪年、吉言、诗词,或物主、工匠的姓氏。清宫旧藏的五大名窑瓷器底部还多有内务府玉器作刻制的乾隆御题诗等。
宋 汝窑盘底款
目前已知有三种款识。第一种为室名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汝窑盘,器底刻有“寿成殿皇后阁”6字;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汝窑纸槌瓶、出戟尊,器底刻有“奉华”2字,均为宋代皇城宫殿名,是宫廷玉作工匠后刻。
宋 汝窑纸槌瓶(底)
第二种为物主的姓氏。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收藏有一件器底刻有“蔡”字的汝窑盘,据冯先铭考证,“蔡”字款可能指的是宋徽宗时权臣蔡京或其子驸马都尉蔡鞗。
宋 汝窑盘底款
第三种为天干款,如“甲”“乙”“丙”等字,是清乾隆朝给汝窑瓷器划分等级时由宫廷玉器作所刻。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两件刻“乙”字汝窑盘;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三件刻“甲”字汝窑盘、一件刻“丙”字汝窑盘(此盘口镶有铜边)。
宋 汝窑圆洗及器底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汝窑的仿品较多,早在20多年前河南省宝丰县汝瓷研究所为了重现汝窑的神韵就开始研究并仿制汝瓷,现代文物市场受趋利影响更是极尽所能仿制汝瓷,许多仿品的底部刻有“清凉寺”款,或刻“蔡”“甲”“乙”“丙”及乾隆御题诗等款。
宋 汝窑圆洗(底)
仿品所刻款识与传世品不同,有楷书款也有篆书款,有阴刻也有阳刻;有的款识字体虽规正,但笔划粗重;有的阳刻诗文款的文字全部带釉,这在传世品中是绝对没有出现过的现象。此外仿品的诗文款不仅刻在器物的底部,有的还刻在圆器的里心或琢器的腹部,刻款文字内还涂有酱釉或金彩,这些现象与传世品都是有区别的。
新仿宋汝窑三足炉(底)
所以看汝窑瓷器时一定要更多地结合胎、釉、造型特征去鉴定,比如有的带有乾隆御题诗的仿品釉色很精美,但天蓝釉的釉色过于鲜亮,与宋代汝窑的那种乳浊状不透明又温润如玉的近似天蓝色釉相比差别极大。
原文作者:叶佩兰 李昊冰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8月刊《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款识鉴定古陶瓷(上)》(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收藏信息,欢迎下载【收藏家APP】,关注【收藏家】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