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青花矾红瓷器,如何鉴定明嘉靖青花五彩瓷?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器型上看
嘉靖五彩器型有盘、碗、杯、盒、瓶、罐等。杯有高足杯、方斗杯、圆杯、爵杯。盒有倭角方盒。瓶有葫芦瓶。罐有方盖罐、瓜棱罐、扁罐、圆罐。另有炉、缸、花瓶等。
二、胎釉
嘉靖彩瓷比青花瓷要精细,胎体比前朝略厚重,非常坚致,但细密程度略差。釉面青白色,很光润。修胎不很规整,立器有接痕,圆器塌底,圈足内收。
三、彩绘
一是所用的青花色在装饰中比重下降,仅作为一种颜色而加以使用,改变了明早中期青花五彩中以青花为主体的特点。二是以色彩艳丽斑斓著称于世,釉上彩中红色多,画面浓艳而暴烈。主要颜色有红、黄、绿、紫、孔雀蓝、橘红等。这时的红彩是枣皮红,黄彩是蜜蜡黄,紫是赭紫,绿是大绿、浅绿,青花是回青。嘉靖五彩多用孔雀蓝及橘红色,所谓的橘红色,是在黄彩上涂红彩俗称黄上红,只有嘉靖朝有这种颜色。
四、款识
嘉靖五彩款识以青花六字双行楷书为主,皆书在器物底部,多数款字不带外框,少数外书双框或双圈。此外,有的器物在口沿部位用青花书“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年造”、“大明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款。有的在器物底部用矾红书“外膳房”、“上用”、“大茶房”,也有“万福攸同”、“上品佳器”等吉语款识。
如何分清楚豇豆红釉霁红釉和郎窑红釉?
昨儿个还和朋友说起,我说最近我喜欢姜黄色,刚收了大衣和短靴,朋友直接给我来了句,老土,今年最流行的是铁锈色,诺,就是下面这张模特的颜色。
我一看到模特身上这颜色,想着这不就是霁红么,多好听的名字呀,偏偏给取个铁锈色。
在中国的色谱里,有很多颜色的名字都很美,有的光听名字都能让人想入非非。
豇豆红釉洗,清康熙,高3.9cm,口径8.2cm,足径7.5cm
洗敛口,圈足。里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有绿色苔点。足底施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清代康熙朝晚期景德镇创烧的豇豆红釉属于高温铜红釉,它是各种铜红釉器物中最精妙的一种,其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故名。由于红釉的深浅及绿色斑点分布在不同的部位,所以还有“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脸”等美称。
成品有高下之分,上乘者称“大红袍”;略次者,釉色中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又称“美人醉”或“美人霁”;下品呈色暗褐,称“驴肝”、“马肺”。
清人洪亮吉(1746—1809年,号北江)曾作诗赞誉其釉色“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豇豆红釉瓷器常见有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小件器,主要是以文房用具为主,另见有盘,无大件器,最高不过20cm。豇豆红烧成难度很大,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仅供皇室内廷使用。
豇豆红釉莱菔尊,清康熙,高19.9cm,口径3.2cm,足径3.9cm
尊撇口,细长颈,丰肩,长腹,窄圈足。外壁施豇豆红釉。口部红釉夹杂少许绿苔点。颈下部凸起弦纹3道,凸起处釉层较薄,透出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轻灵秀美,修胎规整,釉质匀净光亮。
莱菔尊又称萝卜尊,系清代瓷器流行器形之一,因其形状类似萝卜,故名。此造型另有天蓝釉、苹果青釉等品种。
豇豆红釉菊瓣瓶,高20.3cm,口径5.2cm,足径4.2cm
瓶撇口,细长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因近底处凸雕一周细长的菊瓣纹,故称菊瓣瓶。通体施豇豆红釉,釉色滋润淡雅,呈现出深浅变化的粉红色,其间夹杂少许绿色苔点。口沿露白色胎骨。底部施白釉,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元代始成功地烧制出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清代康熙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其中以豇豆红的烧制难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万千变化。
此菊瓣瓶釉色明艳匀净,是豇豆红釉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霁红釉笔筒,清康熙,高16.7cm,口径18.5cm,足径16.3cm
笔筒撇口,斜壁,足微外撇,台阶底,浅圈足。通体施霁红釉,口沿处釉薄透出白色胎骨。近足处凸起两道弦纹,微透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件笔筒胎体坚硬细密,浓重的红釉与口、足部白色的胎骨相互衬托,避免了色彩的单一,别有一番情趣。笔筒形体上下均外撇,不同于一般的直筒形笔筒,反映出康熙时器物造型的多样性。
康熙时期的高温铜红釉瓷器主要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霁红釉三种,其中霁红釉系仿明代宣德红釉的品种,但红釉色泽多泛黑红,个别的较为浅淡鲜亮,色调都很均匀。此时的霁红器胎体坚硬细密,有的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有的因釉层较厚而呈垂流状,足边往往因垂流积釉而呈黑褐色。常见器形有僧帽壶、梅瓶、钵、盘、碗、高足碗等。或署官窑款,或无款。除用作祭器以外,也用作文房用具、日用瓷等。
霁红釉梅瓶,清康熙,高24.2cm,口径3.4cm,足径7.8cm
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玉璧形底。通体施霁红釉。玉璧形底心内施白釉,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款外无边栏。造型规整,釉面匀净。标志着明代中期以来失传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在康熙时景德镇御窑厂得到了恢复。
霁红釉胆式瓶,清雍正,高27.8cm,口径3.5cm,足径8cm
瓶直口,细长颈,削肩,鼓腹,圈足。因形似悬胆,故名“胆式瓶”。通体施高温铜红釉,釉面匀净,色泽纯正。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胆式瓶属于陈设用瓷,一般用于插花。这种器形创烧于宋代,当时钧窑、哥窑、耀州窑均有烧造。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有“胆样银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为冷落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诗句。
霁红釉玉壶春瓶,清同治,高29.5cm,口径9.4cm,足径10.8cm
瓶撇口,束颈,垂腹,圈足外撇。外施霁红釉,瓶内及圈足内均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同治年制”双行六字款。
道光以后红釉色泽多似红芸豆色,故有“芸豆红釉”之称。此瓶的釉面有深浅变化,主要呈芸豆红色。
郎窑红釉琵琶尊,清康熙,高36.6cm,口径12.6cm,足径13.6cm
尊撇口,束颈,垂腹,二层台式圈足。通体施郎窑红釉,釉层肥厚细润,釉面布满开片。口部因釉层垂流,釉层变薄透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尊造型挺拔俊秀,胎体厚重,釉面鲜红明亮,具有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特征。
郎窑红釉是由清代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1663—1715年)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所创烧,故名郎窑红。它是在模仿明宣德宝石红釉基础上的一种高温铜红釉,因釉色浓艳,如初凝的牛血,故又称“牛血红”。
它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经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焙烧而成。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标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郎窑红釉瓷器在当时就很名贵,民谚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郎窑红釉凤尾尊,清康熙,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尊口微敞,短颈,肩以下渐收,胫部外撇,圈足。无款。内壁施白釉,外壁通施郎窑红釉,底足内施白釉,微泛黄并开有细小纹片,俗称“米汤底”。
凤尾尊又称观音尊,是清康熙时期流行的瓷器式样。郎窑红釉在高温下流动性大,器物口沿处因釉薄而呈现自然白色,底部釉厚色浓甚至釉凝成堆。由于施郎窑红釉的器物在底足处理上都有刀削外足跟的做法,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红釉釉层不会流至器足或与垫饼粘连,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此尊形体端庄挺拔,釉色鲜红浓艳宛若初凝牛血,并具玻璃光泽,灿烂夺目。
郎窑红釉观音尊,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尊撇口,短颈,圆肩,长敛腹,近足处外撇,圈足。外施红釉,里口和底部施苹果绿釉。
此器风格朴实,造型端庄规整,釉色红艳光亮,是康熙时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作品。
郎窑红梅瓶,清康熙,景德镇制
鲜红釉盘,明正德,高4.9cm,口径20.3cm,足径13.1cm
盘敞口,弧壁,圈足。俗称“窝盘”。内施白釉,施红釉,无纹饰。圈足内施青白釉。无款识。
此盘作工精细,胎薄体轻,底心微下塌,釉质细润,红色鲜艳,是罕见的明正德瓷器中的精品。
自宣德以后,高温铜红釉产品渐少,传世的正德红釉瓷器颇为少见,说明当时高温铜红釉瓷器的生产渐入困境,可能技术已经衰退。
鲜红釉盘,明宣德,高4.2cm,口径20cm,足径12.5cm
清宫旧藏
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施红釉。圈足内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盘造型规整,胎薄体轻,釉色纯正,是宣德红釉瓷的代表作。
鲜红釉碗,明宣德,高8cm,口径18.9cm,足径8cm
清宫旧藏
碗撇口,深腹,圈足。通体施红釉。圈足内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宣德朝是明代红釉器制作最辉煌的时期。宣德时期,红釉制品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而且较之永乐鲜红釉器更胜一筹,出现了宝石红、祭红、积红、霁红、鸡血红、牛血红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种。
宣德红釉呈色浓艳,又往往在器物转折变化的棱角处隐现胎骨而呈现白色筋脉,增添了观者视觉的变化,耐人寻味。这时的红釉器造型更加丰富,除碗、盘、高足杯外,洗、炉、梅瓶、僧帽壶、卤壶、梨式壶等亦多见。辅助装饰除暗花外尚有描金彩者。
此碗的口沿映出白色胎骨,是因为烧制时,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显露出胎色,这种现象俗称“灯草口”。红釉的积釉处显现青灰色,最厚处气泡密集,这是宣德红釉典型的时代特征。其色调深沉,不流釉,不脱釉,被称为“宣红”。宣德后,红釉一度衰落,直到清康熙时才恢复。
鲜红釉盘,明永乐,高4.2cm,口径19.3cm,足径11.7cm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红釉,盘口显白色胎骨,足内施青白釉,无款识。
此盘造型规整,胎薄体轻,红釉色泽鲜艳纯正,是永乐朝官窑红釉瓷作的典范。
明代永乐红釉素有“鲜红”之美称,此时的红釉瓷器继承了洪武朝红釉器制作的工艺成果,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烧成火候恰到好处,釉色鲜红明艳,完全改变了洪武朝红釉瓷红中泛黑的不纯色调。
明成化鲜红釉盘,高5cm,口径20.9cm,足径13.5cm
盘敞口,弧壁,圈足,底微塌。因形似鸟窝,俗称“窝盘”。盘里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高温铜红釉。红釉釉层肥腴,呈色鲜艳,灿若天然红宝石。由于釉层气泡大且密集,釉面泛桔皮纹,使入射光线发生散射,视之柔和悦目。圈足外墙积釉处红里透黑,宛如青虾之背。口沿因高温烧成时釉料熔融、垂流而显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圆润的白边。胎体较厚,外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色泽淡雅,顿挫有力。
明代鲜红釉瓷器以永乐、宣德时产量最大,质量也最好,此后因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生产渐入困境,产量锐减,成功之作很少见。至嘉靖时,虽然宫廷一再催烧鲜红釉瓷器,但由于烧造难成,有关官吏不得不请求以容易烧造的低温矾红釉取而代之。
传世的成化鲜红釉瓷器极其罕见,故极珍贵。前些年景德镇珠山成化官窑遗址出土成吨的瓷片标本,鲜红釉瓷标本仅属个别,而上述鲜红釉盘标本亦属仅见,说明成化鲜红釉瓷只是偶然烧造。这种盘的造型、釉质(釉内气泡、桔皮纹等)均极似宣德鲜红釉盘,如无款识,极易被误认为是宣德器。
鲜红釉葵花式洗,高3.8cm,口径15.9cm,足径13cm
洗通体作十瓣葵花式,敞口,浅身,腹壁近直,平底。通体施鲜红釉,釉面匀净,色鲜艳。口沿与腹壁花瓣出筋处显露洁白的胎色,与器身的红釉相映生辉。底施白釉,无款。
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至明永乐年间完全成熟。宣德红釉与永乐红釉齐名,釉层肥润,呈色鲜红,釉面多有桔皮纹,口沿有整齐的“灯草边”,红白分明。器物以碗、盘、洗多见。宣德以后,红釉趋于衰落,历朝虽仍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见。此洗凭其造型和红釉特征来判断,应为稀有的宣德红釉器珍品。
作为一个瓷器爱好者,空空最近准备开始受霁红的碗盆啦~
有翡翠、和田玉、蜜蜡、南红、小叶紫檀、海黄等鉴假估价的问题,可以关注文玩讲堂,私信我们,我们会尽力回答。青花五彩鉴定特征?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器型上看
嘉靖五彩器型有盘、碗、杯、盒、瓶、罐等。杯有高足杯、方斗杯、圆杯、爵杯。盒有倭角方盒。瓶有葫芦瓶。罐有方盖罐、瓜棱罐、扁罐、圆罐。另有炉、缸、花瓶等。
二、胎釉
嘉靖彩瓷比青花瓷要精细,胎体比前朝略厚重,非常坚致,但细密程度略差。釉面青白色,很光润。修胎不很规整,立器有接痕,圆器塌底,圈足内收。
三、彩绘
一是所用的青花色在装饰中比重下降,仅作为一种颜色而加以使用,改变了明早中期青花五彩中以青花为主体的特点。二是以色彩艳丽斑斓著称于世,釉上彩中红色多,画面浓艳而暴烈。主要颜色有红、黄、绿、紫、孔雀蓝、橘红等。这时的红彩是枣皮红,黄彩是蜜蜡黄,紫是赭紫,绿是大绿、浅绿,青花是回青。嘉靖五彩多用孔雀蓝及橘红色,所谓的橘红色,是在黄彩上涂红彩俗称黄上红,只有嘉靖朝有这种颜色。
四、款识
嘉靖五彩款识以青花六字双行楷书为主,皆书在器物底部,多数款字不带外框,少数外书双框或双圈。此外,有的器物在口沿部位用青花书“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年造”、“大明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款。有的在器物底部用矾红书“外膳房”、“上用”、“大茶房”,也有“万福攸同”、“上品佳器”等吉语款识。
明代嘉靖时期有哪些有名的颜色釉?
嘉靖色釉瓷 白釉:除一些粗糙器外,大部分白釉瓷器堪与永乐甜白釉相媲美,其器型有的与永乐瓷器相似,釉面亦肥厚光润,并泛乳白色。其中嘉靖仿洪武和永乐云龙纹盘、碗釉面光洁,无桔皮纹,亦暗印龙纹。常见的白釉瓷器除盘、碗外,还有梅瓶、太白壶、方罐、杏圆扁壶、双耳炉、墩式碗等。 红釉:釉色多不艳丽,呈浓重的褐红色。所施文具类,造型敦厚,釉亦肥腴,风格古朴。 黄釉:其色调较前朝略深,釉质肥厚,釉面不平,色调都很鲜亮。黄釉下有双线或单线暗刻花纹,花纹刻线翻有毛边。器物以盘、碗、高足杯、碟、罐为多。款有青花和暗刻两种,或带双圈或不带。 蓝釉:色调浓处泛黑,稍浅处泛灰,釉面都很光亮。常见有葫芦瓶、扁瓶、罐、洗、炉、执壶、盘、碗等。 孔雀蓝釉:常在制好的素胚上直接挂釉,或在白釉器上二次挂釉烧制,都为低温釉,在素胚上直接挂釉的,其釉极易开片剥落。孔雀蓝釉瓷器中,多见不同规格的大盘类,小件器较少。 酱釉:此时的酱釉色泽较浅,釉面中光亮及暗者皆有,后者往往是出土或使用所致。 瓜皮绿釉:釉面绿中闪黑,光素器与暗刻花纹器皆有,多数无纹。清康熙时喜仿此品种中署嘉靖官窑款的缠枝莲浅碗,但真品外璧间有凸起的弦纹,胎薄而釉亮。仿品署伪款或不署款,釉面及纹饰均不及真品自然。鉴别时,可根据釉面的明亮程度及纹饰的风格来区分、断代。 茄皮紫釉:此品种有深浅两色:深者呈黑紫色,施于大盘、大碗等大型供器之上;浅者似未熟之茄皮,呈淡紫色,此类釉色多见于比较精细的盘、碗。 嘉靖彩色瓷 五彩:嘉靖时期十分流行,色调纯正,绚烂多彩,并以红浓绿艳取胜。其制作之精者,可与杰出的永、宣青花并称为宝。此时的白釉地上直接绘以五彩的器物,胎体不如以前规整,釉面亦不够细润。其中红彩艳丽,多用黄彩扎红,使红黄色重叠,呈现凝重、柔美的橙红色调;黄彩似用蜜腊;绿彩为大绿、淡绿或浅孔雀绿。色彩对比较为强烈,十分醒目。饰以青花纹的五彩瓷器,因青花色调浓郁,所以更能衬托彩色的明净雅致,如五彩云鹤八吉祥罐、五彩凤穿花花盆,青花色泽浓艳,蓝中泛紫。 斗彩:嘉靖斗彩瓷器制作比较精细,其器型和纹饰等多与成化斗彩相似。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斗彩子午莲纹盘,盘底画折枝牡丹,花心黑彩开光,署嘉靖款识,仿成化斗彩的效果甚是逼真。 三彩:此品种色调浓重而沉闷,不够鲜艳、匀净,显得古旧。胎体上多为粗线条的暗刻花纹装饰。其施彩或色地上绘以红、绿、紫彩,或在色地上绘以黄、绿、紫彩,也有留出白地作局部图案的。常见器物有梅瓶、大罐及绣墩等。 金彩:此时广泛使用金彩,常在矾红地彩器及蓝釉、红釉、瓜皮绿釉、黄釉、白釉、赭釉上使用。虽金彩线条纤细,但装饰画意却显粗率。所见器物有葫芦瓶、罐、执壶、碗等。 矾红彩:红中发黑如干枣之色,釉面刷痕明显。器物多薄胎,盘、碗的底足窄小,有塌底现象。此类发色浅淡者为“抹红”。 白釉绿彩:嘉靖时此品种中的绿彩很纯正,不像以前的绿彩多有闪黄的现象,除刻填绿彩龙纹的装饰外,也有以黑彩勾画纹饰轮廓线的。 白釉黄彩:和孔雀蓝彩、孔雀绿彩一样,也是单独用黄彩来描绘纹饰。黄彩浅淡,饰以龙纹,不用其他色彩勾勒轮廓线。器物有盘、碗,为仿成化和作品。 黄釉绿彩:嘉靖时期此品种较以前多见,但黄彩不及以前匀净,且多杂质。常见有方斗杯、盘、碗、高足杯、圆盒、罐等。刻填的绿彩纹饰,有凤穿花、龙凤、缠枝花或八子等人物。 绿釉黄彩:是相反于黄釉绿彩的品种。两者器型、纹饰大体相同,绿彩深浅不一。
古玩市场真的可以捡漏吗?
人人都能看出来的机会,还是机会吗?
人人都能看懂的古董,能是珍、精、稀的古董吗?社会生活中的机会是人人平等的!能不能看准机会和把握机会,那还真是命运使然!人人都能看出来的机会,那就不是机会!人人都能把握的机会,也就是机会!在收藏界,时常流传着种种捡漏的传奇“神话”和故事。有数字显示,目前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位收藏爱好者,加之各类收藏节目的热播,古玩市场无不显示出“全民收藏”时代到来的火暴场面。那么,眼下的古玩市场真的还有漏可捡吗?如何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收藏到自己心仪的藏品呢?捡漏故事大揭底故事之一:前些年,某大街拓宽改造时挖地基,挖出来的耀州窑完整器及残件数量惊人。一次,一个农民工就挖出了一个耀州窑的梅瓶,15块钱卖给来工地上“捡漏”的人,这件梅瓶后来到了古玩商手里,卖到70多万的高价。类似现在很多店面里摆放的耀州瓷当时挖出来不下百十余件,大都以几百块钱的价钱卖了,现在每件价值都在十几万元以上。故事之二:某工地,一个农民工挖出来不少玉器、瓷器。有个古玩商路过工地,这个农民工从床底下拿出来一个明代青花的大罐,对他说,这东西我没用,你给我买两盒烟就给你,这个人就以两盒烟换回来这个大罐。后来一万块钱卖给一个古玩商,古玩商请专家鉴定得知这是个明初的永乐青花大罐,如果不是有些残缺的话,价值几百万元。故事之三:有师生三人,约好到外地的古玩市场转转。一家店里放着一对唐代鎏金簪子,珍珠铺底,花形是一对鸳鸯,簪子上面的土还是湿的。师生三人就戏称说,这还冒着热气呢。店主要价1200元,后来讨价还价,1000块钱买了回去,经专家鉴定,这对簪子市场价值七八万元人民币。捡漏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一位收藏专家张先生讲了几个捡漏的故事作为开场白。提起捡漏,他说,目前在古玩市场,包括古玩店、拍卖行,只要眼力到位,还是有漏可捡的。现在古玩店层出不穷,但大多开古玩店的对自己的货品都一知半解,并不完全了解艺术品的真假、年代和真正价值,有眼力的藏家还是有漏可捡的。很多人捡不到漏是因为其知识积累和储备不到位,就是把真品摆在他眼前,他不识货也没用。鉴定更是一门综合学科,一个人只有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践磨炼,才有资格谈捡漏。照着书本去捡漏,一定会上当受骗。当然,要想捡漏还要见多识广。真品见得多了,古玩的神韵就熟记于心,那种熟悉的感觉是作假作不出来的。收藏家李先生举例子说,一次,他在某古玩市场发现一件藏品,形状像个笔筒,高约二十厘米,直径七八厘米,上面有两个眼。当时卖家要价200块钱,看的人很多,但却没人买。他准备买的时候,朋友还说买这干什么,四不像。其实是他们不识货,这是个汉代黄釉陶水计时,是用来计时间的工具。这种器型特别少见,他常常去博物馆、古玩市场学习,在汉阳陵博物馆见过这种器型。于是他当时就果断买下,这件藏品现在估计价值1万元以上。再有,捡漏最好找冷门藏品。“我觉得现在收藏还有漏可捡,首先要瞄准别人不太关心的冷门藏品。”藏家雷先生坦言,他前一阵去古玩市场,收藏了四枚印章。这几枚印章一般人都不会关心,但懂印章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些印章刻得很好,材质也好。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鉴赏知识,他就会与这几枚印章失之交臂。有句古话说:360行,古董为王。古玩这个领域,纷繁庞杂,风险很大,有些人属于一知半解,就很容易被别人捡了漏。收藏无捷径可走,知识就是财富,捡漏说白了就是“有知识有眼力的人捡无知识的人的漏”。捡漏小心中了圈套现在的古玩市场几乎没有便宜漏可捡。这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人告诉你有漏可捡,他自己怎么不去捡,这本身就是一个圈套。李先生举例说,有朋友甲喜欢收藏,甲把一件藏品放在某古玩店里,托人跟李四说,某店里有件好藏品。李四想买这个藏品,找甲来鉴定,甲一口咬定这藏品是真的,能值五千块钱。于是李四就买了,买回来后有人说他买的藏品不对,于是,李四跑到店里退货,店主却说,藏品是别人寄放在店里卖的,他只能找藏品的主人来解决。此时李四才知道,藏品是假的,他买的时候找的鉴定家居然也是假。当然,收藏不要听故事。藏家雷先生说,编故事是文物小商贩的惯用伎俩,编故事的人往往看上去憨厚老实,说出来的故事让人心动不已,心急的收藏者正好中了人家早已设好的陷阱。收藏还要有平和的心态。只要自己喜欢,无论真假、什么年代,哪怕是现代工艺品,买回来玩玩,陶冶一些情操也挺好。千万不能抱着捡大漏一夜暴富的心态,这样的人往往会被骗。雷先生说,一次他在古玩市场发现了一幅石宪章的八尺对开的条幅,他一看就是石老的真迹。卖字的人要价400元,他给了600元。回来装裱好,非常大气、漂亮。他还收藏有一对石狮,是在农村无意中捡来的,曾经有老板要用一辆奔驰500和他换,他都婉言谢绝了,他的收藏纯粹是一种研究、欣赏和把玩,并不在乎东西值多少钱。鉴别藏品真假有窍门要想识别藏品真假,一定要和藏品交朋友。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多看。看实物,抓住任何机会看真品。举例来说,路上有黄金和翡翠两块,95%的人肯定会拿走黄金,而5%的人认识翡翠,知道翡翠的价值远远高于黄金,知识就是财富。二、多问。多请教行家、专家,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提升眼力。三、多跑。坐在家里,对照书本收藏,是万万不可取的,远没有勤快地跑到市场、博物馆看实物以提高自己的鉴别水平来得快。藏家李先生说他经常到博物馆去学习,在市场上遇到真品时,他就能一眼认出来,这样才有了捡漏的机会。现在的古玩鉴定,要用否定法而不是以前的认定法。李先生说,他的诀窍就是一票否决法:藏品的几个特征有一点不对,就被否决了。认定法则不够保险,假如鉴别一件藏品要根据其六个方面特征,专家一看,五个方面都对,就有一个特征不对,总会认为应该问题不大,其实往往就上当了。在古玩圈里,有些宝贝不一定想出手才让你看的,真懂才有相互切磋的必要。传统七十二行,古玩为大,原因是所有人在古玩行里才能体现真正的平等。过去乾隆皇帝不怕别的但是会敬畏古玩行家三分。说明真正的古玩行家不会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不管你是谁,佩服的只能是有道性的眼力人。古玩行之所以有诸多的规矩或习惯,也是历代古玩商和藏家们总结经验教训后形成的,流传至今大体上有如下一些情况:1、过去古玩行看货自古不问来路。你就是再怎么问,持有人也绝对不会说实话。不像今天的拍卖行,藏品要看流传有序(说明高仿厉害、眼力退化和行业复杂)2、发现店家拿出来的货有问题,在过去是口朝下轻轻地放下藏品,你要给店家说出子丑寅卯来。懂规矩的店家要请客给钱(学费),不懂规矩的就无所谓,拍屁股走人,但店家是很害怕的。3、货主持有古玩欲卖出时必须先开价。卖家不开价,买家绝不会给价。这是防备货主卖古玩是假,摸行情估价格是真。另外,卖家开价太高,买家有权不还价。如果买卖双方因价格分歧没有成交,卖家另找下家洽商仍未成交返回第一买家时,第一买家一般也不会购买了。4、内行的商家和藏家对容易损坏的瓷器、玉器、玻璃器、珠宝等古玩都不会手递手传看,而是要等对方将物品放置在固定物体上之后才拿取观赏,万一物品损坏责任自明。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拿法,如果发现对方上手方法不合规矩便被视为外行,行家不会拿出其他古玩供其欣赏,也不会进行交流或交易了。5、如果商品被买方损坏,自然包赔,但价格会有商量,货主也会作出适当让步,但不会低于成本价,破损商品归买方所有。6、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时不应有第三者在场,不懂行规的劝其离开,懂行规的会主动回避。因为交易信息被泄露极易造成各种纠纷和误解。7、古玩交易不单纯是价格上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知识和眼力上的较量。无论是买家买假了还是卖家卖漏了,均不能退货或找后账。因为古玩交易凭的就是眼力和实力,外行不懂也不敢买,敢买必须要懂。买家也许买假买贵,卖家也许卖漏卖低,买卖双方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古玩行很忌讳买方退货与卖方找后账。但在行里熟悉圈内利用彼此信任关系而企图卖高价或者不对路之货者,应该退赔,并逐出圈内。8、古玩商之间在购买古玩时存在竞争,在售卖古玩时却不存在竞争。原因是每件古玩商品都有其独特性,购进的渠道和价格也不一样,其可比性就小多了。9、买家只能询问古玩的卖价,不能打听其买入价格,卖方只能报卖价,绝不会泄露自己的进货价格。10、行内的商家和藏家都不会向对方询问古玩的进货价格,因为这些商业信息是对外保密的。11、古玩商之间有时会合伙买货,但一定是在互相熟悉和信任的前提之下合作。买后约定销售价格、利润分配比例,并委托一方负责销售。12、古玩商的强项是能识别真假,准确评估价格,但是辨伪知识和价格信息都不会轻易透露,因为这些是他们生存的重要手段。13、当有买家将看中的商品拿在手中与卖方商谈时,其他对此商品也有兴趣的买家不能在旁发表任何意见,也不能参与竞买,应保持适当距离等待。如交易未成,商品被放回原处后方可上手与卖方商谈。14、古玩商和收藏爱好者绝不与偷盗、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及不遵守行规的人做任何交易。15、在古玩行,谁都有眼力不济的时候,打眼是常有的事。真正打眼过的行家和店家是轻易不会提及的,除非是同道好友。作为店家,行圈里不会轻易“杀人”的,因为这种手段无异于自杀。16、作为真正的古玩店家,不会轻易收徒和传授古玩鉴别的,除非碰见德才兼备有缘分的人。17、在圈子里,得到上品,讲的是缘分和财路,专想“捡漏”的人,往往会载“大跟头”,之后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18、在收藏圈,藏而不真,鬼也。藏而不精,烂也。藏而不究,愚也。一个真正的藏家,上升到最高境界则是:做人、做事、做学问,要体现古玩的终极价值。人人都能看懂的古董,还轮到你捡漏吗?大家都能看明白的古董,收藏的价值又能有多大?就像菜市场上的小白菜,人人都能看懂,也能看出那是天然的生长的,那是大棚的白菜。价格不贵,生活中也不能少。古玩收藏,有文化、没文化的,有修养的和没有教养的人都能收藏!能收藏到珍、精、稀古董的能有几人,收藏多年,能够研究出成就的有几人?古玩收藏有几千万人,有的已经折腾了几十年了,时至今日也没有见几人折腾出学问,折腾出名堂。还整天的在网络论坛和古玩收藏群里真假的争论不休!争着争着,一翻脸就骂人,这种人还配收藏历史文物。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