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在瓷器上写福字怎么写,慈禧西逃期间向曹家大院借款时用金火车头钟抵押?
慈禧在西逃时,发生了许多故事。当时有许多爱国商人慷慨解囊,为慈禧献上了银两。这个当初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把国库里买军舰的钱用来过六十大寿的小脚女人,大概永远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居然会称为“丧家之犬”,靠着抵押东西借款度日吧?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部分妃嫔、大臣、随从仓皇西逃,在山西晋中沿途的很多富户人家都有留宿。其中山西太谷县曹家借给她一笔巨款,据说是30万两白银,慈禧太后给曹家一件“金火车头钟”,算是抵押。那么,“金火车头钟”是什么东西?到底值不值30万两白银?曹家是不是做了赔本买卖?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艰难的“西狩”之路慈禧太后一路西行,美其名曰“西狩”,意思就是太后带着皇帝、妃嫔去西部打猎“游玩”了,但是这一路可玩得并不开心。
《庚子西狩丛谈》记载:“由贯市赶到岔道,都宿在破店中,要求一碗粗米饭,一杯绿豆汤,总不得找处。比较逃荒的老百姓,更为苦恼。”
也难怪,那时大清早已风雨飘摇,气息奄奄,百姓更是民不聊生、艰难度日,三餐无着,大家都在逃荒,即便是尊贵的“老佛爷”也找不到一点吃食。
当时,慈禧太后来到河北西北部的怀来县时,怀来县县令吴永慌忙接驾,费了好大力气才找到鸡蛋、小米粥、玉米面窝窝头之类的食物,慈禧太后总算是吃上了一顿饱饭。后来,慈禧太后一行人又辗转来到了山西太谷县曹家,又有了后续的故事。
太谷县曹家慈禧西逃时捐款的富商有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还有就是陕西女首富周莹(没错就是《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孙俪扮演的周莹),乔致庸和周莹都捐了十万两白银(有人说乔致庸捐款30万两白银,有待考证)。周莹因此成了老佛爷的干女儿,还被老佛爷亲笔赐予“护国夫人”的称号。
而山西太谷县曹家也给了慈禧太后30万两白银,曹家出手阔绰,这让慈禧非常感动,于是她非常“体谅”曹家,告诉曹家这笔钱算是自己和曹家借的,等回宫后再还给曹家。但是堂堂“西太后”借钱当然不能打欠条,所以为了面子上好看,她就把“金火车头钟”留在了曹家,对外宣称是为了表彰曹家的忠心。
乔致庸和周莹我们通过影视剧都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曹家虽然也属于晋商中的佼佼者,但是却不为人熟知。
我们来看看曹家的发迹史:
曹家人很早就开始做生意。这要从他们的老祖宗曹邦彦说起,那时是明洪武时期,曹邦彦推着独轮车在村里卖砂锅,虽然勉强只能糊口,但是却为曹家打下了从商的基础。二百年后,曹氏十四代子孙曹三喜开始把家族生意发扬光大,他把精力放在酿酒业,凭借着高超的经营手法,他把家业渐渐发展起来。
家族兴盛时曹家修建了“福、禄、寿、喜”四座有特色的大院,堂号取名为“三多堂”,三多的意思是“多福、多寿、多男子”。
曹氏子孙不满足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力争把企业做到最好。到道光、咸丰年间,曹家的商业达到了顶峰,那时候曹家的铺面遍布全国,资产高达1200万两白银,并拥有三万七千多员工。
格力集团在2016年时的企业员工差不多有三万八千多人,那时已经属于我国非常有规模的企业了。在清朝末年人口数量差不多是四亿,远远低于我们现在的人口数量。按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估算一下,足以推断当初曹家的企业规模之大。“曹氏集团”成了全国响当当的企业。在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凡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都有曹家的商号”。
由此可见,曹家在清朝末年,算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企业了,几十万白银对于曹家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
“金火车头钟”在现在的山西太谷县,有一个三多堂博物馆,是一处非常出名的晋商文化旅游景点。它占地面积10638平方米,建筑面积6348平方米,保存着明、清、民国三代的建筑群,陈列着无数珍品。
在抗日神剧《亮剑》中,晋绥军楚云飞的358团团部,就是设在这个“三多堂”里。在这个博物馆里面有个镇馆之宝,就是金火车头钟,正是慈禧太后送给曹家的抵押物。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一睹真容。
这个钟算是贡品,它由法兰西制造,当初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西洋”的小玩意儿,于是法兰西使臣就投其所好,将金火车头钟送给了乾隆。这个钟由黄金、白金、乌金、水晶组成制成,光是这些装饰品就价值不菲,它重达42.25公斤。车身上有一个较大的时钟,每到一个时点,车头顶上的白金铃铛便会自鸣报时。
最奇特的是这个金火车头钟是可以沿着轨道行走的。火车头下边还安装着两条乌金制作的1.5米长的轨道,有一把上发条的金钥匙,拧紧发条后,整个火车头在轨道上可以开动起来,来回不停。同时带动时针、分针。旁边有个铃铛,铃铛前面有个气缸,倒上水后,可以从烟囱里冒出蒸汽,像一辆真的火车在那儿运转冒烟。
这个金火车头钟色彩艳丽,构造精巧,确实是个新奇玩意,当初乾隆皇帝对它也是“爱不释手”,后来就一直在宫廷中代代流传下来。慈禧西逃时,那么惊慌失措,还想着带上这个宝贝,可见它的稀罕之处。
慈禧太后用“金火车头钟”做抵押换算曹家几十万白银,是赔了还是赚了?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疑问,曹家一定是赚了。
首先:“金火车头钟”本身价值不菲,从上文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它本身制作精巧,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所选用的材料金、白金、乌金等都是贵重金属,它重达84.5斤,鸦片战争前,一斤黄金已经能换三十斤白银,所以它大概价值两千多两白银。但是,它不是普通物件,是宫廷贡品,再加上它的技术含量,那么价值不可估量。
其次:从收藏的角度来说,“金火车头钟”当时也是价值连城。乾隆皇帝在位时间是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而慈禧西逃是在1900年,所以抵押给曹家时这件宝贝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而且还保存完好,算是一件古董。据说,如今法国一直想把“金火车头钟”要回去,出价上亿,但是曹家人没有答应。
第三,它给曹家带来了荣耀。曹家在商业上已经非常成功,但是需要的是政治上的荣誉,正如慈禧收周莹为“干女儿”,赐给她“护国夫人”的名号一样,“金火车头钟”就像一枚政治勋章,为曹家带来了政治上的便利,这对于曹家日后的商业发展,大有益处。
第四,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金火车头钟”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实物价值,它见证了一段历史,现在它陈列在“三多堂”里,供人观赏,留给后人许多思考,它成了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无数人慕名而来,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不容小觑。
结束语“金火车头钟”的确是个稀罕之物,要不是慈禧在西逃时实在困顿不堪,而“金火车头钟”又不能当饭吃,我想慈禧是舍不得把此物抵押给曹家的,之所以说是抵押,而不是赏赐,大概是期望以后还可以赎回去,但是不知道后来是不是碍于面子又没有这么做。总之,曹家用几十万白银换了个“金火车头钟”,绝对是没有亏本,希望这样一个宝贝能在“三多堂”好好保存下去。
最有意思的习俗是什么?
我老家是四川营山的。
目前,我们这里传下来的传统风俗很少了,基本上融入到了现代的城市生活中了,就是、广大的农村,农民也过上了现代人的生活,到处都是修的楼房。一些习俗已经在民间消失。
但传统节日的很多习俗还是保留了一些,比如,年轻人的婚姻大事,民间还是有一些专门的职业媒人,专为青年男女和单身的牵线搭桥。再比如,缝年过节的习俗也还保留了一些,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扫墓,故去的亲人的出生日或亡故日,后辈带上纸钱去坟头烧一些纸钱,叩几个头,表达对亡灵的怀念和祭祀,在民间都还存在。
一些普遍大众的传统节日习俗在民间也依然存在。如正月有传统的盛大节日春节,春节的习俗的内容就比较多了。然后有"闹元宵"的元宵节。二月有"耕牛节",还有"二月二,龙抬头",表示春天的到来,这一天人们有理发的习俗,表达一年的美好从头开始。三月是真正的春天了,草长莺飞,百花盛开,过去叫花月,各地有举办"桃花节" "梨花节""油菜花节"等花儿节的习俗。四月,民间最重要的节日便是"清明节"了,外地的人都会赶回老家扫墓祭徂,表达对先祖的怀念,传承良好的家风。端午节祭虫子,喝雄黄酒,吃粽子,熏蚊子等。民间有俗语"有礼送端午,六月不为迟"之说,就表达了五月这个节日的重要性。还有"六月六,晒衣服"这些习俗和讲究,七月有"月半节",即鬼节,这是一个专门为"鬼"而存在的节日,这个节从每年农历7月12开始到14日结束,从"接亡灵"到"送鬼神"都很有讲究的,有的还要纸钱"封包",然后请老先生"写包",这样"亡灵"才能收到后人的"银两",否则会被"野鬼"抢了去。14日的晚上便是"送鬼"的时间,主人家要"铺花盘",即用"五色米"和"五色线",还有写好"封包"的纸钱(有点像挂号信的意思),水饭,酒水等一并送出屋外很运的地方烧掉,让"鬼神"远走他乡,不骚扰家人和生命。八月的节日当然是"中秋节了",中秋赏月亮,吃月饼,打糍粑,喝桂花酒,吃新鲜的水果梨子等习俗依然在我的老家盛行。九月登高望重阳,重阳节又称老年节,秋高气爽,经过燥热的夏天后,天气开始转凉,适宜外出游玩。
但我觉得在我们的老家,最有意思的节日习俗还是被称为中元节的"鬼节",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一种民间民俗文化,它代表着生命这个永恒命题的客观存在和延续,生命去了,而我们的思想和灵魂依存,生命的灵魂到底去了哪儿?深度研究一下这个民间传承习俗,或许能够找到答案。你认为呢?
青花瓷是哪个朝代最流行?
青花瓷从明代朝代兴起。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仍旧使用回青料,因而颜色浓郁。回青是一种进口燃料,回青料纯然一色,蓝中透紫,与早期使用的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十分不同。以景德镇窑厂为多用,多与石子青配制,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则青花便呈色浓艳红紫。嘉靖福字盘,便呈现出这种颜色特点。
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
济南为什么从古代开始就特别容易出名人?
只能说齐鲁文化本身流传广泛,济南由自古是山东的省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顺便提一下济南名人:
1、辛弃疾和李清照
济南最有名的历史名人应该是辛弃疾和李清照这两位词人,这两位词人都是济南人,所以倍受济南人喜爱。大明湖里有辛弃疾祠和藕神祠,藕神祠里供奉的就是李清照,老百姓以为李清照死后晋升成了藕神守护着济南的百姓,就给她修了藕神祠。
2、铁铉,大明湖里还有铁公祠,就是纪念《明朝那些事里》被浓墨重彩写了一笔“忠义”赞歌的铁铉,他历官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在靖难之变时不肯投降造反夺位的燕王朱棣,并召集溃败的士兵坚守济南,击退燕王朱棣,在朱棣夺位后被施以磔刑,时年37岁。 老百姓尊敬其忠义不屈,建立铁公祠来纪念他。
3、五龙潭最有名的故事就 与隋末唐初的山东英雄秦琼的传说有关,传说秦琼的宅第在一次豪雨之后下陷,就是今天的五龙潭。下面是现在的秦琼故居。
4、与秦琼一样有名的程咬金,也是济南人。
5、老舍先生,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给济南的宣传做了很大的贡献,在大明湖从秋柳桥向南走,在邻近水西桥的路东有一老宅院(原为学院街12号院)被辟建为老舍纪念馆。这座老舍纪念馆的匾额由老舍儿子舒乙亲自书写,黑色大理石底座上的老舍头像雕塑,也是由舒乙亲自审定。迎门的影壁墙上,还有老舍夫人胡絜青题写的福字。整个展馆面积约136平方米,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老舍先生在济南的生活与文学成就。由于此前老舍故居一直未对外开放,这座纪念馆一度抢了老舍故居的风头,不少外地游人误以为这里是老舍故居。
6、闵子骞,济南有一条闵子骞路,就是以孝子“闵子骞”命名,闵子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先贤人物。 他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那个穿后母缝制的芦花棉袄,冻得瑟瑟发抖还组织父亲休妻的故事。
7、终军,老家在济南仲宫,“主动请缨”的典故即来自于终军。
8、大舜,济南有个舜井街,还有历山路,传说都是大舜耕种的地方。
9、齐贤大夫 鲍叔牙
10、神医 扁鹊
11、学术大师 邹衍
12、经学博士 伏生
13、汉初高士 娄敬
14、新朝皇帝 王莽,这是历史上
济南籍的唯一一个皇帝,不过他的祖母,王政君作为5朝皇太后也是非常有名,国玺金镶玉就是被这个女汉子摔出来的。
15、国相 曹操
16、前秦佛教高僧 朗公
17、北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
18、北魏史学家 魏收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红色?
从迎风飘扬的国旗到运动员参加大赛穿着的颁奖服再到四处悬挂的条幅、招牌,红黄配俨然成了中国的代表色。
你一定在生活中看到过类似的条幅和招牌,中国人有多喜欢红黄配,看过这些图片就能感受到。
中国人的这种色彩偏好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我们爱上的,不是生机绿、奢华紫或者博爱蓝,而是有些扎眼的红色和黄色?
接下来你将看到:
● 做有道德的、脱离低级趣味的颜色
● 大红易得,明黄难求
● 感谢国旗,也感谢行业路径依赖
做有道德的、脱离低级趣味的颜色崇红拜黄并不新鲜。
世界上80%以上的早期文明都崇拜红色。
山顶洞人佩戴红色饰品、河姆渡人使用朱砂、雨林里的原始部落有红色纹身、就连很可能和现代人没什么关系的尼安德特人,都懂得用赤铁矿粉末装饰尸体。
● 原始人的赤铁矿壁画
“红色崇拜”有两个起源:一个是对太阳与火焰的崇拜、一个是对血液的崇拜。
而与水稻、小麦、玉米、土地相联系的“黄色崇拜”,主要集中于农耕文明里。
在中国,红色与黄色地位不俗,首先是因为“五德始终说”和“三统说”。
五色五方配五德的观念先秦就有,不过它的最终版本,是由西汉董仲舒确立的。
董仲舒拥有典型的汉儒思维,认为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时春、夏、季夏、秋、冬。
因此每一个顺应天命的朝代,都有自己的幸运色。
● “中华五行图”
董仲舒还用黑、白、赤三种色彩象征夏商周的统治,从很可能从没存在过的太昊袍牺氏开始推演,把一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都包括在“三统说”里。
“三统说”是红色能成为华夏民族代表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被儒生追念了两千多年的西周,就是火德,尚赤。
五德三统的原理听上去简单,操作起来却十分令人迷惑。
比如,刘邦自命“赤帝”,汉开国之初以赤色做帝王色。
但到了文帝十三年,公孙臣上书,指出秦为水德、土能克水,所以汉为土德,应该崇尚黄色。
而张苍又依据谶纬,反驳说汉为水德,应崇尚黑色。
大臣们一争就是好多年,这期间皇帝们只好按照有礼有仁的西周传统,暂且从火德,穿红色。
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倪宽等人新制历法,才确立了汉代“土德尚黄”的制度。
不过实际操作层面,汉代的公卿帝王们,最喜爱的仍然是大红。
所以王莽新政时,才会让仆役穿赤色衣服,以示对西汉的诅咒。
● 暴露年龄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全剧都是红红红红红
西汉在颜色问题上纠缠不清,后来的朝代也都没好到哪去。
总体来说,除了喜爱白色的元代比较特殊,历朝历代要么认为自己继承西周正统,崇尚红色;要么认为帝王居九州中央,崇尚黄色。
从隋唐以后,红色和黄色逐渐成为帝王专属颜色,禁止民间随意使用。
可如果民间禁用红黄,那么唐传奇《霍小玉传》中绑李益见霍小玉的黄衫客、《红楼梦》里弄脏石榴裙的香菱,为什么没被砍头?
这就涉及到颜色禁忌的界限问题。
到底什么样的红色和黄色,才有资格成为皇室垄断色?
民间能安全享用的红黄色,又是怎样的?
大红易得,明黄难求哪些颜色高贵哪些下贱,其实要看成本。
比如紫色,在古罗马被称为“帝王紫”。
在中国明代以前也一直是高官朝服色,就是因为紫色染料昂贵难得,对工艺的要求也比随便染个蓝色黑色高得多,所以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正相关。
● 你嘲的“基佬紫”是“帝王紫”
红色在社会上下广泛流行,甚至自古以来的起义军都能做到人手一块红头巾,一大原因就是红色的门槛很低。
最简便易得的红色染料,是敌人的血液。
赤铁矿和赭石也是廉价的红色染料,不过它们都属于矿物染料,画个壁画涂个尸体还行,如果用来染衣服,成品一不亲肤,二不能水洗。
大约在春秋战国,植物染料开始在纺织届展露头角。
最早出现的植物染料茜草,就是染红色的。
红色系植物染料还有红花和苏木,它们成本都不高,显色度也很好。
严格来说,宋以前天子穿的红色是茜草反复浸染出来的“绛色”,造价相对较高。
后来帝王间还流行过朱红、正红色,其余的茜红色、粉红色、石榴红色,民间穿一穿,不至于被官府抓起来吊着打。
● 绛色
黄色系染料也多,常用的矿物系有石黄,植物系有栀子、槐花、柘木、大黄、黄栌、姜黄。
其中,栀子方便好用,因此也是相当长时间里应用范围最广的黄色染料。
柘木是黄色染料里最不寻常的一种,它染出的织物在日光下是泛红光的明黄,在烛光下是泛黄光的赤色。
这种迷人的变色功能,使柘木成为最高贵的服色染料。
从唐代到明代,柘黄一直是天子专用色。
虽然有不少皇帝都禁止过民间穿明黄杏黄这些和柘黄相似的颜色,但是“穿黄就被砍头”这件事,在历史上也不绝对。
● 柘黄
虽然红色因为能联想到血液,有时和血光之灾搅在一起。
黄色在十九世纪末,又被美国连环画《黄色少年》和中式房中术坏了名声。
但不管怎么说,有特供背景的,都是好东西。
所以被皇室拔高再拔高了两千年的红黄二色,在普通中国人心里,形象是非常正面的。
感谢国旗,也感谢行业路径依赖可为什么大清亡了一百多年,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红黄两色,使用频率还是那么高?
最直接的原因其实是国旗。
国民热爱国旗配色,这当然非常正常,毕竟英法美俄也经常变成红白蓝的海洋。
但是相比后来的江河一片红,十九世纪更常见的中国代表色是黄色。
在清政府方面,使用黄色自然是因为“皇家荣誉”。
而在西方人眼里,“黄色”直接和蒙古人种挂钩。
黄色因为这段屈辱的历史,丧失了继续做国家主色调的资格。
相比红色,它只能做个配色。
● 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时,还用黄色代表中国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红色所承载的“革命记忆”当然为人民所珍视。
从中世纪开始,共产主义的故乡欧洲就有围城亮出红旗表示不投降的传统,代表着“流血”、“热情”、“英勇”的血红色不光受到庄园主和贵族的喜爱,也成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信仰的颜色。
● 巴黎公社
1889年,爱尔兰人吉姆·康奈尔在歌曲《红旗》中这样写道:“人民的旗帜是最深的红色,它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他们的肢体变得僵硬冰冷,染红旗帜的血却满腔热情”。
1949年,政协征集国旗图案之初,就提出了“希望国旗以红色为主”的要求,对黄色却没有明显偏好。
当时从三千幅投稿里入选的38幅草案,也确实都是大红底色。
但是有将近一半草案,配色是红白、红蓝、红绿。
● 入围国旗草案
最终,在五星红旗图案确定下来之后,我们民族在喜爱红黄配色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除了“红色崇拜”、“黄色崇拜”、“帝王之德”、“烈士鲜血”、“黄皮肤的中国人”这些浪漫的,极具民族特色的理由之外,把我们压垮进红黄配色海洋里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单纯到令人失望,那就是“行业路径依赖”。
仅以横幅制作这件小事,就能说明“行业路径依赖”。
除了丧葬讨薪之类不喜庆的场合,大事红黄配,小事红白配的色彩观念深入人心。
于是红色横幅销量高、库存大、价格低,买方卖方都美滋滋,打算齐心协力挂出更多的红色横幅。
这时有人突然说,我想要一条彩虹色横幅,不仅价格要翻倍,说不定厂家还得费功夫重新做个底色图,对人对己都挺麻烦。
于是大家想了想,要什么彩虹横幅,还是红黄配色最适合中国人。
● 横幅布
虽然红色黄色很重要,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相当长时间里,对国旗的颜色却只有描述性标准。
为了让红黄配得更规范、更得体,1991年,我国执行了第一版《国旗颜色标准样品》,2004年又出台了《GB12983-2004 国旗颜色标准样品》,对化纤、丝绸、棉布三种质地上的国旗染色标准作出了清晰的行业要求。
● 《GB 12983-2004 国旗颜色标准样品》
参考资料:
1.孙秀如、林志定、荆其诚、林仲贤:《中国国旗颜色的优选色度及宽容度》,《心理学报》,1991年第3期。
2.陈瑾渊:《红色崇拜与红色禁忌——中国古代信仰体系中的红色》,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唐金萍:《中国古代服饰中的黄色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4.金鉴梅:《中国传统印染技术特征与应用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5.任山:《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黄为尊思想的形成原因》,《艺术科技》,2017年第3期。
关注是最好的支持,拉到顶部关注视知TV视知TV(微信公众号ID:shizhimedia),知识解释类短视频“一哥”,致力于打破信息高墙,将深奥、枯燥、晦涩的知识用专业、精准、有趣的形式“翻译”出来,形式不限于视频、漫画和图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车、财经、健康、电影、男装、宠物和二次元八大垂直领域。我们的口号是,为你解释世界。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