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老瓷器,青花瓷百年霸主地位?

景德镇自元代中、后期烧制了青花瓷器后,确定了瓷都的霸主地位,从而结束了中国陶瓷业一直以来只能烧制单色釉陶瓷的历史,开创了彩瓷的新时代,也让中国陶瓷制作从北方慢慢向南方偏移,继而一枝独秀的局面,明、清时期更是成为了皇家御用的官窑瓷器。

北方老瓷器

清朝瓷器景德镇制底款样品?

底款是景德镇制的瓷器也有可能是明代或者是清代的。景德镇制篆书底款瓷器是从1930年开始的,写的是“江西景德镇造”“江西景德镇制”“景德镇XX厂制”!至于“中国景德镇造”可能1970~2009年之间,一般1970~1980前后多为粉彩,1980~2000为印花。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在昌南(景德镇)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吸收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大量出口欧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北方古丝绸之路衰退原因?

北方丝绸之路的衰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的!

分析如下

1.战乱也就是政治环境。丝绸之路的兴起由大汉朝开始但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之后西域 中亚 西亚欧洲始终有战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丝绸之路。

2.西域的衰退。在丝绸之路的兴起过程中西域国家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环境的变化以及战乱等等的发生西域很多国家慢慢的消失导致丝绸之路不通!

3.经济交通原因。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成长以及人类技术的发展,火车。轮船,飞机这些都取代了古代丝绸之路相比较而言现代交通更加快捷 便利 。

瓷器开光人物画片始于什么时期?

瓷器是中国的另一个代名词,自古就让世界各国富豪追捧。古代瓷器可以说是我们祖先最夺目的发明。它诠释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辉煌。

在瓷器中有个名词叫“开光”,收藏瓷器的人可能都知道,但大部分人容易和佛教仪式中的“开光”相混淆。下面就给大家大概解释一下“开光”的两种含义。佛教仪式的“开光”,是指得道高僧对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有灵气的可以护佑众生的器物进行加持的过程叫做“开光”如:玉器雕刻的菩萨、寺庙中供奉的佛像、可起到护身符作用的佩戴物品、念经时候用的念珠等等,都可以让高僧进行加持开光。而瓷器中的“开光”,是指在瓷器绘画或者刻绘的时候在瓷器表面先画出一个框,然后在这个框内,进行刻绘人物、花鸟、山水等的艺术创作。这种表现形式叫做“开光”。

那到底瓷器“开光”开始于什么时候呢?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特别是磁州窑中很多枕头就是这种开光人物或者开光画草。这时候的这种刻绘表现形式,已经发展的很成熟很普遍。但笔者认为五代时期这么成熟,那在唐代可能就已经有了“开光”的技法。虽然还没有发现,但不能说没有。因瓷器发展的过程,他不可能凭空而出的。所以我们只能暂定到五代,考古必须严谨的态度。不能对没有发现的事物太武断。

宋之前有瓷器吗?

【文藏来答】唐代的制瓷技术就已经很成熟了~唐代最著名的可以说是长沙窑,即《全唐诗》《石渚》诗中的“石渚窑”。长沙窑自1956年考古发现,至今已有60年,期间考古新发现不断,尤其是窑炉遗迹、生产作坊遗迹以及大量窑具、瓷器标本的出土,全面揭示了长沙窑唐代中期发展、晚唐鼎盛、五代衰落的过程。

唐代长沙窑素地彩花卉纹碟

高4、口径15、底径5.8厘米,长沙窑遗址灰坪出土,长沙市博物馆藏。盘心作八边形露胎,其上用褐彩绘一双层花瓣纹。釉上彩是在底釉上再施一种、两种或多种其他色彩的釉,从而形成褐、绿、蓝、红等点状、条状、斑状或飘带状的图案。

唐代长沙窑釉上褐彩纹壶

高18.9、口径8.4、底径9.2厘米,1999年出土于长沙窑蓝岸嘴遗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器表除底部外,均施青釉,釉面光亮。流所在一侧施褐彩,自口沿至腹底呈多条流釉状,具有写意画装饰特色。

釉下彩也是在化妆土上施彩,但在彩饰后还要罩一层透明青釉,早期多为单色褐彩,后逐渐发展为多彩,有褐、绿、蓝、红等多色。

唐代长沙窑釉下褐绿彩莲花纹碗 

高5.1、口径15、足径5.7厘米,2007年印度尼西亚征集,湖南省博物馆藏。碗口沿四周对称饰以褐彩斑块,碗心绘莲花纹。釉上与釉下相结合,即以釉下褐绿彩绘花草、蝶鸟,而大地、山石等则以釉下褐彩勾轮廓,再于釉上填涂蓝釉,色调明快,宛若天成。

喜欢我的文章吗?欢迎来【文藏APP】!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哦!

唐代长沙窑釉下与釉上彩花鸟纹壶

高22、残口径9.2、底径11厘米,1999年出土于长沙窑蓝岸嘴遗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器表除底部外,施一层青釉。流之下的器腹部装饰釉下彩绘,用褐、绿彩描绘花鸟纹。腹底在釉下褐彩轮廓内,填以釉上绿彩(釉),表示山峦大地。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鹿纹壶

高20.5、底径10.7厘米,长沙窑蓝岸嘴遗址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流下绘一只奔跑的小鹿,鹿双后足奋力腾起,动态十足。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鹭纹壶

高21、口径9.1、底径10.7厘米,1999年长沙窑遗址出土,长沙市博物馆藏。流下方以褐绿彩绘鹭纹,鹭张开双翅,回头侧望身旁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栩栩如生。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凤纹壶

高15、底径9厘米,1983年长沙窑蓝岸嘴遗址出土,长沙市博物馆藏。流下以褐、红、绿彩绘一只凤鸟站立于草丛之中。凤鸟头冠、羽翅、丽尾及部分草叶纹都以红彩表现。

再如植物纹,有的是一看便知的荷花、竹笋、菠萝与树木等,有的则还不能识别,统称为花草,它们既是自然生态的反映,也是古人审美趣味、文化观念与精神追求的体现,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荷花纹壶

高19.7、口径9.9、底径11.8厘米,1983年长沙窑蓝岸嘴遗址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流下绘褐绿彩莲花纹,两侧宽阔的荷叶轻摆,其间一枝莲花绽放,色泽淡雅,格调清新。

此外,山水景物纹与人物纹也颇具特色,见有云纹、山水纹、茅庐纹、塔纹、竹林七贤人物纹、渔翁垂钓人物纹及侍女人物纹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民间绘画的特点与成就。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山水纹罐

高20.8、口径12、底径12.7厘米,1983年长沙窑遗址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腹部用褐绿彩绘两组山水图,山峦叠起,树木高耸,鸟飞其间。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塔纹罐

高24.8、口径3.4、底径11.3厘米,长沙窑遗址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正面以绿彩绘七级佛塔,两边有树高耸入云。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君生我未生”诗文壶

高17.6、口径8.9、底径9.6厘米,1978年长沙窑遗址出土,长沙市博物馆藏。流下方则以褐彩书写有诗歌一首,诗文内容为“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住在绿池边”诗文碗

高4、口径13.5、底径5.3厘米,1999年出土于长沙窑蓝岸嘴遗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碗内釉下用褐彩题写五言诗一首。诗文为“住在绿池边,朝朝学采莲。水深偏责就,莲尽更移舡”。描写了当时人们采莲的场景。

长沙窑承袭本土岳州窑的烧造工艺与制作技术,造型和装饰融汇南北方各大名窑之精华,同时借鉴金银器、玻璃器、织绣、绘画、书法等其他艺术元素,产品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颇具浓郁的民间气息、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神秘的异国情调。

原文作者:杨俊艳文章来源:《收藏家》2016年10月刊《唐代彩瓷名窑 长沙窑瓷器艺术》《收藏家》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