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壶酒壶是什么年代的瓷器,怎样区别锡壶和铅壶?
1、颜色不同:锡是银白色的软金属,铅是蓝白色重金属。2、密度不同:铅的密度11.3437克/立方厘米,锡的密度是7.28克/立方厘米,铅的密度比锡大。3、熔点不同:铅的是熔点327.502℃,锡的熔点是231.89℃,铅的熔点比锡高。4、沸点不同:铅的沸点是1740℃,锡的沸点是2260℃,锡的沸点比铅高。
有谁认识这个酒瓶哪个年代的?
从楼主发的照片来看,此件东西经本人认为属于清中期锡壶,在清中期,我国福建,广东、湖南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西北地区用锡壶来盛装饮液,锡壶的除造型经典受到人们的追捧,更重要的还是锡的炼制及最终达到的白近银而不失硬度,光滑抗腐少有落地斑为尚品。
人们常使用锡制品,如锡制汤壶、酒壶、烧水壶等。因而,打锡壶的行当也就一度盛行。打锡壶的工序比较繁琐,包括熔锡、制模、裁剪、焊接、磨光。
打锡壶需要安装起风箱、炉子,燃起木炭,炉上放坩锅,把旧锡器放入锅中熔化。锡壶属于民俗用品,建议自己收藏,目前价值不太贵。
古代人喝白酒为什么要烫烫再喝?
古代人的确喜欢把酒烫一下再喝,但这种酒并不是白酒,而是米酒或者黄酒。
比如三国演义里著名的“温酒斩华雄”的典故。
当时关羽正要出阵去和华雄交锋,曹操命人给关羽斟了一杯热酒,结果关羽却说:酒且斟下,我去去就来。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关羽秒杀了华雄,回来喝那杯酒的时候,酒还是温的。
罗贯中用这个虚构的典故来表现关羽很厉害(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华雄是孙坚所杀),不过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件事,那就是汉朝人喝酒是喜欢温一下再喝的。
三国演义的另一个典故也提到了煮酒,那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
我们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
(曹操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
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上图为老版三国里,青梅煮酒的镜头)
可见汉朝时候喝煮酒是一种习俗。
但是这些煮酒都是酿造酒,具体来讲一般是米酒。
而白酒是蒸馏酒,一般认为是元代蒙古人把蒸馏酒技术传到我国之后才出现的。
所以很多人看到古人喜欢喝煮酒,就误以为古人喜欢喝煮白酒,这是不准确的。
从口感上讲,作为蒸馏酒的白酒是不适合加热饮用的,而很多酿造酒加热之后口感却会变得更好。
除了之前提到的米酒之外,还有两款经典的煮酒/烫酒。
一是黄酒。
鲁迅的《孔乙己》里面,孔乙己说过“温一碗酒,来一碟茴香豆”。
我上中学的时候学到这一段还觉得很奇怪,心想,我从来没见过哪个人喝白酒还要温一下的。
后来我才明白,鲁迅是浙江绍兴人,他的很多小说和文章,也都是以绍兴为背景的,而绍兴人喜欢喝黄酒,所以孔乙己喝的也是黄酒。
黄酒,确实是温一下比较好喝的。下图是我当年自己在家喝太雕酒(黄酒的一种),把酒煮了一下再喝,味道确实更柔和了。
江浙人甚至还专门设计出来了温酒的器具,下图是我买的一套简易版的烫酒器。
除了浙江人喜欢把黄酒拿来烫一下再喝之外,四川人在冬天的时候,还有一种特色的喝啤酒方式叫“醪糟煮啤酒”。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把啤酒加入少量的醪糟然后煮着喝,有的店家还会加入一些红枣、柠檬片来调味。
这是我某年在成都一家烧烤店喝的煮啤酒。
啤酒混合醪糟煮一下之后,口感变得温暖而柔和,还略带一点甜味,在寒冷的冬天,这种温温的啤酒,比起冰冷的常温啤酒更加适合饮用。
所以总的来说,煮酒是一种适合酿造酒的饮用方式,但并不适合白酒。
(PS,古代的煮酒,浙江人喝的黄酒,以及啤酒和醪糟,全都是酿造酒)
先走的那个?
外婆花10万给外公办了葬礼,但在外公的葬礼上,外婆一滴眼泪都没有掉,多年后,外婆主动提起这件事,我才终于明白外婆当时的表现真的太正常了,换我连10万都不愿意花。
外公和外婆是人介绍的,当时几乎没有人离婚,要是谁离婚了,估计就要被人看不起了,外婆多年以后说,要是当时能离婚,她早就和外公离婚了,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外婆恨了一辈子?
外公用借的东西娶了外婆,结婚后就踢断了外婆的肋骨。那个时代结婚流行要有十件新衣服,一辆自行车,当时我外公和我姥姥就把东西送到了我外婆家,我外婆见了东西就答应了,很快两个人就结婚了。
但是结婚的第二天,我姥姥就给我外婆要东西,我外婆懵了,“这不是给我的东西,怎么还要回去呢?”我姥姥这才说出了实情:“家里实在没有这些东西,所以这十件衣服是借别人的,说好今天还给别人呢。”
我外婆心里不是滋味,但是刚嫁过来,也不太好发脾气,沉着脸把昨天外公拿的十件衣服取了出来,递给了我姥姥。
等我外公回来,我外婆跟我外公说,我外公一副早就知道的神情,“本来就是借的,要是早跟你说了,咱俩还能结婚吗?”我外婆没再说什么,反正说什么也没有用。
我外婆家经济条件不好,家里孩子也多,我外婆结婚的时候她的妈妈已经去世了,当时我外公家里条件好,虽然说我外婆嫁过来也跟着享了点福,但是我外公和我姥姥一直都看不起我外婆。
有一天我外婆和姥姥吵架了,我姥姥看我妈妈的时候,只顾着打麻将,把孩子抱在怀里,差点把我妈妈捂死,我外婆回来看到就生气了,就只是把孩子抱走了。
然后我姥姥就看我外婆脸色不好看,等到我外公刚进门,就赶紧去告状,说我外婆给她脸色看,结果我外公进了房间,看见我外婆走了过来,不分青红皂白的就一脚踢了过去,嘴巴还嚷嚷着:“我让你和我妈甩脸色,胆子大了你。”
我外婆捂着自己的腰,“你听我给你解释啊,你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话还没说完,我外公一个耳光就过去了,伴随着耳光的声音,我外公吼道:“我管你们俩是因为什么,反正你跟我妈甩脸色就是不对。”
我外婆没有再说什么,我外公打完就出去了,我外婆艰难地站起来,去外面找人把她送到了医院,到了医院医生才说肋骨已经断了。
等我外婆从医院回来,我外公也没关心过我外婆怎么样了,而是一句话:怎么还不做饭呢?外婆忍着剧痛,开始做饭。
外公这辈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外公自从和外婆结婚,就没有洗过一件衣服,甚至连自己的袜子都从来没有洗过,每次吃饭都是外婆做好,摆好筷子,他才坐下吃饭,吃完饭就直接起身走了。
外婆生病,家里地位发生转变,外公变得沉默不语。外婆被查出来肾病综合征那年,家里的地位整个发生了翻转,外婆成了家里发脾气的那个人,而外公则不管外婆说什么,都不说话。
外婆生病了,外公到处找人找关系,拿着外婆的片子到处找人看,我看着还跟我妈说外公对外婆多好啊。
外婆的脾气越来越差,但是家里的饭还是外婆在做,包括家里的衣服还是外婆在洗,好像什么都没变,但是好像什么都变了。
外公的脾气变得很好,外婆经常会说一些很难听的话,但是外公只是不说话,不反驳也不骂,就任由外婆在说,好像是在偿还以前自己犯下的罪。
外公瘫痪在床,又开始折磨外婆。外婆不仅不生气,还是对外公很好。外婆的身体终于有所好转了,但是外公因为脑溢血导致下半身瘫痪。
每天晚上只有外婆一个人在照顾他,外婆在大床的旁边给自己支了个小床,我以为是因为外公尿在床上外婆也睡不好,后来听妈妈说是因为外公每天晚上都会戳外婆,不让外婆睡觉。
所以外婆给自己支个小床,这样的话他就没有办法戳自己了,但是外婆对外公还是很好,每次别人都会说外婆这辈子被外公欺负成什么样子了,现在终于他得到了报应,瘫痪在床,就只能任由外婆摆置了。
要是外公还是说话不好听,就不给他饭吃,他害怕了自然就不会再说了,但是外婆做不到,就算外公说再难听的话,外婆还是按时把饭端到了外公的面前,喂外公吃下去。
外公再过分,外婆也只是骂几句,但是不管怎么骂,还是会仔细的照顾外公。
外公去世,外婆黯然失神。
就算外婆照顾的再仔细,外公还是去世了,外公去世的那天晚上,外婆还是一直骂骂咧咧的,说这下好了,自己不用再照顾他了,自己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了,想干什么都可以,这老不死的终于死了。
骂的再狠,外婆还是把自己的积蓄拿了出来,给外公办了一场风光的葬礼,但是在外公的葬礼上外婆一滴眼泪都没掉,我当时还以为外公做了这么讨厌的事情,外婆很希望外公去世,好不容易外公去世了,外婆会很开心呢。
多年以后,外婆提起外公,提起外公做的那些伤害自己的事情,她能连细节都不差的说出来,包括外公当时的语气,当时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动作他都记得。
我就调侃外婆,看来你还是看爱外公的嘛,这么多年了,还会记得关于他的一切。我外婆苦涩的一笑,“可能不是因为爱,是因为恨吧,这么多年来,他做的那些事我都记得,那是我心中的伤口,一笔一笔我都记着呢。”
“可是你对外公也是真的好啊。”我疑惑地问外婆,外婆说:“那不是爱,是习惯,这么多年我也习惯了做这些事情,习惯是很难改的,就像你外公去世后,我明明没有多难过,但是因为习惯,身边没有了他,我还是会难过。”
“我还是会想念你外公,即使他做了那么多伤害我的事情,我们之间也从来没有爱情,如果我在你们这个时代,我就和你外公离婚了,但是我不在,我迫于无奈,和你外公生活了一辈子。”
“在他去世后,我以为我终于可以为自己而活,却发现这辈子我早已经失去了自己,在他不断地怒骂中,我早都忘了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我甚至害怕做决定,这些都是他带给我的,但是我改变不了了,这些已经刻在了我的骨子里。”
外婆缓缓说着这些话,在她身上我看到了释然,释然了对外公的恨,也在慢慢学会放过自己,不再强行把外公从生活中的痕迹抹掉。
总结:回到主题:一对夫妻,先走的那个,算是命好,还是命苦?我觉得这个是要看情况而定了,比如我外公外婆,我外公先走,我觉得是命苦,他都等不到和我外婆和解就离开了,我想他离开的时候,也是带着很多遗憾的,至少是带着对我外婆的愧疚离开的。而留下的外婆也算是命好,她终于摆脱了外公的怒骂,慢慢在寻找心中真正的自己。
如果夫妻两个感情很好,那先走的那个就是命好,留下另一个孤零零地在这个世界上,他一撒手,留下的那个该多孤单啊。
如果夫妻两个感情不好,那不管是先走的还是留下的,都是命好的,至少对两个人来说,都是解脱。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