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鉴定霁蓝釉瓷器,收藏界至高无上的藏品是什么?

收藏界至高无上的藏品是什么?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回到话题上来。

收藏界至高无上的藏品是什么?

收藏界至高无上的藏品是指在收藏界只要提起来就无出其右、公认第一、技压群雄、至高无上的收藏品,比如瓷器中的珐琅彩瓷器、铜胎掐丝珐琅器、铜胎画珐琅器、珐琅彩料器、唐钧瓷器、宋钧瓷器、宋代汝窑瓷器、宋代哥窑瓷器、宋代官窑瓷器、宋代定窑瓷器、黄公望书画、唐寅字画等等,就无一不是至高无上的藏品。

至高无上的藏品意味着藏品至高无上的经济价值、至高无上的审美价值、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至高无上的人文价值、至高无上的科学价值、至高无上的历史价值、至高无上的社会价值及其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至高无上的人文地位和至高无上的审美趣味、至高无上的审美取向、至高无上的审美意愿。

至高无上也就是说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工艺性、创新性、典型性、普遍性、经济性、社会性,亦或是精美度、珍惜度、愉悦度等方面都是最高等级、无出其右、至高无上、首屈一指、众望所归、毫无瑕疵的,他可以穿越人们的认知水平、欣赏水平、审美水平而雅俗共赏,其艺术的穿透力、震撼力、表现力、彰显力无以复加、叹为观止。

上几件至高无上的藏品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无框六字三行篆书款神级臻品珐琅彩黄地博金彩古蝠纹描金石榴尊。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神级臻品粉彩百鸟朝凤纹带盖儿大梅瓶。

“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神级臻品五彩黄地折枝花鸟纹小斗笠杯。

马未都鉴定霁蓝釉瓷器

元青花瓷器到底为什么那么神秘?

因为古代是青陶瓷,而元代才有了真正意义的青瓷,同时影响几个朝代,而且元代青花品质佳,数量少。望采纳

在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戒备森严的库房里收藏着40件元青花,其中不乏举世孤品,在收藏界声名远播

牡丹纹梅瓶。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这对梅瓶即采用这种幽静深沉的蓝釉,用肥硕的笔触描画出瓶身主体上的牡丹以及多层纹饰。元代这种色尚的变化,应该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陶瓷固有的审美趣味。

全世界范围内只有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元青花有明确的传承记录,而且这些元青花中有多件为世界孤品,马未都先生正在仔细研究其中的一件八方葫芦瓶

元青花在陶瓷界是个让人兴奋的话题,以价值而论它曾长时间保持高不可攀的世界纪录。

2005年夏天,一个画着传统谋士故事的元青花大罐,从荷兰一个军官后裔家中的阁楼上搬下来,放在了佳士得的伦敦拍卖场上,几番搏杀,创下中国艺术品的世界纪录。当时购买这只罐子花去的钱在伦敦黄金市场可以购得整整两吨黄金。这个价位,至今仍令人咋舌。

当这样的高价横空出世,元青花已超出收藏界、文物界、陶瓷界的范畴,甚至吸引了许多与之无关的人。现代媒体在立体、平面、虚拟三大空间都极尽渲染之能事,把元青花说得神乎其神,而元青花的确在国内长久地蒙着一层神秘面纱,从未有人彻底揭开它。

这段历史悬案并非老生常谈。至少在明清两朝,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内,没有任何零星文字记载,所有的传统认为青花是明朝永乐年间创烧,由郑和下西洋把青花料带回,开天辟地地改变了中国瓷器的审美,让它一支独大。

即便到了民国初年,所有的古董商依然坚守这一理论,以致那对今天闻名全世界的“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出现时,眼力最好的古董商们都对它嗤之以鼻,认定这是一对假古董,最终导致这对国宝级的元青花大瓶被卖到国外。很长一段时间内,民国的古董高手们仍津津乐道地讲述这件“假古董”如何蒙蔽了洋人的浊眼。

其实那时的洋人也的确不知元青花的前世今生,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美国人约翰·亚力山大· 波普博士以此为标准,深入研究,才渐渐拉开了厚重的历史幕布。这一拉开,舞台上灯光由弱及强,元青花以其颠覆的形象光芒四射,让世人刮目相看。

元青花从何而来?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中国陶瓷,凡一新品种诞生,其身份明确,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脉络清晰;但元青花没有幼年,没有童年,没有少年,当你看见它时它俨然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让人甚至怀疑它的身份。

没人相信它诞生于元朝,以明朝人的眼光,蒙古人只知扩张,不知建设,善武而不善文;在他们看来,如此精美的青花瓷出自蒙古人之手太不可思议。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游牧四方,打打杀杀,哪来的这副雅兴?他们与青白相间的青花瓷实在看不出因果。

中国文化讲究因果,具体到陶瓷之上,明显能看出地域文化的影响。例如同为宋代青瓷,北方耀州青瓷与南方龙泉青瓷各自凸显性格,耀州青瓷呈橄榄绿,强调深沉;龙泉青瓷呈梅子青,表现柔婉;演绎各自地方性格特点,色泽即可见一斑。

元青花出现之前,蓝色并不是中华文明的传统色调。我们习惯的颜色中,蓝色不具吉祥。唐三彩以黄绿白为主,偶见蓝色。在中国陶瓷文明进程中,蓝釉出现得最迟,唐代之前未见其蛛丝马迹。入唐之后,在唐三彩这支队伍中,隐约可见蓝釉作品,其呈色剂为钴,与后世之青花并无二致。但这种饱和的蓝色几乎都以色块作为表现形式,或通体或局部,鲜有纹饰意识。

入宋,这种深沉的蓝釉戛然而止。宋人的美学并不宽容,不给这种幽静深沉之蓝让出空间。宋之蓝都属天青色,大名鼎鼎的汝窑及钧窑都注重天青这一要素,“雨过天青云破处”,宋釉追求的都是自然属性的色泽。

而元代蓝釉,是钴料呈色的天地,色块与纹饰双管齐下,既有宝石蓝的釉色,亦有千文万华的纹饰。元青花在此空间中,将蓝釉推至前台,扮成主角,独挑一场空前的大戏,这场大戏一演就是七百年,期间从未有人撼动它一哥的霸主地位。

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尚未有一件元青花传承有绪。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那对著名的“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颠沛流离,在1929年由英国人霍布逊在北京古董商手中发现并购买后运往欧洲,几经转手,最终被幸运的大维德爵士买下,在这之前,尽管瓶颈上有详尽文字说明其身世,但随后身世空白,如何辗转落入古董商之手已成历史无解的谜团。

中国大陆收藏有众多的元青花,基本都是建国之后出土的,最著名的有1964年的河北保定窖藏和1983年的江西高安窖藏,零星的出土不胜枚举。有明确记载的传世收藏,明清两代皇宫未见,民间就更加不可能了。

但远在土耳其的皇宫——托普卡帕皇宫中存有大量的精美元青花,且品种多样,保存状况良好。重要的是它有明确的记录,在1453年后这批元青花瓷器就开始入藏托普卡帕皇宫,至今已逾550年。虽然入藏时间距烧造时间尚有百年,但这毕竟是全世界范围内距历史最近的一批元青花作品。凡致力于研究收藏元青花者,无不以目睹芳容为乐事。

几经周折,带着疑问,我踏上朝拜元青花之路。

土耳其及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让人羡慕。它脚踩两只船,一只在欧洲,一只在亚洲。享受如此地域文化特权的恐怕只有土耳其了,伊斯坦布尔连接欧亚的大桥似乎在无言展示过去两洲相交的历史。

在海洋文化发迹之前,陆路交通是沟通两地的必由之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是土耳其,欧亚贸易在此中转。至少两千年前,当驼队迈着疲备的步伐,飘着悠扬的驼铃声到达此地时,东方货物连同文化创造着令人羡慕的文明。

伊斯坦布尔古称君士坦丁堡,从公元4世纪开始,拜占庭、东罗马、奥斯曼帝国都在此创造过辉煌。

6世纪时,君士坦丁堡人口已逾百万,这在当时的欧州,无城市可以与之比肩,欧亚的货物在此云集交易,这座“沟通东方与西方的黄金桥梁”(马克思语)是个巨大的贸易市场,无奇不有,中古时期,君士坦丁堡一直保持着首富地位直至13世纪。

这一历史遗风保持到今天。伊斯坦布尔的巴扎之大、物品之丰,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感知。我曾去过这个巴扎,离开以后长久地津津乐道。这次故地重游,特地安排了充裕的时间逛巴扎,但到最后仍意犹未尽。

我实际上最注意的是土耳其文化。这是一个多种文化杂交的地区,处处传达着有价值的文化信息。蔚蓝色的地中海松石,与中国内地的绿松石相比,其色抢眼,让人不断回忆镶嵌在古中国文物上的点滴,以资比较。我买的手杖、盒子,从色泽到纹饰都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土耳其文化信息,让人兴奋。

伊斯兰文化最吉祥的主色调是蓝色。蓝色的清真寺原名叫苏丹艾哈迈德一世清真寺,几乎是每一位游客必到之处,名称的通俗性亦说明蓝色在伊斯兰文化中的重要性,而我们朝拜的元青花就是一个蓝色的精灵。

托普卡帕皇宫

托普卡帕的原意是“大炮之门”,由此可以想见奥斯曼帝国的政治态度。天下政权打下的为多,奥斯曼早在13世纪末就奠定了国家的基础。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利用地理及文化的优势,奥斯曼帝国有六百年的时间掌握东西方的陆路交流,直接后果是,有学者认为由于它的存在,使得东西方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由此可见此地的重要性。

托普卡帕皇宫把住了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金角湾及马尔马拉海的交汇处,居高临下,不论心胸多么狭窄的人站在这里也会霍然开朗。海之蓝色充满了诱惑和魅力,我站在高处,无论如何也想不清楚几百年来这里的和睦与争斗之间、温情与绝情之间的道理。人类的文明史上充斥着许许多多不文明的现象,统治者们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维持帝国的昌盛,而不关心这以外的事情。我们看到的托普卡帕皇宫尽管辉煌,但也仅是那段文明的痕迹。

1453年对这座皇宫是一个起点。帝国的统治者在伊斯坦布尔市区选址兴建了第一座皇宫,可能由于仓促行事,使得苏丹不满意,随后又另选这块风水宝地,开始兴建第二座皇宫,从地势到面积,新宫明显优于旧宫,西门高耸的伊斯兰风格石塔表明这个国家的宗教信仰。1924年,新兴的土耳其共和国政府,将这座神秘高贵的奥斯曼宫殿辟为永久性博物馆,才让世人有机会进来一睹芳容。

我曾经来过托普卡帕皇宫,虽说只有一次,但也有轻车熟路的感觉。托普卡帕皇宫和北京的故宫比起来,更像一座公园,一进门是大面积的草坪和参天的大树。皇宫的建筑与这座城市的宗教建筑比起来显得渺小,不像中国的宫殿一定是那个时代最高大的建筑。看惯了中国的宫殿架构布局,托普卡帕皇宫稍显随意,苏丹的各种用途的房间也不够庞大,特别实用。

对我最有吸引力的反倒是托普卡帕皇宫最不起眼的厨房,它在大院右手侧,呈回廊状,稍不留意可能会忽略它。这两道排房,烟囱林立,是皇宫厨房所在地,内分甜食房、奶酪房、餐具房、酒窖等,如今酒窖已改为档案馆,其他则用做中国瓷器的展出。可惜此展厅已修缮多年,目前还未开放。

所有的元青花早已神秘地入藏戒备森严的库房。我们去的第一天,主人仅捧出两件让我上手观看,并告之宝物取之如何不易。对于我,以及我们那些陶瓷前辈,无不以上手托普卡帕皇宫全部元青花为幸事。已故的陶瓷泰斗陈万里先生、冯先铭先生终生没有机会上手看这批瑰宝;已故汪庆正先生等一行十余人在十年前曾轮番上手观摩,在业界让人羡慕。

托普卡帕皇宫之所以在中国古陶瓷界声名远播,是因为它藏有自13世纪起至19世纪末的中国陶瓷10358件,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40件元青花,其中不少举世孤品,诱惑着所有喜欢它们的人。

可惜它深藏不露。自从土耳其人知道了元青花的地位,他们连公开展览也取消了,那排厨房一修就是数年。所有的元青花都成为传说,全世界上手看过它们的人寥寥无几。

去土耳其前我被告知可以上手观看这批国宝,我也事前与土耳其文化部长会面,相谈甚欢。他听说我上次去土耳其仅看了一两件元青花,马上告诉我他会安排,邀请我再次远赴土耳其。可能是翻译中的误解,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我准备了元龙泉瓷器,明永乐宣德青花,让我在欣喜中纠结。

后宫

经过反复努力,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为我单独又安排了一天,做好充分准备的我,在一个明朗和煦的早晨,走进了托普卡帕皇宫从不让人参观的后宫。为我们充当导游与翻译的米娜对我说,她做导游十多年,也是第一次踏进后宫。

任何一座皇宫的后宫总是充满了故事与神奇,各国文化历朝历代都对后宫抱有窥视欲。后宫的神秘不仅仅在这座皇宫闪烁,它不分种族,不分文化,任何对公众封闭的最高权力者的私生活都构成极强的公众诱惑。

我在双重的诱惑下踏入托普卡帕后宫。说实在的,这里比想象的要小,感觉建筑布局随意性大,路径不直,房间不整,但土耳其的文化风格强烈,尤其是后宫的浴室让人浮想联翩。

后宫中门禁森严,过去任何能进入后宫的人也是到处受禁行约束。后宫的主人是至高无上的苏丹,根据祖制,他可以娶四位妻子,为此还专门有挑选后妃的场所,苏丹居高临下,让待选的女子在院中随意走动,苏丹凭兴趣挑选备用。

后宫的创建者苏丹苏立曼一世(1520年~ 1566年)拥有300名女奴为之服务,这比中国后宫的“三千佳丽”真可谓小巫见大巫。苏丹的婚嫁制度受伊斯兰教影响,可以拥有四位妻室,实际上历史上有多位苏丹妻室大大超越这一数量。

我知道,我与梦寐以求的元青花近在咫尺,心跳加快。当工作人员引领我走下一道深邃的楼梯时,我知道幸福马上来临。这时,一缕阳光从高处斜射进来,洒满一地,让后宫密室凸显神秘,也凸显温暖。

这是一处当年不遇特殊情况连后宫任何人都不能到的地方。托普卡帕皇宫的工作人员再三嘱咐不能向外公布细节。除他们自己以外,没有任何外人到过这里。因为我要看的东西太多,又因为只有我一人上手,所以破例将我领至后宫之后宫,当我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我知道我那亲人已向我走来。

为什么有人说收藏界兴起回流热朝?

为什么有人说收藏界兴起回流热朝,回流真的都是精品吗?求大神们解答?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回到话题上来。

为什么有人说收藏界兴起回流热朝,回流真的都是精品吗?求大神们解答?

收藏界由于一开始就落入了“经济知识”的丑恶、邪恶、罪恶的泥潭,而偏离了“知识经济”求真务实、惟珍唯美、惟臻为最的金光大道,“学腐帮”、“师腐帮”、“技腐帮”又与“卖国帮”、“爱国帮”沆瀣一气,一方面极尽“捧杀”、“棒杀”、“扼杀”民藏,把收藏之真品、珍品与臻品以赝品之名、之价赶往国门之外,另一方面则又打着爱国旗号大兴收藏品回流之热潮,把大量伪赝之货盖上“回流精品”之标签,批量回归国内,坑杀无知大众,罪恶昭彰,令人发指!

其实稍有收藏知识之人就都知道,除了元青花是国内国外无差别之外,其余各朝各代的出口瓷都是远远不如各朝各代的官窑、贡窑瓷器的,即使八国联军抢烧了圆明园,真正的御窑瓷器也仅占国外拥有中国瓷器的极小的一部分,且已经大多被外国著名博物馆所收藏,而在市面上流动的中国瓷器则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出口瓷,中国官窑、贡窑瓷器极其珍稀罕见。

但是,“学腐帮”、“师腐帮”、“技腐帮”又与“卖国帮”、“爱国帮”狼狈为奸,编造“回流真的都是精品”的弥天大谎欺骗无知大众,公然无视历史、杜撰历史、强奸历史而信口开河、信口雌黄、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打着爱国旗号干着掏空祖国的罪恶勾当,罪大恶极、罄竹难书、罪该万死!

所以,收藏界的各位朋友应该睁大眼睛一定要看清“回流真的都是精品”的本质,如果说“回流真的有精品”是正确的,因为即使精品再少也不能说没有精品,但说“回流真的都是精品”就纯系胡说八道了,因为回流的不可能“都是精品”,其中普品众多甚至还有相当多的赝品,这才是客观真实!

上几件非回流精品瓷器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神级臻品霁蓝釉留白三鱼纹马蹄尊。

“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神级臻品五彩黄地折枝花鸟纹小斗笠杯。

北宋汝窑鼎盛期清凉寺窑神级臻品天青釉五芝麻钉弦纹三足小笔洗。

真正能够达到收藏级别的藏品是什么样的?

还有这砣石头。

我这个达得到级别不,元青花4件

我这个怎么叫法。

我这两个蒜得上吗。

收藏古玩有哪些难点?

一场疫情让很多人意识到副业的重要性。有很多人因此把目光瞄准了古玩收藏这个行业来投资,希望可以尽快入行。

但是古玩收藏不同于其他常见的电商平台等行业,简单地选品卖货就可以了。这个行业有一定的门槛。那么现在新手入行古玩收藏会经历哪些阶段,都有哪些难点呢?

我们都知道,古玩艺术品通常都是有年代感的,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沉淀,每件艺术品,都非常有历史人文特点和艺术价值。而且要是进一步涉及到收藏和出手,因为古玩市场中有一定比例的赝品,还需要具有一定的鉴定能力。

一般新手在刚踏入古玩行业时,都是心中充满好奇,看到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古玩藏品,会感到非常兴奋和眼花缭乱。

紧接着会开始期待可以收藏到真品或者让投资获得回报,这就要开始一个用真金白银和时间来获得经验和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下来,因为欠缺经验,会被一些赝品打击到,很多新人朋友的心情会从开始的充满新奇和期待,一点点的感到不自信甚至失去信心。

有很多的新人藏友会在这个阶段选择放弃,觉得难以承受,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但是只要是熬过了这个阶段,并且有机会遇到高人指点,找到第一件成功收藏的真品获得成就感,那么这也会成为一个转折点。

从此可以不断地开始向行家高手学习,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技巧,练就好眼力,最后成为合格的业内人士甚至是专家。

可以说,这是一个由痛苦开始的过程。对于想入行古玩收藏的新人来说,的确有很多的困难。

要知道,古玩收藏这个行业本身就需要入行的每一个人都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够了解历史,美术等等很多方面的文化背景。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同时,古玩界每一件真品都是价值连城,利益驱动下,赝品的技术也是不断更新,很多专家有时候也难保证从来不出错,这对新人和资深的业内人士来说都是一个考验。

家有家法,行有行规。古玩收藏的规矩更是较为繁杂。没有真正的行家或者圈内人领路,新手想入行或者得到进步和学习着实是一件难事。

从新人本身来讲,零基础的新人朋友,想自学入行,也缺少可以学习练习的场所和机会。毕竟古玩鉴定是有“一分学,九分练”。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想练眼力就起码需要有真品来做参考。但是真品在哪里呢?肯定不是谁都能去的古玩地摊。

真品除了在博物馆,就是那些真正的行家,收藏家手里。想长见识,见到真品也是很难,需要给自己创造机会来结识这些大人物。

可以说,不管是想入行的新人还是在收藏圈很久的藏友,广结朋友都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最好是行家,或者是成功的商家。

总体来讲,毕竟是想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所以一定是需要一个过程。古玩收藏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所以,新入行或者想入行古玩收藏的朋友一定首先把心态放平,调整好状态,相信通过努力,一段时间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古玩收藏精品赏析:

1:清乾隆掐丝珐琅兽面纹三足盖炉,尺寸:高37.5厘米,估价:HKD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HKD 708,000 ,成交时间: 2018-04-02 ,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8年春季拍卖会。

熏炉造型取三足鼎样式,上部炉盖隆起,置镂空鎏金镂雕莲纹盖钮,沿口两侧出耳朝天,竖直而立,铜鼎深腹,圆底,下设三足,高直笔挺。熏炉器表以蓝釉珐琅彩绘为地,以菱花锦地为底,口沿下饰一周紫蓝釉环带,饰朵莲、火团纹。腹部遵循上古鼎器纹饰图案,描画兽面、夔龙装饰。造型精妙细谨,既显上古纹饰之凝重神秘,又流露清代宫廷皇家御用之高贵雅丽,充分代表了乾隆朝清宫造办处之工艺水准。

2:清铜压经炉,尺寸:直径11.5厘米;高6.5厘米,估价:RMB 50,000 ~ 60,000,成交价: RMB 705,600 ,成交时间: 2011-01-09 ,拍卖公司:浙江钱塘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炫烨堂藏文房•珍玩专场2010钱塘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重1420克.压经炉,亦称押经炉,以其法度严谨、素雅庄重、和谐沉稳而称誉鉴藏界。这款香炉精铜为材,入手敦厚。炉呈鬲式,口沿宽平,其颈略收,腹圆润不腴,下承三乳足,丰满坚挺,颇富张力,肩部置两只简意龙耳。不论细部处理,还是整体把握,均增益有度,恰到好处,仿佛面对绝代佳人,为传世压经炉中精品。外底署“宣德年制”四字横排篆体款。品相一流,包浆沉厚明亮。

3:清初承恩堂制海棠炉,尺寸:长10.3厘米;宽15.2厘米;高7.5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713,000 ,成交时间: 2016-12-22 ,拍卖公司:保利华谊(上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华谊(上海)首届艺术品拍卖会。

承恩堂制海棠炉,形制端整匀称,四瓣海棠口,两侧设置两突出如意握把耳,内侧出筋,四云板底足,两侧雕云纹。底镌楷书「承恩堂制」四字铸款,浇铸匀净清晰,焕发高雅士气。整体造型简练劲拔,气质端庄文雅。此炉色皮尤佳,奇光在里,朱斑烂然。铜质细腻致密,宝色内涵、珠光外显,入手亦沉,非精铜不能为也。

4:清早期铜如意耳簋式炉,尺寸:直径9.5厘米高4.5厘米,估价:RMB 400,000 ~ 500,000,成交价: RMB 713,000 ,成交时间: 2015-06-07 ,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春季拍卖会。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仿古簋式,精巧秀丽,分量十足。宽口腹部下坠,双耳对称,双层台阶圈足,口外侈。水红铜质地、双耳与炉身衔接处为“如意云纹”,皮革完整,颜色赤红透深绿,深沉古拙,六字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此炉明末特征明显,“如意耳”样式所知存世的仅几十件,常见于天启、崇祯年间,其圈足为双层台阶式,此种圈足在铜炉上少见反而是多见于康熙瓷器上,十分稀少罕有。铜器的皮色与年代、品相息息相关,就铜炉而言,完整皮壳的都为上上品,如今多见的为皮壳被破坏坑坑洼洼的居多,而此件正是品相完好,皮壳无受损堪称完美,可见得之者爱惜视其宝物,又因水红铜质地较软,绵密细润,分量十足,万历、崇祯年间造炉精选之料,清代之后不见,赤红细润如玉,包浆老道,赏析悦目。至此,此件为明末时期的无疑。再者,所谓“好款识好炉”,因铸造难度原因能出好款的炉子并不多见,这件“大明宣德年制”款,字体疏朗结体规整秀气,具有明末“细、秀、疏朗”,“明”字第五笔的一撇拉得特别长,明代款识之典型。炉子大小,一手即握,适合把玩,为掌中珍宝,文气十足,不可多得。

5:明“文斋清玩”冲天耳炉,尺寸:直径15.1厘米;高9.6厘米;2838g,估价:RMB 5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690,000 ,成交时间: 2017-12-21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7秋季拍卖会。

底款:「文斋清玩」。冲耳炉形制源出宋代瓷炉,宣德皇帝以其置于政务殿阁,盖因取其「敬天法相」之意也。因其线条优雅流畅,故而被后世广泛应用于宫廷、文房、祭祀等诸多场所。此炉唇口微外侈,束颈,峭拔冲天双耳立于沿上,浑圆腹,腹下圆收,底承三乳足。内膛可见跳刀旋纹。炉底开框錾刻「文斋清玩」四字阳文篆书款,结体古拙,工整有度,刀法劲健,富金石气。铜质精炼,皮壳栗色,玻璃宝光,莹润如玉。整体造型扁圆浑厚,重心沉稳,古雅文隽,气韵不凡。冲耳又称朝天耳,炉形典雅美观,器型源于宋代官窑,明宣宗曾以此式炉置于乾清宫等议政殿堂,相伴朝议,于是有「敬天法祖」之意。冲耳炉不仅在宫廷中颇受青睐,亦被贵族文士争相铸造,此炉造型素简,底镌私款,持之坠手,叩之音清脆亮,颤越悠扬,气息娴静,是为文人雅器,当是文人参与定制之作。以斋堂款,呈现主人意趣,文如闲章,书斋以此炉焚香,一缕缭绕,清雅可喜。

6:明铜双螭龙耳长方炉,尺寸:长16厘米,估价:RMB 400,000 ,成交价: RMB 690,000 ,成交时间: 2011-08-25 ,拍卖公司:上海大众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新海上雅集》5周年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重1524克。香炉造型方正规矩,直口直身,下设马蹄形四方足,敦实大气,十分稳重,两侧凸塑螭龙纹,龙身盘绕,身躯健硕,尾羽飘逸,龙身巧妙的上扬蜿蜒,形成天然的通透的弧形,自然形成香炉的双耳,构思奇巧。整件香炉铜质精纯,手感极佳,通体色泽红润温润,如晨光晚霞,精光内敛,是明代香炉中少见的香炉佳作,十分可玩。

7:清代宣德年制款大冲天耳炉,尺寸:口径26.3厘米;重11500g,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690,000 ,成交时间: 2019-06-21 ,拍卖公司:上海匡时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上海匡时2019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款识:宣德年制。此炉铜质,皮色茶腊,包浆古穆,口生双朝天耳,承接三乳丁足,造型周正圆浑。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而此炉体量殊为巨大,铜质厚实,沉实压手,工艺更为复杂,可见铸造时极具匠心,巍峨肃穆,深沉端庄,当为庙堂供器,能够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底刻“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下笔稳健,更添古朴,乃同类器中极精彩之作。

8:明末清初点金象耳簋式炉,尺寸:直径15.8厘米;高10.3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690,000 ,成交时间: 2014-06-05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春季拍卖会。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炉呈簋式,厚重沈稳,平口外侈,鼓腹下垂。较常见篆书款象头炉炉体扁,更显端正大气。两侧塑象首耳,循“太平有象”之吉祥寓意。大象雕刻写实生动,眉眼细长,大耳垂肩,长鼻卷曲,象牙斜出,憨态可掬,精工细作,时代风格鲜明。器壁自口沿至腹部有渐薄之变化。内膛平整,无明显旋削痕。原通体点金装饰,惜经年盘挲,仅炉底及象耳可见金片。炉底“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铸刻深峻,规矩有度。整器色泽沈稳,包浆醇厚,铜质精纯,铸造精道,非一般匠手所能为。古意盎然,能镇一方斋堂。重量:约343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