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紫砂大花盆,紫砂壶工艺色釉什么意思?
紫砂壶工艺色釉即在紫砂壶上面做釉彩工艺,釉彩工艺是将紫砂工艺与景德镇瓷器釉上彩工艺结合起来的产物。它是在已经烧成的紫砂陶器上施加釉彩,再以低温红炉二次烧成。釉彩装饰可以分为炉钧、珐琅彩、粉彩、描金等。增加了紫砂壶外观的观赏性
能分享一下你的收藏品吗?
说起来本人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藏品,都是多年前自己觉得喜欢,购买或者无意中收集后,随便存放在抽屉里而成。
譬如自己出差到过的城市市区旅游图,风景区、公园、纪念馆的门票、香烟纸,小时候的小人书、电影明星的花片、毛主席像章,自己预订的邮票年册,还有平时用过的粮票、硬币纸币等。
闲话少叙,请看我的部分收藏品:
如何鉴别紫砂老壶的真假?
要了解如何鉴别老壶额真假,我们先要了解,常见的假的老壶,一般有哪几种表现形式,然后,我们再各个击破的说说,每种假壶的鉴别要点。
一、老壶造假的几种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假的老壶,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近代人仿制古代壶(名人壶、一般壶)
2、 当代人仿制古代壶(名人壶、一般壶)
3、 古代人仿制古代壶(一般指清代仿制当代或明代名家)。
4、 当代人仿制近代名家壶、文革壶(以仿制顾景舟等紫砂七老以及当代国大师的早期作品为主)
以上四种假的老壶,目前市场上以第二和第四种为多,且较为泛滥,也是识别难度最小的老壶造假。而第一、第三种,目前流通领域基本很少见,具体的识别有一定的难度。
二、解放前老壶的一些特点
1、泥色
早期的壶,泥色中杂质较多。紫砂矿石的开采,从明至解放前,开采的难度系数是由高到低,开采的深度,也是由浅至深。浅层矿石由于受到植被等影响,植被,草根等杂质会渗透到风化的矿料之中,因此矿井越深,泥料杂质越少。
2、造型
宋代时期,紫砂壶的造型比较单一,粗糙。以高颈、矮颈、提梁壶为主,少有其他壶型。元朝时期壶的特色是逐步从日用器皿中脱离出来,带有明显的艺术气质,壶身多有篆刻铭文。明代的壶,多有古拙气质,大而不笨,肌理匀称。
3、工艺
由于制壶工具的变革,由古至今,工艺越显得精细。明及清中期之前,壶流一律独孔,至清末之前仍以双孔,三孔,四孔为主,而民国以后,才出现多孔。现代仿品的独孔和明清时期的独孔,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是由开孔的工具,泥料的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形成。
4、装饰工艺
清初之前,紫砂壶都较为素雅,几无装饰。较多的装饰,是铺砂工艺。从康熙年间开始,装饰珐琅彩以及景德镇的彩釉工艺开始逐步流行,至乾隆时期,描金、粉彩也开始流行。道光时期的青花泥绘是当时装饰的一大特色。而到嘉庆时期及以后,又回归到以诗文书画篆刻,对壶进行装点。
5、 款式
明代的落款,一般是竹刀刻款,绝无印章之说,并且竹刀的刻款,和近代仿款金属刻刀有明显的区分,明代的刻款,多以欧体楷书为主。而至明末清初,印章款才慢慢出现并流行。壶内印章的出现,则在康熙年代以后,并且是以小型印章为主。
古代的印章,一般都有较高的篆刻工艺,这一点,大多数篆刻的艺人水准,从民国至今,逐步衰落,已经无法和明清时期的篆刻水平相提并论。
明清时期的壶,印章大小和壶身的大小,比例匀称,不会出现大壶小章和小壶大章的不相宜的状况。
三、常见造假手法及鉴别方法
1、涂抹皮鞋油及茶粉
此类做法多见于仿一般非名家的壶,制假技术含量低,比较容易识别。具体的方法是壶内外用棕色鞋油涂抹,用茶粉涂于壶内,制造茶渍。最简单的鉴别方法就是手摸有油腻感,开水冲泡,有刺激性气味。
鞋油造假,典型的就是色泽不匀
2、临摹印款章造假法
通过橡皮泥(阴款)、复写纸(阳款)拓下底款印章,利用现代电脑扫描雕刻法,仿制后,再刻到仿制壶上。此种方法的鉴别,一可以通过放大镜观察,古人的篆刻和现代机器的篆刻,从平滑性、毛刺度等都有明显的区别。第二就是拓下来重新篆刻的印章,比实际真壶上的印章,要偏小。
3、新壶做旧法
l 茶汤透析法
用砂纸打磨壶面,去除新壶光泽,为后续入色提供条件,然后在色泽较重的浓茶中将壶煮较长时间,将茶味沁入壶中,然后用抛光片打亮壶身,最后浸泡于茶汤内一个月左右,或反复在茶汤中煮,壶内外皆有古茶色。这种快速形成包浆,茶色的做旧法,和长期泡养使用出的包浆,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玩壶老手而言,很容易分辨。
带球孔的老壶造假
l 埋土法
借鉴青铜器的作假方法,新壶埋入土中数月,甚至数年,利用地下水及土质的酸碱性,自然褪去新光。
l 烤箱做旧
将浓茶、食用油,酱油,醋糖等调和一起,涂抹于壶表,进入烤箱,反复涂抹,烤制,使得壶身吸收汤汁,做成旧壶。这类假壶的特点,就是壶身油性较大,用手摸都有油腻感。
做工精致的紫砂名壶,作为历史遗留下的珍贵艺术品,一直受到收藏人士的追捧。明代的名壶,到清初就已经十分珍贵,清初的名品,到清末已经十分稀少。珍贵的紫砂艺术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对于普通的玩家而言,接触的机会几乎没有,更不用说捡漏了,面对所谓的老壶,要多留心眼,多次观察,验证,而不是仓促下手。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