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的参考文献,中国瓷器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自公元前16世纪起,瓷器的发展在清代进入了一个登峰造极的时代,是继宋朝之后的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劳动人民烧造瓷器的技术进入了巅峰时期,数千年的经验积累,使其制作水平非常高超。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使当时的瓷器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清代的瓷器装饰精致华美,充分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结晶。
怎样辨别乾隆年制的瓷器古董?
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清代瓷器的造型在顺治、康熙时期,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期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1、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疏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这点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2、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白莹润,多有橘皮皱纹;乾隆时平整泛青;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
扩展资料: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
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文藏来答】那就从清初说起吧~
清代自1644年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至1912年宣统帝退位,历时268年,经历了从顺治到宣统共十代帝王。我国陶瓷业发展在这个时期臻于鼎盛,虽然晚期趋于低迷,但就清代早、中期的突出成就而言,仍不失为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清代最名贵、最精美的青花瓷器得到了长足发展。
清顺治 青花洞石花鸟纹盖罐 通高16.5、口径4、底径6厘米
顺治朝纹饰特点为明末影响犹存,画风还在延续;风格粗犷豪放,画面趋于饱满;分水技法出现,技法尚不成熟。在顺治朝遗存的青花传世品中,署官窑款的青花器物十分罕见,常见的多为民窑生产的日常用具和供器之类。
清顺治 青花荷莲纹花觚 高38、口径18、底径13.5厘米
顺治朝青花瓷器的装饰工艺,有印、刻、画、绘等技法,图案纹饰演变较为明显。顺治前期,基本延续了明代晚期崇祯青花纹饰特点,工笔、写意并用,有的清晰明丽,有的激越奔放,有些随意创作的纹饰寥寥数笔,生动传神。顺治后期晚明时富有民间气息的绘画题材,如捕鱼、牧牛等已经消隐,代之以粗犷豪放的怪石花卉与工丽潇洒的人物故事,呈现了较为典型的时代风格。
清康熙 青花云龙纹盖罐 通高11.4、口径3.5、足径4.7厘米
顺治青花纹饰构图饱满,绘画一反过去单线平涂的方法,而采用双勾填色的技法,勾勒的线条流畅稳健,填色准确,很少溢出轮廓线,与明万历以来的随意填色有明显区别;山水、人物纹多写实,见披麻皴、斧劈皴、涂、染等技法,也有单线白描的画法。一些瓶、罐上使用皴染分水技法描画,层次色阶不很明显,渲染不是很成熟,精品出现的不够多。
清康熙 青花人物纹花觚 高45、口径21、足径16厘米
康熙朝纹饰特点为:早期,明末遗风尚存;中期,中西技法渗透;后期,画风臻于成熟。
康熙时期,青花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在绘画技法上采用渲染的技法,一种颜色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康熙早期,画风较为粗犷,尚存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青花呈色深沉、灰暗。
清康熙 青花花鸟盖罐 通高57、口径22、足径 24.5厘米
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后青花色泽逐步向高峰期那种翠蓝色过渡。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1706年)之间的产品。其特点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洁,呈现出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粗犷的纹饰,已经达到历代青花之冠。康熙晚期主要指康熙四十年以后的产品。题材广阔。绘画技法流畅,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青花的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性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
清雍正 青花缠枝花卉灯笼瓶 高25.2厘米
雍正朝纹饰特点为布局与造型完美结合,疏朗明快;主题与线条交相辉映,新颖独特;规范与随意紧密融合,典雅优美。
雍正一朝,为时虽仅13年,但制瓷工艺却发展到了历史的新水平。早期雍正朝青花瓷器纹饰接近康熙时的作品,部分瓷器色调艳丽明快,中期则具有本朝特点,一部分仿永乐、宣德朝青花瓷器,有晕散,纹饰上有人工点出的小黑色斑点;一部分仿嘉靖、万历的青花瓷,呈深蓝色艳,呈色稳定,还有仿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雍正官窑青花瓷器总体上瓷质莹洁,工艺精细,器型俊秀,纹饰多样,在清代青花瓷器中非常突出。
清雍正 青花一束莲大盘 盘口径51.8厘米
从布局上看,雍正青花注重纹饰布局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能够按照器物的形体,配以适当的图案。无论什么器型,线条都非常柔美、秀丽,比例协调,恰如其分,是清代造型设计最完美的瓷器。
从技法上看,雍正用笔精细纤柔,官窑青花以绘龙凤及缠枝莲花为代表。这时的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层层的苔点,所绘人物从康熙时的大人小景变成小人大景,人物只是居于景中的一角。
清雍正 青花缠枝纹盘 盘口径15.5厘米
从画风上看,雍正青花瓷器画风工丽,花式一致,绘画技术法多样化,纹饰中大量使用团花、皮球花、过枝花,图案整体感强,规矩中富于变化,达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扁瓶 高22厘米
乾隆朝纹饰特点为题材选择更加丰富多彩,图案绘制更加新颖亮丽,技法运用更加规范工丽,纹饰出新更加雍容奢靡。乾隆一朝,清代社会发展处于鼎盛时期。景德镇荟萃了一批能工巧匠,青花瓷器在传承康熙、雍正瓷器艺术的基础上,把清代青花制瓷业推向创造性阶段,也是清代瓷器制造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清乾隆 青花云龙纹大盘 盘口径44.7厘米
题材的选择更加广泛。乾隆青花纹饰主要是以植物花卉为主,富丽繁密,细致精巧。吉祥图案增多也其特点之一。图案的绘制更加新颖。纹饰技法的运用更加规整。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 高66.5厘米
纹饰的创新更是登峰造极。无论是数量与质量都达到了清代历史的顶峰。新奇的器物不胜枚举,一些青花瓷器图案繁琐堆砌,呈现出乾隆时典型的奢靡与张扬。
原文作者:阎萍文章来源:《收藏家》2016年12月刊《十代王朝青花瓷:瑰丽纹饰迷人眼》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
清代瓷器是手工拉胎吗?
清代的时候瓷器是靠着纯手工拉胚成型的,包括手工淘胎。至少要花2天的时间才能淘洗完高岭土,才能将胚拉成型,这还是这是制作一件坯体。现代用机器靠着高速运转将事先做好的模具成型,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能生产出几百上千件。
纯手工拉坯的瓷器和模具制作的有本质上的区别,就是拉坯纹,手工拉坯纹在每件瓷器的内部,都会不规则的显示出来,一圈一圈的,深浅不一的拉坯纹,所以这一点的“瑕疵”也成为了区分手工拉坯的鉴别方法。
大家都来把藏品发一发?
收藏了一些,清乾隆翡翠鼻烟壶,【挂绿】,清玉血斑指,明,鸡骨白玉手把件,白玉美人玉把件,战国,【碧玉】兽纹小香炉,清铜酒杯。请你品玩!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