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博物馆瓷器介绍,古代人没有热水壶?

早在两千多年的战国时代,能工巧匠们就已发明出一种既能保温又能储冰的器物,被现代人形象地称之为“古代的冰箱”。

聊城博物馆瓷器介绍

在聊城新华园古玩市场,我惊奇地发现了一件不知做何用的鲁绣制品。绣花图纹美丽,周身使用红色布做底子,上面用各色丝线绣着花鸟,底部用蓝布做衬、用黑线缝制成了一个古钱形状,内里有厚厚的棉花和蒲草,做工非常精美。我掂量来掂量去,心想是一件绣花棉帽吗?不像;是一件绣花枕头吗?也不像。这究竟是什么?当持宝人将一把锡壶放进这个绣花棉套里,又用另外一件绣花棉垫将壶盖一盖,将壶的提手往上一提,壶嘴便从绣花棉套里露出来。我这才惊奇地发现,原来这是一件做工精美的保温壶套。

我为古人的智慧折服之余,又专门探讨了古人为食物保温而进行的发明和创造。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能工巧匠们就已发明出一种既能保温又能储冰的器物,被现代人形象地称之为“古代的冰箱”。它就是曾侯乙墓室出土的最古老的保温箱——著名的铜鉴缶。这种古代用以温酒的器具,高63.3厘米,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整座器皿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

在那个时代,帝王们的生活相对来说很奢华,也很讲究。那时夏季酷暑难耐,只能在冬季天寒地冻之时将冰块挖出放在地窖里,待到夏天时再将其拿出来消暑。而这件器物就起到了保温的作用,里面奇特的构造可将冰块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至于融化,同时在冬季也是盛放热食极佳的保温罐。

另外,古人把瓷质或紫砂茶壶放在茶壶箩内,塞上棉花或鹅毛等保温材料。茶壶嘴露在外面,可以倒茶。生活中的竹编篮有两种,透气的叫“夏篮”,专门用来放饭菜,挂在墙上;不透气的叫“冬篮”,也是用来保温、存放食物的。

古代用来保温食物的器皿还有温盘,它由上下两层瓷构成,上层瓷薄,下层瓷厚,中间是空的,在使用时向盘内夹层注入热水,可以保持菜品的热度,体现出更佳的口感。

自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杜瓦爵士发明了保温瓶,才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当时他进行了一项使气体液化的研究工作,气体要在低温下液化,首先需设计出一种能使气体与外界温度隔绝的容器,于是他请玻璃技师伯格为他吹制了一个双层玻璃容器,两层内壁涂上水银,然后抽掉两层之间的空气,形成真空。这种真空瓶又叫“杜瓶”,可使盛在里面的液体不论泠热,温度都保持一定时间内不变。由于在家庭中保温瓶主要用于热水保温,故又称热水瓶。

直到建国后,从上海建成我国第一个暖瓶厂、生产出气压式暖瓶起,暖瓶才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自此用棉套保温的暖壶才走进人们对过去生活的记忆里。

为什么要发掘关羽的坟墓?

发掘关羽的墓,这太有吸引力了,关老爷头上有无数光环,魅力无穷,大家都想知道真实的关公是什么样子。

三国时期,关羽在名声远远超过了其他武将,很多朝代的皇帝、名人也是关公的粉丝,隋开皇十三年至十四年(593--594年),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为关羽的亡灵授“菩萨戒”,关羽在佛教界占了一席之地;宋徽宗于崇宁二年(1103年),加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关羽又在道教取得了合法地位。明未清初时关羽将姜太公挤下神坛,成为“武圣”。清朝有8个皇帝共13次封谥关羽,同治九年(1870年),关羽的封号已达二十六个字之多:“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在民间,关羽被敬为“战神、驱邪神、守护神、武财神”。

一个蜀国的武将,被如此推崇,他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勾引着无数人的好奇心,因此发掘墓地这样的事情,一定是大家期望的。

关羽的尸体是否缺少脑袋

如果真的发掘关羽墓地,我首先想知道的是关羽的尸体是否缺少脑袋。

《吴历》记载,“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

《三国演义》描写的更生动,孙权割下关羽的脑袋用木头盒子装好,送给曹操。曹操打开盒子,

“见关公面如平日。曹操笑曰:‘云长公别来无恙!’言未讫,见关公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操以惊倒。”

曹操本来想玩个幽默,结果吓着了自己。曹操就让人给关羽脑袋配了一副沉香木雕刻的身体,安葬在洛阳南门外。

而关羽墓地在湖北的当阳,不知道当时吴国的孙权安葬关羽的身体时,有没有雕一个木头疙瘩当脑袋,如果有的话,说不定还有由此判断关羽的真实长相呢。

还想知道关羽到底有多高

史书中没有记载关羽的身高,《三国演义》中说关羽身高九尺,按三国时期的度量衡,九尺相当于现在的2.17米,这在现在也是高个子了。但古人由于蛋白质摄取少,个子普遍不很高,演义中大将个个身高八九尺,水份很大。如果挖开墓子,看到一个一米六的小个子,那就大跌眼镜了!关羽实际身高是多少,只有打开棺木才知道,非常期待。

想知道“冷艳锯”长啥样

《三国演义》描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张飞出钱给大家制造武器,关羽一点也没客气,打了一把又重又漂亮的家伙。

“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

三国时期的八十二斤,相当于现在的37斤。关羽在骑在马上,能把差不多四十斤的铁家伙玩得滴溜转,可以说是力大无穷。

《三国演义》中说,潘璋擒获关羽后,抢了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自己用了。这个说法有点难以服人,因为古代很少有两米一七的身高,也不是人人都能玩转四十斤的铁家伙。战场上将军打仗用的都是称手的武器。因此赤兔马可能被抢走,刀留在墓中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在发掘时,能看到“冷艳锯”的真面目,那真酷毙了。

也许还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关羽天天捧着的《春秋》,是孔子为鲁国编著的《春秋》?是《吕氏春秋》?是《春秋公羊传》?还是像《三国志》中说的“羽好《左氏传》”?

深埋在地下,历史真相永远也不会知道。发掘关羽墓,也许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惊喜,更多的谜团可以迎刃而解,你真的不期待吗?

去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名副其实?

放眼中国,秀美的风景名胜数之不尽,譬如九寨沟、黄龙、华山、颐和园、长城、故宫、黄山、三清山……等等。 诚然,每个人向往一个自已喜欢去的地方旅游,去哪里玩最为开心,甚至达到流连忘返的境界,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对于中国最美的地方有哪些,心理取向不同,各人的兴趣也不尽相同。乐于看山?乐于玩水?或乐于多彩的民俗风情?想必我们每个人做好旅游前的准备时心中亦有自己的答案。古人有一句话说得非常的好:“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其实讲的就是个人喜所和偏向的概念不同。本文作者挑国内几个具有不同风格代表性的著名景点进行介绍,寻找能够让人“流连忘返”的魅力所在,希望您有机会到这些著名景点去旅游,也同相得到留恋忘返终身难忘的感受。

智者乐山一一看黄山

黄山雄踞风景秀丽的安徽南部,是我国最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之一。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黄山与黄河、长江、长城齐名,成为中华名族的又一象征。黄山风景区有名可指的共有72峰,其中大峰、小峰各为36个。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是黄山三大主峰,海拔皆在1800米以上,其中以莲花峰为最高,海拔1860米。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与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洲同处于神秘的北纬三十度线上.雄峻瑰奇,奇中见雄、奇中藏幽、奇中怀秀、奇中有险。黄山景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峨嵋之清凉、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衡山之烟云。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黄山四绝著称于世。黄山以变取胜,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山上山下不同天。独特的花岗岩峰林,遍布的峰壑,千姿百态的黄山松,维妙维肖的怪石,变幻莫测的云海,构成了黄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巨幅画卷。这幅画卷风采神奇、魅力无穷、灵性永恒。雄奇壮丽的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当您登上黄山饱览奇山美景,您一定惊诧于大自然鬼斧神功的惊人杰作,让人留恋忘返。

仁者乐水一一看西湖、看漓江

看西湖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西湖三面环山,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组成了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八十年代,经过评选,又新增了新西湖的十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等。 西湖湖中的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湖中三岛由近及远分为四个层次的“重重叠叠山”的地貌和湖面。在秋冬之晨,形成了程曦薄雾,湖光倒影,若瘾若现,钟灵毓秀,妩媚轻柔的杭州西湖景观。傍晚来到三潭印月,一定让漫步苏堤穿越古今的您留恋忘返。

看漓江

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闻名遐迩,著称于世。漓江位于华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属珠江水系。漓江发源于"华南第一峰"桂北越城岭猫儿山,那是个林丰木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佳的地方。漓江段桂林市附近,河谷开阔、平缓,伏波山、叠彩山、象山、穿山、塔山等皆平地拔起,四壁如削,奇峰罗列,气势万千。岩溶槽谷平原中,秀山丽水相辉,景色清幽。桂林至阳朔之间,是岩溶峰林峰丛地貌,河流依山而转,形成峡谷,景致也最迷人,尤以草坪、杨堤、兴坪为胜,有浪石起奇景、九马画山、黄布倒影、半边渡等美景。倒影是漓江一大奇观。江水赋予凝重的山以动态、灵性、生命,同时把人带进神话的世界。漓江兼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还有“洲绿、滩险、潭深、瀑飞”之胜。江中多洲,岸边多滩,乱石遏流,浪回波伏,茂树环合,翠竹竞秀。漓江景观并因时、因地(角度)、因气候不同而变化。晴朗天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千峦百蟑,尽人眼帘。烟雨之日,岚雾缭绕,若隐若现,若断若续,一派空漾。明月之夜,群峰如洗,江波如练,若置身空灵境界,清远无限。雄奇瑰丽的百里江日长卷,使人赏心悦目,冶住陶情,净化心灵,弃俗绝尘。可以说:“漓江神秀天下无”。

古今中外,不知多少骚人墨客为漓江的绮丽风 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优美诗文。唐代大诗人韩愈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这条如诗似画的漓江。百里漓江的每一处景致,都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画。当您尽情领略到漓江两岸秀丽的风光,欣赏到这神话般的美景时,饱餐大自然的秀色,一定留下您一生中最难忘最美好的回忆。

看少数民族风情一一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苗族人能歌善舞,在几千年的风俗文化中,苗族人以自已的独特的方式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苗族人的歌舞节目非常有当地的色彩,华丽丰富的苗族服饰、苗女的盛装华贵美丽,是我国民族服饰的经典瑰宝和典型代表,被喻为“穿在苗女身上的史书”。欢快的歌舞和美丽的苗族仰阿莎爱情故事能使你更加了解苗族的人文风情。这里的建筑特点以吊脚楼为主,依山而建栉次鳞比,宏伟壮观,其规模之宏大无不震撼着每位游客的视觉感观。千户苗寨苗族风情浓郁,田园风光环境生态,该景点所处贵州省雷山县,拥有多达十三项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获得中国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多的县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来到西江千户苗寨考察之后,将这里形象地称为“反朴归真的净地,是人类心灵的最后家园”。著名的学者余秋雨先生到西江千户苗寨,对西江千户苗寨丰厚的历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所感染,将西江苗寨称为“以美丽回答一切”的深情概述。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更有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回首五千年华夏文明,炎黄子孙在地大物博的中华大地上生产生活,创造和展现着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无论山水之情,民族文化之情,无论你走到哪里,无比璀灿的中华文明总有让你留恋忘返、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记。

临清运河古城的传说?

蜿蜒的京杭大运河流过临清,或许是自然的优势,或许是上天的垂爱,大运河在这里留下了多处足迹,保留至今的也不在少数,要想娓娓道来,那必须要从寓意“独占鳌头”的鳌头矶说起。

鳌头矶位于聊城市临清市区,始建于1417年,占地一千二百平方米,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关于它的由来,据说是当年的会通河在靠近卫河附近分为两支,分别在南北两处流入卫河,因此,在河流之间形成了一块周围环水的狭长陆地,人们称之为“中州”。

明代正德年间,在中州翘首之地叠石为坝,坝形犹如鳌头,而“矶”为水边突出的石头,所以,知州马纶为其题名“鳌头矶”,用以寄托振兴临清文运、甲第蔚盛的美好愿望。

如今高高悬挂的“鳌头矶”三字乃明代书法家方元焕所书。康熙皇帝南巡曾在此处登岸,为鳌头矶阁楼亲题“鳌头矶”匾额,当年登岸处镌刻的石碑至今还在。

鳌头矶是一座古建群,北殿李公祠、西殿吕祖堂、南为望河楼、东为观音阁。整座建筑群小巧玲珑,错落有致,布局紧凑,且紧傍京杭大运河。

现存主题建筑观音阁建在台基之上,下方建有门洞贯通。观音阁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歇山卷棚顶,四角飞檐,与望河楼相映成趣,浑然一体,是临清16景之一的"鳌矶凝秀"之所在。

登上仅存三间的望河楼,大运河像一条玉带在楼前飘过。

楼内东西山墙分别悬挂着两块大匾额,一块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临清直隶州知州张度书写的"汶卫津梁",端庄而洒脱的正楷,笔笔颇具功力。一块是清康熙年间临清知州、书法家王毂书写的"沙丘古渡",苍劲雄浑的行书,神韵丰满,不失为书法中的上乘之作。

明清两代,运河漕运鼎盛之时,文人骚客常登上鳌头矶眺望运河,舳舻往来,帆船如织,即兴赋诗唱和,寄情抒怀。

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赋有七绝《过鳌头矶》:“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人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斜来。”绘声绘色的勾勒出当年繁荣的临清运河景象。

鳌头矶作为与京杭大运河关系最为密切的古建筑之一,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清两代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社会风俗、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等诸多领域的实物资料。

1978年,鳌头矶被列为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依原貌修葺一新。1984年又进一步彩绘修缮,并将临清市博物馆设置于此。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这座古城因运河而兴起,也因漕运的终结而衰落。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运河沿岸也重现生机,我们祝愿临清能把握时机,再书写一段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如何评价书法家孙晓云题写的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和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匾额?

开门见山,没有必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和造诣。那全是废话,人家编者所提问的是孙晓云书写的这两幅匾额的水平和内涵。你们大多数人说了半天作者的业绩,而恰恰没有阐明这两幅匾额书写的造诣和水平。

孙晓云所题的这两幅匾额应该是隶书,同时也带些仿宋体的味道。笔锋柔润,小巧玲珑,又不失书法大家的气度。当然,现在的许多书法家所写的作品都不是严格遵循隶, 楷,小篆,草书等格式要求来书写,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东西(气质,对书法的理解)。这应该是好事,否则,中国传统书法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新意。

孙晓运写的匾额也是这样,虽说是隶书,可又和标准隶书有所不同,他的作品更显得秀气,字体挺拔,也融入了仿宋体的韵味。通过自身对祖国传统书法的理解,有效地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才能堪称书法大家;

而不像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所谓狂草,胡乱写意,天马行空,还妄称什么大师。可笑的是他们的作品在大家眼中根本就看不懂,不知道他们在写的是什么?难道,这就是中国书法。照这样的标准,一个没有书写功底的人,也可以挥毫泼墨,反正你也看不懂,这就是所谓的高深莫测。

所以,我在这里奉劝那些自以为水平高人一等的所谓传统书法大师,还是先练好基本功,再谈生化的课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