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蓝釉瓷器特征,如何能看懂是不是元青花?

青花是一个非常文学化的名字,极富诗意,中国古代陶瓷中只有它这么浪漫。其他品种无论在它之前还是它之后,都以一种科学冷静的态度面世,与它同时代异曲同工的陶瓷品种“釉里红”也不叫红花,而青花也从不叫釉里蓝。我很久想不明白中国陶瓷品种为何只有青花命名鹤立鸡群。

霁蓝釉瓷器特征

【牡丹纹花梅瓶(一对)】

高:42厘米,托普卡帕皇宫收藏

元青花的蓝釉是饱满浓厚的蓝色。这对牡丹纹梅瓶采用了幽静深沉的蓝釉。用肥硕的笔触描画出瓶身主体上的牡丹以及多种纹饰。元代这种色泽的变化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陶瓷固有的审美趣味。

学者们都希望找到青花的起源。今天,元代青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至正型”为准,优秀的元青花都是这个姿态。有不少学者认为,青花创烧早于元,而起于唐,而起于宋,所以有唐青花,宋青花之说。但问题是所谓的“唐青花”和“宋青花”与公认的“元青花”是否一脉相承?在胎土、釉色、纹饰、工艺、造型等要素上,彼与此之间是否存在文化血缘?

【汝窑青釉椭圆洗】

北宋,口径:14.5厘米,大英博物馆藏

元青花出现以前,蓝色并不是中华文明的传统色调,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不吉祥的颜色。宋釉追求的是自然属性的色泽,注重“雨过青天云破处”的天青色(如上图这件汝窑水洗所示)。

青花在元代显然不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这取决于农耕民族的色尚。我们崇尚红色、黄色。红色是生命,黄色是根本。蓝色,尤其是青花之蓝在我们民族过去的文化审美中从未占有一席,我们长久以来视蓝为不吉,佛经中恶鬼有称之蓝婆的,古代乡试用蓝笔处分,称之蓝单;传说中有蓝蛇,其首含毒称之蓝药,药人即死……

【麒麟飞凤蓝釉白花菱口大盘】

口径:41.5厘米,托普卡帕皇宫收藏

蓝釉作地,反衬白色纹饰的元代青花大盘,盘面上绘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麒麟和飞凤。周边围绕着花样繁复的花卉。釉面肥润而细腻,蓝色饱满,吐露着神秘的气息。这样的大盘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为什么青花在元朝能长驱直入?从那之后七百年来,青花一反陈腐的文化观念,或颜色或纹饰,走进中华陶瓷文化长河。

【蓝釉白龙纹盘】

元代,口径:16厘米,故宫藏

这种不足20厘米的青花小盘在中国只有故宫博物馆收藏。

千变万化的陶瓷釉色都是金属呈色。青花之蓝与唐三彩之蓝同为金属钴作为呈色剂,别无二致。只是唐三彩是陶不是瓷,青花是瓷不是陶。陶与瓷在科学上区别极大,烧造的难易差异极大,所以在元青花之前,土耳其等国只可以烧造蓝色的釉陶。

这些,曾深深地影响过元青花,甚至催发了它的诞生。

全世界范围内只有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元青花有明确的传承记录,而且这些元青花中有多件为世界孤品,马未都正在仔细研究其中的一件八方葫芦瓶。

元青花起源

中国学者大部分认可青花肇始于14世纪中叶或者更早一些。大维德基金会的那对标准器——青花龙纹大瓶的1351年确切纪年不存争议,即便再早,青花也早不过14世纪初,这结论也已达成共识。而在土耳其的文献记载中,钴料作为釉下蓝彩的使用早在12世纪末就进入波斯地区,但它仅使用在釉陶之上,离瓷器还差着一大步。日本陶瓷权威三上次男先生也认为,从11世纪中叶之后,波斯陶瓷对中国陶瓷产生过影响,尤其波斯的白釉蓝彩陶器直接影响了中国青花的诞生。这种由西向东的技术传播显然带有明显的文化融合特点。

【莲池水禽菱口大盘】

口径:45厘米

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这件蓝釉反白大盘极为独特,工匠在制作完成后,在整个纹饰上喷洒了一层斑驳细密的色点。这种装饰手法未见于世界其他元青花藏品。

像蓝釉白花菱口大盘这类作品虽充分表达着伊斯兰文化的色尚,蓝色饱满,但为何并未呈现流行趋势?而青花作品无可争议地成为这种蓝色瓷器的主流,在伊斯坦布尔的参观中,在伊斯兰文化对蓝色的理解上,渐渐让人悟出其蓝色的表现力,疏密,浓淡,内容,都让神秘之蓝不再是简单之蓝。

【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

以青花作地,反白装饰在元青花乃至明清青花中都是少数,仔细一想,这似乎在提示我们。青花诞生时,中国工匠们曾做过多种尝试,因为尝试才给我们留下了多种美学意义的青花瓷。青花为单色,可直接表现内容,亦可反衬内容,虽然成本限制了反青花作品的数量,但早期初创时期工匠们的探索弥足珍贵。

【青花云龙纹盘口梅瓶】

口径:44.5厘米

这只龙纹瓶身上通体绘有一条青龙,体型大,从单一角度只能“见首不见尾”或“见尾不见首”。

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是个专业术语,听着诡异,所以多年以来对苏麻离青的解释莫衷一是。苏麻离青文献上也有写苏勃泥青,这是青花必须的呈色剂。其中苏麻离青、苏勃泥青后面的“青”字就是通用后缀字,如龙井茶、乌龙茶后面的“茶”字一般。那么苏麻离是什么呢?

【青花莲池鸳鸯八方梅瓶】

高:40.5厘米

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这两只八方梅瓶因其独特而成为世界孤品。

按定名的规律,苏麻离为地名可能性最大。学者们就这一音译在可能的范围寻找。最早有学者认为青料来自印尼的苏门答腊(Sumatra),后又有学者说是索马里(Somali),日本学者又考证是斯玛尔图姆(Smaltum),这是中亚地区一种色料;还有学者考证翔实,认为中东伊拉克地区最古老的制陶中心萨马拉(Samarra)才是苏麻离青的出生地。

【花口莲纹大碗】

口径:40.5厘米,高:18.5厘米

这是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体形最大的一只青花碗,其尺寸是超群的,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这只碗的碗心绘有一朵翘枝莲花,四周环绕白云锦文、海浪等。外壁绘有翘枝莲花等精美纹饰,青花及留白交相辉映。

不管谁是苏麻离青的产地,它应该都与伊斯兰文化有关,首先是它的色尚——蓝色;其次是它的应用——制陶,这些都可以证明青花的血缘。而上述地区大都在13世纪前完成了伊斯兰化的过程。

苏麻离青由明万历人王世懋《窥天外乘》首次提及: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以苏麻离青为饰。这以后的所有其他类似记载都大同小异,清代以后甚至讹误为苏泥勃青。这一现象也导致中国人很长时间固执地认为青花为永宣时期烧造,在青花诞生600年后,才由美国人波普纠正了这一说法。

【青花草虫花卉八方葫芦瓶】

高:60.5厘米

随后,苏麻离青的身世是否与郑和下西洋有关开始成为问题。过去认为苏麻离青是由郑和下西洋所带回,才成就了永宣青花高不可攀的地位,但元青花的溯本清源,苏麻离青的身世越来越清晰,表明了这一段历史的改写,让它趋向于真实。

【牡丹纹葫芦瓶】

高:70厘米

草虫是中国文人的情趣,也是元青花纹饰中的传统题材。上图中的葫芦瓶为托普卡帕皇宫的藏品,以其八方棱形的造型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色,下图的葫芦瓶则是以硕大的身形见长。中国国内尚未发现身形如此巨大的葫芦瓶。

今天,全世界都知道青花是中国的国粹,已有七百年的历史。 而这一历史的秘密已逐渐公开,元青花是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与蒙古文化三者的结晶。它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有效结合,利用中国传统而优秀的制瓷工艺表现伊斯兰文化的金属工艺,用伊斯兰文化鲜艳的蓝色改变中国人固有的审美趣味,这一文化结合空前绝后,让我们坐享其成。

清代瓷器的常见釉面有什么?

雍正法郎蓝料官窑特征之一

霁蓝釉瓷器有没有价值?

霁蓝釉瓷器,真品有价值的;真品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

元代碗盘的底足有什么时代特征?

纵览全局,我国陶瓷发展的步履从未停止,审美风向也是日新月异。具体就体现在不同时期的瓷器有着各自时代的鲜明特征,同时也带着明显的渐趋性。而笔者今天所要谈的,主要围绕历史上疆域最广国力雄厚的元朝。成熟的青花瓷便是问世于元代,以雄浑的绘画风格、瑰丽的视觉效果、挑剔的工艺技法和非凡的艺术品味及水准,将中国瓷器兼具实用与审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无需多言,元朝瓷器的美固然并不仅仅拘泥于元青花,各类瓷器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异彩纷呈,笔者也来浅说一下元代瓷器的一些局部特征。

各朝瓷器都有着自己的独有的特色,而这些特色根据朝代的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变化。大体而言,每一个朝代的前期往往有着明显的仿古倾向,与前朝乃至跨时代的瓷器都有着相似的地方。而到了全盛的中晚期,瓷器生产便逐渐依托时代背景与皇家审美取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为后世津津乐道。而文章前的你,一定也是古玩有着浓厚兴趣的玩家,对瓷器或许也颇有见地。底足,作为瓷器使用时最不起眼的地方,却在瓷器鉴定与其时代划分有着大用处。

同前文说的一样,瓷器底足也有着明显的历史性。唐朝之前,中国文化刚具雏形,处于审美与工艺两方面的幼生期。彼时的瓷器底足就不同于现在的圈足,它呈平底状,是实心的底座,这也是它与唐后期瓷器底足最大的不同。唐后期开始圈足转为主流瓷器建构。它是指器物底部以一个圆形圈环拖起器身,大体呈凹陷状。硬追根溯源,圈足与陶器几乎相生相随,早在新时期时代就出现了圈足簋,圈足盘,圈足杯等等,不过直到中唐以前平底一直是碗底的主流。元代应呈着唐宋雄风,瓷器底足方面也沿袭了圈足的惯例。但唐后是一个巨大的范围,要想区分元代与其他各代瓷器底足的不同,还有如下几点值得纳入考虑范围。

首先,元代瓷器底足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底足无釉色。元代瓷器底足大多成裸露状,少数会涂抹一层稀薄的护胎汁,但也几乎见不到几分色彩残留。量其原因,一部分学者认为出于元代沿袭少数民族席地而坐的传统,瓷器多搁置于地面,底釉磨损可能大。久而久之,便省去了这道工序;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元代碗盘体积大,胎质厚实,釉体难以附着。同时上釉工序复杂繁琐,窑匠们故而放弃底足的上釉工序,提高出产速度。而不上釉彩的圈层底座却通常被磨削得极为光滑,基于其足圈端与碗底同时接触高温垫烧的缘故,这点在元代的碗盘上尤为突出。

其次,主要是旋削成型的元瓷底足出于不同的缘由有着不同的斑点状色块。或是土壤中沁色使然,又或是护胎汁下胎泥中的氧化铁遗留,再者就是薪火不纯受热时发生的化学反应致使元朝瓷器底足相对于其他时期的瓷器,更容易有着火石红斑、芝麻状斑点甚至是釉斑的存在。且由于旋削成型,工匠在制作底足时,往往会留下较深的螺旋状刀痕。这些切割痕迹往往会元朝瓷器更加别具氛围,平添一份匠心独运。经后来的专家推测,刀痕是由于工匠追求效率的目标下,奉行较快的成品速度,又加之转台速度较慢,受力难以均匀,故而多有螺旋状刀痕残留于其底足表面。

最后笔者想强调的是,元代瓷盘的底足有较为明显的乳突现象。这点在后代明清时期出土的瓷器中也时有沿袭的现象,但元代乳突现象显得更为集中突出。乳突的存在为庄重肃穆的元朝瓷器增添一份娇俏与活泼,结合它的实际为元朝瓷器的底足带来一抹与众不同的韵味。如上大致是元代瓷器底足的几个特点,读者若还有其他所见所闻,也可以补充在下方。

元代瓷器珍品赏析及价格参考:

1:元青釉六出葵口盘(肯里夫官窑盘),尺寸:直径13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32,775,000 ,成交时间: 2019-06-05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细观此盘,圈足露胎,呈褐黑色,胎质细密,口沿下及近足处有些许缩釉,亦可看到深黑色的胎骨,与老虎洞窑址出土残片特征甚为接近。器身通体内外满釉,釉色青灰,釉层凝厚温润,呈现出深浅两层开片现象,深邃幽远,浑然天成,这些无不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南宋官窑瓷器所呈现的特征相符。

2:元青釉剔刻花卉莲瓣口葫芦执壶,尺寸:高19.7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2,000,000,成交价: RMB 30,475,000 ,成交时间: 2019-06-05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此执壶的造型乃五代至北宋早期式样,蒜头型口,细长颈,圆肩,球状腹,宽圈足外撇。肩部一侧出细弯流,一侧置带状曲柄连接颈部。肩部细线刻划出菊瓣状纹样,腹壁深剔刻牡丹枝叶,花叶肥润,蓬勃饱满,刻纹深而犀利,刀法简洁明快,具浮雕效果,时代风格显见。器身满施青釉,足底刮釉露胎,胎色灰白,质地坚实缜密。圈足及底部刮釉,胎骨灰白致密。壶身内外通施青釉,釉色青郁。

3: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鱼耳大罐,尺寸:高50.5厘米,估价:HKD 5,800,000 ~ 6,500,000,成交价: HKD 21,903,750 ,成交时间: 2004-04-26 ,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4:元青花孔雀牡丹带盖梅瓶,尺寸:高45厘米,估价:RMB 13,000,000 ~ 18,000,000,成交价: RMB 16,675,000 ,成交时间: 2018-06-19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本品俊秀挺拔,胎质厚重坚致,釉质温润泛青,其盖为覆杯型,中置宝珠钮,外绘六瓣覆莲瓣纹,布局疏朗。在宋元明三朝,梅瓶为实用器皿,多为盛酒之用,故烧造同时必配瓷盖,而清代则以之为陈设或插花之用,故不需烧造盖子。其盖式样与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六个青花梅瓶当中的五个盖子一致。其肩部装饰孔雀穿牡丹花图案,一面绘雄孔雀回首收翅,恰好落地的瞬间,另一面则是雌孔雀俯首翔飞,与雄孔雀相呼应。所绘孔雀翎羽清晰,神韵尤佳,周围缠枝枝牡丹翩翩展姿,妍态尽见。

5:元青花缠枝牡丹如意开光凤穿花纹兽耳大罐,尺寸:高37厘米,估价:RMB 9,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0 ,成交时间: 2020-10-17 ,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贸圣佳25周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此罐洗口,溜肩,下收敛,罐胎体厚重,大气磅礡。肩部对称装饰双兽耳,神采奕奕。通身上下共六层纹饰,自上为几何纹,缠枝莲,莲瓣纹,云肩纹,缠枝牡丹,变形莲瓣纹,构图繁而不乱,观之赏心悦目,青花发色明快悦目,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鸭蛋青色泽,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浅淡之处晕散自然。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

6:元青花麒麟缠枝莲纹大碗,尺寸:直径29.5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0 ,成交时间: 2019-11-30 ,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本品撇口深腹,体量硕大,造型端庄稳重。通体以青花料绘饰,发色浓郁,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外壁装饰分上下两层,上绘缠枝莲花,胫部绘仰莲瓣纹。口沿内侧亦绘缠枝莲纹一周,底心青花圈内饰麒麟纹,周身衬以缠枝莲纹。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兽,和凤凰一样,也有雌雄之分。雄的称为麒,雌的称为麟,绝大部分人都使用“麒麟”这一约定俗成的统称。

7: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尺寸:高42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1,270,000 ,成交时间: 2018-01-08 ,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7秋季拍卖会。

拍品唇口外侈,短颈,丰肩,鼓腹至下渐收,至底微外撇,浅圈足,器型饱满丰润,古朴壮硕,极富元代游牧民族所崇尚的粗犷之美,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采。此梅瓶通体以青花描绘纹饰,自上而下层次分明,以缠枝牡丹为主体,呈带状分布于肩部及腹部,肩部短窄故纹饰巧雅,腹部阔大故花卉更为繁茂圆硕,枝蔓蜷曲缠绕,牡丹一仰一覆妍姿盛放。足胫处绘变形莲瓣纹,花瓣内绘朵云,并加饰圆圈,每片花瓣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尽见元青花特色。不同纹饰间以唐草纹或菱形纹相隔,构图虽满,但密而不乱,纹饰主次分明,视觉冲击力极强。青花成色苍翠妍丽,浓淡相宜,砂底微泛火石红色。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异常珍贵,本件即为传世元青花中的一例精品,其臻美之态弥足珍贵。

8: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尺寸:高43.8厘米,估价:HKD 6,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HKD 9,640,000 ,成交时间: 2006-11-28 ,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巅峰时期的宋瓷是怎样的?

这道题目我来回答,宋代制瓷技术逐渐成熟,外销瓷远销海外,为宋代赚取大量财富,为宋代经济的繁荣注入强大活力。这里我将介绍宋代各釉色各窑瓷器的精品,向大家展示巅峰时期的宋瓷。

1. 宋代定窑白瓷

宋代定窑与邢之白的区别不在技术,而是思想的飞跃。除了在观白游刃有余之外,定窑让白瓷更加名贵,所以会镶上金口、银口、铜口.

2. 宋之黑釉

宋代黑釉首推建盏,造型单一,但声名远播,其原因在于宋代饮茶习俗的改良。建盏以黑色调为主,其他全是变化,在黑色的前提下变化。由于铁含量高,在高温下有微妙变化,通过当时文人赋予文学含义,随即变成千古乐事,精品成为国宝。 另外, 宋代定窑为了迎合小众市场,在大量的白瓷之外,生产了墨色瓷器,又称墨定。除定窑的墨定意外,磁州窑和山西怀仁窑在北方生产黑釉。

3. 宋代青釉

青瓷在宋代有极大的发展,生产地方有很多,有耀州窑,北宋之耀州青瓷,入刀犀利,连风带雨,刀刀见泥。龙泉窑,龙泉窑青瓷一反越窑、耀州窑之深沉,以亮丽养眼的梅子青粉墨登场。

4. 宋金北方酱釉

宋金酱釉有内外不同的作品如内白釉外酱釉碗,内釉油润,外釉坚实,与表里如一的名品形成对照的是表里不如一。

5. 宋金黄釉

黄釉在有宋一代零零星星,犹如悬崖峭壁之上的小树,长不大也死不了。

6.宋金绿釉

宋代绿釉沿袭唐辽之风,既不流行也不绝迹,名气大者首推绿定。另外,宋之前绿釉多为低温釉,汉唐绿釉大多都为了陪葬,成全了绿釉的冥器文化特征,宋代开始,绿釉改头换面,走进世俗生活。

7.宋代红釉与均瑶

据考古出土文物北宋红釉仅有一件残碗,也不是主流。但是北宋的钧窑却能烧造的十分完美,钧瓷中的玫瑰紫开陶瓷红釉之先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钧窑海棠红渣斗式花盆,亦内蓝外红,其红色直逼大红,在已知钧瓷作品中应为红色之冠,也预示着真正的红釉将马上到来。

8.宋金蓝釉

宋代时找不出唐代那么蓝的蓝釉的。宋代在用色上小心翼翼,宁亏毋盈。宋代接近蓝釉的陶瓷作品就是大名鼎鼎的钧窑了。

9.宋代官釉

政和间京师自制烧窑处,名曰官窑”官窑在徽宗执政的鼎盛之时政和年间应运而生,以烧制青釉为主,与以往不同,此青釉不追求青,追求蓝灰色调,沉稳冷静,不拘一格,称之官釉。汝窑的名如雷贯耳,汝窑作为北宋宫廷御用瓷器已是定论,汝窑虽非皇室血统,与官窑有一定差距但不妨碍汝窑在历史以今天拔得头筹,汝窑为魁。汝窑与官窑相比,色调偏青,有天青色之美誉。

10.宋金铁锈斑

宋代陶瓷装饰百花齐放,整体上追求世俗,崇尚艳俗的普遍审美。只有一点例外就是铁锈斑,铁锈斑装饰有别于宋代主流的具象手法,完全一副抽象绘画。

11. 宋代仿生釉

仿生釉有绞胎绞釉,兔毫,油滴,玳瑁和鹧鸪斑。分别介绍一下,绞胎自唐入宋,绞胎有抽象之美向具象靠拢,一改唐人放任的生活态度,让生活渐渐循规蹈矩,走上程朱理学设计的正规.

兔毫,兔毫是一个非常文学化的名称。兔毫建盏口部酱色,渐变至底部变黑,过渡段呈现酱黑相间细如毛发的条纹,故曰兔毫,长久以来仅限定在建阳窑之茶盏作品。兔毫盏的成因为非人工因素,依赖天成。

宋代油滴,油滴胡兔毫异曲同工,同是结晶而成。只不过兔毫结晶为条状,油滴为点状而已。油滴釉在黑釉底上形成银色结晶点,如油入水。其中有一类油滴最为罕见,仅在日本偶见收藏,被日本人称为“曜变天目”。

宋代玳瑁,玳瑁本为海中动物,形如龟,有鹰喙;甲壳光滑深褐色与浅黄色花纹融合相间,自古就是上等的装饰品。

宋代鹧鸪斑,鹧鸪本为一种山鸟,背部灰黑有绛红斑点,腹部灰色有白色斑点。鹧鸪斑釉存世不多,但古籍记载颇多,可见当时文人对其之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