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粉彩色桌布图片欣赏,水粉里含有什么?

画水粉的主要工具、材料包括:水粉颜料、画笔、纸张、画板、调色盒、笔洗、吸水布、画架、工具箱等。 水粉颜料: 水粉颜料是一种水容性颜料。主要成份有色粉、结合剂、甘油、防腐剂、冰糖、蜂蜜、石灰酸、胆汁、淀粉等。它颜色品种丰富,有一定覆盖力。水粉适用性广,价格低廉,表现力强,并且易于把握和使用。但在使用时有干的较快,不便于颜色的衔接和颜色干后易变色等缺点。

画笔: 主要使用羊毫的水粉画笔、羊尾平笔,偶尔也使用毛笔(叶筋)、油画笔、刮刀等工具。

纸张: 水粉画用纸较随便,水粉纸、水彩纸、铅化纸、卡纸、高丽纸、甚至报纸,都可以使用。

调色盒: 市场上销售的塑料调色盒有分体和联体两种,联体调色盒的格子浅小,分体调色盒的格子较大。

水粉彩色桌布图片欣赏

色彩衬布调色公式?

①白色的衬布:大量白色+少许赭石+少许普兰+冷色或暖色

②红色的衬布:固有色:正红+牙黄(多)+土黄(少)+白(少),固有色60%以上环境色少,灰多些暗部少;环境色:亮,黄绿,赭石浅绿,紫灰 ;暗部:蓝+深绿,橄榄绿;提亮:固有色+少量白、肉色、柠檬黄、米黄。物体前的布提亮光源统一,投影要重。

③蓝色的衬布:固有色:纯一点的蓝+少量肉色,笔触方向垂直布褶的走向;环境色:周围物体上的颜色调入布的固有色时调生一些;灰色:降低纯度,蓝布亮部的加肉色,中间加紫灰,远处加绿紫灰,蓝字紫灰;暗部:普蓝+深红,用小笔活一点,少加过度,前面对比实后面对比弱,暗部便赭石孰褐一些

④黄色的衬布:亮部:黄+少量白/肉色;暗部:黄+紫罗兰+少量蓝;灰部:加紫灰,蓝灰,绿灰 画布。先画固有色,然后提亮,加投影。

为何称是给丈夫戴绿帽?

我来回答一下:

“绿帽子”是演变而来,有其历史背景,下面就从头来看。

第一阶段:颜色信仰和政治象征

我们现在穿衣服,颜色可以随意选择,但是在古代却不能,因为服装的颜色是和社会地位相对应的。

比如黄色,从唐到明,国家规定只有皇室才可以穿,官员和百姓禁止穿黄。清朝放开了些,但也仅限御前大臣、侍卫等都人才可以穿黄色官服,也就是影视剧中常见的黄马褂。

国家对颜色的控制源自于古人的颜色信仰,它来源已久。《礼记》有云,“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尚赤。”后来,这种颜色信仰与五行学说相结合,发展为五色说,也就是青、赤(红)、黑、白、黄五种颜色,分别对应于木、火、水、金、土五种元素。

第二阶段:绿帽子之“绿”=低贱之色

因为五行说的影响,有了五色说,可是世上的颜色并不只有五种,所以便有了正色和间色之分。古人认为,青、赤、黄、黑、白五种颜色是天然存在的,也就是基本色,所以称之为五正色。而绿、红、碧、紫、骝黄五色是由五正色合成的,所以称之为五间色。

而且,更进一步地,这两类颜色被划分为贵、贱两层,正色为尊为正统,间色为卑为非正统。绿色作为间色的一种,从先秦以来就是低贱之色,不被世人所认可。

这在《诗经》中就有反所映,《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为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为其亡。”

青色本来是一种正色,后来却堕落成了比绿色更低的颜色。有人说是因为唐代为土德,五行中木克土,而青色是木德的颜色,所以唐代特意贬低青色。同样是唐朝的品色服制度,青色是最低级官员的标配,“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

第三阶段:元代倡优、娼妓家人所戴之青巾

绿色、青色虽然在颜色等级上较低,表明较低的社会等级,但宋以前并不含有特别的耻辱意味,直到元代,情况才发生了巨大变化。元朝建立后,国家明文规定,倡优、娼妓家男子必戴青巾,以作这类卑贱人家的标志。

《元典章·礼部服色》记载:“至元(忽必烈年号)五年,准中书省札,娼妓之家,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巾。”《元史·顺帝纪》记载:“禁倡优盛服,许男子裹青巾,妇女服紫衣,不许戴笠乘马。”

明初继承元朝的制度,对倡优、娼妓的服装颜色也有规定。

《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三年规定:“教坊司乐艺青卐形顶巾,系红线褡褥。……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清稗类钞》记载:“金奇中尝藏明秦淮旧院教坊规条碑拓本。其文日:‘入教坊者准为官伎,另报丁口赋税。及报明脱籍过三代者,准其捐考。官妓之夫,绿巾绿带,著猪皮靴,出行路侧。至路心被挞勿论。老病不准乘舆马,跨一木,令二人肩之。’”

第四阶段:青巾、绿头巾与绿帽子

元代规定的是青巾,明朝却变成了绿巾,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青色、绿色本来有正色、间色之分,但随着统治者对青色的厌恶,以及青色、绿色的相近,所以绿色、青色逐渐被混淆,青巾、绿巾也跟着混为一谈。因此,元初的赵孟頫在点评戏曲曲谱时就曾说道,“院本中有倡夫之词,名曰‘绿巾词’”。

随着国家法律的规定,绿头巾成为倡优和娼妓的行业标配,男子裹绿头巾,要么家里有人是娼妓,要么自己是从事音乐或戏曲的,无论哪一种都很低贱。前一种自不用说了,当身份是后一种时,妻子也常常免不了被人玩弄。明代以后,便有人把妻子有奸情称之为给丈夫戴“绿头巾”,成了一种挖苦、嘲讽的俗语。

清朝以后,一般人不再裹头巾,改成了戴瓜皮帽子,这大概是由于男子的发型改成了辫子的缘故。虽然头巾没有了,但类似的行为没有断绝,所以人们又从“绿头巾”引申出“绿帽子”一词,借以表达同样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