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青花瓷器的特点,万历斗彩鉴别方法?

1.胎体一般较厚重,即使小件器也很少薄胎的。

2.琢器底足处理并不十分精细,凡底足露胎器,胎质均较粗松,杂质可见。

3.釉色多数白中泛青。

4.用彩艳丽,尤以红彩浓重。

5.彩色无强亮光泽,红彩剥落现象较多。

6.盖盒、盖罐之类器,其盖及器身往往描绘相同的图案纹饰。

7.所绘大物,多数是大头短躯,和这一时期版画风格一致,但已个别出现崇祯时期版画中流行的长躯人物。

8.大多有“大明万历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

万历青花瓷器的特点

青花瓷碗底有小狗图案?

花样款又叫“花押款”,是在瓷器上最多出现的,大部分为民窑器。唐代开始有唐彦谦《宿田家》中诗曰:“公文捧花押,鹰隼驾声势”。到了宋代见有花押印,元代花押印极为盛行,花押指旧时文书契约上末尾的草书签名或代替签名的特种符号,后人就运用在瓷器上作为订烧或代表时代的记号。

元时花押印又叫元印,元戳,这是因为有的元人不识汉字而代用之物,后来汉人也纷纷仿效,花押印开始广为流行,在瓷器上大量运用花押款应是明代晚期,其表现形式有二种,一种是窗格款,青花单框内以横竖线条组成图案,类似文字,但不可识读,只能作标记。另一种则是外形如秦汉古玺中的印章款,有单框与双框之分,字有的可识,有的只为标记不可识。一般流行在天启,崇祯时。

表现在景德镇瓷器上的花押款並不多见,一般以花卉纹小动物居多,如传世的永乐青花龙纹葵口碗底绘一龙,另有的碗底用金粉绘一片小雪花,宣德青花凤纹洗底部绘有一只凤,成化青花瓷的底部绘有牡丹或鹤莲,嘉靖时有的器物底部用兰彩绘一小兔,万历时瓷器上有用绿彩绘灵芝,天启朝在一些青花人物罐底部绘有一兔或一朵花的,总之,明代的一些民窑器中,花押款五花八门。

到了清代,花押款也都为民窑相用,明代已流行,清代更繁多,总计有六类;博古图案类,如八卦,八宝,琴棋书画,八音器,太极图以及在礼服上绣的十二章。佛教符号类:如八吉祥,转轮王的七珍,道家符号,最多的还是八仙手中的执物,叫法各有不同。如曹国舅的绰板,吕洞宾的宝剑,兰采和的花篮,张果老的渔鼓,汉钟离的还魂扇,铁拐李的葫芦,何仙姑的荷花,韩湘子的笛子。

另有豆腐干款,在双圆圈中心绘双线方框。框内再绘横竖般的线条,另有四朵花款,在双圈内绘四条不规则的花,简单的仅打四个X。

其它押花款更多,动物类有龙,凤,鹿,鹤,龟,植物类有松,竹,梅,灵芝,树叶,蟠桃等。

民国时花押款有沿用,有创新,但一般都是民间订烧之器,在上面作个标记而已。代表是某个窑给某个人订做的一批瓷器。在官窑瓷器上,花押款未见使用,官搭民烧的瓷器偶然也使用花押款。

吉言款与花样款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在研究瓷器中,凭款识就可基本断代,这当然还要结合每件瓷器的基本特点综合分析,然后确定真伪。现代仿品中也出现了一些花押款,如树叶款,兔子款,菱形款,还有一些瓷器上也有吉言款,但是仿制品的基本特征不符,特别是工艺粗糙,没有古物老民窑的特点,加上胎釉,发色,画工,造型上或多或少都有出入,一句话,韵味不足。仔细分析,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的古瓷都有它们的特征,仿得形像但韵味仿不像,这就是真假瓷器的最基本特点。

青花瓷的云纹特征?

洪武时期

洪武时期是青花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洪武青花瓷仍留有部分元代青花瓷的重要特征。洪武瓷器偏大器,器型有大罐、双耳瓶、梅瓶等等,其中,云肩纹简洁大方,形式有两种:1、双钩框,框内留白纹;2、单钩框,内饰纹线型云肩纹。大部分瓷器内无纹饰,部分大器件仍绘有牡丹、缠枝莲等等。

永、宣时期

永、宣时期部分瓷器融于西方风格,器型有玉壶春瓶、罐、广域网、僧帽壶、斗笠盏等等。永乐时期部分器物为三线勾勒,中间线条偏粗;宣德时期单线勾勒纹饰,外粗内细善留白。内部装饰较少,发现有栀子花、茶花、折枝花。

永乐

空白期瓷器较少,部分瓷器珍藏在各大博物馆。器型主要有大瓶、大罐、梅瓶、碗、盘等等。云肩纹里以双钩线内填青料,线条细而部分线条绘制较轻;部分瓷器一笔流畅勾勒或者外粗内细线条。内部纹饰有灵芝纹、绣球纹、八宝纹、卷草纹、缠枝莲花纹、宝相花纹等等。

成、弘、正时期

明中期锦地开光纹饰较少,器型罐、碗、盘、碟、玉壶春瓶、梅瓶等等。云肩纹有单线勾勒或双线勾勒,纹饰内部饱满,部分瓷器云与云之间“绵羊角状”,璎珞纹、忍冬纹等等;成化垂云纹,内含三个“品”字形的小垂云纹。内部纹饰较多,有缠枝莲、折枝花卉、团花、宝相花、石榴花、灵芝纹、荷叶纹等等。正德与弘治瓷器相比,做工较粗,纹理稍杂。

嘉、隆、万时期

纹饰绘制做工较粗糙,嘉靖、万历瓷部分纹饰道教风格弄红,肩云纹位置较前期相比,部分瓷器偏下,单纹绘制或双重厚纹理绘制,双纹理中控留白,颜色外浅内深,也有单云肩纹连续并排型。内有纹饰缠枝莲、灵芝、云鹤、宝相花、莲花、团花、菱花锦地等等。

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文藏来答】那就从清初说起吧~

清代自1644年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至1912年宣统帝退位,历时268年,经历了从顺治到宣统共十代帝王。我国陶瓷业发展在这个时期臻于鼎盛,虽然晚期趋于低迷,但就清代早、中期的突出成就而言,仍不失为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清代最名贵、最精美的青花瓷器得到了长足发展。

清顺治 青花洞石花鸟纹盖罐 通高16.5、口径4、底径6厘米

顺治朝纹饰特点为明末影响犹存,画风还在延续;风格粗犷豪放,画面趋于饱满;分水技法出现,技法尚不成熟。在顺治朝遗存的青花传世品中,署官窑款的青花器物十分罕见,常见的多为民窑生产的日常用具和供器之类。

清顺治 青花荷莲纹花觚 高38、口径18、底径13.5厘米

顺治朝青花瓷器的装饰工艺,有印、刻、画、绘等技法,图案纹饰演变较为明显。顺治前期,基本延续了明代晚期崇祯青花纹饰特点,工笔、写意并用,有的清晰明丽,有的激越奔放,有些随意创作的纹饰寥寥数笔,生动传神。顺治后期晚明时富有民间气息的绘画题材,如捕鱼、牧牛等已经消隐,代之以粗犷豪放的怪石花卉与工丽潇洒的人物故事,呈现了较为典型的时代风格。

清康熙 青花云龙纹盖罐 通高11.4、口径3.5、足径4.7厘米

顺治青花纹饰构图饱满,绘画一反过去单线平涂的方法,而采用双勾填色的技法,勾勒的线条流畅稳健,填色准确,很少溢出轮廓线,与明万历以来的随意填色有明显区别;山水、人物纹多写实,见披麻皴、斧劈皴、涂、染等技法,也有单线白描的画法。一些瓶、罐上使用皴染分水技法描画,层次色阶不很明显,渲染不是很成熟,精品出现的不够多。

清康熙 青花人物纹花觚 高45、口径21、足径16厘米

康熙朝纹饰特点为:早期,明末遗风尚存;中期,中西技法渗透;后期,画风臻于成熟。

康熙时期,青花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在绘画技法上采用渲染的技法,一种颜色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康熙早期,画风较为粗犷,尚存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青花呈色深沉、灰暗。

清康熙 青花花鸟盖罐 通高57、口径22、足径 24.5厘米

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后青花色泽逐步向高峰期那种翠蓝色过渡。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1706年)之间的产品。其特点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洁,呈现出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粗犷的纹饰,已经达到历代青花之冠。康熙晚期主要指康熙四十年以后的产品。题材广阔。绘画技法流畅,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青花的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性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

清雍正 青花缠枝花卉灯笼瓶 高25.2厘米

雍正朝纹饰特点为布局与造型完美结合,疏朗明快;主题与线条交相辉映,新颖独特;规范与随意紧密融合,典雅优美。

雍正一朝,为时虽仅13年,但制瓷工艺却发展到了历史的新水平。早期雍正朝青花瓷器纹饰接近康熙时的作品,部分瓷器色调艳丽明快,中期则具有本朝特点,一部分仿永乐、宣德朝青花瓷器,有晕散,纹饰上有人工点出的小黑色斑点;一部分仿嘉靖、万历的青花瓷,呈深蓝色艳,呈色稳定,还有仿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雍正官窑青花瓷器总体上瓷质莹洁,工艺精细,器型俊秀,纹饰多样,在清代青花瓷器中非常突出。

清雍正 青花一束莲大盘 盘口径51.8厘米

从布局上看,雍正青花注重纹饰布局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能够按照器物的形体,配以适当的图案。无论什么器型,线条都非常柔美、秀丽,比例协调,恰如其分,是清代造型设计最完美的瓷器。

从技法上看,雍正用笔精细纤柔,官窑青花以绘龙凤及缠枝莲花为代表。这时的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层层的苔点,所绘人物从康熙时的大人小景变成小人大景,人物只是居于景中的一角。

清雍正 青花缠枝纹盘 盘口径15.5厘米

从画风上看,雍正青花瓷器画风工丽,花式一致,绘画技术法多样化,纹饰中大量使用团花、皮球花、过枝花,图案整体感强,规矩中富于变化,达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扁瓶 高22厘米

乾隆朝纹饰特点为题材选择更加丰富多彩,图案绘制更加新颖亮丽,技法运用更加规范工丽,纹饰出新更加雍容奢靡。乾隆一朝,清代社会发展处于鼎盛时期。景德镇荟萃了一批能工巧匠,青花瓷器在传承康熙、雍正瓷器艺术的基础上,把清代青花制瓷业推向创造性阶段,也是清代瓷器制造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清乾隆 青花云龙纹大盘 盘口径44.7厘米

题材的选择更加广泛。乾隆青花纹饰主要是以植物花卉为主,富丽繁密,细致精巧。吉祥图案增多也其特点之一。图案的绘制更加新颖。纹饰技法的运用更加规整。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 高66.5厘米

纹饰的创新更是登峰造极。无论是数量与质量都达到了清代历史的顶峰。新奇的器物不胜枚举,一些青花瓷器图案繁琐堆砌,呈现出乾隆时典型的奢靡与张扬。

原文作者:阎萍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6年12月刊《十代王朝青花瓷:瑰丽纹饰迷人眼》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

崇祯青花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崇祯青花用高岭土制胎,胎质大多粗糙、疏松。胎色灰白色。胎体普遍较厚,少部分产品胎体轻薄,瓷化程度较高。釉层稀薄,釉面不平整,光泽度不强,釉色白中闪青,也有青灰色,部分还开片。盛行在器物口沿处施一圈酱色釉(即酱釉口)。圈足一般较矮,阻断露胎线外沿旋削较多。大碗圈足边墙内壁有较深的“二层台”形挖足残痕。除部分盘、碗外,一般底足较高,足外墙下边无釉,底足内亦无釉。盘、碗有跳刀痕,有的足底留有没旋削净的小台、窑渣、鸡心凸起及火石红斑块。筒瓶、花抓、罐等立器一般为细砂地,有的能看出旋削后留下的弦纹。

青花色料采用石子青,呈色稳定。呈色最好的鲜艳青翠,大多色调暗淡,有晕散,晕散严重的影响到纹饰,致使纹饰线条混淆不清,此时的青花瓶、罐、炉、砚、盘、碗,时时可见。青花晕散,有漏釉之缺点现象。有些浓重的夹带有黑褐色斑点,但不同于元代、明初的呈色,黑斑不渗入胎骨,手感没有凹凸不平的情况。

这时期的青花瓷喜用暗花装饰,在一些琢器的口、足部位釉下暗刻卷枝纹。在绘画上经常在器物的口、足部绘制蕉叶纹,山水人物图案多画太阳,云气纹大多画成括号云,草地纹多用细线勾画成小钩状,画面多配以诗句,在题诗旁有仿照书画的图章款,有方形或圆形,这显然是受当时书法绘画的影响。

绘画技法采用传统的单线平涂及淡描法,以单线平涂为主,线条流畅;淡描青花线条潦草,笔法无力、草率。崇祯朝开创了类似中国画中淡墨水彩的皴点法用笔,画面极富诗意,一直影响到清初,构图布局基本类似天启朝,内容以写生画为主,大量采用变形、夸张或简笔手法,画面笔意豪放,无所拘束。

装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案纹饰多富寓意。山水画是这一时期最多见的题材,内容极富生活气息,画意具有明末国画的风韵,画面中多有古诗、茅屋、草亭、舟桥、渔翁、樵夫、高士、文人雅士、渊明爱菊、敦颐爱莲、竹林七贤、唐僧取经等。传统题材有:云龙纹、凤鸟纹、凤穿花纹、麒麟纹、狮子牡丹纹、蟠螭纹、虎纹、牛纹、马纹、鹤纹、鱼纹、兔纹、松鹿蜂猴纹、鱼藻纹、鸳鸯莲花纹、松竹梅纹、葡萄纹、折枝花卉纹、缠枝花卉纹、婴戏纹、罗汉纹、刀马人物纹、福山寿海纹、灵芝托宝纹、结带绣球纹、八仙、垂柳、月影、博古等。崇祯青花还有一些独特的装饰纹样,如《赤壁赋》全文并东坡游赤壁图、芦汀野鸭、鹅掌形(三角形)叶牡丹花、扁圆形较大的折枝果、云脚内侧加点的卐字云、变体飞丝龙纹饰带、雨雪松球锦纹带、填满藤蔓的缠枝葡萄、枯木寒鸦、盛开的兰花花朵等。

崇祯青花瓷上署本朝年号款的不多,还有大量的吉语款、堂名款、斋名款,变体篆文和窗格式铭文也常见。另外偶见隶体书写题字。

吉语题铭内容有:“福”、“寿”、“善”、“贵”、“雅”、“富贵佳器”、“上品佳器”、“玉堂佳器”等。斋堂款往往写在碗心上,如“翔凤堂”、“于斯堂”、“博古斋”、“雨香斋”、“松石居”等,碗底常见“白玉”、“宜窑”、“片玉”以及银锭、方胜、兔子等图记款。

仿写款有仿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朝的,款字多草率不规整。仿永乐款瓷器,见有青花楷书“永乐年制’款的《赤壁赋》诗文碗。仿宣德年款,多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青花底款。围以双重圆圈,同式的“大明宣德年造”款较少见。另有“宣德年造”四字双行青花款,外围双重圆圈或双重方栏,也有无边栏的“宣德年制”双行青花款。仿成化年款,有“大明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造”两种青花楷书款,前者较为多见,多作双行排列于器物外底,外围青花双重圈或单圈,以双重圈居多。仿嘉靖年款,有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底款,款外多无边栏。仿万历年款,均以青花楷书写于器物外底,有“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重圈;也有“万历年造”四字双行款,款外无边栏。

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