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什么器型最大尺寸,瓷器底部有高字是什么年代?
只有一个高字吗?,那样的话,仅凭这一个字是无法准确的判断年代的吧。
不管怎样,判断瓷器的年代要综合各方面来分析判断,比如器型,颜色,釉色,大小,落款,非专业人士不可,现在造假的,以假乱真的也很多,甚至有泛滥成灾之势。
收藏是一门学问,不是轻易的就能办到的,如果做为一种爱好,可以尽可能的学习接触。
古代十大礼器?
所谓礼器,一般认为是古代贵族在进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和宴享、婚冠等活动时举行礼仪所使用的器皿。礼器最主要的用处是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简直可以说,祭祀是奴隶主阶级的头等大事。所祭的对象,主要是天帝、鬼神和统治者的祖先。中国古代的礼器主要有鼎、鬲、盘、尊、罍、爵、斝、觚。下面挑几个说明下。
西周铜礼器:
(1.提梁卣,2.方座簋,3.壶,4.盘,5.匜,6.觥,7.簠,8.豆)
鼎一般是国之重器,传说,夏禹曾铸九鼎,用象九州。夏灭,鼎归于商;商灭,鼎归于周,成为传国重器。后面春秋战乱,凡有诸侯询问九鼎下落轻重的,大多有窥伺着周室王朝的野心。据研究,古代的鼎有三类:
一是镬鼎,系用以煮牲及鱼、腊的大鼎。著名的司母戊鼎便是镬鼎的代表。第二类鼎是设食鼎,或曰正鼎,有的学者命名为升鼎。其主要功用,是盛放镬鼎煮熟的肉食。意思是镬鼎煮肉及鱼、腊之后,既熟,乃放入食鼎。第三类鼎是羞鼎,又称陪鼎。简言之,羞就是滋味鲜美的调味羹。它是用牲及禽兽肉为主料制成的。镬鼎煮肉及盛到正鼎内的肉是无滋味的,所以食用时还需要以羞鼎内的羞味调和裹汁。以上三类鼎,不同地位的贵族有不同的组合制度。笼统地说,统治者地位越高,用鼎规格就越高。如前所述:天子用九鼎,配镬鼎七、羞鼎三。诸侯、大夫、士各级减损不一。
下图为商代晚期铜礼器
:
(1.四羊方尊,2.人面方鼎,3.牛尊,4.象尊,5.方彝,6.封口盉)
《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有云:“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而且各级鼎的盛放物品也各有规定。如天子的第一鼎盛牛,以下盛羊、猪、鱼、肉脯、肠胃、肤、鲜鱼、鲜腊。诸侯的鼎内则去后二味。卿大夫的第一鼎盛羊,以下有猪、鱼、腊、肠胃等。士则仅有猪、鱼、腊。”
鬲也是礼器之一,主要用途是煮粥。作为礼器的鬲,在使用时,与鼎有一定的组合关系。如2、4、6个鬲,每与5、7个鼎相配。8个鬲,每与9个鼎相配。鬲身上下隔开,下层为火室,并有火门,可以开关。过去有的古鬲流入美国,如“季良”铜方鬲,底下还有四兽作器足。20世纪70年代,陕西扶风庄白窖藏又出土一件西周时的方鬲,其火门有一刖足阍奴把守。随着鬲的日用化,鬲的数量一度增多,袋足亦复隆硕,但至战国晚期便趋于消亡了。
尊在新石器时代,可用来酿酒,商代以后的铜尊,则为盛酒器。形状有圆有方,著名的四羊尊,就是方尊的优秀代表。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件尊盘,尊立于盘上,二者合为一体,尊的口、腹及盘的周身,均有极其繁缛的透雕纹饰,它不仅造型精美,而且是我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即掌握了熔模技术的确证。还有一种形制更特殊的鸟兽形尊,即尊的整体为一立体的鸟兽形状,有盖、有流,且盖、流处理极巧妙。如夔纹象尊的口盖,设于象背,而盖纽又是一只小象,形成大象驮小象的艺术造型,十分生动。此外,还有鸟尊、鸮尊、驹尊、犀尊、羊尊、虎尊、牛尊,不胜枚举。尊又是酒礼器的通名,所以有些礼器,常自铭为“尊彝”。
商代早期铜礼器
罍为大型盛酒器,也用于盛水。罍多作生活用器,也有时作礼器用。《礼记·礼器》云:“庙堂之上,罍尊在阼,牺尊在西。”罍可能是从陶罐分化出来的一种容器,形体大,容量多,如使用时,当是礼仪中的第一道酒具,即先要将罍中的酒分注于尊内,然后再用勺、枓挹入爵、觥等酒器。罍流行于商周,时间较短,战国虽有发现,数量不多。当罍衰之时,壶便盛行起来。除前述圆罍之外,还有少数的方罍。
甗上部为甑,下部为鬲,或分体,或浑体,是两者结合的一种蒸食器。多为圆形、立耳,少数为方形。甗的主要用途是蒸饭,下部煮水,蒸气通过中间的箄孔将上部的米蒸熟。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的一件方甗,上下分体,上部中间立有一道直隔,将其分为二室,因而可以一次蒸熟两种米饭。20世纪30年代,寿县朱家集楚墓出土一组大型铜甗,每个均一米多高,是罕见的特例。妇好墓所出三联甗,三个铜甑坐在一个长方形的“鬲”上,可同时蒸三甑或三种饭。该器形大式新,是为仅见。
簋圆形似碗,主要用途是盛黍、稷、稻、粱等熟饭,相当于后世的大饭碗。目前已知最大的铜簋,是陕西扶风出土的周厉王的簋,重60公斤。说明它纯粹是一种礼器,根本无法实用。簋作为礼器,以偶数组合。天子8簋,诸侯6簋,大夫4簋,士2簋,分别与一定数量的鼎、鬲等各种礼器相配。
青铜簋
爵是用于温酒的,所以其底或留有烟炱。晚期的爵,底烟少见,说明爵后来转向温酒与饮酒混用,甚或多用为饮酒器。爵最初可能模仿了雀的形状。春秋时期,有的爵就做成雀形。铜爵是从陶爵发展而来的。目前发现最早的铜爵是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它也是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礼器。
青铜爵杯
除了上面之外,还有一些礼器,如簠,敦,豆(皆类似于碗,盛放食物,有的有盖有的没有)、卣,壶,缶,方彝,觥(都是酒器)、还有温酒器,禁,及饮酒器等等,皆是古代礼器,按材质又可分为陶瓷还是青铜。
明清时期瓷器有哪些器型?
1)明瓷器主要器型:明代盘、碗、罐、壶等器型同元代一样。明代玉壶春瓶、梅瓶、执壶、高足杯基本上保留着元代的造型,仅稍有改革。明代的盘、碗、圈足放锝较宽,逐渐改变了元代大多数圈足内壁无釉的制作,圈足内外都施釉。宣德时的“宫碗”,口沿外撇,腹部较深,端重而实用,据近代传,至名正德时,有“正德碗”之称。宣德白釉茶盏,也是明代受欢迎的器物。
永乐、宣德时较典型器物有小巧玲珑的压手杯、壶、小壶等,另有带域外风格的双耳扁瓶、双耳折方瓶、天球瓶等。成化时总体倾向是小型器占多数,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罐是最典型器物。
正德时胎骨、造型比成化时厚重,除常见盘、碗外、较大型的洗、尊、花插等也多见。嘉靖执壶变化较大,颈部加长,肩部与底部收敛,圈足高而微外撇,壶腹部成扁形。嘉靖、万历时突出成就是大型花瓶、大龙缸的烧造。同时,各朝方形器等进一步发展,如方斗碗,方形多角罐,方盒、多层盒等。明代中后期,瓷器制品种类越来越多,如豆、屏风、围棋、笔架、水滴纸、镇纸等。
明嘉靖、万历时瓷塑最多,主要是仙佛的塑像。明代外销瓷中的“军持”,也从元代的造型演变为器身矮胖和乳头状的流。
(2)清瓷器主要器型:清代瓷在类别和品种上都比明代有所增加,主要可分为三类。属饮食类,盛器的日常用具——盘、碗、杯、碟、盅、壶、瓶、罐、洗、缸、插屏、枕、烛台等。属陈设玩赏类——花瓶、花尊、花觚、桥瓶、插屏、花盆、花托、鼻烟壶和瓜果,动物像生瓷,各类仿工艺品瓷和瓷雕、瓷塑等。属于文具娱乐用具类——砚、水盂、印泥盒、笔筒、笔架、墨床、棋具、蟋蟀罐等。另外,还有各种仿古礼器,祭祀用具以及宗教所用各式法器。
清代瓷器造型,日用器皿大都沿用历代传统的式样,但官窑仿古盛行,有仿商、周朝青铜器式样,有仿宋、明瓷器造型的。如仿明永乐、宣德的青花鸡心碗、天球瓶、脱胎杯等,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等。民窑器有部分仿古瓷,但大多式样具有清代独特的风格。康熙朝瓶形制多变,有口小腹大的瓶,有口腹大小粗近的尊,口大腹小的称花釉或花插(特别小的花觚称为渣斗)。康熙朝时,具有特色的品种有棒槌瓶、油锤瓶、方瓶、凤尾尊,大多是民窑器。官窑器的名品有观音尊、柳叶瓶、象腿尊、太白尊、马蹄尊、苹果尊、笠式碗等。
康熙、雍正两朝都有仿明宣德和成化两朝器,但康熙仿成化多于宣德,雍正则仿宣德为主。雍正青花中,仿宣德大盘、鸡心碗、抱月瓶、玉壶春瓶、柏瓶多见,斗彩则以仿成化斗彩的天字罐、马蹄杯、鸡缸杯等为多。康熙时期出现的橄榄瓶、象腿瓶在雍正时流行。同时开始于雍正,流行于乾隆的牛头尊也出现(因器身满绘百鹿,又称百鹿尊等)。雍正瓷独特的风格是:很多器物的造型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例如,海棠花式、莲蓬式、石榴式、柳条式等。
乾隆时瓷器造型更繁多。天球瓶、葫芦瓶、牛头尊等极普遍。瓷制的各种文房用具,如粉彩笔筒、笔杆、镇纸、印泥盒、浆糊盒等,式样新异,精工细作。青花、粉彩的瓷制鼻烟壶和龙头带钩,香熏等服御,陈设器制作精巧。瓶类种类繁多,有双联、三联、四联直至九联瓶。另有壁瓶、轿瓶、转心瓶等。乾隆佛教八宝由平面图案变成了立体粉彩瓷器。乾隆多各种瓷塑,有各种人像瓷塑和佛教的达摩、观音等塑像,另有动物瓷塑多种(青蛙、鹦鹉、叭狗等)。乾隆瓷讲究雕镂和附加堆饰,如瓶类附螭耳、象耳、鹿耳、羊耳等。
陶瓷花瓶介绍?
各个朝代的瓷器花瓶,风格迥异,比如顺治康熙时的瓷器古拙丰满。各个朝代的瓷器器形釉面都有所不同,民窑和官窑的瓷器也有所不同,比如官窑的瓷器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弱,民谣款式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康熙年制霁蓝釉微观特点?
1.康熙、雍正时期霁蓝釉颜色深沉,胎骨致密,器型有碗、盘、贯耳瓶、钵、壶、烛台等,迎光呈现深蓝色。康熙时期带官款较少,雍正朝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2.清乾隆时期,主要分为前期和中后期,前期仍具有康熙、雍正朝特点,颜色较深,而中后期颜色较亮。乾隆瓷器器型较多,器身线条优美圆润,有的较大瓷器以霁蓝釉部分作装饰。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