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六戒瓷器,为什么有许多人学曾国藩?
我是地缘观天下,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曾国藩是中国“立功、立德、立言”的楷模典范!他出身于耕读之家,本身资质并不出众,却能成为晚清重臣,湘军统领,成就一番伟业!曾国藩通过后天的努力取得人生的成功,这也是许多人追捧学习的重要原因,他在修身处事、治学持家、用人为官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很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曾国藩如何修身处世?曾国藩修身讲究“内外兼修,表里如一”。内修是注重自身的素质品德的修养和提高,强调修心。他要求自己勤俭、谦虚、仁恕、诚信和惜福!外修是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曾国藩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他教育和严格要求部下,首先自己做到做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下属做出示范!
曾国藩行事处世讲究亦圆亦方,游刃有余!曾国藩面对复杂世事能做到能屈能伸,进退自如。能审时度势,刚柔并济。大智若愚,藏巧于拙!在敌对势力有意迫害时,能巧隐锋芒,以假乱真!在功成名就时,能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他的处世之道,既有儒家的中庸,又有道家的圆润,能时刻根据时事变化而变化取舍!
曾国藩如何治学持家?曾国藩治学严谨!曾国藩并非天资聪颖,而是靠恒心和毅力,不断学习,在古文、理学、书法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造诣!
曾国藩持家有道!他遵守孝道,提携弟辈。严教子女,治家有规!虽然,曾国藩是一个严格的人,但是其能和气治家,家和事兴!
曾国藩如何用人为官?曾国藩会识才用人,这一点世人最为认可!他爱护属下,注重培养接班人。培养人才时,他注重观察一个人的优点,当发现缺点时,也多以鼓励为主!
曾国藩为官忠诚体国,尽职尽责!曾国藩一生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忠诚体国,鞠躬尽瘁!他积极整顿政风,兴办洋务,为清王朝的中兴做出不朽贡献!
我的回答完了,我是地缘观天下,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谢谢!
曾国藩六戒全文多少字?
共112个字。
《六戒》原文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第五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曾国藩六戒多少个字?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第五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总共一百一十二个字。
曾国藩六戒原文繁体?
曾国藩六戒五字中能用繁体来书写的文字有:国和六共二字,其余的字无繁体写法,简体字改写繁体字具体书写转换过程为:国的繁体囗不变写作國。六字按照数字繁体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写法应写作陆。因此,曾国藩六戒原文繁体写作:曾國藩陆戒。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曾国藩从少年时侯起就有远大理想,立志做一个不平凡的圣人。经过毕生的努力,他成功了,并且晋升的速度之快、造化之大,令人羡慕不己。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是什么?有人说是执着,有人说是瑾慎,有人说是得遇贵人,其实都不是。经过对曾国藩的仔细研究可以发现,他的成功之道是懂得取舍。假如你学会了取舍,你也可以成功。
在学业中取勤奋,舍懒堕依曾国藩的天然资质,他是成不了气侯的。其父参加考试17次,总是名落孙山,直到43岁时才勉强考中秀才。受其遗传性影响,曾国藩反应有些愚钝,但是他继承了老爸的光荣传统:屡败屡战,笨鸟先飞。一天晚上,有个小偷趁曾国藩不注意,溜进他家屋里躲在梁上,等他们熟睡后作案。不料,曾国藩为一篇简单的诗文摇头晃脑、嗑嗑巴巴背不下来。小偷想:不着急,瞧他那认真样,迟早会背熟;不如小睡一会,待养足精神再下手不晚。没想到,小偷醒来己是鸡叫二遍,快天快亮了,而下面的人还在背那首诗。他知道今天是没机会了,白趴了一夜。因此小偷十分气愤地跳下来,对他说:“瞧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纯浪费钱!”,说完将那首诗抑扬顿挫地朗诵了一遍,曾国藩惊鄂地张大了嘴巴,看着小偷扬长而去。
相比左宗棠14岁中秀才,曾国藩可谓望尘莫及。第六次参加考试后,曾国藩信心满满地看榜,结果正榜上无名,副榜“佾生”有他的名字。何谓佾生,就是成绩还可以,但离秀才还有一定距离,并且在他的名字后附有批语:“文理太浅”。曾国藩于是化耻辱为动力,更加废寝忘食地学习,终于在22岁考中秀才,虽然比左宗棠晚了八年,但他终究用勤奋补了上来。后来,曾国藩凭借扎实的功底中了举人,继而又在几年以后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并通过湖南老乡、监察御史劳崇光牵线搭桥,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
女色面前取克制,舍贪恋。曾国藩初入宦海,闻朋友陈源衮新纳一小妾,美貌绝伦,借祝贺之机,在酒席上“目屡邪视”、馋涎欲滴,并且情不自禁地挑逗小妾,令现场气氛十分尴尬。回家后,曾国藩在日记中反省自已“猥褒大不敬,闻色而心艳羡,明知体气赢弱,而不知节制,真禽兽也!”。经此一事,曾国藩严格自律,再未越雷池一步。纵观他的一生,也只有一妻一妾,像他这样朝廷大员,哪一个不是三妻四妻。依曾国藩的修为,本不想娶妾,然在他51岁时,战事频繁,旧有的皮肤顽疾随着焦躁不安的情绪,日益严重,奇痒难忍,彻夜不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只有找个人挠挠痒,权解急难。事实上,曾国藩在女色面前取克制,舍贪恋是对的。曾国藩的身体并不好,皮肤病不说,估计其它方面也不佳,仅仅六十一岁就去世了。如果曾老先生贪恋女色,不仅对他的事业不利,对他的寿命也不利,说不定寿命更短,一个寿短的人,何谈实现远大理想呢?
在战争中取笨拙,舍灵巧。曾国藩的湘军在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中,几次被对手打败,而且输得很狼狈,情急之下,他两次跳河自尽,幸被部下救起。曾国藩痛定思痛,玩花样搞不赢太平军,就搞憨办法,即“结硬寨,打呆仗”。所谓“结硬寨,打呆仗”,就是在敌人盘据的城外,再构筑一道营寨堡垒,将敌人围困起来,利用自已的优势兵力和充足的补给跟对方拼消耗。敌人来攻,攻不了;敌人坐吃山空,粮食运不进来。这个方法虽说拼人力、物力和时间,却行之有效,太平天国就是被这一计拖垮的。
在与人相处时取低调,舍高调。曾国藩为人俭仆、和霭、低调。有一天,曾国藩乘一顶四人抬的蓝呢小轿出行,后面来了一顶绿呢八抬大轿,八抬大轿的引路官大喝“让开”,四抬小轿因躲闪不及被拦停。引路官(轿夫)不问青红皂白,将正在思考问题的曾国藩,从轿里拖了出来,抬手就是两耳光,把曾国藩打懵了。曾国藩思忖:今天糟了,这打人的主人不是皇帝就是王爷,不然谁敢打我这朝迋二品官?我得去赔个礼,道个歉”。曾国藩颤颤微微地朝轿里一看,原来只是个三品官。之所以被打,是因为自已本该坐八抬大轿的,却只坐四人轿,被对方误以为是下官。三品官见打的是二品顶戴的官,吓得连滚带爬下来,跪地求饶。曾国藩不计前嫌,双手扶起三品官,帮他掸去衣裤上的灰尘,连说:“没关系,大人赶路要紧!”。如果换作别人被下级打了,岂能善罢干休?但是,摆官威,斗狠逞强的人,是不会达到曾国藩最后境界的。
(被封为诰命夫人的欧阳氏)
在与同僚相处时,取“内清外浊,内方外圆”,舍清高。在晚清官场上,有许许多多的潜规则,如果曾国藩不“随乡入俗,萧规曹随",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必须装出“同流合污”、处世圆滑的作派,必须在表面上放弃清廉、清高的原则。曾国藩也送礼,特别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穆彰阿,更是舍得下血本。刚进京时,曾国藩收入不高,但他有两幅价值很高的书画真迹。一幅是晋朝书法家陆机的《平复帖》,秃笔写就,韵味十足;另一幅是北宋蔡京的斗方,飘逸典雅。曾国藩祖上几百年既无富商,又无显贵,哪来的这两样墨宝呢?原来是高中皇榜后,湖南翰宝斋齐掌柜送的贺礼,以求日后有个照应。穆彰阿金钱美女都不稀罕,最爱的是收藏古董字画,曾国藩这两份厚礼在当时每份也在2000两以上,这礼送的恰到好处。以后穆彰阿对曾国藩更加亲睐,每逢加官晋爵的机会,都在皇帝跟前替他美言几句。
曾国藩不光给穆彰阿送礼,也给户部送礼,称“部费”。他在外面领军打仗的费用总计三千万两,按照常规,如果不送礼,户部会挑出各种理由不予报销。曾国藩托人打听,李鸿章回信说:“报销一节……则部吏所欲更奢……皖苏两局前后数年用饷约三千万,则需银近四十万”,也就是说没有四十万两,户部不会顺利报销。曾国藩又通过关系,把部费降到八万,最后总算将报帐之事解决。
除了部费,还有“别敬",所谓“别敬”就是地方官进京后,要敬献京官银两,以联络感情。曾国藩在给其子曾纪泽的信中说:“余送别敬14000两,三江两湖五省全送,但不厚耳”。
除了“别敬”,还有“程议”,何谓“程议”呢?即某某官员经过署衙,该署衙的长官按礼数要招待吃喝住行,临走还要送路费(少不过一百两)。曾国藩虽然对过往官员不堪其扰,但还是笑脸相待,迎来送往,礼数丝毫不差。
除了“程议”还有“炭敬”,即每年冬季送给京官的烤火费。曾国藩在写给曾国潢的信中说道:“同乡京官,今年炭敬尤须照常馈送”,每年用于炭敬的开支至少数千两。
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年薪只有155两,按一两白银200元计算,他的年工资30100元,折合月工资2583元。仅凭这些微薄收入,哪来的钱送礼呢?别急,按照曾国藩的品级,还有养廉银18000两,另外还有规费(即灰色收入)(督抚级)18万两,有这些财路进项,曾国藩对外支使就游刃有余了。
尽管曾国藩收入颇丰,但他过的日子却十分节俭,“所衣不过练帛,冠靴敝旧”,家里只雇了两个女仆,其它人都帮着料理家务,腌制泡菜,缝制衣服鞋袜等。曾国藩除留少数钱备急外,一般不留余财,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多余的钱以不留名的方式捐出去,以免各种麻烦。对于那部分存款,他对子女的信中是这样说的:“将来如实窘迫,亦可取用。否则散去可也”。
(曾国藩卧室)
曾国藩送礼也收礼,他收礼的原则是只收薄礼,不收厚礼。鲍超是他消灭太平天国时的部下,既是一员猛将,也是一名抢将(以抢掠出名)。一天,鲍超来向他汇报情况,顺便给他祝寿,所带有16包礼物,其中不乏金玉珠宝。曾国藩在家书中是这样记载的:“鲍春霆来,带礼物16包,以余生日也。多珍贵之件,将受小帽一顶,余则全璧耳”,即曾国藩只取其中小帽一顶,其余“完璧完归赵”。容闳是曾国藩派往英国采购洋机器的代表,所携银两达68000两。回国后,有心答谢曾国藩的关照,来给曾国藩送礼,当时曾国藩不在家。曾国藩知道后,写信给其子曾纪泽,就礼物的处置问题作出指示:“20金以内即可收留,余则全璧耳”,即最多只收20金,其余退还。
曾国藩正是由于懂得取舍,赢得了功名,贏得了人气,从而使他的事业左右逢源,一帆风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