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瓷器作品,哥窑瓷器的品种?

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品种。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

哥窑瓷器作品

宋代的哥窑的瓷器号称金丝铁线?

在历史上,宋代的瓷器不仅继承了唐代的技艺,更是超越前朝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宋代时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寻常百姓,都热衷于斗茶文化,因此当时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瓷器窑口。而历史上流传下来有迹可循的宋代瓷器名窑一共有五个,为“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其中“哥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什么是“哥窑”?

对于哥窑器物特征的定义,上海博物馆这样描述: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流传于世的“哥窑”经典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由于这批器物与古文献中的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而且没有考古资料佐证,因而造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悬疑。为区别于明、清文献中所记载得哥窑,宫中名为“哥窑”的传世品,后世鉴赏家称其为“传世哥窑”。

“哥窑”与“金丝铁线”及制作:

关于哥窑和“金丝铁线”的来历,还有一个历史传说故事。

相传在宋代时,龙泉县当地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章生一,老二叫章生二。章村根以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性格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聪明非凡,亦有绝技在身。自章村根去世后,生一、生二兄弟俩分家,各开窑厂。

因为章生一是哥哥,时间久了大家都称他开的窑厂为哥窑,称章生二所开的窑厂为弟窑。兄弟俩都擅长烧造青瓷,而且各有成就。但老大章生一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耳中,看过哥窑烧制的青瓷后,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瓷器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

老大生一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想了一个办法:他泡了一杯浓茶,把茶汤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皇帝对这种新出现的瓷器样式充满兴趣,朝中上下都开始流行章生一的哥窑所烧制的“金丝铁线”瓷器了。

从此,“哥窑”和“金丝铁线”名扬天下,称为人人追捧的“明星”作品。

有没有香港商人私人收购哥窑瓷器的?

您的问题,这样的瓷器品种,真品市场价值十分高的;真品可以参加拍卖会出手;不过今年的行情持续下滑低迷,真品最好是不要出手;真品有一定市场潜力的,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

宋代哥窑汝窑钧窑等瓷器为何现在居然造不出了?

汝窑、钧窑、哥窑等在宋代是皇家用瓷,对瓷器的制式、釉的配方、瓷土的选择等有严格的制式,以汝瓷为例,这颗属于中国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昙花一现,前后总共约40年的烧造时间,随着北宋的灭亡,汝官瓷也终成绝唱。自南宋来,历代均有仿烧,但从未成功。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失传的汝窑烧造技术复杂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烧造汝瓷所用的原料。 宋人叶寘在他的《坦斋笔衡》里有这样的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名汝州造青瓷器。”这句话说出了汝瓷的产地——汝州,翻阅史料可知,宋朝时汝州的辖区包含现在的汝州市,宝丰县,郏县及其周边一些地区。那么,烧造汝瓷为什么非得选定汝州,探究这样的问题就得回到烧造汝瓷所用原料上来。同样是烧造瓷器的土,为什么汝州的土可以烧造汝瓷,而别的地方烧造出的汝瓷却徒有虚名呢。经现代化学实验分析,得出之所以用汝州本地土可以烧造出天青如玉的汝瓷是因为土与土之间所含化学成分差异所致。汝瓷的主要呈色原料是一种黄色的土,这种土是汝州特有的,它的化学成分中含有三氧化二铁,汝窑在进行烧造时需控制进窑的空气量,这样做是为了烧窑时人为减少氧的含量,使炭的燃烧不那么充分,从而形成一氧化碳,我们知道一氧化碳有很强的还原特性,它在燃烧过程中与原料中的三氧化二铁形成化学反应使其形成氧化亚铁,这只是整个化学反应中的一步,复杂的反应在继续进行,最终氧化亚铁与长石、玛瑙中的硅酸盐融合形成硅酸亚铁,而硅酸亚铁是青色的,这样在整个完整的自然窑变过程中就形成了汝瓷这一温润含蓄的独特外色。

《中国陶瓷史》对汝瓷的评价中这样写到:汝瓷把青瓷之美推到了极致,在青色釉方面,铁的还原以至完成阶段,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汝瓷的釉料配方在文献《清波杂志》中有这样体现“内有玛瑙末为釉”。在清朝乾隆时期曾大量仿制烧造汝窑,但总不成功,对于景德镇烧造的汝瓷乾隆皇帝就曾说其形似神不似,没有汝瓷的精神没有原汁原味的味道。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分子排列紧密,硬度大。汝瓷以玛瑙入釉其主要作用是增加釉料的高温黏度,在高温烧造时掌握好火候,可以减少釉料的流动,这样使得釉面均匀釉质脂润。虽然各地都有玛瑙,仿制烧造汝窑瓷器时也都加入玛瑙末,但是因其所含微量元素不一样,在烧制的过程中所起作用也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在北宋时期的原产地才能烧出汝瓷的青韵。

哥窑瓷器气泡是不是聚沫粘珠?

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