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藏宋钧窑瓷器图片,钧瓷底款为五一钧窑是什么年代的?

钧瓷官窑都有编号从阿拉伯数字135,246,据现在学者研究,标注单数的为立件,标注双数的为卧件,还有一种说法是单数是皇帝用的,双数是皇子和后宫用的,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只有未来研究者能说的清楚。

现在我们只能从馆藏文物中寻求答案,笔者确实看到过钧窑编号数字,至于标题所说的51号,笔者没有看到图片不敢妄加猜测,是不是真品,打一个问号❓钧窑宋代物品少见是真实的,不像现代国宝帮动不动拿出成套的钧窑瓷器,一看就是在自娱自乐。沉浸在发财梦之中不能自拔,是钻牛角尖,还是偏执狂,我们姑且不论。

台北故宫藏宋钧窑瓷器图片

有一点钧窑编号是有的,这一点从馆藏文物中就能看到,没有怀疑。至于标题藏家所提的问题,藏品来历只有自己知道了。

宋代钧瓷与金元钧瓷的特征如何区别?

宋代钧瓷与金元钧瓷的特征如何区别?

1、“宋代钧瓷”分为“北宋钧瓷”和“南宋钧瓷”两个部分,而“南宋钧瓷”与“金代钧瓷”基本处于统一历史时期,恰好南北对峙而已。

“北宋钧瓷”是所有钧瓷的楷模和典范。“北宋钧瓷”无论是“泥的艺术”也就是“成型工艺”方面的造诣、境界和成就,还是“火的艺术”方面的自由奔放、瑰丽璀璨、丰富多样,亦或是“泥与火的综合艺术”方面的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交互烘托,都是“南宋钧瓷”、“金代钧瓷”和“元代钧瓷”所不能比拟的。

“北宋钧瓷”的器型种类最丰富,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非实用的纯艺术观赏瓷占据了相当大的产品比例,仿春秋青铜礼器者众多,其造型最符合“黄金比例”和“中庸之道”,最契合封建文人士大夫的审美需求,中正典雅,平和大方,秀美飘逸,雍容隽秀。

“北宋钧瓷”的釉色最靓丽、最饱满、最丰富、最多样,不仅烧出了通体一色高贵典雅的玫瑰红、玫瑰紫、海棠红等名贵釉色,而且象恬淡的天青色、悠远的天蓝色、宁静的月白色、淡雅的牙白色等也都有呈现,至于“一体二色”、“一体多色”以及名贵的“蚯蚓走泥纹”等等多姿多彩、奇妙无穷、奇趣无穷。

2、“金代钧瓷”与“南宋钧瓷”以长江为界南北对峙,“金代钧瓷”基本是“北宋钧瓷”的老班底,但由于受到契丹外族统治者的歧视与压迫,总体工艺水准和艺术成就大幅下降,产品的种类、样式急剧减少,色彩趋向简单和单一,很多蓝釉之“红斑”皆是人为点染、点缀而成,业已失去了“浑然天成”的奇妙与趣味,呆板凝滞,乏善可陈。

“南宋钧瓷”虽有烧造,但总体工艺水准和艺术成就尚不及“金代钧瓷”,也许是窑工南迁水土不服,也许是最好的师傅没有南迁,总之“南宋钧瓷”有名无实,成型工艺尚不及“金代钧瓷”多样与精细,只好在多次复烧、薄胎厚釉上找回一点所谓的“脸面”,已经堕落为一种“畸形病态厚釉之美”,形体变态,手感沉重,形态滑稽。

3、“元代钧瓷”已经完全没落,被新兴的“元青花”、“元釉里红”、“元青花釉里红”以及“元五彩”等冲击得不成体系和样子,器物多以碗盘等圆形实用器为主,做工粗糙,釉色单一,彩斑多人为点染,器外壁多施半截釉,胎质粗松,修足随意,工艺水准和艺术水平与“北宋钧瓷”有天壤云泥之别,即使是跟“金代钧瓷”和“南宋钧瓷”相比也相差太多,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总体而言,“北宋钧瓷”工艺水准和艺术成就最高,精美度、精细度、精准度最佳;“金代钧瓷”次之;“南宋钧瓷”再次之;而“元代钧瓷”最差,虽为钧瓷,已至颓废。四者同为“钧瓷”,但差距巨大,等级明显,极易区分。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经验,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

上几件钧瓷图片,以证上言,以饷瓷友。

以上是北宋“神品级”玫瑰紫隆起和平坦型蚯蚓走泥纹笔掭。釉色之鲜艳瑰丽、莹润饱满、丰富多变,蚯蚓走泥纹之神奇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惊为神物、爱不释手。

以上是北宋“绝品级”48瓣荷叶口玫瑰紫彩斑蚯蚓走泥纹特大斗笠碗。器型硕大,工艺精湛,色泽亮丽,纹饰精绝,浑然天成,耐人寻味。

以上为北宋“圣品级”红绿彩蚯蚓走泥纹仿青铜礼器爵。同一器物,红如鸡血,绿赛松柏,对比鲜明,相映成趣。

以上为“神品级”瓜皮绿暗隐蚯蚓走泥纹鸡心小罐。内外通体一色,瓜香盈溢,溶洞隐隐,幽深静谧,遐思无尽。

以上为“南宋钧瓷”天蓝釉蚯蚓走泥纹葫芦瓶。釉层厚度很大,手感极其沉重。

以上为“南宋钧瓷”灰白釉鸡心小罐。

由于本人并没有收藏“金代钧瓷”和“元代钧瓷”,就不从网上去搬运图片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一下看看,等级差别极其明显,不多赘述。

张宗宪的十大藏品?

一、张宗宪所藏“乾隆珐琅彩花鸟纹题诗碗”

2006年11月,著名收藏家张宗宪先生收藏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由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

2006年,亿元时代还未开始,杏林春碗加佣金1.5亿,创下了当时理念亚洲艺术品成交最高纪录!

二、张宗宪所藏“清代乾隆鎏金掐丝珐琅凤形花插”

钧瓷详细介绍?

钧瓷,河南省禹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它独特的窑变艺术,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特点广受陶瓷爱好者喜爱。

2003年07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钧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钧瓷是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钧窑出产的瓷器,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钧瓷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

宋元钧窑底部特征?

古钧瓷的鉴别

1、看胎质,钧窑由于是用还原焰烧成的,因此,无釉的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一般呈酱黄色。

2、看造型,钧瓷的造型明代以前多为生活用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看工艺,古钧瓷制作为手工成型,诸窑是手拉坯和印坯。

4、看釉色,从时代特征看,钧瓷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釉色,如唐代是黑釉蓝斑,宋代的紫红花釉,宋元两代的天青、天蓝、月白釉等。

5、看底足,宋代官钧窑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