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粉彩的艺术特色,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文藏来答】那就从清初说起吧~

清代自1644年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至1912年宣统帝退位,历时268年,经历了从顺治到宣统共十代帝王。我国陶瓷业发展在这个时期臻于鼎盛,虽然晚期趋于低迷,但就清代早、中期的突出成就而言,仍不失为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清代最名贵、最精美的青花瓷器得到了长足发展。

清顺治 青花洞石花鸟纹盖罐 通高16.5、口径4、底径6厘米

顺治朝纹饰特点为明末影响犹存,画风还在延续;风格粗犷豪放,画面趋于饱满;分水技法出现,技法尚不成熟。在顺治朝遗存的青花传世品中,署官窑款的青花器物十分罕见,常见的多为民窑生产的日常用具和供器之类。

清顺治 青花荷莲纹花觚 高38、口径18、底径13.5厘米

顺治朝青花瓷器的装饰工艺,有印、刻、画、绘等技法,图案纹饰演变较为明显。顺治前期,基本延续了明代晚期崇祯青花纹饰特点,工笔、写意并用,有的清晰明丽,有的激越奔放,有些随意创作的纹饰寥寥数笔,生动传神。顺治后期晚明时富有民间气息的绘画题材,如捕鱼、牧牛等已经消隐,代之以粗犷豪放的怪石花卉与工丽潇洒的人物故事,呈现了较为典型的时代风格。

清康熙 青花云龙纹盖罐 通高11.4、口径3.5、足径4.7厘米

顺治青花纹饰构图饱满,绘画一反过去单线平涂的方法,而采用双勾填色的技法,勾勒的线条流畅稳健,填色准确,很少溢出轮廓线,与明万历以来的随意填色有明显区别;山水、人物纹多写实,见披麻皴、斧劈皴、涂、染等技法,也有单线白描的画法。一些瓶、罐上使用皴染分水技法描画,层次色阶不很明显,渲染不是很成熟,精品出现的不够多。

清康熙 青花人物纹花觚 高45、口径21、足径16厘米

康熙朝纹饰特点为:早期,明末遗风尚存;中期,中西技法渗透;后期,画风臻于成熟。

康熙时期,青花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在绘画技法上采用渲染的技法,一种颜色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康熙早期,画风较为粗犷,尚存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青花呈色深沉、灰暗。

清康熙 青花花鸟盖罐 通高57、口径22、足径 24.5厘米

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后青花色泽逐步向高峰期那种翠蓝色过渡。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1706年)之间的产品。其特点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洁,呈现出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粗犷的纹饰,已经达到历代青花之冠。康熙晚期主要指康熙四十年以后的产品。题材广阔。绘画技法流畅,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青花的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性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

清雍正 青花缠枝花卉灯笼瓶 高25.2厘米

雍正朝纹饰特点为布局与造型完美结合,疏朗明快;主题与线条交相辉映,新颖独特;规范与随意紧密融合,典雅优美。

雍正一朝,为时虽仅13年,但制瓷工艺却发展到了历史的新水平。早期雍正朝青花瓷器纹饰接近康熙时的作品,部分瓷器色调艳丽明快,中期则具有本朝特点,一部分仿永乐、宣德朝青花瓷器,有晕散,纹饰上有人工点出的小黑色斑点;一部分仿嘉靖、万历的青花瓷,呈深蓝色艳,呈色稳定,还有仿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雍正官窑青花瓷器总体上瓷质莹洁,工艺精细,器型俊秀,纹饰多样,在清代青花瓷器中非常突出。

清雍正 青花一束莲大盘 盘口径51.8厘米

从布局上看,雍正青花注重纹饰布局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能够按照器物的形体,配以适当的图案。无论什么器型,线条都非常柔美、秀丽,比例协调,恰如其分,是清代造型设计最完美的瓷器。

从技法上看,雍正用笔精细纤柔,官窑青花以绘龙凤及缠枝莲花为代表。这时的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层层的苔点,所绘人物从康熙时的大人小景变成小人大景,人物只是居于景中的一角。

清雍正 青花缠枝纹盘 盘口径15.5厘米

从画风上看,雍正青花瓷器画风工丽,花式一致,绘画技术法多样化,纹饰中大量使用团花、皮球花、过枝花,图案整体感强,规矩中富于变化,达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扁瓶 高22厘米

乾隆朝纹饰特点为题材选择更加丰富多彩,图案绘制更加新颖亮丽,技法运用更加规范工丽,纹饰出新更加雍容奢靡。乾隆一朝,清代社会发展处于鼎盛时期。景德镇荟萃了一批能工巧匠,青花瓷器在传承康熙、雍正瓷器艺术的基础上,把清代青花制瓷业推向创造性阶段,也是清代瓷器制造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清乾隆 青花云龙纹大盘 盘口径44.7厘米

题材的选择更加广泛。乾隆青花纹饰主要是以植物花卉为主,富丽繁密,细致精巧。吉祥图案增多也其特点之一。图案的绘制更加新颖。纹饰技法的运用更加规整。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 高66.5厘米

纹饰的创新更是登峰造极。无论是数量与质量都达到了清代历史的顶峰。新奇的器物不胜枚举,一些青花瓷器图案繁琐堆砌,呈现出乾隆时典型的奢靡与张扬。

原文作者:阎萍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6年12月刊《十代王朝青花瓷:瑰丽纹饰迷人眼》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

清代粉彩的艺术特色

重工粉彩与粉彩的区别?

重工粉彩,用多种色料、多种绘制工艺,精心绘制,经二次以上彩炉烘烤的 粉彩瓷器 。最早见清代雍正时期的粉彩橄榄瓶等,民国时期也有制作。但重工粉彩一词,则出现在20世纪末期。

粉彩,一种绘画颜料,通常制成笔型,所以又称“粉彩笔”或“色粉画笔”,有时为了与油粉彩区别,又称为干粉彩。

清代唐窑有什么特色?

中国瓷器指的是中国制造的瓷器,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清代乾隆元年至十四年(1736—1749)、十七年于二十一年(1752—1756)九江关监督唐英所监督的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及其督造的瓷器之代称。

清-雍乾年间

窑厂。

景德镇御窑厂贡献人物唐英简介。

唐英(1682-1756年),关东(今辽宁沈阳)人,清代陶瓷艺术家,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并精通制瓷。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被任命为内务府员外郎。雍正六年(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镇御窑厂协理官,在职28年,历雍正和乾隆两朝,其督造的瓷器世称"唐窑"。

唐英在制瓷上的突出贡献有二,一是仿古超古,二是创烧。

据《陶成纪事碑记》记载,在唐英督陶期间,共仿古、创新五十七种。

雍正、乾隆皇帝对瓷器的鉴赏水准皆非常之高,他们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追慕前朝制作的精美瓷器。于是,复制重现宋代五大名窑及明朝瓷器就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唐英上任后不久,即派幕友吴尧甫去河南钧州调查钧窑烧制的方法和用料情况,按真品仿制造型、釉色。唐英仿制的宋哥窑的金丝铁线纹、仿汝窑的冰裂纹等,釉面分布均匀、开片自然,质量俱称上成。此外,他仿制的明永乐、宣德、成化甜白、白釉、青花、斗彩器等均达到乱真的程度。

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57种;彩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而且"规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从"古札器尊 鼎卤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应有尽有。

顺治朝时尚无“御器厂”,朝廷用瓷采用“有命则贡,无则止”的进御形式,由民窑烧造,这样一直维持到康熙十八年。

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朝廷遣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延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帖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到景德镇管理窑务,这是清代官窑的开始。因清代官窑瓷为“官搭民烧”,非‘‘官办官烧”或‘‘专烧”,故清代官窑瓷的称谓也就与明代以帝王年号冠于官窑的作法不同,采用以督窑官的姓氏称窑。

唐窑:代表乾隆朝的瓷器。督理官唐英,从乾隆元年到乾隆二十一年(1736~1756年),除了乾隆十五年至十六年在广东任粤海关监督,未兼景德镇督陶官外,其余连同从雍正六年起协理陶务(协助年希尧),到他直接负责陶务(自乾隆元年以后,唐英奉命榷淮,兼领陶务),为期近三卡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

嘉庆道光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已没有专设的督陶官,概由地方长官兼管。嘉庆、道光的御瓷烧制,是乾隆时期的延续,没有什么创新和特色,但质量也很好。故史料上把该时期的官窑制品统称为“嘉道窑器”。l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此时,景德镇的制瓷业开始走下坡路,但其中的精品也不少。

成丰元年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景德镇御器厂于咸丰五年(1855年)停止了生产。据清档载,成丰朝御器厂数量很少,总共烧制御瓷2100余件;又因为咸丰末年(1861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许多珍品惨遭抢劫、流失和毁坏的厄运,故而咸丰瓷传世品极少。

同治五年(1866年),李鸿章筹银十三万两,派九江关署监督蔡锦青在景德镇珠山原御器厂旧址上重建御器厂。同治七年(1868年),朝廷派江西巡抚景福督烧同治帝婚礼御瓷120桶,计有7294件,绝大多数是黄地粉彩瓷。同治九年(1870年),御器厂为慈禧居住储秀宫时的用膳之处体和殿烧制了百只大鱼缸,连同其他的器皿约上万件,全部署“体和殿”款识。从生产规模、数量和制品质量来看,同治后期的街窑已全面恢复了生产,并开始得以复苏。这时盛行一种“浅绛彩瓷”,对晚清景德镇绘瓷艺术影响很大。

自光绪元年(1875年)始,御器厂陆续为宫廷和东西两陵烧制了数量多质量高的御瓷和祭器。据载,光绪元年和二年曾先后烧制大量青花、粉彩以及各种色釉的大龙缸,署款为‘‘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的御用瓷数量也十分可观;为慈禧五寸、六十、七十寿辰三次大典所烧制御用或赏赐、祭典等瓷器就花费了白银十七万五千五百两之巨。另外,光绪十七年(1902年)令御器厂总监孙廷林督烧造颐和园全部用瓷。光绪御器生产无论从品种、数量和质量上讲,在晚清各朝中都应居首位。

清末宣统一朝,只有三个年头(1908~1911年),景德镇仍在为宫廷和东西两陵烧造御瓷和祭器。从传世品来看,数量虽不多,却十分精致,瓷质优良而胎体轻薄,造型规整,绘制考究,工艺水平很高。

文化领域创造者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