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白釉瓷器的特征有哪些,元代白瓷是什么样的?
元代景德镇地区创烧的一种白釉瓷的统称,也是在生产青白釉瓷的基础上,开创烧制的一种新的高温白釉。

因为这些白釉元代瓷器的花纹中间往往模印“枢府”两字,所以称之为“枢府釉白瓷”。
卵白釉在元代的使用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级别:
一是元代皇帝御用。毫无疑问,御用瓷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最精美的;
二是元代的上层官僚。之所以称为“枢府釉”,就是说明了这种卵白釉的主要使用者,这类白釉瓷器也是精致的产品,大概属于“统购统销”的计划范围之内,由国家掏钱定制;
三是一般的商品。根据市场的需求制作,比较多的是实用圆器,也有部分琢器供展示陈列,按照质量的高低定价销售。
商品类白瓷的质量差别很大,胎质、釉色、造型都各不相同。

作为一般收藏者来说,第一、二种类型的卵白釉肯定不是收藏的对象,原因很简单,这些东西的存世量太少,而且从清代就被列为瓷器收藏品中的上品,在一般的交易场所,用一般人所能接受的价格,不可能买到真品,这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种类型的卵白釉,需要慎重对待,要收藏其中的精品,至于做工粗糙的一般盘、碗、碟之类的实用器,即使在今后,也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的拉升。
明洪武时期瓷器有何特点?
明洪武时期瓷器的特点
明朝洪武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火石红斑。这种火石红斑,自元朝开始出现,在洪武瓷器表现突出。
釉面多为青白色,色泽清雅,柔和悦目。
绘龙纹,不如元代凶猛,多为五爪龙。元代所绘的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形状较大,为大花大叶,到洪武时期则明显缩小,这一 点要经常去博 物馆观察实物,看看到底是任何大小。
瓷器底足中心有乳钉状突起,这一点是元代瓷器的遗传。
洪武时期的瓷器纹饰,简练娴熟,官窑器精细秀丽,有元代遗风。
永乐瓷器的特点
永乐瓷器的鲜红釉、甜白釉、青花瓷器是典型瓷器。
永乐器造型特点:清秀、圆润、灵巧,比洪武器更加精细,这也是天下安定的一种反映。
永乐瓷的胎土淘洗精炼,因此胎体轻重适度,白砂底细腻,釉面肥润,平净,无橘皮纹。
永乐青花用苏麻离青料,有自然晕散,有结晶斑,呈凹凸不平状。圆器口沿有锋利感,后仿则无。
琢器胎体接痕微露,比元,洪武时期痕迹更小。
款有帝王年号款,为四字篆书。
宣德瓷器特点
宣德青花胎土精细,釉汁匀净,造型工整,多细砂底,青花浓艳,纹样优美,釉面有橘皮纹。
此时青花有三种色料,苏泥勃青料,国产料,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有浓重的结晶斑,深入胎骨。
矾红彩、仿哥釉、黄釉、青金兰釉都始于宣德。
纹饰一改永乐纤细之风,变得粗重豪放,龙纹狰狞凶猛。
宣德年款较多,多为六字楷书,也有四字,也有篆书。书写部位不定,哪都有写的。有满器身的说法。彩瓷楷书“德”无一横,篆书“德”字有横。
元代釉里红瓷器龙纹特征?
此件元代釉里红龙纹大罐,高28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20厘米。此器为多段接成,短颈丰肩,鼓腹渐收底,广底矮圈足沾釉,见旋纹,底足中间有支钉痕。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红。肩部和近底部饰大朵如意云纹,绘红花花卉。瓶身纹饰布局繁密,主题纹饰为釉里红龙纹,采用留白手法装饰这条矫健有力的游龙在波涛汹涌的海水中飞舞翻腾,这条红龙以刻、绘结合的技法塑造,看上去凹凸有致,富有立体感
。龙为多角,头小,颈部细长,双目圆睁,张口吐舌,异常凶猛生动,是典型的元代龙纹的特征。整件器物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一改唐宋以来瓷器纹饰布局疏简的传统,且形象对比鲜明,白地红花相映成趣,极富艺术感染力。这件釉里红瓶形制规整,充分展示出元代制瓷工匠高超的成型技艺。
釉里红的工艺方法和青花完全相同,都是在胎上绘画后罩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区别在于青花用钴料为呈色剂,而釉里红用铜料为呈色剂。
目前发现的元代釉里红,大体可以归出这些特征:胎骨一般比同期青花粗,前期龙纹白胎为多,元末有白胎。器物见明显的旋削痕和接胎痕。釉层早期的淡青白色或灰白色属影青釉,透明度高,有玻璃质感。元末见卵白釉浅红油状青白釉,不见同期大型青花瓷上的透明白釉。呈色不稳、浅红、红和深红的夹杂灰色,有不同程度的晕散。大多见于铜红料边缘。因烧制温度过高,大多有烧飞状况。
釉里元代釉里红的装饰工艺接近于同期青花。早期的釉里红采用涂抹的方法,有些首先在胎上刻划纹饰后再在纹饰外填红,形成红地白花,也有的在刻划的纹饰上填红,形成白地红花。至于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是后期作品,时间大约在元末。这些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技法也很单一,基本上是勾勒加简单点染的方法。
元瓷器的特点?
元代瓷器的特点是釉色温润、文纹精细、形制多样,其画面及裱饰形式有浓重的民族风格。元代的瓷器有白釉、青釉、黑釉、彩瓷、金彩等各种器型,在古玩市场非常受欢迎。元代瓷器以民族化为主,具有国画般的装饰性,还有景泰蓝(青花)等着名的器型,并影响到了中国后世的各种瓷器制作。
龙泉窑古瓷气泡鉴别方法?
首先是固定瓷器,将瓷器放置稳定,不要拍摄的时候产生晃动,微小的晃动都有可能影响拍摄效果。
其次是将放大镜放置在瓷器需要拍摄的部位上,用眼睛观察,调整清晰度,达到最清晰为止。
然后是调节观察的同时用手捏住放大镜并扶住瓷器,使得放大镜与瓷器不产生相对的移动。
最后是请另外一个人操作数码相机,调到拍摄近距离物体的那个档位,让相机镜头与放大镜的观测口对接靠拢,并相对静止下来。再虚按快门进行对焦,清晰了就可以按下拍摄了。
一、气泡的成因
气泡,顾名思义是釉中的水分子变来的。
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都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则在釉表面形成不少坑凹——叫麻点。釉中水分子多则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则气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则釉下可能没有气泡。
由于各朝各窑口因釉的配方和工艺不同,故各朝代各窑口的器物釉下气泡情况各异。这一点的不同也正好为鉴定古瓷提供了一种(人工无法仿制的)有利条件。
二、釉的分类和工艺特点
陶瓷生产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釉的制作技术。中国古陶瓷技术十分成熟,且有很长的历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艺方法。
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烧成温度,可分为易熔釉(又叫软釉)、中熔釉(又叫珐琅釉)和难熔釉(又叫硬釉)。
按制造方法可分为生釉、熔块釉和挥发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为浸釉法(将坯浸入釉液中)、浇釉法(将釉往坯上浇)、喷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满釉再滴在坯上)、涂刷法、挥发法和撒布法等。有这些工艺特点,所以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时也与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关。
在古代常用釉粉撒布法,这是一种干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还有一种盐法施釉,是利用食盐加热后产生氯化钠蒸汽,挥发在制品上而成一种盐釉。
到明朝开始,这些干法施釉不采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浆施于器物上,再置于窑中烧成。
这一工艺的改变过程就可以证明釉下气泡的形成是对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现。尤其在现代仿制技术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艺——湿式调釉法,必然会出现釉下气泡过多的现象。这一特点为鉴定古瓷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对宋元两朝古瓷的鉴定
宋金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兴盛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的瓷窑特别多,品种以秘色瓷和青白瓷为主。诸多的瓷窑中以官、哥、汝、均、定五大名窑为首,相继有龙泉、耀州、磁州、登封诸窑。大多为朝廷服务,烧制官器,进贡朝廷。釉色极美、玉质感强、瓷品很高、为世人所珍。后仿制者大有人在,费尽全力、欲求逼真、但至今无人仿造成功。
宋朝的五大名窑中尤以官、哥、汝三种瓷仿者众多、难度最大。即算明成化、清雍正帝王命“官窑”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难仿成。仿制出的哥瓷结果是貌似神离,距离甚远。何况现代仿品以民间的个人实力去仿,虽技术条件改进许多,但配方没有掌握更制造不出成功之作。
五大名窑中有名望的高级精品,最突出的表现在“玛瑙为釉”、“玉质光泽”、“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和“雨过天晴”等美的品质都是很难仿得出的。尽管现代技术之高超,学会了以假乱真的能耐,若用“气泡鉴定法”去辨别仿品则是很容易识破庐山真面目。因为仿品尽管把外表做得与真品一样,但绝做不出釉下无一气泡的水平。撒布法釉料的配方更是今人没法再去挖出来。
我对汝、官、哥、均、定几大窑的瓷品进行了全面的测试(用五十倍放大镜下观察),发现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釉下没有气泡。凭这一点对宋瓷的标定最有说服力。 (极少数可见气泡,需另作讨论)
总的来讲,鉴定古瓷(指宋代瓷)应全面的比较,有釉色的“柔和美丽”、“玉质感强”、“光泽不刺眼”,有湿润“冒汗”的现象和看不到气泡等原则。有的宋瓷釉面有斑点或小麻坑均须放大五十倍方可看到。
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炉均釉、明代的“广均”和现代的“仿均”都是充满气泡。达不到“宋均”的特点。
对于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征。
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见到,什么是真品,什么是仿品也难区别。正因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见又少,给制仿人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从造型、工艺、绘画、釉色、修胎、火石红诸方面都难以辨别真伪。元初沿用宋时的枢府卵白釉,还没有使用透明的青白釉,还不是水釉配方,所以元初的青花瓷器釉下是看不到气泡的。到元代中后期采用了青白釉的水釉配方,所以元中后期的青花瓷器都是釉下有气泡的。
在青白釉厚的瓷品中其青花上的白色气泡特多,当青白釉薄时便见到青花上有不少被气泡已冲破的麻面小坑(也只能在放大五十倍时才见到),这也是它的特征。
四、明清两朝青花或釉里红的鉴别
这两个朝代的青花和釉里红特别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艺、绘画、书写款式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样,唯一不好仿又没被人重视的还是釉下气泡的问题(这点谁也没发现)。
青花的色泽有的仿得很好,有的还有距离,当色盲和辨色能力稍差时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两点便可区别真伪了。
一点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晕散现象即为真品,若漂浮而无晕散、显得死板则为仿品可能。
另一点是用五十倍放大镜看气泡。若青花下沉则在青花上有许多白色气泡。若青花上浮则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见白色气泡。在青白釉下气泡多且大,则证明青白釉层厚而肥润。此乃为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则气泡很小应证明是仿品。
即使气泡鉴定很重要,但也该全面分析。我不主张“一点肯定论”,但赞同“一点否定论”。即有一点不对路、值得怀疑的地方就应该否决它,以免“走眼”!
元青花真伪识别的要点
元青花传世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难得,大多数玩瓷人能亲手把玩一下的机会且不多。因此如何鉴别元青花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尤其在高/仿技术很成熟的今天,市场上以假乱真的假货混杂极乱的条件下,无论是专家、行家都会容易“走眼”。过去许多专家们曾作过不少贡献,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这些方法去面对出土文物,仅仅是为了断代,都是可行的。如果对市场来说,在鱼龙混杂、以假乱真的条件下来判别真假则显得无能为力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