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粉彩山水文案素材高清,可否晒晒你拍过最有新意的荷花?

不请自来!

手绘粉彩山水文案素材高清

夏天到了,最有代表性的动物是知了!知了又被人们称为:金蝉。可以食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食。而它蜕变所留下的壳,更是一味名贵中药材,可以治疗很多疾病。

而夏天最有代表性的植物有,西瓜和藕叶荷花。藕具有温中散寒美容养颜之功效,可以制作出多种美味佳肴,如:炒藕片,藕丸子,咸肉藕夹,糯米糖藕等等等等,

民间数有:女人离不开藕,男人离不开韭这样一说,可见藕对女人的重要性。不但能温中散寒,更能美容养颜。所以在民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荷叶,呈被诗人们多次的赞美,独脚鬼戴大头冒,就是用来形容荷叶的。

荷花更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美誉。荷花在夏天盛开,花瓣白中透红,甚是娇美漂亮。在古代就把并蒂莲比喻成坚贞不喻的爱情故事。

当然还有美丽的蝴蝶。蝴蝶带给我们的是翩翩起舞美丽多姿的象征,更是给我们留下了各种美好的回忆,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其中的化蝶更是被人们称作爱情的坚贞与自由。

图片来自网络,本人观点!

请问紫砂壶制作名家有没有叫刘孟祥的?

没听说过。

以下供参考。

历代紫砂壶制作名家

王友兰 清顺治-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郑宁候 清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华凤翔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善仿古,所制壶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兼长紫砂炉均,所制仿汉方壶精美绝佳,多上均釉,巧妙而不纤,工而能朴,款识以方章[荆溪华凤翔制]落之 。

陈鸣远 号鹤峰、鹤屯、壶隐、石霞山人等,清康熙年间制陶名师,生卒不详。是时大彬之后的一代名师,长于雕塑装饰,善翻新样,技艺精湛,且作品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之风,所作之品,为文人学士、名臣公卿争相觅取,名孚中外。当时北京有“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赞语,他设计制作的作品有壶、杯、瓶、盆、文房雅玩数十种,有《天鸡壶》、《海棠壶》、《诰宝壶》、《花樽》、《菊盆》、《香盘》、《什锦杯》等,传世作品《南瓜壶》、《竹笋水盂》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袁郁龙 清康熙雍正年间制陶名艺人,有《素身扁壶》传世。

蒋德林 字万泉。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据光绪《宜兴县志》记载:德休“百艺极精,凡茗壶、花盆、杯盘及一切书案陈设器具,色色工致,为一时之冠”。

何心舟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王东石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师蠡阁 清同治-光绪年间人,有《刻花折腰扁壶》传世。

范鼎甫 清咸丰-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文旦 资料不祥

古莲子 资料不祥

矿成 资料不祥

邓奎 字符生,清道光前后人,瞿子冶的朋友,与紫砂艺人合作,自己设计监制紫砂壶,自撰铭文,或刻花、竹,壶底用印“符生邓奎监造”。

梅调鼎 字友竹,字赧翁。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人。工书法,在紫砂壶上刻书画,自成一派。

潘虔荣 字壶轩,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梭根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维新 清道光、同治制壶艺人

史维高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制壶艺人。

杨季初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壶艺家。

朱坚 字石某(石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人。擅长金石书画,是略晚于陈鸿寿与杨彭年合作的文人。他的装饰书画格调高雅,金石韵味浓厚,刀法遒劲。

赵松亭 曾用名支泉,艺名东溪。宜兴蜀山川埠上袁村人,清末民初制壶艺人,实业家。

瞿子冶 清·道光、同治年间人

陈伯芳 暂无资料

朱石梅 暂无资料

邵行然 暂无资料

范勤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范勤芬折腰壶”一具,紫赭泥。壶身上部,呈内弧线,形成高颈、小口;下部呈外弧线,形成碗状圜底。半球形小盖,菌钮,一弯流,耳形把。底镌“范勤芬造”草篆款。通高11.5、口径3.5公分。

张春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精於制作花色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张春芬藕形壶”一具,以一大藕作壶身,小藕作流,荷梗作把,荷叶作盖,荷花作饰,构思奇巧,塑造工致。底钤“张春芬制”篆书印。通高10.5公分。

吴大澄 在晚清的紫砂壶史中,吴大澄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史料中常提起,较为可信。但像《阳羡砂壶考》云∶「碧山壶馆藏愙斋紫砂大壶一柄……,考甲午年清卿任台湾巡抚……。」今人仍引用∶「此壶制於甲午(1894)年,正当吴大澄任台湾巡抚,师败於日本之年,或如张虹谓,「纪之以寄概」。(见《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页149,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1992,香港)可信程度就不那麽大了。 关於吴大澄事迹,国内有多种书籍刊载,其中包括《清史稿》,但均不完整。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着有《吴愙斋先生年谱》一书,惜至今未能读到。至於吴大澄有没有做过台湾巡抚,我所见到的一些资料,均未提到。至於吴大澄何时参与紫砂壶事,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可从现存的紫砂壶传器中带有确切纪年款的茗壶中寻找答案。 吴大澄(1835-1902),江苏吴县人。初名大淳(以避清同治帝穆宗载淳讳改今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白云病叟、颂轩、郑龛、二田居士,晚号愙斋,室名二十八将军印斋、二旧居、十二金符斋、十六金符斋、十圭山房、十将军印斋、十铜鼓斋、八虎符斋、三百古愙斋、千愙斋、五十八璧六十四琮七十二圭精舍、止敬(堂)、双领居、双罂轩、玉佛龛、玉琯山房、龙节虎符馆(又称龙节虎符之馆,刻有印章)、白云山馆、汉石经室、百二长生馆、百宋陶斋、师籀堂、两壶盦、两秦鼎室、宝六瑞斋、宝秦权斋、梅竹双清馆、瑞芝堂、辟雍明堂镜室、瑶琴仙馆、镜室、簠斋、攀古楼。同治初客泸,入萍花社书画会。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加古籀文,益精工。为着名金石考古家、文字学家。(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俞剑华编,页276,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陈玉堂编着,页349,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张归璧等编着,页1195,中华书局,1996。)

汪淮 字小海,一字禺义,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能书善诗,所制茗壶精雅浑厚,书法端正,传器稀少

杨继光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所制壶以宫廷风格为装饰手法,善制宫廷御器,泥料配合恰当,以用色称许,工艺精巧,传器稀少 。

江案卿 清咸丰至民国初年间人,制工朴素,工艺精简,为一紫砂名匠,

金士恒 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许龙文 清雍正时制陶名艺人。

陈汉文 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范章恩 字迪恩,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惠逸公 清乾隆时制陶名艺人,所制壶的形式大小、厚薄等可与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膺品亦多。

潘大和 清乾隆-嘉庆年间制陶名艺人。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1768-1822,原籍浙江钱塘。擅长砂壶设计,书画,是著名的“西冷八家”之一。嘉庆六年(1801年)任何淮安同知。诗、文、书、画、皆以资胜。为溧阳知县时,公余时辨别砂质,创制砂壶新样,设计壶样十八式,请制陶名工杨彭年、杨凤年兄妹,邵二泉等制造,然后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铭刻书画装饰,世称“曼生壶”。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方山、瓜形、覆斗等式。陈曼生,酷嗜摩崖碑拓,所刻铭文篆、隶、行皆有,篆刻追踪秦汉。曼生壶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且有“彭年”二字小章,现有《瓦当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范庄农家 有《果铭竹节壶》及《仿曼生紫泥大壶》传世。

味清老人 有《松杆笔筒》传世。

壶痴 有《加彩印包壶》传世。

元茂 有磨光《束腰孟臣小壶》、《捷普玉兰》、《素身大壶》传世。

许伯俊 有《直身提梁大方壶》传世。

继长 有《汉方壶》传世。

徐飞龙 有《汉方壶》传世。

汉珍 有《粉彩山水竹节壶》传世。

王南林 有《素身圆清壶》传世。

阳友兰 有《铭刻钟形环带壶》传世。

杨履乾 有《坭绘山水圆壶》传世。

邵盘珍 有《鼓腹孟臣小壶》传世。

萼圃 有《折腰孟臣壶》传世。

杨彭年 字式泉,号大鹏。清嘉庆年间制砂壶名艺人。生卒不详。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弟宝年、妹凤年,均为当时制壶名艺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当时常为溧阳知县陈鸿寿制作《曼生壶》,历来为鉴赏家所珍爱,现有《钟式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杨凤年 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杨彭年之妹。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媲美,是历来公认最有名望的制砂壶女艺人,传世作品较多,所制《风卷葵壶》造型典雅,制作工巧,用名贵的天青泥制成,紫檀色中微泛蓝,精美内含,温润如玉。《竹段壶》呈紫色,沉着稳重,壶体为毛竹段形,嘴、盖、把,均以竹枝、竹叶装饰,比例匀称,疏密合度,工艺精巧,为壶中佳品,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卢占延 号木道老人,为民国初陶人,出生于福建永安。解放后被国家评为特级手拉壶大师,在朱泥器中享有极高声望!据云裘桂林、张德海等曾在他门下学艺!

瞿应绍 字子治,号日壶、瞿甫、老治、陛春、自号茶公,嘉庆至道光年间人,尤好篆刻。

葛子厚 清嘉庆时制陶名艺人。有《梨形孟臣壶》传世。

杨宝年 葆年,字公寿。清嘉庆-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大赦 亦名赦大。清道光时制陶名艺人。

吴玉亭 字竹溪。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景南 号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申锡 字子胎,清道光-咸丰年间制陶名艺人。善用白泥,清代宜兴壶艺的后起之秀,壶底用款“茶熟香温者帝元”。曾和杨彭年,瞿子治合作创制作品。

蒋德林 字万泉。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据光绪《宜兴县志》记载:德休“百艺极精,凡茗壶、花盆、杯盘及一切书案陈设器具,色色工致,为一时之冠”。

何心舟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王东石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师蠡阁 清同治-光绪年间人,有《刻花折腰扁壶》传世。

范鼎甫 清咸丰-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文旦 资料不祥

古莲子 资料不祥

矿成 资料不祥

邓奎 字符生,清道光前后人,瞿子冶的朋友,与紫砂艺人合作,自己设计监制紫砂壶,自撰铭文,或刻花、竹,壶底用印“符生邓奎监造”。

梅调鼎 字友竹,字赧翁。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人。工书法,在紫砂壶上刻书画,自成一派。

潘虔荣 字壶轩,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梭根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维新 清道光、同治制壶艺人。

史维高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制壶艺人。

杨季初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壶艺家。

朱坚 字石某(石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人。擅长金石书画,是略晚于陈鸿寿与杨彭年合作的文人。他的装饰书画格调高雅,金石韵味浓厚,刀法遒劲。

赵松亭 曾用名支泉,艺名东溪。宜兴蜀山川埠上袁村人,清末民初制壶艺人,实业家。

瞿子冶 清·道光、同治年间人

陈伯芳 暂无资料

朱石梅 暂无资料

邵行然 暂无资料

范勤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范勤芬折腰壶”一具,紫赭泥。壶身上部,呈内弧线,形成高颈、小口;下部呈外弧线,形成碗状圜底。半球形小盖,菌钮,一弯流,耳形把。底镌“范勤芬造”草篆款。通高11.5、口径3.5公分。

张春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精於制作花色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张春芬藕形壶”一具,以一大藕作壶身,小藕作流,荷梗作把,荷叶作盖,荷花作饰,构思奇巧,塑造工致。底钤“张春芬制”篆书印。通高10.5公分。

吴大澄 在晚清的紫砂壶史中,吴大澄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史料中常提起,较为可信。但像《阳羡砂壶考》云∶「碧山壶馆藏愙斋紫砂大壶一柄……,考甲午年清卿任台湾巡抚……。」今人仍引用∶「此壶制於甲午(1894)年,正当吴大澄任台湾巡抚,师败於日本之年,或如张虹谓,「纪之以寄概」。(见《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页149,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1992,香港)可信程度就不那麽大了。 关於吴大澄事迹,国内有多种书籍刊载,其中包括《清史稿》,但均不完整。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着有《吴愙斋先生年谱》一书,惜至今未能读到。至於吴大澄有没有做过台湾巡抚,我所见到的一些资料,均未提到。至於吴大澄何时参与紫砂壶事,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可从现存的紫砂壶传器中带有确切纪年款的茗壶中寻找答案。 吴大澄(1835-1902),江苏吴县人。初名大淳(以避清同治帝穆宗载淳讳改今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白云病叟、颂轩、郑龛、二田居士,晚号愙斋,室名二十八将军印斋、二旧居、十二金符斋、十六金符斋、十圭山房、十将军印斋、十铜鼓斋、八虎符斋、三百古愙斋、千愙斋、五十八璧六十四琮七十二圭精舍、止敬(堂)、双领居、双罂轩、玉佛龛、玉琯山房、龙节虎符馆(又称龙节虎符之馆,刻有印章)、白云山馆、汉石经室、百二长生馆、百宋陶斋、师籀堂、两壶盦、两秦鼎室、宝六瑞斋、宝秦权斋、梅竹双清馆、瑞芝堂、辟雍明堂镜室、瑶琴仙馆、镜室、簠斋、攀古楼。同治初客泸,入萍花社书画会。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加古籀文,益精工。为着名金石考古家、文字学家。(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俞剑华编,页276,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陈玉堂编着,页349,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张归璧等编着,页1195,中华书局,1996。)

汪淮 字小海,一字禺义,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能书善诗,所制茗壶精雅浑厚,书法端正,传器稀少

杨继光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所制壶以宫廷风格为装饰手法,善制宫廷御器,泥料配合恰当,以用色称许,工艺精巧,传器稀少 。

江案卿 清咸丰至民国初年间人,制工朴素,工艺精简,为一紫砂名匠,所传壶器不多,一[牛辄?表现出淳朴农家的喜悦,工艺成熟,以一[案卿]方章为款识 。

黄彭年 1823-1889)一作(1823-1890)字子寿,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江苏布政使,一说为湖北布政使。生平以整饬风纪,扶植士类为己任,尝掌教保定莲池书院,成就大众。父辅辰,亦道光进士,官至凤邠道。子国瑾,官翰林院编修。世传家学,代有藏书。彭年好绘事,工花卉。嗜茗饮,尝定制宜兴砂壶。蔡寒琼尝见“白坭小方壶”一持,底钤“彭年”二字篆书方印,盖内钤“子寿”二字隶书小长方印。彭年纂修《畿辅通志》,有《陶楼集》。卒年六十七,一作六十八。

周永福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善学大亨手法,但无可拟似,所制壶多方圆类,传器一[白泥扁壶],此壶工细工整,盖内一[永福]印章,亦善制鹅蛋形壶。

蒋祯祥 清同治至民国初年间人,为当时紫砂陶艺家,善制花果类壶,以菊瓣壶型居优,於壶底瓣周围提字为落款,其中以红泥壶较多,工艺技巧细腻,巧妙的塑造出壶的美,然其传器少,如一[菊瓣壶],底题诗并落祯祥。

吴月亭 暂无资料

谦六 谦六,书册查无此人,但其制潘壶颇佳。曾见一器,其款识为阴文楷书「谦六」无边印,制器胎身光洁土釉甚佳,胎身掺粗黄熟料。器身稍稍重一些,但顺手。

王东石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制壶善仿古,刻工精细,制壶监刻铭,技艺之巧,匠心独具,当时文人雅士善与其配合制壶,所传壶器多且精,如一[东坡提梁壶],型式艺全,设计的恰到好处,壶身由山民刻铭!

陈介溪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传善仿古,尤以盖工称绝,史未见其传器 。

圣和 姓邵,系清乾隆时期的制壶好手,尝见一持朱泥小壶,盖内同刻「圣和」阴文楷字,底钤「大清乾隆年制」。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榴山款朱泥壶,底款:榴山,盖款:圣和。此壶式度甚佳,惜出土时壶盖已碎为两瓣。全器纯以打身筒成形,壶身微皱绵密,正所谓「无皱不朱」。底款镌有「榴山」,盖款「圣和」,俱以三刀法刻就,刀工爽利,入刀处尤其精采,刀刀精严,却又笔意延绵,诚为朱泥款识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若依朱泥壶落款惯例研判:壶底的榴山者,应该是订烧的文人或显贵。

潘仕成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会,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於将印款落於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 字「潘」字印。由於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见楷书无印边者,或以铁刃阴刻者,亦有将陶人名印钤於盖内者。潘壶的形制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於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后,多作为陪葬

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陈光明 清道光至民国初年间人,字润贤,自幼侨居宜兴蜀山,善制紫砂玩器,所制品以花果类小品杂项居多,如豆,核桃及柿子等等,制作细巧玲珑,几可乱真,色形优异,美妙绝伦,而所制壶器至今流传甚少,以一[三办菱形壶]为例,该壶泥粗紫砂,工整化一,壶底一陈光明章,[光明]小印。

邵基祖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传其制壶精雅,体坚质净称着,亦以粉彩技术称长。

思亭 姓陆,为清初陶人,生卒不见史载。在朱泥器中,孟臣、逸公、君德、思亭诸家原皆为清季制壶好手,也正因其名声大,先后为后世陶人藉名,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代名词,其中君德、思亭更成为特定形制的名称。

邵陆大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宜兴紫砂工艺厂藏有“汉君壶”一具,邵陆大制壶,于右任书。淡紫泥,制作周正,工整质朴,壶身镌∶「汉文先生,右任」六字行楷。通高8.1、口径6.6公分。《宜兴紫砂》一书有着录。

方曾三 清顺治至雍正年间人,所制壶古朴浑成,敦雅绝妙,坚致不俗,以光货居多,所传壶器罕少,如一[矮四方壶],该壶四方端正,坚瘦工整,底为方氏篆字落款,书法有晋唐风格,此人之壶极为罕见,土胎之风化及颗粒变化相当严重,罕见。

张怀仁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传家贫以制壶为业!

裘桂林 朱泥壶的制壶大师,代表作品有《俘虏》《真身》,所制之壶,无不精美,曾在卢占延(见上)门下学艺!

张德海 福建制壶名家,代表作品有《六柏》,与裘桂林是同们师兄弟!

柏原 未见史载,尝见一出土小壶款识为「荆溪邵柏原制」因知其姓邵,观其传器风格,应系清初制器好手。所见传器形制多变,风格敦古朴厚,所刻款文亦多雅致。署款格式有先钤椭圆小章「荆溪」

於右上首,左下方钤「柏原」篆字阳文方章(如此器);亦有於壶底正中钤上「荆溪邵柏原制」六字阳文篆印者;亦有钤「柏原」篆字长印於诗文右上首者;亦有纯以钢刀阴刻「柏原」两字楷书者。传器紫砂、朱泥、段砂皆有所制,尤以朱泥为夥。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修五款朱泥壶,底款∶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修五。柏原制器,常见不拘泥於传统古式的形制,常有令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此器底镌「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为「修五」,款书闲雅,刀工简洁流畅,散发着浓冽的文人气息。

汪生义 汪生义是老辈制壶高手。据云,吴云根、朱可心曾在他门下学艺。

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刻瓷”—顾名思义,就是在瓷器上进行雕刻。

不要小看这个手艺,这是门儿高难度的技术活,拿起笔墨,在宣纸上进行创作,已经很不容易了,练过毛笔字的也都知道,看别人写起来,“笔走龙蛇”,短短几分钟就能写一幅书法作品,但是自己拿起毛笔,却发现,书法真的“很难”。

而“刻瓷”是在瓷器上进行创作,不仅仅限于书法作品,还有山水、花鸟、虫鱼之类的国画,而最顶级的刻瓷大师,能在瓷器上雕刻人物肖像,还有小动物,栩栩如生,一点不比油彩画差。

何况,瓷器大部分情况下,都不是“平面”,需要艺术家,用特制的“画笔”,比如钻石笔、合金刀、锤子、磨具等一系列工具,在瓷器上面,一笔一刀,把书法和绘画“雕刻”出来。

瓷器不是大石碑,很多时候,都是小巧晶莹的东西,所以上面的这些工具,也都是小巧型的,这就好比在瓷器上面做“外科手术”,虽然工具很轻,但是难度系数很高(不是简单刻出来就行了,需要绘图、选料、描图、雕刻、着色、表面处理等多道工序,十分复杂)。

刻瓷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国外是没有的,我国的刻瓷艺术品,也多次在国际上获奖,可见外国人对我们的刻瓷艺术还是很欣赏的。

只是,正如上面所说,现在年轻人,能写几个毛笔字,已经是“很稀罕”了,何况要在瓷器上面雕刻书法作品,难度系数如此之高,也导致,从事这个行业的艺术家,或者说,继承人,非常的有限。

2016年,刻瓷被列入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下面介绍一下“刻瓷”这门艺术的“历史渊源”!

1、“刻瓷艺术”起源的“三种版本”。

第一种版本是,起源于秦汉时代。

翻开“刻瓷”这个词语的百科介绍,都会看到,这样的介绍。

刻瓷艺术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术,秦汉时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

啥是“剥玉”?

大意就是雕刻玉石,根据地质学的知识,玉石有“软玉”和“硬玉”两种,但是咱们通常所说的玉石,一般都是软玉,软玉便于雕刻。

大名鼎鼎“和氏璧”,大概就是一块“软玉”(因为如果是硬玉,那个时代的人,用什么雕刻?),由于和氏璧最后失传了,所以也没人知道,它到底是啥材料。

相传,和氏璧被秦国抢了过去,制成了传国玉玺,但是也没传多久,大概唐朝后就“不知所踪”了。

从这件事能看出,秦汉时代的确有“雕刻玉石”的手艺人,但是当时究竟用什么雕刻,能达到什么样的艺术水平,这个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唯一的“证据”,和氏璧,也失传了。

“刻瓷”本身属于雕刻,所以说,从雕刻这种艺术角度来讲,说来源于秦汉时代,也不为过,但是就算是这样,这种说法,也只是一种推测,并没有证据。

第二种版本是,起源于宋朝。

因为在宋朝,有文献记载。

依据为清末学者叶昌炽所著《语石》中,载有在瓷器上刻字的简要记述:“瓷刻之文有三。一为‘曹调造磁盆题字’,仅有‘七年’二字,纪年一泐。二为‘郑德兴与宝林三十一娘捨东岳庙莲盆题字’元丰元年正月。两器皆在福建省垣。三为‘元延佑二年瓷瓮题字’,在淄川县高氏”( 元丰元年即公元1078年、延祐二年即1315年)。

都是和时间有关,和“出厂日期”差不多,就是简单的几个字,远远没有达到艺术的水准,就算是这样,现在依然没有发现“物证”,讲道理,瓷器这种东西,不是太容易保存,一摔就碎了。

所以说,起源于宋朝这种说法,也不是很靠谱。

我们现代人确定历史坐标,主要通过“物证”和“文献”两种方式进行,而“文献”会在后人的整理过程中,由于主观情感,错误的理解,夸大的修饰,存在“虚假”的情况,而“物证”就不一样了,是什么就是什么,“铁证如山”,没有丝毫狡辩的机会。

所以,关于人类文明的进程确定,也主要是靠“物证”来进行的,“文献”只是参考,这也是考古学者存在的意义,虽然有些东西,根据“文献”和其他“证物”的推论,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你没有确凿的“物证”,就永远都是一种推测。

就像恐龙一样,没有化石,就无法证明地球上曾经生活过这种生物,还有咱们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虽然当年是确定挖出了化石,但是在1941年,由于中日战争,这批珍贵的化石,在转移的途中,“失踪了”,现在保存在博物馆里面的北京人头盖骨,只是复制品。

这就导致很多相关研究无法继续进行,因为最重要的“物证”—“头盖骨”丢了,要不然用现代的基因技术检测一下,或许还会有大发现,但是没有“物证”,就很“无奈”了。‘’

据说现在有很多人依然在寻找这批化石,有的是为了研究,有的是为了发财(这批化石如果真能找到,哪怕找到一点残骸,估计也是秒杀黄金钻石的存在)。

所以下面要说的第三种版本,就非常靠谱了,因为不但有“文献”,还有“物证”。

第三种版本是,起源于清朝乾隆时代。

先来看“物证”。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陶瓷藏品中有一件“北宋汝窑洗”,其底部镌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

“淡青冰裂细纹披,秘器犹存修内遗,古丙科为今甲第,人才叹亦或如斯”。诗末署:“乾隆 甲午春御题”( 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 ,并落“双龙乾卦”图章。文字用隶书写之,字体规整,镌刻精致,编排错落有序。

具体啥模样,请看下图,字体可能不清楚,但是东西错不了,北宋汝窑洗,有记录的传世汝窑瓷器全世界仅存67件,是官窑系统中传世最少的一个品种,所以,“且看且珍惜”吧。

这就是“物证”,铁证如山,至于明朝,康熙、雍正啥的,真的没找到物证,所以无法断定刻瓷艺术,是否在他们那个时代就有了。

乾隆喜欢作诗,字也写的不错,所以他的“刻瓷艺术品”,可不止这一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2006年底举办的“大观一北宋汝窑特展”藏品图集中,详细介绍了所藏的21件汝窑瓷器(这是全部家底了,北宋汝窑,台北故宫博物院仅有21件),其中,13件刻有乾隆御题诗词跋文。

可见乾隆是真的喜欢“刻瓷”,把自己的诗刻在瓷器上,既能赏心悦目,还能流芳千古,乾隆不愧是“活的最久”的皇帝,很会玩。

诗词内容就不再介绍了,因为乾隆的诗,不是咱们这次介绍的重点,直接看图片,感受一下,什么是“刻瓷艺术”就好了。

以上都是乾隆的“御笔”,大家可以慢慢欣赏,但是“乾隆爷”作为“刻瓷界”的“一哥”,可不仅仅只有13件作品,上面的是“北宋汝窑洗”,比较珍贵,一共也没留下来多少。

2011年年底,台北故宫博物院曾举办了一届以乾隆帝的陶瓷鉴赏闲章“得佳趣“命名的”得佳趣一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特展。

在这次展览上,有90件镌刻有乾隆御制诗的古陶瓷亮相,其品种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展览图册附录刊载: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类藏品23件,大英博物馆藏品30件),且器型丰富,多数系属历代宫廷用瓷。在这些作品中又以定、汝、官、哥、均、龙泉窑和明宣德朝制品为主及部分清代的仿官窑制品。

虽然数量还是不多,但是清朝末年,中国遭遇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压”,不但把好东西赔给人家,还让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抢走了不少珍贵文物。

现在能留下乾隆爷这么多的“刻瓷艺术品”,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乾隆爷的刻瓷是真的很多。

原因也很多,一个是活得久,乾隆活了89岁,是所有皇帝中,最长寿的一个,二个是喜欢作诗,一生作诗超过一万首,虽然没有啥流传千古的名作,但是禁不住数量多啊,诗仙李白,才流传下来1千来首诗,就算遗失很多,也距离万首诗,差的有点太悬殊了。

其他的高产诗人,陆游9千首,顾毓琇7千首,都已经算是很“勤奋”了,所以如果作诗有吉尼斯世界记录的话,乾隆或许还能获奖。

三是,乾隆不但爱写诗,还喜欢瓷器,写了很多歌咏瓷器的诗篇(据统计,有200多篇)。

毕竟是万岁爷,当初乾隆可能只是喜欢在瓷器上面“写诗”和“练书法”,但是下面的人很会“讨好”乾隆,把他的诗直接雕刻在瓷器上面,这或许是“刻瓷艺术”发源的原始动力吧。

作为诗词和瓷器爱好者,能看到自己的“大作”被雕刻在瓷器上,乾隆想必是“龙心大悦”,随便一个“赏”字,就是不菲的财富。

只是一开始,只能雕刻乾隆的诗作,而且也都是以“小字”为主,艺术水平有限,和现在的“刻瓷”相比,这种小字,都算“小儿科”。

后来,可能是乾隆后期,刻瓷的技术水平提高了,清朝专门成立了“造办处”,一个专门制造宫廷工艺品的部门。

在这个部门,有“能人”可以用钢刀在瓷板上或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鸟、草虫等绘画作品,而且品质很高,很有艺术水平。

所以说,到这个阶段,刻瓷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瓷器装饰艺术(只是刻点小字的话,真的难登艺术的殿堂)。

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乾隆,不管是前期简单的刻诗,还是后期雕刻复杂的山水画,从根本上讲,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乾隆的“御用生活”(假如乾隆不喜欢陶瓷文化的话,这门艺术能不能诞生,就不好说了,就算能诞生,估计也会很晚了)

所以说,“刻瓷艺术”始于乾隆,甚至由乾隆爷“引领”和“创造”出来,也不为过,但是不管怎么说,刻瓷艺术从乾隆时代开始,应该是没错的。

2、乾隆之后的“刻瓷时代”

乾隆开创了“刻瓷时代”,后面的子孙后代,对这种艺术也很欣赏,其实这算是清朝的传统了,从康熙开始,他们就对陶瓷文化很重视,这本身也是汉文化的一种,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产业,能作为商品提高GDP的。

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顺天府府尹陈璧奉旨创办工艺学堂,特设刻瓷一科,聘着名艺匠华法(字约三)为导师,教授三十人。”——《清史·工商志》

光绪设立学堂,当时才教授30个人,的确很少。

后来朱友麟、陈之光把刻瓷艺术继承和发扬起来,他们雕刻的瓷器,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宫里面很多达官贵人都喜欢收藏。

上图是刻瓷大师——朱友麟

清朝灭亡之后,手艺人流向了民间,在民国初年,一度是很繁荣的。

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朱友麟的刻瓷作品曾作为艺术精品参展。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北平市政府秘书处所编纂《旧都文物 略》所载:“刻瓷以朱友麟为着世,居北平,设厂馆肆曰‘师古斋’用钻石刻仕女眉目衣褶,用錾刀刻山石树本均极工。皱 染处如写纸上,出自天然。吴南愚亦工此技。”

这个时期,朱友麟的刻瓷已经很出名了(朱友麟的作品,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还多了一个吴南愚(都是刻瓷大师)。

两位大师,把刻瓷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雕刻的山水、人物、花鸟都比以前更加“炉火纯青”了。

但是不幸的是,后来爆发了战争。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华北局势不稳,朱氏举家南下,无考。

朱友麟一家隐居了,当年日本对这些文化名人,是希望“抓”起来给他们服务的。

所以说刻瓷于1938年前后,暂时从历史上“消亡”了(因为这是一门手艺,一门技术活,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学会的,刻瓷大师隐居起来,也就不会有刻瓷艺术品问世)。

建国后,中央政府要求抢救频临消亡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北京市政府把刻瓷工艺作为传统保留项目,组织抢救。

刻瓷老艺人朱友麟、陈之光领衔在北京市工艺美术研 究所开展恢复研究工作。中国刻瓷重新到得恢复。

不过,1957年、1958年陈、朱两位老艺人相继去世,这门传统手艺,又断代了,再次进入了“后继无人”的“消亡期”。

1968年任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的石可先生,自己研究“刻瓷艺术”,并在实践中对刀具、技法作了改进,也把刻瓷技艺传给第子郑惠敏。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发展起来。

1975年夏,山东省领导人高云先生视察淄博时提出:淄博是著名的陶瓷产区,有丰富的陶瓷资源和陶瓷艺术人才,应对刻瓷工艺进行研究、挖掘和开发。

后来刻瓷艺术在淄博逐渐发扬光大,出现了一批有名的“刻瓷大师”,以至于现在有说法:“世界刻瓷在中国,中国刻瓷看淄博。”

1982年李梓源的刻瓷作品《鲁青瓷五头刻瓷文具》 在西德慕尼黑第34届手工艺国际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和最佳 成就者称号后,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李梓源也是淄博人)

之后,淄博的刻瓷艺术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还作为国家礼品流传到世界几十个家和地区,人才也是全国最多的。

总结:

以上就是“刻瓷艺术”的“历史渊源”,其实说起源于“秦汉时代”,也未尝不可,毕竟刻瓷第一步就是“雕刻艺术”,这种艺术起源于秦汉时代。

至于起源于宋朝,一个是没有物证,一个是,只简单刻一个“日期”,算不上艺术。

所以严苛来说,“刻瓷”作为一门艺术,是从乾隆后期才发展起来的,历史并不算特别悠久。

中间还经历了几次“消亡危机”(其实很多传统手艺,都面临这种危机,这也是为啥要保护拯救的原因),但是好在“兜兜转转”,刻瓷艺术在淄博生根发芽了。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从1975年开始算,也不到50年),也算形成了一种地域文化,这很不容易。

但是这门艺术,依然是小众和冷门的,虽然得到了很多支持和认可,在国内和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依然没有形成气候,刻瓷队伍和人才,依然存在“断代”的风险。

虽然高校有这方面课程的设置,但是这些学生毕业之后,能不能在“刻瓷艺术”上更进一步,也是一个考验。

好消息是,很多退休老人,将刻瓷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乐趣,乐此不疲(这也是一个坏消息,说明刻瓷艺术缺少新鲜血液)。

至于未来刻瓷艺术的走向,就交给未来吧,或者被“保护起来”,或者“发扬光大”,或者“逐渐消亡”,很多传统手艺,都面临这种问题,刻瓷也自然不会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