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时期瓷器人物特点,定陵为什么是两个皇后?

定陵是明神宗也就是万历皇帝的陵寝,按说皇帝陵有两个陪葬皇后并不奇怪,历史上一个皇帝有几个皇后的并不少见,不过,定陵的两个皇后到与其他的陪葬皇后有一些不同,定陵中的两个皇后,一位是明神宗的原配孝端皇后王氏,另一位是孝靖皇后也姓王,这位王氏就是明光宗的母亲,她是在其孙子明熹宗朱由校继位后,才追尊她为皇太后,并将她的棺椁从东井迁移到定陵,与万历皇帝和王皇后一起葬入定陵地宫的。

孝靖王皇后遭遇薄情渣男

说到万历皇帝的皇后,就不能不说说这位孝靖王皇后的悲惨遭遇,她诞下皇子,其儿子在她活着时就做了太子,按说母以子贵,她应该会有不错的待遇的,但事实上,历史上像她这样悲惨遭遇的太子亲娘还真不多。

孝靖皇后王氏,是一个下级武官的女儿,她进宫后在慈宁宫侍候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的宫女。万历九年(1581年),16岁的王氏被万历皇帝偶然遇见,也许是万历喝醉了,也或者是一时兴起,就偷偷临幸了她。一般按照规矩,被皇帝临幸的宫女,皇帝会给予一些赏赐,作为临幸的证据。但是万历却在临幸王氏后,又不想负责,他没有给王氏任何赏赐,还将此事进行隐瞒,全当没有发生一样。

这王氏可能属于易孕体质,其他的嫔妃费尽心思都难以有孕,而王氏就被神宗临幸一次,竟然就有了身孕,真是将某些嫔妃给气死了。直到王氏的肚子慢慢地越来越大,终于被李太后发现了,这在后宫里可不是小事,如果不是皇帝干的,就说明有外人勾连内宫。在李太后的逼问下,王氏向她说了被明皇帝宠幸一事。

李太后将万历皇帝叫来想问清情况,可是这个万历死活不承认,最后李太后让太监调出皇帝的《起居注》,里边记录的确有其事,在证据确凿下,万历才极不情愿的承认了这件事。他嫌弃王氏身份低微,但李太后却抱孙心切,在李太后的一再坚持下,万历皇帝才于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十六日,晋封王氏为恭妃,王氏正式成为了皇帝的女人。

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十一日,王恭妃不负重望,生下了万历皇帝的第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万历十二年(1584年)七月,王恭妃又生下皇四女云梦公主朱轩嫄。按说这王恭妃为万历皇帝生下一儿一女,而且是他的第一个儿子,万历应该对她很好才对,但是万历皇帝此时只对郑贵妃情有独钟,其他嫔妃包括皇后都难入他的眼了。

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万历宠爱的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这令他颇为兴奋,立即晋封郑氏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但实际上依万历对她百依百顺的宠爱,郑贵妃的地位早已经不在皇后之下了。万历也有意立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为太子,但是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

按照宗法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在皇后没有生育嫡子的情况下,应该立长子为太子,现在王皇后没有生子,王恭妃的儿子朱常洛是庶子,那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也是庶子,在地位相同的情况下,就应该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万历皇帝自己当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获得的皇位。但是由于万历不喜欢王恭妃,对其所生的儿子也不是太喜欢,就不愿意立朱常洛为太子,因此,立太子的问题,迟迟无法定下来。

接下来围绕太子的问题,大臣们与皇帝为此争执了十五年之久,始终没有定论。这个万历也是个奇葩,他不想立朱常洛为太子,竟然也不关心他的教育问题,一直不让他读书认字,直到儿子13岁时,在大臣们的一再抗议下,才允许儿子读书,但是没有多久,又不让读了,这就造成朱常洛基本上像个文盲差不多。

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见太子的事久久定不下来,就劝儿子立朱常洛为太子,但是明神宗以朱常洛是宫女所生为由予以拒绝,李太后指着儿子骂道:“别忘了,你也是宫女生的。”万历听了此言哑口无声,因为李太后早年也是宫女出身。在这种情况下,万历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同意立朱常洛为太子。

在儿子被立为太子后,王恭妃的身份和处境并没有任何改变,反而处处遭受万历和郑贵妃的排挤和打击,甚至被幽禁在景阳宫,整整十年不能与儿子见面,晋封就更谈不上了,到她儿子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明熹宗)出生了,王恭妃的封号依然没有得到晋升。万历皇帝对她的不公,民间以及大臣们都看不下去了,在民间议论纷纷和朝臣们多年来的力谏下,万历皇帝才借着给母亲加徽号的机会,顺便将王恭妃晋封为贵妃、皇贵妃,虽然地位晋升了,但处境依然没有改变,始终处于被幽禁的状态之中。

王恭妃在幽禁中遭受郑贵妃的打压欺凌,一些太监宫女也见风使舵地欺负她 ,据说由于常年哭泣,她的眼睛早已经哭瞎了 。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恭妃在幽禁中病重,万历却始终连看她一眼都没有去,其儿子朱常洛在向万历请旨获得同意后去看望母亲王恭妃,但是王贵妃住的景阳宫却大门紧锁,在找到太监将门打开后,朱常洛才得以进去见到母亲。

据说,十年没有见面的母子二人抱头痛哭,但由于郑贵妃派人在旁边监视,母子俩默默相对痛哭,却不敢说话。由此可见,朱常洛和母亲二人的生活处境是何等的屈辱。九月十三日,王恭妃去世,终年46岁。

王恭妃生前遭受不公平对待,死后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依万历皇帝的意思,王氏的葬礼就按照嘉靖皇帝的皇贵妃沈氏的规格简单办理。但是,大臣们对此提出了异议,多次上书反对,认为嘉靖皇帝的皇贵妃沈氏没有生下皇子,而王氏的儿子是太子,虽然都是皇贵妃,但太子的母亲应该厚葬。

大臣们的意见,万历并不想采纳,所以王恭妃的葬礼一拖再拖,其棺椁一直停放了十个月都没有安葬,最后在大臣们的一再要求下,万历才命人在天寿山陵区,东井左侧的平岗地为王恭妃选择了墓地,修建了陵园,将其以简单规格进行了安葬,其陪葬品也非常简单,万历皇帝给其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

等到后来王贵妃的儿子朱常洛继位后,就准备追封其母亲的皇后身份,但是这个朱常洛也是个悲催皇帝,他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死了,其母亲的追封仪式都还没有来得及举行。直到王恭妃的孙子明熹宗朱由校继位后,才按照其父亲朱常洛的意思,追封祖母王氏为“孝靖皇太后”。

定陵成为第一座被公开发掘的皇帝陵

定陵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动工修建,历时6年修建完成,当时,万历皇帝只有28岁,据不完全统计定陵的修建宫共耗用白银八百万两,按照万历皇帝最初的设想,定陵的地宫中间是他自己的位置;左殿是为他的原配王皇后准备的,虽然万历不喜欢她,但是毕竟她是正牌皇后;而右殿则是万历为他的宠妃郑贵妃准备的。

按照万历的意思,定陵是没有孝靖皇后王氏的位置的,所以,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氏去世的时候,明神宗将她另辟在东井薄葬。 万历四十八年(1620)四月,万历皇帝的孝端王皇后去世,三个月后的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万历皇帝朱翊钧去世,而此时的郑贵妃还活得好好的,这也是郑贵妃后来没有葬入定陵的原因。

万历在死前还一直打算改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但在群臣的反对下,改立太子之事没有如愿。就在王皇后去世到万历自己去世这短短的三个月里,他还想册立郑贵妃为皇后,此事也遭到大臣们的反对,直到万历皇帝临终前,他还是决定册立郑贵妃为皇后,看来万历对郑贵妃还真是真爱啊!但是还没有举行皇后册封仪式,万历皇帝就去世了。

皇帝死了,还怎么册封皇后呢?这时候王恭妃的儿子朱常洛也正式登基,这个朱常洛还真准备按他老爹的意思册立郑贵妃为皇后,但是,由于郑贵妃平时依仗明神宗的宠爱,做事较为嚣张,所以许多大臣都对她不满,认为她是个祸国殃民的祸害,大臣们一致反对继续为她举行立后仪式,这样一来,她的皇后位置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这个郑贵妃也不是一般人,她始终不死心,还是希望能将朱常洛从皇位上拉下来,将自己的儿子朱常洵扶上去。

在明光宗朱常洛继位不久,就因为沉于酒色,纵欲淫乐而病倒,他在服用了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的药丸后,竟然一命呜呼了,他在位时间仅仅只有一个月,还真是悲催。明朝的两大谜案“梃击案”、“红丸案”都与这个朱常洛有关,这两起谜案的幕后指使者,许多人认为就是郑贵妃,她的目的就是害死朱常洛,好让自己的儿子朱常洵继位。

即便朱常洛被毒死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也没有能够成功继位,而是由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继位,也就是明熹宗。泰昌元年(1620年)十月初三,明熹宗朱由校将明神宗、孝端皇后安葬于定陵,同时,明熹宗也将自己的祖母孝靖皇后的棺椁从东井迁到万历皇帝的定陵,安放于明神宗原本为郑皇贵妃准备的右殿。

而郑皇贵妃于崇祯三年(1630年)去世,被单独葬进了银泉山下的陵墓。不过,到了明朝灭亡后,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郑皇贵妃的孙子朱由菘在南京登基称帝,就是南明弘光帝,他追尊祖母郑贵妃为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也算园了其祖母的皇后梦。

万历皇帝的定陵在明朝灭亡的时候,李自成大军曾对定陵的地上建筑进行了焚毁,在满清入关后,定陵再次遭到破坏,到了乾隆时期,清政府对定陵进行了修葺,有些建筑进行了重建。但是到了民国时期,定陵再次遭到破坏。1956年5月,考古人员决定对定陵进行发掘,在经过两个月的挖掘后,考古人员才找到地宫的入口。

在考古人员进入地宫后,发现定陵并没有被盗过的痕迹,在打开万历皇帝的棺椁时,发现万历皇帝的遗体已经全部腐烂了。当时,考古人员从定陵地宫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有瓷器、玉器和一些金器。发掘工作到1957年结束,工作人员又对定陵的地上建筑进行了修葺,1959年,在原址建设了定陵博物馆。定陵也成为被公开发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这次发掘虽然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但也对许多文物造成了一定的毁坏。

崇祯时期瓷器人物特点

中国传统手艺有多少?

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古国,手工艺可谓是门类繁多,并且个个光彩夺目。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许多曾经非常熟悉的手艺活己离我们远去。然而,这些手工艺品是蕴含人类文明之始的工艺文化。本质上讲,手工艺是一种创造打扮人们的文化,是一种满足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需要的造物艺术。

对于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来说,每一个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手工艺都值得我们去传承和保护。因此

中国十大传承手工艺:

一>陶瓷

陶艺作品一一

元青花凤首扁壶-1970年北京旧鼓楼大街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收藏本)免转载

陶瓷 是由陶土和瓷土两种原料混合制成,在陶器的运用上中国是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瓷器有着较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因此,备受世人的推崇。

如今,在陶瓷手艺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许多失传的技艺重新得到传承。

二>玉雕

玉雕 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工艺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成精美的工艺品。

三>中国结

中国结 是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最早来自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演变成至今的装饰手艺,小小中国结充分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创造为。

四>琉璃

琉璃 中国古代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伯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练加工后制成琉璃。琉璃的制作非常困难,就让人们把它看得比玉器更珍贵,它的色彩流云漓彩,品质晶莹剔透,在古时候属于皇室专用,在民间流传的琉璃制造技法非常少。

五>木雕

木雕 是最众多雕塑中的一种,木雕是以各种木材及根为材料进行雕刻。木雕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中国,而唐代是木雕工艺发展的巅峰。

六>景泰蓝

景泰蓝 得名于它盛行在明朝,景泰年间,制作技术比较成熟,使用的珐浪釉多以蓝色为主,所以,景泰蓝又名“珐琅彩”,景泰蓝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七>髹漆

髹漆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最早出土的漆器是: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木胎朱漆碗,而髹漆工艺是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手工艺。对于我们来说,漆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完美的视觉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民族文化与精神符号的象征,是中华人民精神生活的物化形式。

八>竹编

竹编 是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最开始是为了用来存放食物,到了明清时,竹编工艺得到了全面发展,到现在竹编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富有很强的观赏性。

九>剪纸

剪纸 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而剪纸在唐代最盛行,在南宋时期发展成为一种职业,剪刀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

十>刺绣

刺绣 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它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不甘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

当今,随着现代文化艺术、设计艺术、手工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公共空间和生活空间也开始丰富起来,设计审美与艺术观念的演化更新,新材料、新工艺、新创意的大量出现,推动传统手工艺向现代形态转变而被大众所接受,这是促进传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一以上示图来自头条(来源:全网)

王熙凤的孩子巧姐后来怎么样了?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不可或缺的人物。嫁给贾琏后,王熙凤风头无两,八面玲珑,精明干练。可是贾府倒台后,王熙凤从云端跌入地狱。她身患重病,被贾琏休了。没人可怜她,许多人恨不得她早死。她的女儿巧姐被自己的亲哥哥,被自己信任的侄子卖进妓院。

那么巧姐的结局怎么样呢?

巧姐虽然被刘姥姥救出苦海,但是并不幸福。

因为母亲的一念之善,巧姐遇难成祥,死里逃生。《红楼梦》有一个最大的妙处就是每个人的命运都隐藏在第五回的判词和十二首《红楼梦曲》中。巧姐的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巧姐的《红楼梦曲》是:“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从巧姐的判词可以推断:贾府败落后,树倒猢狲散,又好似食尽鸟投林,个人顾个人。年幼的巧姐无人过问,父亲应该被下狱,邢夫人和王夫人自顾不暇,不管她。没有任何一个情人愿意收养巧姐。巧姐只好投奔舅舅王仁。

舅舅王仁真的是忘记了仁义道德,他伙同贾芹,将巧姐卖进妓院。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王熙凤让刘姥姥给女儿起名字。刘姥姥起名巧姐。刘姥姥解释说:“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这段话后,蒙府本有一句脂批:作谶语以影射后文。由此可知,巧姐后来蒙难,但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因为母亲王熙凤当初的一个善念,为她积得了阴骘。刘姥姥知道巧姐的遭遇后,和姑爷狗儿,外孙子板儿一起搭救巧姐,将巧姐救出火坑。

巧姐嫁给了谁?女人的一生就是她的所嫁之人。古人云: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如果巧姐还是国公府的千金大小姐,一定会寻一门门当户对的婚姻。

可是巧姐“势败休云贵”,她已经跌落神坛,不再是高贵的千金小姐了。是一个人人避而远之的罪臣之女,一个从妓院里出来的不干净的女人。而且巧姐十指不沾阳春水,不会操持井臼之事,普通人家都不会娶巧姐。

刘姥姥和狗儿念着当年王熙凤的恩情,招巧姐为板儿的妻子。巧姐嫁给了王板儿。

巧姐嫁给板儿的伏笔。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回前有一段脂批:此回借刘妪,却是写阿凤正传,并非泛文,且伏“二进”“三进”及巧姐之归着。

刘姥姥和外孙子板儿一进荣国府,来到凤姐房里,先进的就是巧姐的房间。刘姥姥第一眼见到的贾府主子就是熟睡中的巧姐。脂砚斋批语:记清。这是巧姐和板儿的第一次交集。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在探春的房间,板儿拿了一个佛手玩,巧姐拿一个大柚子玩。巧姐要佛手,下人就用巧姐的柚子,哄着板儿,将他的佛手给了巧姐。

脂批曰: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回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

脂批点明:后来巧姐落难,刘姥姥和板儿,以及狗儿如佛之手,拯救了巧姐。然后巧姐和板儿成就了“香圆之姻”。

板儿和巧姐,一个乡下穷小子,一个国公府的千金大小姐,两个人中间真是隔山隔水的,根本成不了婚姻。然而世事变迁,巧姐落难了,穷小子就娶了国公府的大小姐。

正应了薛姨妈的一句话:“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究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从此板儿成为农妇,所以巧姐的判词上的画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这个纺织的美人就是巧姐。

巧姐幸福吗?1.巧姐的家庭氛围轻松愉快。

刘姥姥一家的家庭氛围很和谐,大家虽然有矛盾,但是互相坦诚不公。例如,第六回,狗儿吃闷酒不高兴,刘姥姥就教育了女婿狗儿一番。然后大家商议改变目前窘境的办法。然后“说毕,大家笑了一回。当晚计议已定。”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在精神上是放松的、愉快的。不像在贾府,一家子亲骨肉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2.在物质生活上,巧姐是不幸福的。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巧姐穿惯了绫罗绸缎,突然改穿粗糙的麻衣、粗布,应该很难适应;吃惯了山珍海味,突然吃粗茶淡饭,很难习惯。

巧姐写诗填词的手,要挑水、做饭、喂鸡喂鸭、纺纱织布。小姐的身子丫头的命,巧姐婚后的生活都没有贾府的大丫头好。巧姐在物质生活上不会感到幸福。

3.巧姐和板儿不会有共同语言。

一个美女大学生和一个放牛娃不会有共同语言的。国公府的千金大小姐也不会和板儿这个穷小子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不是精神伴侣,只是生活伴侣而已,只是为了传宗接代而已。

巧姐不是不知道感恩,她只是无法马上适应新生活而已。等巧姐到了刘姥姥这个年纪就适应了乡下的生活。她就成了另一个刘姥姥。

红楼梦中义忠亲王老千岁究竟犯了什么事?

秦可卿死后,薛蟠前来吊问,见贾珍要寻好棺木板,便说他们木店中有一副好板叫做樯木。这副板原本是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因他坏了事,不曾拿去”。这就是《红楼梦》中义忠亲王老千岁犯事的出处。但是,谁是义忠亲王老千岁,他究竟犯了什么事,薛蟠并没有细说,书中再也没有提及。那么,薛蟠所说的义忠亲王老千岁究竟坏了什么事呢?

樯木究竟是什么木

薛蟠在说樯木时,特别提到,这副板出在“潢海铁网山上”,做棺木万年不坏。贾珍听了喜不自胜,便命人抬来。樯木抬到宁国府,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

这句话描写樯木的话,细读之下,其深意足以令人感到微微颤栗,作者简直太写实了。这副板不仅是葬秦可卿的,还是葬贾家的,甚至是埋葬大明王朝的。怎么讲?

作者从形、味、声三个方面细写了樯木,此处,我先说“味”。樯木“味若檀麝”,那就是香木。檀,说的不是檀木,而是檀口之“檀”,也就是绛红色的嘴唇,照应了贾宝玉吃女儿胭脂口红。麝,就是麝月,是香月。香,在《红楼梦》中是“天香”,贾家无处不香。

“天香”出自《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说的是朱元璋母亲陈氏太后夜里做梦,在舍南麦场遇到一位黄冠神仙,这个神仙让她吞下了一粒白色药丸。梦醒之后,陈氏太后“口尚有余香”,第二天就生下了朱元璋。这就是“红楼第一梦”:仙缘。白色药丸就是冷香丸,是《红楼梦》中正牌天香。

樯木之声“玎珰如金玉”。玎珰都是玉字边,形容金属、瓷器的撞击声。金,是朱元璋给皇室确定的五行辈分中的金字辈,无论《水浒传》、《西游记》还是《红楼梦》,无一例外地把“金”作为朱元璋的字辈,同时,又暗藏了大明亡于金的隐语。玉,则是朱元璋之“璋”的斜玉边。这副板“帮底皆厚八寸”,暗藏了“重八”。樯木,还是说的朱元璋家的事。这层隐喻,又在瑞珠身上暗藏,朱元璋字国瑞,岂不就是“瑞珠”?秦可卿之死,也就暗喻了大明灭亡。同时,樯木之声又暗藏了“金玉良姻”。

樯木之形“纹如槟榔”。槟,是苹果树的一种,槟榔有两个“木”字,既说的是朱家木字辈的皇帝,又隐藏了林黛玉,林黛玉妙字“颦颦”。“榔”,就是大明最后一个皇帝,曾经做过桂王的朱由榔。秦可卿之死暗喻崇祯之死,是“画梁春尽落香尘”,朱由检是木字辈,朱由榔也是木字辈,正合“槟榔”二字。樯木的纹理如槟榔,原本就写得很奇怪。

脂砚斋说:“樯者,舟具也”。舟,就是贾探春“远嫁”之舟,以樯木造舟,岂不就是如秦可卿那样的结局吗?探春“远嫁”,其实是明清之交时,朱由榔避难缅甸(西海沿子真真国),最终被吴三桂以弓弦勒死的隐写。

所以,正如贾政说的那样,“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樯木原本是皇帝的棺木板。搞明白“樯木”是怎么回事,谁是义忠亲王老千岁,他究竟犯了什么事就容易解读了。

樯木为何出在潢海铁网山

很多读者以及专家学者,都被“铁网山”解读成清朝皇家狩猎之地,甚至以此猜想这里发生了谋反大事。因而,便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清朝的九子夺嫡。夺嫡失败者,便是“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

这样解读其实很不靠谱,把铁网山说成是清朝皇家秋狝,其实也是因为“潢”字,潢,也指今之辽宁省西拉木伦河。然而,这里有“铁网山”吗?“潢海”二字确实与清朝有关,明朝就灭亡与大清,西海沿子真真国其实也是“女真国”,也就是薛宝琴说的“水国”。大水淹没了大明,朱楼淫浸在水中,就是“贾天祥淫丧天香楼”。潢海,讲的是女真造反,而不是清朝的九子夺嫡。

“铁网山”也是一击双鸣的写法,主要说的是桂林靖江王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分封诸王子,把大哥朱兴隆的孙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藩地在桂林。洪武五年,朱元璋以藩王的规制,按照南京皇城的样式,以石头修筑了这座王城。因而,靖江王城就是一座小石头城、小金陵城,也是《红楼梦》中的金陵。朱兴隆的影子便是书中的“兴隆街的大爷”,贾琏身边的小厮兴儿、隆儿。

朱守谦小名叫做铁柱,巧合的是,桂林靖江王城的地址就选在桂林铁牛寺,这就是“铁网山”。“網”的声部是“罔”,原本就是網的异体字,是欺骗、哄骗、蒙蔽之意,也就与“潢”构成了以欺骗、哄骗、蒙骗的手段谋反的寓意,义忠亲王老千岁因谋反而坏了事。

说铁网山隐喻的是桂林靖江王城,书中的文本证据实在太多,此处仅说说林黛玉在荣禧堂之所见。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这回书有几个不同版本的回目,己卯、庚辰本作“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京都”。黛玉在“兴隆街的大爷”护送下,来到了都中荣国府,在荣禧堂中,见到了一副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对联的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荣禧堂、东安郡王、穆莳,这三个符码便隐藏了“荣穆王”。荣穆王就是第十一代桂林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

林黛玉进荣国府意味着谋反,是“林代玉”的意思。樯木出自桂林靖江王城,那么,就一定是这里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

两代靖江王曾经坏了事

大明靖江王是从朱守谦这一代开始之藩的,因为他们家不是皇家,便以朱兴隆为一世祖。朱兴隆是一世祖,他的儿子朱文正便是二世祖,贾政,便是假文正之名。这一点,也是荣国府暗写的就是靖江王府之旁证。

朱文正是朱元璋唯一的侄子,其人勇猛善战,屡立战功。朱元璋曾经问他想做什么官,朱文正回答:叔父成了大业,还担心什么富贵。倘若先封了小侄,如何服众?朱元璋闻之大喜,更加喜欢这个侄子。后来,因朱元璋先封赏了常遇春等人,暂未考虑朱文正。朱文正便纵容部下劫掠,又在部将的怂恿下,暗通张士诚,预谋背叛朱元璋。

朱元璋得到奏报后,将朱文正软禁于桐城,朱文正也死在了软禁之中。这是第一位“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犯的是谋反之罪。朱文正心口不一,这就犯了“網”字。

朱文正坏事之时,他的儿子朱守谦,也就是铁柱已经懂事,十分害怕。朱元璋便抚摸着侄孙的脖子说:“儿无恐。尔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艰难,恣肆凶恶,以贻吾忧。尔他日长大,吾封爵尔,不以尔父废也”。这个历史细节,也写在了《红楼梦》中,王夫人时常抚摸贾宝玉的脖子。

朱洪武没有食言,封朱守谦为靖江王,坏了事的朱文正也因此成为靖江王二世,列祀于靖江王国宗庙。

朱守谦做了靖江王,但却没有牢记四爷爷“尔宜修德励行,盖前人之愆,则不负吾望矣”的教诲,先是不愿意就藩,马皇后一再劝说,才在十五岁时到达藩府。在桂林靖江王城中,朱铁柱恣意妄为,史书上说“守谦知书而不谨宪度,狎比小人;性情乖戾,阴贼险狠,肆为淫虐,国人苦之”。朱元璋知道后,把他召回京师戒谕。朱守谦不以为戒,反倒写诗讥讽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将朱守谦废为庶人。

不久,朱元璋又恢复了他的爵位,把他的藩镇迁徙到云南。到了云南,朱守谦恶习不改,变本加厉残害国人,又遭朱元璋笞禁锢,最终死于凤阳。

这是两代靖江王“坏了事”,所谓“义忠亲王”,其实是反话正说,朱文正、朱守谦父子都是善于欺下罔上之辈,果然是“潢海铁网山”的义忠亲王老千岁。

这两代靖江王坏了事,朱元璋并没有撤藩,而是以他们的儿子继续袭爵。而到了荣穆王之后,又有两代靖江王坏事,靖江王惨遭灭顶之灾,荣国府“三春去后诸芳尽”。

又两代靖江王坏了大事

荣穆王是第十一代靖江王,他的儿子名叫朱亨嘉,是第十二代靖江王。《红楼梦》以秦可卿之死为大关节,往下就主要写的是南明时代的朱家“分瓜”了。崇祯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顺治二年(1645年),朱亨嘉在靖江王城自称监国,做了大明代理皇帝。

朱亨嘉称帝,深层次原因应当是造朱元璋的反。朱元璋在《朱氏世德碑》中,把靖江王一世祖,也就是自己的同胞大哥朱重四称为“孟兄”,嫡长子变成了庶长子。所以,朱亨嘉以洪武为年号,称帝这年就是洪武278年。这就是“林代玉”,桂林靖江王取代了大明皇统。

朱亨嘉篡夺大明皇统,遭到隆武帝朱聿键的严厉镇压。1646年四月,桂林靖江王城被攻陷,朱亨嘉被活捉。朱聿键立即将朱亨嘉废为庶人,押送到福建连江,“寻命掌锦衣卫事王之臣缢杀之,托言暴疾死”。《红楼梦》中,秦可卿、林代玉、贾元春都是这样的死法,书中隐伏了她们既是被缢杀的,又是病死的。

这代靖江王坏了事,付出了生命代价。他的儿子却没有朱文正、朱守谦儿子那般幸运,在靖江王城被攻陷时,朱亨嘉三岁的儿子朱若极被一个太监抱出,隐藏在王城的“雪洞”之中。这个“雪洞”也叫刘蟾洞,刘姥姥在蘅芜苑看到薛宝钗房间像“雪洞”,就是这段历史的隐写。刘姥姥所说的酒令“花儿结了个大倭瓜”,与薛宝钗栊翠庵品茶所用的“瓜分爮斝”是相互呼应的两个细节,就是南明时期朱家藩王们争夺皇统的“分瓜”历史。

朱若极躲过一劫,便随太监来到全州,在湘江边上的湘山寺出家为僧。朱若极就是后来的大画家石涛,这个“石兄”来自小石头城,而靖江王城中就有一座石头峰。

林黛玉号潇湘妃子,史湘云“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以及大观园画家贾惜春,都是石涛的影子。这三个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幼小时失去了母亲,史湘云更是“襁褓之间父母违”。

朱亨嘉坏了大事,朱聿键仍然没有撤藩,以其堂弟朱亨歅袭爵,继续做靖江王。三春过后,朱亨歅被明朝叛将孔有德缢杀。至此,桂林靖江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朱亨歅虽然也坏了事,但却是因为力主抗清,不愿意投降而遭俘虏。被俘之后,朱亨歅宁死不屈,惨遭缢杀。假如说还有一个正面的“义忠亲王老千岁”,恐怕指的就是这代靖江王。

顺治九年(1652年),李定国攻陷靖江王城,孔有德放火烧城,然后自刎,把靖江王府烧成“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荣国府集体“爬灰”。祖上被降为“孟兄”,孔有德灭掉靖江王,这就是贾宝玉痛恨仕途经济的原因所在,“孔孟”让靖江王蒙受庶出、“爬灰”之耻。

靖江王覆灭后,永历皇帝朱由榔继续大明皇统。但是,朱家诸路藩王不断争夺皇统,自相火并,根本无法抵抗强大的清兵。在吴三桂的步步进逼下,朱由榔于永历十二年(1658年)清明节期间,顺伊洛瓦底江而下,逃到缅甸避难——这就是贾探春远嫁。贾探春的樯木大船,最终成了大明王朝的棺木板。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的判词中隐藏了“桂”字,也就暗喻了桂林靖江王、桂王朱由榔,以及灭掉最后一个大明皇统的吴三桂。其中的“孤木”,恐怕也是樯木的另一种表述。永历十六年(1662年)正月,朱由榔被吴三桂押回昆明,当年六月,被弓弦勒死于篦子坡金蝉寺。大明最后一丝香魂“荡悠悠把芳魂消耗”——《红楼梦》之天香就此消散,“樯木”终成大明棺木板。

令人骇然的是,吴三桂勒死朱由榔父子以及王维恭子之后,命昆明知县聂联甲带领员役搬运柴薪把三人棺木焚化于北门外,贾家最终的结局就是“爬灰”。

明代建文青花釉里红瓷器特征?

在釉下的红彩釉,经火一次性高温烧成。釉里红彩瓷最早呈现在元代,景德镇初次烧制成功,但并不完美。因为烧制技能难于把握,元代釉里红多烧成黑色或黑紫色,成品率适当低,尽管如此,可是开了烧造釉里红的先河。明代在此基础上成功地把握了釉里红的烧造技能,呈现了很多的精品,如洪武釉里红双耳瓶。宣德时的釉里红,瓷器颜色更为艳丽。成化时釉里红三鱼碗、高足碗呈色淡雅鲜亮。万历时釉里红瓷以釉上汞红代之。万历官窑釉里红三鱼碗、高足碗和三果高足碗等,其釉下纹饰却呈色鲜红,非常顺眼。天启时也有青花釉里红,色彩不鲜,非浓即淡,釉面淡薄,画意粗豪,釉里红大多用在部分或装点于图画中,崇祯时未见釉里红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