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名窑瓷器鉴定,为何五大名窑多在河南?

回答问题之前,要先明确一定点就是何为“五大名窑”,这里说的“五大名窑”是指中国历史上宋代的“五大名窑”,分别为: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其中“五大名窑”以汝瓷为首,汝瓷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美誉,当时被钦定为宫廷用瓷。后世存量较少。

北宋时期,这“五大名窑”中有三个在河南,汝瓷窑遗址在河南宝丰县西大营镇清凉寺村,北宋官窑遗址现在的开封附近,具体窑址由于开封城地理位置无法挖掘,再有就是钧瓷在河南的禹州(钧州)。其它两个分别在是河北的(定窑),浙江的(哥窑)。

五大名窑瓷器鉴定

清代五大名绣宋代五大名窑?

清代五大名绣:湖南省的"湘绣",四川省的"蜀绣",广东省的"粤绣"和江苏省的"苏绣"以及京城北京的“京绣”

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如何正确的认识瓷器?

不论是瓷器鉴赏,还是瓷器鉴定,上手亲自触摸与感受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感不仅可以印证、补充观感和判断,甚至可以修正、矫正、否定观感结论。但瓷器的手感是一个微妙的感知体验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作为后盾,虽因人有异,却也异中有同,下面是瓷器的九大鉴定诀窍,或能助你一臂之力!

1、轻重感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洗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瓷化度的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

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

我们只有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手实战,并不断自我感知、体悟、对比、修正,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用来区分新旧好坏真假仿赝的轻重感。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轻重感的系统和体系,对于不明瓷器的断代以及区分窑口、品质、品位和新旧、真假、仿赝等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清雍正仿汝釉扁腹绶带葫芦瓶

【提示】手感尽管很重要,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于其具有必然的模糊性、差异性和含混性,不可量化、复制和对照,因而也往往作为观感目鉴的必要补充性的辅助手段来使用,很难独当一面、一锤定音。

2、干湿感

唐代白釉净瓶

有句话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衣着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温度、湿度下,捧在手里,其干湿感也会有明显的不同。一般说来,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岁以上者才会有出汗的手感,但800岁以上的瓷器却也少有出汗的湿润的手感。

北宋定窑黑釉斗笠碗

200年以下的新瓷,其手感是干而涩、干而滞、干而燥,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钝滞、刺耳的摩擦声;而800年以上的瓷器却虽比较干,却有润、滑、爽的感觉,无论如何揉搓与摩挲都绝对不会出现干涩刺耳的摩擦声。

明洪武釉里红牡丹纹玉壶春瓶

所谓涩、滞、燥与润、滑、爽,每一个字都是一片天地,每一个字都是经验、汗水甚至泪水的结晶!要品味出其中的真意、深意和精意,一定需要成千上万次地反复上手、揣摩、总结、凝练、提纯。

其次,瓷器的衣着亦即釉质也决定着瓷器是否出汗和出汗的多少。总的趋势是,透明釉比乳浊釉易出汗,玻化度高的比玻化度低的易出汗。

宋定窑褐地剔花梅瓶

【提示】在瓷器断代时,干或湿的手感只是辅助的手段。所谓“古瓷会出汗”和干湿的手感,都是一种手上的感受而已,并不是真的有可见的汗液或汗滴出现;另外,瓷器干湿的手感与你是否汗手无关。

3、润涩感

宋哥窑梅花洗

新旧瓷器润涩感的差异十分明显和巨大。

百年以上的老瓷器手感上非常地朗润、爽润、舒润和温润,而且是越古越润、越老越爽。

元代彭窑蒜头瓶

新的瓷器,无论是蒸煮还是烧烤,无论是打磨还是涂药,无论是土埋还是海泡,任他绞尽脑汁、搜索枯肠、百计千方也终究无济于事,诸多努力也许能蒙骗人们观感,但绝对欺骗不了人们的手感!

清中期三色哥釉活环洗口瓶

【提示】新瓷的生涩感、滞涩感、阻涩感是绝对不可以人为地令其跨越岁月的年轮的,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4、软硬感

软硬感是一种极其微妙、精细的手感,只对个别瓷器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具有一定的区分和标识意义。

元建窑洗口瓶

瓷器手头的软硬感是一种综合了视觉的线性刚柔感、触觉的锐性利钝感的复合性感觉,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质地刚性的软硬感。越窑瓷器无论是釉色、廓线还是文饰相 较于其他任何瓷器品种都有一种冷硬、生硬、挺硬感,定窑的阴线刻画与耀州窑的阴地刻花工艺,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刚硬的特性。

北宋官窑冰裂纹花口碗

【提示】硬感是一种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述的犀利感、尖锐感、鲜明感、独特感的复合体,复杂、混杂而微妙,惟有反复上手、揣摩、分析、比对方可略见端倪。

5、温凉感

北宋汝窑莲花氏碗

温凉感是区别瓷器品质优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特别是顶级的哥窑、汝窑瓷器),的确像宝玉和宝石一样,温润如玉、冬暖夏凉!

【提示】许多瓷器在同等条件下的温差确实明显存在,这也许与“玛瑙入釉”或者古人的“爱不释手”有关。

6、生熟感

明龙泉双龙耳瓜棱瓶

生熟感是手感与听觉紧密结合的产物。

瓷器也像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烧成温度低,在1150度以下,则其声若瓦,为生;烧成温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则其声类硬木,为半生;烧成温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则其声如石,略有回声,为半熟;烧成温度若在1320以上,则其声像金,回声悠长,余韵悠然,为熟。

宋汝窑天青椭圆无纹水仙盆

与瓜果的生熟状况正好相反,瓷器越生其手感就越轻,也越易破碎,反之瓷器越熟则其手感就越重。熟悉了瓷器的生熟感,也就基本把握了宋代五大名窑的烧成温度的主要特征,当生者熟或当熟者生自然都不对了。

南宋哥窑双耳香炉

【提示】所谓瓷器的生、半生、半熟与熟,既不是瓷器品质好坏的分水岭,也不是瓷器成败的试金石,而是不同瓷器品种、不同釉层釉质的客观特殊需求,是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智慧和能力的最高展示。

7、滑滞感

滑滞感既是润涩感的延续,又是润涩感的结果和原因:润则滑、润必滑,滑就润、滑定润;涩必滞、涩定滞,滞则涩、滞才涩。

南宋龙泉弦纹瓶

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润、滑腻、滑爽有别,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因而也就无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滞必新,是滞就新!

金代钧窑紫斑碗

【提示】古瓷之滑源自岁月、发自肌骨、来自年轮,是历史的烙印、是衰变的结果、是沧桑的必然。这种自然之滑爽决不是人为打磨、涂油、上蜡等机巧所能仿效和再现的。

8、粗细感

宋官窑贯耳穿带瓶

瓷器的品种窑口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保存环境不同、脱玻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的巨大差异和不同。

古代民窑的瓷器,往往简易、粗糙、率意,其粗细感最为粗糙;古代官窑瓷器,尽管技艺水平和用工选料方面为历代之最,但终究逃脱不掉历史自然衰变的法则,所以其手感并不如近现代的新瓷那样精细,反而略显粗糙。

宋定窑绿釉印花荷花蝴蝶纹碗

【提示】古代官窑瓷器却往往寓巧于拙、驭精于粗、御美于陋,简约而不简单,朴素而不普通,平凡而不平常,这是值得把握的。

9、凹凸感

凹凸感对甄别、鉴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红的真伪意义重大。

元青花牡丹纹花梅瓶(一对)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着料略重之处,往往呈现明显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锡银光泽结晶这两大突出特征。

元釉里红转心杯

釉里红的情形与青花恰好相反,由于以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对温度极为敏感,也极易流淌从而形成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红瓷器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和红色深浅不一有发黑、烧飞和绿苔点等突出特点,极易辨认且很难仿造。

宋钧窑龙首八方洗

另外,宋官钧窰所独有的蚯蚓走泥纹也有凸起、凹陷和平展的三种形态和手感。在民国以前,曾被作为判断钧釉的唯一标准。

【提示】瓷器凹凸感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很难仿制;而凹凸感所形成的特殊美感,则是别有味道。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鉴定明清瓷器有什么诀窍?

瓷器收藏什么最重要,兼谈鉴定“诀窍”

目前鉴定瓷器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花样翻新,不胜枚举,基本都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应运而生,而且都是高调问世。有的自我推销,满街叫卖;有的振振有词,“包医百病”,犹如江湖郎中,弄得那些涉“藏”未深和“病“急乱投医的藏友晕头转向,无所适从。一个时期以来,这些“武林高手”走马灯般招摇过市,似乎颇有市场及人脉。但时隔不久却先后偃旗息鼓,昙花一现,自然淘汰,成为有着千百年收藏历史中的一段闹剧和笑柄。由此可见,任何经不起时间检验的东西都是不会长久的。正如时下五花八门的“营养”快餐,只能解决一时之饥,而不能长久当饭吃,这里就不必一一举展开了。那些曾喧嚣一时的所谓“鉴定绝招”、“收藏绝径”、“鉴定秘籍”、“科学检测”等,所以能招摇过市,叫卖一时并颇有市场,其原因是多方年的,其中既有市场的无序竞争,更有人们的利益驱使,也有收藏者自身无知,轻信、盲从及病急乱投医等因素。常听人说:古玩艺术品市场“水深”,其实,如果你明白了这些猫腻再加上有一双火眼金睛,任凭风浪起,也将会稳坐钓鱼船,收藏圈中也不乏这样的高手。实际上也没有什么诀窍和秘籍,他们的过人功夫全来自长期,理性的收藏实践,来自长期在市场的摸爬滚打。

我这里所说的“无知”并非贬低收藏者。俗话说:要想知道螃蟹的滋味,就得亲自吃螃蟹。而有些人从来不去市场,也没有半点市场经验和对藏品的识别能力,只是听到人家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就敢大把掏钱;而有的人则不问青红皂白,病急乱投医,无论哪里挂一块动听的招牌,就敢“投医问诊”。总之,面对五花八门的鉴定方法,孰是孰非,不但好歹不分,甚至还跟着起哄,说什么“传统鉴定方式过时了”,只有高科技仪器才是“科学检测”。一边将传统的科学鉴定之法贬得一无是处,一边却被那些江湖郎中骗得惨不忍睹。但是非有曲直,真假对错只有时间和实践才能见分晓。

毫不夸张地说:作为一个收藏者,他的认知、观念、方法和选择,都直接关系到自己的收藏质量和成败。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那么就只能受”他人所左右,甚至难以走出误区而永远蹚浑水。这已经是被大量实例所证明了的客观事实。

这位收藏朋友问得好:“鉴定明清瓷器有什么诀窍?”这个问题是有一定代表性,有很多人经过多次摔打后也都在探讨和期待解决这个问题。关于瓷器鉴定问题要说有没有诀窍,我的回答是:既有,又没有。说有是因为他有规律可循,说没有,就是不象人们所期待的轻易就可以得到的“灵丹妙药”。其实干任何事情都是有诀窍的,简而言之,这种诀窍就是抓住事物“主要矛盾”。但一定不是投机取巧。上述那些”鉴定新招“之所以不能长久,就是都有某种华而不实的“投机”性质。俗话说:“树要空,人要实。”华而不实的东西注定不会长久的。

事实上,往往在市场上叫卖声音最大的,并没有什么好货,而真正科学的东西会是实实在在,不需任何掩饰和鼓噪,同时也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

所以我觉得,目前鉴定明清瓷器行之有效的,也是唯一可靠方法,仍然是千年不变的传统“眼学”,舍此别无选择。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方法来之不易。传统”眼学“鉴定法必须要几十年的实践(经验)积累,而且非下苦功夫不可,除了个人因素以外,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条件才能达到。正因为达到这一点比较难,所以,人们迫切希望一夜之间能掌握某种“秘籍”或“诀窍”。这就正好中了某些精明人的下怀,如前所述,他们正是迎合了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不适时机地为你兜售各种”营养快餐“,搅乱了一池浑水,还骗你没商量。

关于瓷器鉴定方法问题及其选择,不管人们是如何评价和选择,但笔者始终尊崇传统的“眼鉴”方法,这并非盲目或一厢情愿,而是在数十年文物工作和长期收藏,研究,实践中的必然选择。我是干文博和考古出生,几十年摸爬滚打在文物第一线,养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观察分析事物认知习惯及方法,而且为了较全面掌握文物研究和鉴定能力,也没有少逛古玩市场,可以说几十年来,所有的双休及节假日都消耗在古玩市场。此外,我不论是在博物馆还是在考古所期间,尽管一直在兼管文物库房,有机会与各类文物进行零距离接触,但我深知,那些主要是跟出土文物打交道,对民间流散文物接触较少,而古玩市场正好能弥补这种缺憾,能够广泛涉猎。 所以,在学习鉴定时要广泛吸收营养 ,只有多吃“五谷杂粮” 才能增强你的能量 。可以说,我的一切能力和成就几乎全部来源于长期,方方面面的大量实践。我一向注重亲历亲为,即在实践中学习总结,提高。我相信:实践是检验和获得真理的最好途径。

在古瓷鉴定这一块,我唯一遵从的就是来自千百年来,千千万万前人用自己的实践得来的鉴定经验和一套简便易行,并行之有效的鉴定体系——眼学。谁说传统眼学不是科学?他不但出自于前人的大量实践,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心血,而且是在和历代作伪伎俩“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较量,千锤百炼中得来的。他不但能有效鉴真识伪,而且使传统文化艺术及艺术品得以有效保护,继承,发扬和光大。可谓功不可没,善莫大焉!

如前所述,当然”眼学“虽然是一种累试不爽的科学方法,但掌握起来并不容易,这个“不易”并不是说他有多难,而是非一朝一夕的事,非持之以恒并长期积累不可,而且要取得“真经”,这个实践过程任何人也绕不开。但是,虽然没有绝径可走,还是有方法可循的,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会少走弯路而事半功倍。

所谓正确方法,就是在鉴定时一定要“抓主要矛盾”,而不是在鸡毛蒜皮上纠结。那什么是主要矛盾呢?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今天总结几条共同仁们参考:

1、仅就技术而言,鉴定古代瓷器必须从五大要素入手:即:形,胎、釉、青花(彩)、绘画、工艺等。事实上还有氧化,包浆、铭文等次要因素,值得提出的是,生活中有很多人正好与此相反,即只注重次要的部分,可谓拈来芝麻丢了西瓜。比如:不少人就知道拿放大镜看气泡,而且放大倍数大大一善。这种误区几乎成为专买假货者的普遍现象。我只要碰到这样的藏友头都大了,而且你还难以说服他,不知道中了什么邪。试问,即使气泡能说明新老,它能他能告诉你老到什么年代吗?不能把;再说那些开口闭口“科学检测”的人,认为仪器就是科学。就算如此,那么检测后的数据比对“标本”是不是人定的?再说你这个标本的准确性如何,又是谁认可和认定的?总之,不可深究!

好了,还是回到正题吧。为什么要抓住以上主要部分?因为这些都是构成其形(色)和时代特征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该器物(物质)客观存在的各种材质要素。而这些材质在不同时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再加上加工的工艺有所变化,并由此构成了不同的时代风格和视觉观感,所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正是我们鉴定时所要捉的捕,而你为什么要舍易求难,硬钻牛角尖呢,还使一些人变得神神叨叨的。所谓“气泡”说只不过利用了一些人的好奇与无知。

如青花,各时期的用料都有所不同或变化,呈现在瓷器上面也会很敏感地反映出不同的色调,色差、和色感等。所以我们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使头脑中形成一套各时期青花呈色的“色谱”,才能游刃有余地应用到鉴藏活动中去。才能在鉴定时做到胸有成竹。只有做到头脑中“有谱”,你鉴定时才有依据和标准,这个一定是要有的。

举一反三,其他几大要素也要做到这样“有谱”才是,才有利于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这些是鉴定最为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必须熟悉和掌握构成各个时期瓷器材质的这些特性。

此外,还有窑口问题,你掌握了各个窑口的胎土色泽,性能,甚至其烧制工艺和创建和衰落年代等,都会对鉴定有一定帮助。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建立这种各时期的“色谱”或“图谱”,绝对不能从书本中得来,一定要从自己的实践中的来,即要看大量的真东西并将其融化贯通,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同时要及时总结提高,最好是经常写写心得体会什么的,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你的实践经验和大量感性的东西积累多了,不及时消化就容易混乱,必须加以梳理,使之尽快系统化,理论化,以提高认知的进程。欲如将散落一地的珠宝,用线绳一颗颗串起来,这样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与美丽。

至于为什么不要以书本为主呢,主要是怕你先入为主而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从而养成按图索骥的不良习惯,这是其一。重要的是,因为书本是人家的经验,正如以上所说,这种经验性的东西在是人家实践的来的结果(抄袭的就更坏事),它”储存在人家的大脑中,人家想起来是具体生动,呼之欲出的。但这些并不是你的亲历亲为和亲自得来的结果,和你的间接(甚至片面)理解是有根本区别的。正好象有一位你不认识的朋友,想让你在车站的出口处接他,只是把他的相貌特征向你交代一番,你能保证认准他吗?更何况,要你接的人只有一个,而历代看似都相像甚至几可乱真的瓷器则多如牛毛!试想,仅凭那么几句交代管用吗?

可偏偏就有不少人硬是拿这种已经变了味的”图谱“去对号入座,问题也就是出在这里。此外,由于对方表达及你自己理解的不同和差异,人家提供的“图谱”到了你这里保准还会再次走形。一旦你将这种东西拿到生活中去对号入座,就必然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这是我一向提倡初学者先不用慌着看书的原因,而实践,多多实物才是最好选择,还不至于一开始就走偏而进入死胡同。所以,最好是有一定实践(实战)经验后,再一边以实践为主,一边学习理论(但要选择好书)。而且要带研究,带批判的学习,而不是盲目接受,对号入座。这种关门造车,按图索骥的方法是学习收藏的大忌。好多人就是栽在这里。

2、分析来源。其实掌握了以上方法,并按照那些要素对藏品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鉴定,就基本八九不离十了,但还有些个人经验也顺便交流一下。

俗话说:“岁月留痕”。岁月这一把锐利的刻刀不但会给我们人类留下年龄的印记,也会对所有事物留下岁月的痕迹。另外,我常跟藏友说:藏品的任何现象都是有来历并可以解读的。在日常鉴定中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如一件东西你用上述五大要素定后,可以得出结论了,但老有点怪怪的感觉,及在某些方面还难以下结论。比如,有的瓷器所有现象都没问题,但就是'看新"等。这时,你就要分析这件东西的来源了,即它的经历。一般来讲,上了数百年老物件能留存以今天,无非有两种来路:一是传世,二是出土。那么,出土有出土的特征,传世也应有传世的痕迹。根据氧化,包浆、土沁、传世痕迹等,就可以弄清楚他的“出生”,使你的鉴定结论更为可靠。

但是,看这些次要现象也是要有一定的实战经验的。例如我接待过的客户中,有不少人将火石红和窑红混为一谈,对土沁现象也是模糊不清,至于开片、气泡所形成的原因和破灭机理更是不能正确理解。但是,对于所有这些次要现象,虽不属于主要矛盾,却还是一定要学会分析判断,有时可能会起作用的。从蛛丝马迹找出问题并分析结果,这是我长期考古实践所养成的习惯和能力,关键时候会起作用的。总之,正确的思维方法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学实践基础之上的,来不得半点肤浅,虚伪和骄傲,说到这里便引出来下一个话题:个性和人品。

3、个性和人品与收藏鉴定似乎很不搭界,其实不然。因为我在生活中就看到有不少人是在“收藏个性”。也就是说,不是科学理性,实事求是,不静下心来沉淀自己,而是自以为是,我行我素,甚至刚愎自用。在收藏过程中尽管累遭失败,却从不检讨,反思和总结,而是抱残守缺,认死理,甚至沾沾自喜,小瞧别人,其个性缺点在收藏过正中展示无遗。这不是在“个性收藏”又是什么?

其实,收藏就是一个不但提升和升华自己的过程,也是不断客服简单,无知、自满、盲从和一切非理性行为的过程。我曾经在有关文章中说过:一个成功的收藏家或德艺双馨的鉴定家,一定会有一个比较完美的人生。其性格,能力、人品以及整体综合素质等,都会随着自己所爱好的收藏,鉴定实践不断升华,以致完美。

收藏是一种慢工,慢工才能出细活。只有沉淀自己,不断消除一切与收藏有害的负面因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之日益完善,做到心志与能力相一致。我相信,一个人只要在对艺术美好追求中不断完善和提升,不断剔除简单,愚昧,庸俗的一面, 不断克服个性及认知的不足,就会具备成功的心态及方法,再加上持之以恒,脚踏实地,一点雨一点湿,这样,在收藏领域或迟或早会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我搞收藏鉴定唯一的诀窍。

再之,提个醒:还要有主见。抱残守缺,自以为是既然不可取,盲从和人云亦云亦要不得,更有甚者,还有夸夸其谈,目空一切,盛气凌人,唯我为是者,即借收藏将性格展示无遗,我想,所有这些表现都是在"收藏性格',也是搞收藏的大敌。”收藏中既不要做这样的人,也要远离这种人,因为他只会为你的收藏带来负能量,也就是说,圈子很重要。

宋代五大名窑的特点是什么?

宋代五大名窑的特点:

1、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等是汝窑特点。

2、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

3、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4、钧窑瓷器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器壁薄釉处有轮指痕。

5、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

拓展资料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增添古朴典雅之美,“紫口铁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官窑的器形除常见的盘、碟、洗等之外,仿商、周、秦、汉古铜器中的各式瓶、炉样式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