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划破手会留疤吗,邢窑的代表器物?

瓷器,是中国对于人类文明的一项特殊贡献。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科技智慧和独特的审美意趣,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结晶的典型代表。

瓷器既是一种生活日用器皿,同时又是根据各时代人们审美意识创作出的工艺品。自瓷器产生之后,在早期和发展阶段,每一件成功的瓷器制品,都可以说是实

用性与艺术美和谐统一的产物。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奇葩,精美的中国古代瓷器理所当然地成为海内外的收藏热点,吸引着全世界收藏界的目光。

中国瓷器的美,是全方位的:既体现在器表所饰瓷釉的晶莹剔透和瓷胎的细腻

让人们倾倒和痴迷的中国古代瓷器,自然是有着极高的审美情趣和美学价值。致密上,又呈现出器物制作工艺的精细和造型的优美多姿上,还展现在装饰手法的技巧和纹样图案的华美上。当然,不同时代的瓷器,会有各自不同的时代风貌,因而也会展现出不同的审美侧重——中国古代瓷器制作中力求表现出的艺术性和美感,无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古代上层社会——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以及文人墨客更多地决定着社会的时尚和社会审美取向。在东汉瓷器创烧以迄唐代,由于瓷泥难以纯净,胎质难以大幅度提高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社会特别看重的是瓷釉和釉质所具有的特征。这一审美侧重,决定了中国瓷器在初创时期和发展时期的演变途径——立足于开掘出瓷器釉色和釉质所带来的美感。早在东汉我国就成功地烧制出青釉和黑釉瓷,北朝至隋唐又创烧出黄釉和白釉瓷。对这些单色瓷釉的制作和使用,反映出当时人们审美意识所追求的意境——获得与自然界的各色玉石相仿的效果。重视美玉的传统观念在这里很自然地与瓷器审美侧重相融合起来。于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烧造出的青、黑、黄、白色的单色瓷釉可否达到玉质美感,不仅是对其进行观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而且成为众多窑场努力的方向。

毫无疑义,这种以玉喻人的审美意识——对瓷器单色釉的评价以是否有玉质感为标准,决定了中国制瓷业两千年来的主导思想;即使在中国制瓷史上的后期阶段,釉上彩、釉下彩、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彩瓷鼎盛时期,仍然对瓷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

原始瓷器自商周时期发端,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到东汉,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既有艺术装饰而有具有实用价值的原始瓷器,成为浙江、江苏等地主产区的外销产品。

东汉原始瓷器,胎质坚硬致密,器物大半部上釉,只是近底处无釉;由于改刷釉法为浸釉法,釉层增厚,胎釉结合的状况大为改进,脱釉现象少见。器型比较规整,多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再粘接器底而成。器身为素面,有简单的弦纹和水波纹。

到东汉晚期,由专烧原始瓷器的原始瓷窑烧制出成熟青瓷和黑瓷——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了。

这种刚从原始瓷器演变而来的青瓷,无论在造型和装饰风格等方面,都与原始瓷器有相似之处,但它已经是脱胎换骨了——通过原料粉碎和成型工具的改革,胎釉配制方法的改进,窑炉结构的进步,烧成温度的提高等技术进步,它具有胎质吸水性低、透光性好,胎釉结合紧密,釉层具有较强的光泽度,已达到了真正瓷器的标准。

东汉晚期出现的新兴制瓷业,为魏晋南北朝的瓷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原料

陶器的原料主要是用易熔黏土(经过淘洗或未淘洗的陶土),掺砂或炭末烧制;原料中所含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的成分控制不严,尤其是三氧化二铁的比例较高。 瓷器的原料主要是含熔剂较少的黏土(如高岭土、瓷土),即三氧化二铝含量高,三氧化二铁含量低的黏土,这样烧出的胎质才白。

烧成温度

陶土因含三氧化二铁成分较高,所以烧成温度不能超过摄氏1000度,否则就会造成陶器变形熔融。在1000度以下火候中烧成的陶器,扣之,声音低沉。

瓷土中的三氧化二铁成分较低,三氧化二铝的成分较高,故可承受摄氏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造,这样使得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分,敲击发出清越的金石之声。

釉质

陶器开始不施釉,后来出现釉陶,由于是低温烧造,所采用的是低温釉或铁质釉,烧造出的成品胎釉结合不够好。 瓷器一般都施釉,釉的品种多,胎釉结合紧密、牢固,釉质厚薄均匀。

在上述几个区别中,制胎原料是最重要的方面,烧成温度和施釉是次于原料的另两个方面。

可以肯定地说,瓷器生产是基于陶器生产而又高于陶器制造的一个门类。其工艺价值、审美价值都在陶器品类之上(唐三彩、明清紫砂陶等特种工艺陶除外)。

三国时期的瓷器

三国的制瓷业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都相继建造瓷窑,分别烧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尤其是江南的浙江地区,窑场广布,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三国时期的南方青瓷瓷器(主要是江南地区)普遍采用龙窑烧造,龙窑具有容积大,热效率高,燃料省,造价低等优点,使当时的瓷器产量、质量都有提高。

瓷器的成型采用了轮制拉坯技术,并辅以拍、印、堆、雕和模制等技术,使器物不仅造型规整而且美观。

瓷器的瓷胎原料都用当地瓷土,胎色呈浅灰色,与东汉晚期相似。

釉料使用石灰釉,釉色呈淡青色,透明度较高,富有光泽。施釉用浸釉法。釉层厚而均匀;烧成温度掌控得当,无流釉或剥落现象。

瓷器的器型在造型和装饰上承袭了汉代特征,常见的器型有碗、盘、洗、碟、钵、盆、罐、耳杯、格、香薰、虎子、水盂、水注、唾壶、盘口壶、鸡头壶、羊形器等,还有房屋、谷仓、灶、鸡笼、狗圈等随葬冥器。

瓷器纹饰较多吸取了汉代陶器、铜器、漆器的图案花纹,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及兽足。

断代提示

三国时期的瓷器罐、壶类等琢器器体不断加高,上腹收小,下腹和底相应扩大,重心向下。碗等圆器都是拉坯成型,胎壁厚薄一致。

三国时期南方青瓷主要窑口

越窑

越窑是浙江境内著名的古代窑址,位于浙江绍兴、上虞等地。自东汉晚期烧制成青瓷,以迄宋朝,一千多年,其青瓷烧造,从未间断。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茶经》中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越瓷类玉……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

越窑自东汉创烧青瓷以来,三国时期主要烧造青瓷,其鉴定特征是:

胎质:坚硬细腻,胎呈淡灰色,少数烧成温度不足的,呈淡淡的土黄色。

釉汁:釉色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极少有流釉或釉层剥落现象。

器型:与前代相比,品种繁多,样式新颖。常见器物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等日用瓷器,以及谯斗、火盆、鬼灶、鸡笼、狗圈、谷仓、碓、磨、米筛等明器。

纹饰:主要是弦纹、水波纹、耳面印叶脉纹、铺首等;拍印、模印、雕刻等传统装饰继续保留;晚期出现了方格网纹,并在器身上堆塑人物、飞鸟、亭阙、走兽、佛像等,装饰逐渐繁复。

瓯窑

瓯窑在浙江温州,自汉代就开始烧造原始青瓷。三国时期烧造青瓷,其鉴定特征是:

胎质: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色,胎质较粗,坯体没能完全烧结。

釉色:颜色大多淡青,透明度较高,也有少量青黄色和青绿色。

器型:与越窑大致相同。但基本不生产三足洗、狮形烛台、蛙形水盂、格等一类日用器和文具,也基本不生产用于随葬的明器。

纹饰:多为弦纹。

婺州窑

婺州窑位于浙江的金华地区,是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著名古窑。由于其地在隋唐时属于婺州,故名婺州窑。该窑址三国时期烧造的青瓷,具有以下特征:

胎质:普遍呈浅灰色,断面较粗,没有完全烧结。

釉色:一般为淡青色,少许为青灰色或青中泛黄;釉层厚薄不匀,常凝聚成芝麻点状;釉面开冰裂纹,在釉层开裂处和胎釉结合不紧密处,往往有奶白色的结晶体析出(这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的一种现象)。

器型:以盘口壶、碗、碟、罐、水盂等日用器物为主,有少量猪圈、鸡笼、水井、谷仓等明器。独具特色的器物是人形五联罐、三圆柱形足水盂。

西晋时期的瓷器

西晋时期的青瓷,较之三国时期的青瓷,在烧造技术上又有了提高:依然使用石灰釉,但已掌握了釉中氧化铁的恰当比例,并基本控制了还原焰的烧成气氛。其鉴定特征是:

胎质的质地比较细腻,胎色较深。

釉色多为青色,色调稳定,而且有透视感。

器型增加很多,除三国时的器型之外,新出了不少器型,如鸡头、羊头、虎头双耳罐,鹰形盘口壶,人形、熊形、兔形水注,辟邪水注,方形或圆形扁壶、三足盘、水盂,盥盆、瓷俑等。

纹饰装饰普遍使用各种印、划或堆贴花纹,通常在器物的口沿或肩腹部划弦纹和压印斜方格网纹、连珠纹、禽兽纹等。器物上还常常堆贴铺首等立体纹饰,常与网纹、连珠纹带结合在一起,使之具有多层次的艺术效果。

断代提示

西晋时期的青瓷,已受到佛教东传的影响,出现了佛造像、忍冬纹等佛教艺术的因子。

西晋时期的主要窑址

越窑

西晋时期的越窑青瓷,较之东汉晚期和三国时期青瓷区别较大。其鉴定特征如下:

胎质:胎骨较以前稍厚,胎色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

釉色:普遍为青灰色,釉层厚而均匀。

器型:此时的器型矮胖,端庄稳重。品种较多,除日常生活用瓷和文具、卫生用瓷之外,还有许多随葬的明器。主要有盘口壶、扁壶、鸡头壶、尊、罐、洗、盆、格、盒、灯、砚、水盂、唾壶、熏炉、虎子、猪栏、狗圈等。

装饰:器身多以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连珠纹或忍冬、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为装饰;器足多以刻画细腻的龙头、虎首、熊形来装饰。

瓯窑

胎质:较粗,胎色呈白色。

釉色:青色,色淡,胎釉结合欠佳,常有剥釉现象。

纹饰:较为简单,有弦纹、水波纹。

器型:与同期越窑相同。

婺州窑

西晋前期青瓷类似三国时期的青瓷,西晋后期有较大变化,其特征是:

胎质:用红色黏土作坯料,烧成后的胎呈深紫色或深灰色。

釉面:在胎上使用化妆土,因此釉层滋润柔和,釉色青灰或青中泛黄。其釉面开裂和析晶的情况比以前使用瓷土做胎的瓷器还严重。

器型:主要有盘口壶、罐、盆、碗、碟、簋、水盂、唾壶、虎子等日用器物;明器有谷仓、水井、谯斗、鸡笼、猪圈等。罐壶等肩部近平,上腹向下斜出,下腹向内聚敛,有别于其它瓷窑。

东晋时期的瓷器

东晋时期瓷器的最大特点是,青瓷与黑瓷共存,单一的青釉传统被突破。

青瓷在西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造型更加丰富,装饰更加美观。其具有以下特征:青瓷生产开始普及,器型和装饰由繁复趋向简朴,注重经济使用。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青瓷与黑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在工艺上设法加重铁釉着色,便能烧造成漆黑闪亮的黑瓷。早期的黑瓷呈色多为黑褐色,玻璃质感差,到东晋时期,浙江的德清窑才烧制成功真正的黑瓷。黑瓷的出现,丰富了釉装饰的内容。

东晋时期的主要窑址

越窑

东晋时期初期,与西晋时期的风格相类;东晋中后期,生产有扩大的趋势。其鉴定特征是:

器型:偏重于日常用器,如餐饮具、文具、卫生用瓷,停烧以前曾大量烧造的随葬用明器。新出的器形有莲花尊、牛形灯、圆形格盘等。器形演变由西晋时的矮胖逐渐向高瘦发展,变得更为秀气。

装饰:趋于简便,大多通体光素,仅在肩、颈、口沿等部位装饰一二道弦纹,少数器物上使用水波纹和莲瓣纹。西晋后期出现褐斑装饰,此时盛行。普遍在器物口沿、肩腹部醒目处和盖面上点彩,变幻出多姿多彩的优美图案。为以后的釉下彩绘瓷的烧造成功创造了条件。

瓯窑

东晋时期的瓯窑,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其鉴定特征如下:

胎质:胎子细腻,呈白色。

釉色:釉层厚而均匀;釉面大多呈淡青色,部分为青绿色,青黄釉少见;胎釉结合牢固。

器型:以牛形灯、五联罐、褐彩盖罐等器为特色。

纹饰:普遍使用褐彩,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器物口沿及肩腹部加几点褐彩,或者在器物的肩腹部褐色点彩组成各种图案;二是绘长条形褐彩,用毛笔绘彩,起笔细,收笔粗;线条的粗细长短视画面大小而定,盖面小条形褐彩就细小,器腹部大,条形褐彩就粗大。

断代提示

用毛笔绘的条褐彩这种装饰手法是瓯窑独有的,为当时其它瓷窑所不见。

婺州窑

胎质:仍沿用西晋后期的红色黏土作坯,胎色较深,多呈深灰色或紫色。

釉色:青黄色或青黄中泛一点褐色,釉面开裂,析出晶体较多。

器型:主要有罐、壶、碗、碟、水盂、鸡头壶等器,不见明器。盘口壶腹部瘦长,肩腹采用柔和的圆弧形廓线,有别于其它瓷窑。

德清窑

德清窑位于浙江德清县的焦山、丁山、戴家山、陈家山等地,是浙江境内最早的黑瓷产地之一。虽然烧造历史很短,从东晋至南朝初年,仅一百多年时间。但由于它的产品青瓷黑瓷覆盖面较广,所以,在历史上仍很有影响。

胎质:多为黑褐色,少数是灰色或白色的。

釉面:青瓷釉色较深,一般呈青绿、豆青或青黄色,釉层均匀,具有较好的光泽。 黑瓷釉层厚,呈黑褐色或黄褐色,佳者釉面滋润,色黑如漆,釉光闪闪。

器型:有碗、碟、盘、钵、盆、耳杯、盏托、罐、盘口壶、鸡头壶、唾壶、虎子、香炉、灯等器物。所产茶盏再配上浅盘形的盏托,成为时尚茶具。直筒形小盖罐和扁圆形的盖盒,也是独具特色的产品。

纹饰:比较简单,通常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几道弦纹,或在青釉器上点上几点褐彩。

断代提示

德清窑瓷器造型简朴实用,轮廓线柔和,风格与婺州窑相似,不像越窑瓷器那样挺拔。

南朝瓷器

南朝瓷器在两晋时期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发展,创造出不同于前代的新风格。

南方瓷业出现了闸钵烧造,青瓷已发展到很成熟阶段:在器形上,品种更加多样化;在器物造型上,趋于高大规整;在装饰上,改变了东晋时期的简单质朴,纹饰繁缛华丽,工艺细致精巧。

南朝主要窑址

越窑

南朝时期的越窑在制瓷工艺上与前期相比,没有多少变化,变化主要是在器型和纹饰方面。

胎质:胎呈灰色,胎壁致密;有少数胎较松,呈土黄色。

釉面:通体施青釉,釉色匀净。

器型:主要有碗、盘、盏、壶、罐、盏托、唾壶、虎子、鸡头壶等器型。其代表性器物是青釉刻花壶,也是南北朝时期所独有的器形。该壶大口、折沿、短颈、圆腹、平地假圈足。肩围置流、柄以及二竖耳——流是短流,略弯;柄是短柄,上立,外翻;耳是复式系耳,双系耳耳孔较大。两侧系耳对称,管状短流与单柄相对。这种单柄壶是隋代注子的前身。

纹饰:前期的褐色点彩依然流行,只是褐点小而密集。装饰纹样主要是刻划莲瓣纹,多为仰覆莲瓣。出现连续卷草花纹,即缠枝花纹;它是以植物的枝干或藤蔓为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于填充画面。这种装饰纹样循环往复,婉转流动,节奏鲜明。

断代提示

莲花装饰在南朝青瓷中普遍使用,此期越窑在器物外壁或盘面常常划刻重线仰覆莲,而且最早使用卷草纹(缠枝花纹)。

瓯窑

釉色:普遍偏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胎釉结合还不如东晋。

器型:与越窑相同。

纹饰:常见弦纹、莲瓣纹和褐彩,其中褐彩使用最为普遍,最有特色,与东晋时期相似。

婺州窑

釉色:普遍呈青黄色,胎釉结合较差,容易剥落。

器型:继承了东晋以来的造型和品种,碗、钵、盏的数量大增,出现盏托。

北朝瓷器

公元六世纪初叶的北朝时期(据考古发现,北齐武平六年范粹墓中的白瓷可能是最早发现的白瓷),中原地区也出现了本地烧造的白釉瓷器。从此之后,我国制瓷业便形成了两大系统——以浙江上虞一带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主要烧造青瓷的南方瓷系;以中原(河南、河北、陕西)一带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主要烧造白瓷的北方瓷系。

北方出现馒头窑,窑温明显提高,烧制出的瓷器更坚硬。同时出现了许多新型窑具,例如高大粗壮的各种垫具,坯件叠烧时用的各种间隔具,等等。

北朝瓷器全属于日常使用器物,如碗、盘、杯、缸、壶、瓶、盒等,很少陈设器和明器。生产的白瓷、青瓷、黑瓷都以素面为主,很少有纹饰。纹饰装饰主要是莲瓣纹、弦纹、划纹。

北朝时期的青瓷,与南方青瓷相比,还处于初期阶段的烧制水平:胎质较疏松,胎骨厚重,釉色青灰,挂釉不到底,易于剥落。

北朝时期的早期白瓷,胎料经过淘炼,比较细白,没有上化妆土。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厚处呈青色。由此可见白瓷脱胎青瓷的渊源关系。器型有碗、杯、长颈瓶、三系罐、四系罐等。

北朝北齐时期,已能烧造成熟的黑瓷,改变了南方黑瓷独盛的局面。其胎骨比较坚硬细薄,有的釉色漆黑光亮,釉质均匀;有的釉层较厚,器上半部呈黑褐色,下半部呈茶褐色。器型有碗,四系缸、罐。

北朝主要窑址——寨里窑

斋里窑位于山东淄博市城东,其时代为北齐,是目前所发现的南北朝北方唯一的青瓷窑址。

胎质:胎骨一般较薄,胎质粗糙,胎色灰白,火候较高(可能是用馒头窑烧制)。

釉色:深浅不一,有带青褐色,有带青黄色;釉面厚薄不匀,多黑色斑点;胎釉结合不紧密,有剥釉现象。后期采用二次上釉法,釉层加厚,明亮光泽。

器型:多为碗、盘、缸,其中直壁平底足碗数量最多。

纹饰:多为刻划的莲瓣纹和同心圆纹。

底足:多挖成内凹形。由于用三足支钉叠装焙烧,烧好的器物内底面留下难看的疤痕。

南北两大瓷系的产品特点

南方瓷系

1造型比较秀气,胎质颗粒较细,胎色瓦灰,有的略呈红色或黄色,气孔细,空隙度小,胎中黑少。

2瓷器胎料中的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于北方;二氧化硅的含量较北方为高;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钛的含量都较北方瓷系为低。

3釉层青绿发翠,有的带暗黄色,有半木光。

4瓷器烧成温度较低,一般在摄氏1200度左右。

北方瓷系

1造型比较新颖,器体高大粗犷;胎体厚重,胎色浅灰,颗粒粗糙,胎内有黑点和气孔,孔隙度大。

2瓷器胎料中的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一般都在26%以上,最高达32%;二氧化钛的含量也高,超过1%;二氧化硅的含量较南方为低。所以,胎的呈色较南方瓷器的偏深一些。

3釉层较薄,玻璃质强,颜色灰中泛黄。

4瓷器烧成温度高,多在摄氏1200度~1300度。

隋唐五代时期的瓷器鉴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业的空前发展,为隋唐时期的瓷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全国的大一统局面,又为隋唐瓷业的发展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南北朝时期所产生出的南北两大瓷系,在隋唐统一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下,双方有加快交流和交融的趋势,但它们毕竟是数百年对立时期的产物,难以在短时期内消弥两地在文化上的差异,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和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相对而立,自成体系,形成了唐代瓷业布局的“南青北白”的显著特征。

在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瓷器的审美情趣是以类玉为上,这不仅是受限于瓷器生产的时代条件,也是社会上层和文人的审美取向的必然结果。在唐人的某些诗句中,就大量用瓷器与玉器进行类比,明确表露了他们对单色瓷器的审美取向。如顾况的诗《茶赋》就有:“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是对“似玉”的越窑青瓷的赞美。又如杜甫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中有:“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是对“扣如哀玉”“胜霜雪”的大邑白瓷的感慨。基于此因,唐代茶圣陆羽在评价当时国内烧瓷水平最高的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时,认为“邢瓷类银,越瓷类玉”,故“邢不如越”,以“类玉”的越窑青瓷定为唐代瓷器的最上品。在越窑青瓷中又以晚唐五代至宋初被誉为“千峰翠色”的秘色瓷为最高水平。

古人这种想往和喜爱玉质的审美意识,由来已久,它是中华文化自远古和三代就崇尚玉器观念的延续和发展。“昔者,君子自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岁,义也。垂之如队,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礼记·聘义》孔子云)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诗经·秦风·小戎》)。这种以玉来象征君子美德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历代君王和士大夫,然后成为社会的共识。在社会整体接受了以玉为宝贵的观念的大环境下,将玉的概念自然地引申到瓷器制作上,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于是,被授予了人格化的种种美好品质的玉,便成为唐五代瓷器品质高低的评判标准。

隋代主要窑址

贾壁村窑

窑址位于河北磁县峰峰矿区之西的贾壁村,是北方有代表性的青瓷窑场。

胎质:分为两类,一类胎质细腻,颜色灰白,瓷化良好;一类胎质较粗,有黑色斑点,瓷化较差。

釉质:胎质细腻者胎面施透明青绿色釉,流釉现象不显著;胎质较粗者胎面施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现象。内外施釉,外部釉不及底。

器型:器物一般胎体厚重,形体较大而不变形。器物成型主要是轮制,少数附件如砚足、罐系、把柄等是用模印、手捏而成。器物有碗、钵、高足盘、壶、罐、盂、砚等,其中以碗、钵、高足盘为最多。由于叠烧,器内均有三个支钉痕迹。

纹饰:素面器为主,有的钵内划有花瓣纹和波浪纹。

瓷器划破手会留疤吗

法国画家博纳尔被称为亲密派画家?

博纳尔生于法国,纳比派的代表画家。博纳尔用感情的色彩描绘自然,把视觉的观察变成了感情的感受。1889年定居巴黎,主要创作油画和版画插图,作品多取材室内景、静物和裸体模特,画风又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影响。

在上世纪前半叶成长起来的伟大的艺术家中,博纳尔热衷于反映自然界的光,他探索自然界中的色彩和色调之间永无止境的关系。他对色彩和色调的赞美远胜过其他现代主义大师。他把瞬间的模糊的感受和零星的感受当作他创作的主题,并无目的地进行一系列的创作尝试,他其技法采用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场景的方法,来描绘出不同的感觉范畴。面对这无比绚丽璀璨的色彩,一切文字都是多余。看图!!

陶泥介绍?

陶泥就是制作陶器用的粘土。

陶泥是一种制作陶器用的粘土,指含有铁质而带黄褐色、灰白色、红紫色等色调,具有良好可塑性的粘土。矿物成分以蒙脱石、高岭土为主。陶土主要用作烧制外墙、地砖、陶器具等。

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

如果国产品牌出现机油刹车气囊的问题?

首先谢谢小空的邀请,废话不多说直接回答,很负责任很确定的说,不会倒闭,就说机油刹车气囊问题,你亲眼见了,还是只是听说的,我不否认有些车会存在这种问题,就跟加工瓷器一样。肯定有次品,前提是你懂不贪便宜,贪便宜一定吃大亏,国产车发展这么长时间,各方面技术就算不是很成熟,最起码也到中等了。任何一辆车,抛去国产合资,就算是进口的它也不可能不无问题,关键是厂商的问题。国产车反正这几年发展势头猛进,适合家用。喷倒闭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瓷器火石红是怎样做的?

大家都知道,瓷器在烧造前,选料主要是高龄土(明青主要烧瓷原料),高龄土中含有大量的铁矿物质。 ­

高龄土的化学组成是SiO2 60%, Al2O3 15% ,Fe2O3 0.2% ,CaO 0.2%, MgO 0.4%, TiO2 0.1%,烧矢量2。70.(烧矢量 指的是水 还有碳) ­

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他的温度一般都要到达1200度以上。陶瓷工艺学上讲的,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一般需要三个阶段,低温阶段,高温阶段(保持温度阶段一般需要一天)下来就是自然冷却阶段。 ­

在低温阶段瓷器一般就是在800以下。此时高龄土中的大量水分(各种矿物质中结合的水分开始挥发,分解。

此时那些铁元素是以Fe2O3 的形式存在,此时铁元素在氧化环境中为三价铁元素,就和自然界中生锈的铁一样是红色或褐红色的。最有利的证据就是红陶,还有砖的烧造,烧出来是红色的。

接下来是800度-1200度以上,此时整个窑内都开始形成一个还原反应的环境,此时大量的水还有碳元素开始挥发出来。铁元素也开始从三价变成二价,从而形成Fe3O4(磁铁矿),而磁铁矿是黑色或黑褐色的,不是红色。 ­

有人会问,瓷器在冷却过程中还会经历800度以下的氧化环境,那么他还会变成Fe2O3 ?

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例如青砖,还有那些青瓦等等,因为物质在形成以后必须得到或者释放适当的能量他才可以再次发生反应,而降温的过程根本就不具备足够的释放能量的的条件和可能性,所以也根本不可能再次发生还原反映。 ­

所以烧制完成的瓷器根本就没有什么火石红,现在烧制的瓷器就没有火石红,实际上现在和过去使用的瓷土其实是完全一样的。 ­

那么古代瓷器上的火石红到底又是从那里来的呢。 ­

首先要说瓷器在烧制过程中,整个瓷器就好比一个被烧的流淌的岩浆(不过没有到那么夸张的程度)铁元素会因为重力关系发生流动,底部的铁元素比上部会适当的多一些,既在底部有一定的蓄积。 ­

瓷器烧制完成之后,显露于表面的胎内的铁会在自然环境中和氧分子发生反映,就如同铁的生锈,生成Fe2O3,另外结合进去一个水分子。自然也就会形成红色或橘红色的火石红。 ­

而这个火石红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因为胎里的铁分子含量实在是太微小了。 ­

那么有人会问,瓷器的火石红为什么会主要存在于胎釉的结合处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首先人们使用过程中表面生成的一些化合物会被不经意的磨损掉。 ­

2、那些胎釉结合处因为存在一个小的夹角,所以水分很容易凝集,从而更有利于铁的氧化,从而生成火石红,因为胎里的铁含量很低所以氧化的过程自然也是非常缓慢的。

我们发现铁在生锈时也是从一个点开始向四周蔓延的,瓷器也类似相同从而形成那些如同扩散的状态。相对来讲大的面上更容易挥发。 ­

还有就是那些在瓷器底子上的铁点还有釉上的铁点同样也会在四周形成火石红。 ­

我们已经知道火石红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了,那么现在造假到底又是怎样作的呢。 ­

首先他们用高温的火喷枪在瓷器的底子上烧,这样可以形成红色的Fe2O3。但这样烧出来的瓷器底部实在是没有任何的规律可寻。而且烧出来的“火石红”没有一点自然形成的红石红那种柔和的光泽和质感。 ­

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我只是告诉大家火石红到底是什么怎样形成的,大家可以结合我的分析大量的观察火石红的特征,这样才可以比较准确的判定真假火石红。 ­

大家往往能看到明代青代瓷器的胎看起来都很柔和,泛着淡淡的肉红色,不是苍白或是泛灰色,这也就是瓷器在自然环境铁元素漫漫被氧化的表现。­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对照图片实例结合理论分析学习究竟什么样的才是真的火石红。

一、火石红究竟有哪些颜色 ­

1、鲜艳的红色

这里大家主要观察它的红色或火石红表面的润泽度,有一种很多小的红色颗粒放在一起的感觉,都是一块一块的。­

这件更明显一些,在胎釉结合处的红色或火石红上有一层仿佛似水的薄膜。 ­

但不是所有火石红上一定会产生这样很柔和的薄膜的感觉,这与胎的粗细,还有烧制后的的瓷化程度有关。­

这件仔细看就不是有上面那种感觉。不过大家明显可以感觉到整个胎上的火石红有很多红色颗粒凝聚在一起的感觉。 ­

2、橘黄色­

真的火石红不会像假的那样张扬看起来很扎眼,老的很柔和,很舒服。­

这张图更明显老的火石红颜色不扎眼,看起来很舒服。­

这件主要看得出自然的火石红都是些大大小小的点联系在一起的感觉,变化非常丰富,而假的的火石红只会是一片一片,没有这样的变化。 ­

接下来我拿些假的让大家对比讲解: ­

大家可以仔细分辨这样的假底没有老底那种非常丰富的变化。看起来很花。但是实际上颜色只有那么两种红色和黑色。­

虽然看起来都是表面的红色,而老的东西红色是从深处长出来的,没有那种很肤浅的感觉。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火石红已经渗入胎的深处。­

大家看看这假的颜色看起来太乍眼了,每处火石红来的根本没有根据。­

大家看看这个变化多么丰富,整个火石红都是颗粒状的聚集在一起,有很明显的有不明显的。­

这个假底根本就没有变化

整个底变化多丰富。注意右上角我圈的地方,这样的火石红是从胎的里面生长出来的。最上面的圈里面那个个磕掉的地方有一个黑点,那是胎里面的铁斑。还有那最大的圈里面可以看到火石红上都生出油性了。

二、瓷器上究竟哪些都是火石红呢 ­

因为火石红主要长在底足上,我们主要说底足

这是典型的从胎釉结合处长出来的

还有这个胎釉结合处。关键是哪个釉薄的地方因为人无法磨损也很容易长出火石红。­

这个可以看到整个胎上都很自然的生长出火石红,那种颗粒的感觉很明显。­

仔细观察这些特征:1、能感觉到釉子的底下有肉红色;2、这些胎上的缺陷里面都会沉积很多的火石红;3、哪里因为釉子薄所以火石红在釉下隐隐约约可以看到;4 就是瓷器胎上的铁点整个都氧化水解向四周晕散。­

看看这个黑块。这其实是窑粘。因为古代瓷器大部分都是垫沙烧造的。而沙子里有些就是铁矿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黑疤。 ­

你经常可以看到元代瓷器上有大量的黑点,不论是胎上还是釉上。(因为沙子在高温下经常会飞溅),当然这样的黑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鉴定依据。 ­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釉都不认。其实只要正确的掌握了看这些黑点的方法会受益匪浅。

有人会问,为什么明清瓷器上会很少见到这些铁点呢,原因很简单,明清高档瓷器已经改用垫烧。底子上垫一个素胎垫子(瓷的)上面套一个粗瓷筒子自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

而那些民窑的粗瓷同样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

上面的这件东西你看黑斑的四周也生出了火石红,而且黑斑自身也生出了一层油性物质,你要是用放大镜看同样可以看到漂亮的金属光泽。 ­

下来我着重的说一说铁斑

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个铁斑表面有一层很舒服的金属光泽,而且散发出油性。

小一点的铁点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已经氧化水解了甚至向釉里散射了。­

这里可以清楚地感觉到长时期氧化后铁斑的变化

看中间那个红色的点,它中间是黑色的并向四周晕散。­

这里的黑斑很有代表性,有完全水解变红的,还有那个大的黑斑上面充满油性。不过在釉子上的黑斑不一定都有这样的光泽,因为本身在形成过程中天生的晶向不同。­

这个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其中一个小的黑斑氧化已经开始并下陷,另外大的变化很丰富,表面有油性。­

这两个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黑斑

下来我说说那些没有火石红的底足

首先为什么有些瓷器没有火石红呢,原因是古代是根据瓷器的档次选取瓷泥,在选择瓷土时用的是高出向下流水沉淀的办法,以此分离高档次的细泥,和低档次粗泥(不过档次高的粗泥主要做大器),铁的比重大通常留在粗泥里会多一些,因此档次高些的瓷器其胎土中含铁量相对就低一些了。

这样也就出现了哪些基本没有火石红的瓷器,(清代很多的高档法郎彩就没有火石红)。

对于没有火石红的瓷器,关键是要分辨瓷胎的老化特征,古瓷器有个自然的老化过程,其瓷胎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需要很高的看底功底。在这里我发一些图让大家看看。­

通过这些没有火石红的瓷片大家可以清楚的感觉到以下几点: ­

1、整个胎变得都是一种很酥糯的感觉,不像新的瓷器那种很生硬的感觉(不过有些好瓷器因为瓷化程度不一样,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

2、胎的颜色都有些改变,要么有些散发出浅淡的红色,要么有些白中泛黄,不管怎样不是那种新瓷器生硬惨白的感觉。 ­

3、大家一定要和那些新的多做对比,充分的感觉新老胎感觉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