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螭龙问题,南京什么地方好玩?
我觉得该有一次自驾游去南京,并且去一次也是不够的。
南京就像一本书,十五岁读有十五岁的韵味,三十岁读有三十岁的风情,五十岁读又有五十岁的感触。毕竟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多少人事变迁,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夫人已经三下南京了。
每次来,都要先拜见一下孙总理,顺便爬爬台阶增加一下步数。
沪宁高速开到底,经过终点收费站——马群收费站之后继续直行,再经过一个隧道,右转就是中山陵停车场。停车前在入口处排了很久的队,不过看看窗外山林,跟百年的柏树谈谈心,时间也就过去了。
“一座中山陵,半部民国史。”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取“木铎警世”之意,传达着先生遗愿:中华民族警钟长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从中山陵前往明孝陵,路程一公里左右,很快就到了。
听说晚七点后免门票,但是夫人小时候鬼故事看多了,并不想夜游皇帝陵园。
寂寂神道,三次去正好各是不同时节,春夏青翠,秋日金红色落叶铺满小道,冬日的萧瑟,各有各的韵味。
其实夫人一直很想不通,这些神兽明明都长得这么呆萌!为什么古人会放心他们来镇守陵墓?这跟让二哈看家护院有什么区别?
(二哈:关我什么事!)
殿前废墟只留了台基、柱础及排水用的螭龙首,赤龙首多遭损坏。由柱础和台基可以想见当时的规模。觉得这样保留着,不重修造就很好。偶有微弱阳光照射,废墟似是过往时光的残留,恋恋不忍归去。
从山上下来,开车去夫子庙,到达已是下午六点,可以吃晚饭了,夫人就在南京大牌档取了号,预计还要等一个多小时……于是打算去随便转转,消磨时间,很不巧,一路上都是卖吃的……
对面开了一家紫砂烤梨,也算小有名气,正好最近有些咳嗽,就点了一份,觉得自己大概年纪大了,变得很养生。
吃完甜点,意犹未尽,看看距离排到座位还有一个多小时,又在不远的小吃店点了一份牛肉锅贴。
然而前面还有好几桌!于是一路慢慢悠悠,大概以蜗牛速度蹭回去,才刚好排到。店面装修得古色古香,实在是人满为患,拍不出一张没有人的照片。
其实已经不太饿了……本来还担心点的菜会吃不完。但是等菜上桌,才发现自己多虑了。南京的鸭子真的太好吃了吧!!!鸭肉浸泡在酱香浓郁的汤汁里,皮酥肉嫩,肥而不腻,简直是完美搭配,秒杀北京烤鸭。
原本不爱吃臭豆腐的夫人从此黑转粉。
还有清甜好消化的美龄粥,味道正宗的古法红糖芋苗甜而不腻,是等位超过三十分钟送的,水乡一桶鲜的奶白色鱼汤香气扑鼻,鸭血粉丝很大一碗,配料极其丰富,毫不吝啬。
可惜没有足够的胃容量,把天王烤鸭包、金牌煎饺、招牌蜜汁藕、花雕冰醉龙虾、酥脆草包、鸡汁长江白鱼、老坛酱香肉、清卤大蹄髈、春暖花开、招牌虾黄豆腐、江南小灶炖羊肉、春笋鮰鱼肚什么的都尝一遍。
你可以尽情去品尝一下!
酒店就订在了秦淮河附近,睡前还能再去秦淮河夜游一番。
如果不带相机你一定会抱憾终身的。
毕竟秦淮河除了看人,也只能拍照了。
历来诗人都爱写夜泊秦淮近酒家,其实白日里的秦淮河也别有风味。
古秦淮河一边是贡院,一边是妓女汇聚,很耐人寻味的组合,这样的组合如今以另外的形式延续着。
一路走到了乌衣巷。
看到牌匾的一刻,张口就想背: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看来小学大概没有白上,还是积累一点墨水的。只是那样的人潮,怕是早就惊飞了“王谢堂前燕”。
街旁刚出炉的梅花糕还冒着热气,甜丝丝入口即化,也是南京一大特色小吃了。
下午去了燕子矶,斜阳下的山头,人烟稀少,只有一个初中生凄凄惨惨地坐在亭子里写作业,简直是观者落泪听者伤心。
据说当年有不少人,走到此处,面对苍凉江面,念及人生也是这么一片空荡荡,日落西山,又生出高处不胜寒之感,便极易轻生。
于是陶行知先生特地立了一块儿碑:
夫人深以为然。
所以还是要多多自驾出游,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看见了众生苦,就知道自己那些小烦恼小痛苦都不足挂齿。心情不好的时候抛开一切离开两日,早上醒来,还是要活下去。
翡翠上雕龙是什么意思?
翡翠龙的图腾
2017-02-08 原创龙是帝王的象征,被奉为神灵之物,代表权威,更是有中国龙的精神。在风水学上,龙属“四灵”之一,有生旺制煞、驱邪避凶之效。龙有喜水、好飞、灵异等种种神性,概括起来就是“力”,龙应力而生,是力量的象征。 《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有沟通天地,做天地间的桥梁和信使的能力和身份。龙被称为集诸种动物灵性和特长于一身的特殊动物,龙象征多才多艺,龙牌挂件本身也寓含了望子成龙的美好祝愿。长期佩戴翡翠龙牌挂件还可驱邪致福,保佑平安。
《山海经 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龙,是中华民族崇尚的图腾生肖,雄伟壮美,雕刻在翡翠上,天然绝美。雕琢精美,栩栩如生,显得曼妙生动,体现了净化心神愉悦情感的艺术美,具有保佑平安吉祥的深刻寓意,是不可多得的翡翠艺术珍品。
龙钩本为古代连接大带上的物品,弯过来的钩常雕刻成螭首,螭为古代传说中无角的龙,螭首象龙,所以才叫龙钩。龙钩始于清朝,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也是身份的标志;近代,因龙钩的用途,好似情感的纽带,作为最珍贵的信物,寓意白头偕老,情感丝丝入扣,真爱永远。立体精雕螭龙头,对望铜钱,寓意招财进宝,生意兴隆。
龙能够腾翔于云天,是由其取材对象和神性决定的。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来概括。其中的“好飞”和“通天”,是“天龙”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作为龙的集合对象,雷电、云雾、虹霓等本来就是飞腾在空中的“天象”;而鱼、鳄、蛇等在水中潜游之快,马、牛、鹿等在陆上奔跑之速,都类似于“飞”。古人由于思维的模糊性往往将潜游于水的鱼、鳄、蛇等,奔跑于陆地上的马、牛、鹿等,和飞升腾跃在空中的雷电、云雾、虹霓等看成一个神物的不同表现,从而认为能在水中游、陆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飞。
没有玻璃种的明澈光泽,也没有帝王绿的夺目色泽,龙石种带着迷雾般的神秘气质,莹润却不闪耀。颜色温和如翠色掩映的湖面,自然却不单调。龙石种为缅甸百年罕见稀有珍品,寓意犹如神龙一样难以遇见。此款龙石种绿晴水龙牌挂件结构致密,质地细腻,润滑洁净,丝绸般细密柔和,水润亮丽,清和如碧湖,莹泽如月光,极其罕见,珍贵非凡。龙石种翡翠,冰寒玉冷,种与色相融,清朗的泠泠翠色盈盈荡漾,似入水的碧青墨汁,氤氲出一片迷蒙,挥洒出“莎草江汀漫晚潮,翠华香扑水光遥”的诗意。此挂件形制极为厚实大气,轻描淡写的雕琢勾勒出神龙之灵秀。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神龙者,无往不在,极腾挪变化之形,为自然万物之态。天地之至尊为龙,万物之至美为玉,龙石种为玉之极,三美臻为极致,则天成这玉中之王。身佩此玉,游四海则瑞气生,过山川则祥云随。 冰种翡翠龙牌挂件色泽清丽,质地细腻,造型美观,生动形象。龙在云中穿行,畅游天际,寓有福禄流动,功成名就之意。龙颜不怒而威,气势凌然,雕刻细致,在有限空间内,打造出一个兴盛磅礴天高地阔的博大画面,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神韵风采极致表现。
如何区分古玉真的钙化和仿的钙化呢?
古玉的钙化行内所谓骨白,其形成是有先决条件的,古人认为是地热所致,这应是较片面的认知,地本有热,这是之一,形成的条件有人认为是干坑,或不尽然,应与有石灰石成分的环境有关…古玉真的钙化骨白是有特征可寻的,其形成是一个漫长渐变过程,一定存在渐变迹象,历千年数千年,玉德的坚贞由岁月去实证了,对比仿品的一步登天是一目了然的…真品光泽与先人留下的气息是仍然存在的,有人用透光与不透光论,透不透光与岁月所致钙化程度有关,若作否决定论应是不可取之法,说到底与透不透光关系不大,但有的器物能透光的可能从透光看出变化层次,今仿品也去仿其光泽,透光不透光的都有,关键处是在对器物光泽与气息的感悟…有人又以是否有牛毛纹去论,牛毛纹尚有真假,若论之亦深也哉…很难用言词去表达,和人和物之难在众观不一,器物出土与出土后传世越数百年千年者所呈相不同,细看与粗看过实物的人、历练与涉浅的人所观亦尽不同,实古玉魅力所在…理虽多但道是一,万法亦归于一…
天字款的瓷器是哪个朝代的?
【文藏来答】明代成化的~但是成化年间为何有些瓷器要用“天”字做瓷器款识?“天”字款又想表达什么?具体的就要小编来告诉你啦~
台北成化“天”字杯1973年的一天,台湾早期收藏大家李成发拜访了时任中华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前身)副馆长的庄严。从锦盒里,他小心翼翼取出两只蛋壳杯,这是国民党元老、收藏大家于右任赠送的。庄严拿着放大镜认真地研究,一边看一边赞叹道,这是天字款啊!“古陶瓷鉴定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在看了这两只白釉龙纹天字杯瓷釉瓷胎和纹饰后,予以了肯定。
图1 明“永乐年制”篆书刻款 引自《中国古陶瓷款识》
御用瓷以“天”字为款识,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那么,成化为何要以“天”字为瓷器款识?通过这个“天”字,皇帝想暗示和传达什么?
成化时期出现“天”字款,其实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台湾学者庄灵(庄严之子)和蒋建新认为,当与成化皇帝童年的境遇有关,年轻的成化皇帝初登皇位时非常不自信。于是,他下旨做了一批以天字作为底款的精巧瓷器,分赐给臣下,以此提醒大臣们,皇权受命于天,自己是真命天子。” 追本溯源,可以发现,台湾学者的见解,符合历史客观。除了成化皇帝性格脆弱的原因外,出现“天”字款,还当同他父亲的年号“天顺”有关。
图2 明永乐 青花压手杯
天顺,为中国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经夺门之变后二次登基后的年号。在官窑瓷器上,冠以帝王年号的做法始自永乐。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明成祖朱棣只在个别一些瓷器上,留下了帝王尊号。而且,永乐号年款,包括锥刻款和模印款,均采用了既深奥又不易看懂的篆书(图1)。虽然“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为数不少,但青花款仅见于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上”,其细若米粒的四字篆书款,皆写于杯内心(图2)。“永乐官窑瓷器上的刻、印年款,需要侧视或透视方能看清。”
成化皇帝18岁登基,在位23年。同宣德朝相比,成化御窑器在款识上不但创立了六字款外加双方框的一种新体式,还开创了于高足杯的足内沿书写官款的先例。而“天”字款,更属独创。
“天”字款青釉小杯图3 “天”字款青釉杯
两年前,笔者见到一只小杯。杯高2.5、口径5、足径1.9厘米。通体施青釉,釉汁莹润肥腴,色泽青中闪绿。口端下方约0.4厘米处,有一颇似文字的暗刻纹。从杯的边口以及器身上所隐含的自然、流畅、极具层次感的使用留痕来看(图3),器物当为传世品。
去年,笔者对小杯再次作了仔细观察。此后一段时日,边研究边查找资料。在把小杯同成化斗彩天字罐、同明宪宗的身世挂钩,才逐渐意识到:该青釉杯不排除为成化“饮酒品茗之风盛行”时的御窑饮酒器。
图4 “天”字款青釉杯上的“天”字
首先,边口处暗刻纹(图4),经笔者求证,当系金文之“天”字(图5),亦即大篆“天”字。
图5 金文“天”字
其二,小杯圈足(图6),既不属平切、也不是内外墙坡式,而是足端滚圆。此足式,为成化瓷的重要特征。
图6 “天”字款青釉杯底足
成化杯的样式有许多,如“高足杯、八方高足杯、鸡缸杯及高奘式、菊瓣式、撇口式、钟式、墩式、马蹄杯等,均为滚圆圈足”。凑巧,“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在北京故宫呈展,数件典型器的圈足(图7),为这件小杯作了权威性的诠释。
图7 明成化 仿哥釉菊瓣杯
其三,圈足上的粘沙,“明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砂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砂,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出现粘沙原因很多,有工序上也有操作上的。一些器物因尺寸小,修足难以把握,或者修胎刮釉不到位,就会出现粘沙。
其四,明成化早期官窑,喜以永宣之物为蓝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模仿器型、纹饰与署款;一是慕仿颜色釉瓷中的单色釉。这件小杯,造型不仅与明永乐压手杯相近,署款亦与压手杯有同工异曲之妙。此杯的器型和署款上的暗合,为成化瓷的确认,提供了理论依据。
再则,天字杯虽属罕见,台湾于1973年发现了两件!更重要的是,天字款的出现,就成化皇帝个人而言,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从已面世的成化天字罐和成化天字杯来看,笔者认为,应该先有杯,后有罐;应该先有暗刻篆书“天”字款,后有青花楷书“天”字款。显而易见,成化的“天”字款,有别于通常概念之官款。由于明宪宗朱见深的独特身世,造就了天字款。也因此,成化“天”字款,在中国陶瓷史上留有着独特的地位。
原文作者:高阿申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8月刊《谈谈明成化天字款》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香炉里面放什么比较好?
玉器香炉
瑞兽钮象耳三足玉香炉 清代 玉器
此件玉香炉,象耳双环,盖饰龙纹,盖顶立一瑞兽。炉的中腹位置有两象耳,挂双环。上方有方折的两长护耳。身饰神兽纹,三足饰瑞兽纹,雕琢精湛。
凤耳活环寿命纹玉香炉 清代 玉器
此香炉为碧玉质地,盖呈盔形,雕饰卷云纹及兽面纹,顶镂雕盘龙钮。板延方口,上饰回纹,炉体浅浮雕兽面纹、如意卷云纹。侧面雕凤首,带活环。圆底,底部有五条环形。
菊花纹圆珠钮三足玉炉 清代 玉器
此香炉为白玉采用圆雕、透雕手法,晶莹剔透,炉身遍饰宝相纹。炉盖饰宝相纹、素纹、圆珠钮。菊花纹双耳双环。三足饰兽纹。炉内掏膛平整干净,双耳处有色沁。
青釉莲花形香炉 北宋 瓷器
此香炉方唇,直口,矮领,平折肩,曲腹,束腰,喇叭状台形高圈足。浅灰胎,质细密。釉色青绿略泛灰,釉面匀净光洁,无开片,玻璃质感强,施釉近底。腹外壁塑贴莲瓣,花瓣肥厚,瓣头出肩。喇叭形足面上凸起两道缓棱。
钧釉贴花鼎式炉 元代 瓷器
此香炉口沿平折,直颈,鼓腹,圜底,下承三象鼻形足。口至颈部附对称的两长方形冲耳,冲耳中部至肩部有动物形耳相连接,颈部饰有六枚花朵形鼓钉,腹中部对称贴附有两组兽面衔环铺首装饰。香炉造型典雅,釉色柔和温润,较为精美。河南钧窑烧造。
钧窑大香炉 元代 瓷器
该香炉通体呈天青色,颈部浮雕三只麒麟,正面中央有一方形题记,为楷书铭文,标出的制作时间为己酉年(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香炉造型浑厚硕大,表面堆积着厚厚的釉料,闪耀着珠光宝气,彰显出不凡气派,实为元代钧瓷中的稀世珍品。
铜胎掐丝珐琅彩螭龙耳香炉 清乾隆 珐琅
此器铜胎,形体壮硕,为铜鎏金双螭龙耳鋬,炉口及炉底为铜鎏金镂空莲瓣纹和缠枝花卉夔龙纹造型。下承四铜鎏金兽面足,腹部以蓝釉为地,运用铜掐丝工艺饰红,白,绿等花鸟蝴蝶纹图案,纹饰生动流畅,掐丝细腻,铜胎厚重。
镂雕龙凤纹三足香炉 清代 玉器
此器为碧玉质地。盖钮为镂空雕龙钮,盖身为八面,每面均镂雕龙凤纹。高浮雕双龙耳,板沿外伸,板沿饰活环数个。器腹雕花卉如意纹,浮雕三兽首足。整器造型奇特,雕工精细繁复,古朴凝重。
香炉
历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炉、手炉、香斗、卧炉、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炉,以及熏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铲、香匙、香筒及香囊等配套器具,使用的质料主要包括铜、陶瓷、金银、竹木器、珐琅及玉石等。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形状上常见为方形或圆形,方形的香炉一般有四足;圆形的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放置。
孔雀蓝釉香炉 明中晚期 瓷器
炉为直口,宽唇,直颈内束,扁鼓腹,三袋足;颈上附一对绶带形耳。施孔雀蓝釉,部分剥落,狮钮及底露胎。
斗彩云龙纹三足香炉 明万历 瓷器
此香炉为三足瓜棱腹高耳炉,菱花圆台形盖,盖上蹲一兽。器表用青、红、赭、黄、绿、紫黑色绘出龙、云气图案,色彩斑烂鲜丽,布局致密紧凑,颈上有“大明万历年制”青花款识,两旁有青花和红、绿等色构成的回纹。
掐丝珐瑯伊斯兰文乳足香炉 清代 珐琅
宽边鎏金口沿,束颈,鼓腹,三乳足。香炉内部为淡蓝色。颈部为海水纹及连珠纹,海水纹以下为一圈双线勾勒的如意云头,双线内填深蓝色,如意云头内填黑色,并有红色联珠。腹部三个开框,框线内填红色,框内底色为白色,内有黑彩阿拉伯文字。三个开框之间用莲花纹相隔,花内分别填以粉红、白、绿等色。框外及乳足部分均以淡蓝色为底。三乳足各有一朵牡丹纹,以白色及粉经红色相接,过渡自然。
伏狮钮双龙耳三足薰香陶炉 明代 陶器
此薰香炉造型古雅。采用贴花装饰工艺,炉盖上有圆雕伏狮,盖的两边镂空雕简洁的花瓣形成透气孔,以使香烟溢出;双耳作两条龙状,龙嘴咬着炉边口,龙上各系一小环;炉身中一边一条龙,前后相接;三足以怪兽饰之。
青花人物故事图香炉 清康熙 瓷器
此香炉为圆唇,敞口,矮颈内束,鼓腹,平底,外二层台矮圈足、足底露胎。颈部上为双圈、下为单圈青花弦纹,内为卷云杂宝纹;腹部为青花“竹林七贤”图;足肩一青花单圈弦纹。胎质坚硬、致密,胎色洁白、纯净。釉色透明、莹润。青花呈色明艳。康熙中期江西景德镇民窑烧造。
漆金粉彩开光花卉纹香炉 清乾隆 瓷器
此香炉为方口,双耳,四足,盖上塑瑞兽,珍珠地开光内绘粉彩花卉,口沿双耳瑞兽底足漆金,造型规整,富丽堂皇。
金莲花钮雕勾莲纹碧玉香炉 清代 玉器
此器为碧玉材质,圆口圈足,镂雕折枝芙蓉为双耳,炉钮装饰金色盛开莲花,盖面为凸雕和浅雕莲花纹,鼓腹上雕浅地勾莲纹,花足外撇,此器造型端庄典雅,琢磨精细,为清代玉器佳品。
玉香炉 清代 玉器
此为海棠形炉身,绘缠枝花卉,肩饰莲瓣纹;板沿上,上竖两环耳,耳饰小朵花卉;下承三足,圆拱状炉盖开四个云形孔透香,花形顶钮,纹饰均绘在蓝色地子上。
掐丝珐瑯缠枝莲纹直耳蹄足香炉 清代 珐琅
两直耳较高,接于口沿上,微向内倾斜。口部宽厚,束颈,球腹,三蹄足。耳部、口部、底足及内壁鎏金,部分已经剥落。香炉表面采取珐瑯掐丝工艺装饰,但釉料气泡较多,色泽不均匀。整个器表底色为淡蓝色,颈部和三足纹花卉,腹部为缠枝缠莲纹。缠枝花卉的枝条是判定掐丝珐瑯器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元明时期为单线掐丝,而至清朝康熙以后采用双线勾勒,中间填彩。
剔红三足两耳带盖香炉 清代 漆器
此香炉周身以剔红工艺,剔刻如意纹,三足两耳,精雕细刻,工事精巧。清代的漆制品以繁缛、精巧为主,通常在一件器物上综合了多种髹漆手法,及尽能工之事。
雕花石香炉 清代 石器
此石香炉的制作,由一整块石料雕成,分上下部分组成。上部分是石香炉,下部底座桌案形式,香炉盖顶雕刻莲花八卦图案,炉身雕有龙和寿字。底座腿部制作是常见于家具供桌形式。卷草纹装饰香炉在家具制作中地位很高,各时代权贵文人、高士极为重视。用石料作成更为难见。
浅灰陶龟驮四猴香炉 辽 陶器
此器为浅灰陶,底平,底座成龟形,龟体俯伏,龟首微伸出体外,双目圆睁,五官清晰,前后足缩在壳缘,每足有五爪。龟首后侧有尾,龟背上驮香炉一个,香炉内凹成圆缽状,香炉顶部,依龟首方向,前,后,左,右有三角形突起,各塑猴子一双。
香炉怎么用
在封建时代,香具的使用有严格划分。材质、大小、图案、重量都有一定的规制,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规制的香炉。如皇后用金香炉;太子、贵妃用银香炉;皇子、亲王用银香炉或鎏金、错金香炉;官员多用铜香炉等。宋代开始瓷香炉逐渐流行,除了五大名窑有专门为宫廷烧制的香炉外(这些香炉是不允许进入民间的),其它窑口烧制的瓷炉在民间也大量流行开来。目前市场上香炉品种繁多,铜炉造型基本上多仿制于宣德炉,但大部分做工粗陋且含铜量很少,时间稍长则氧化变色。近年来部分精致的瓷香炉又流行开来,许多造型考究、做工精细的小型瓷炉也是理想的选择。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