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瓷器是釉上彩吗知乎,新瓷有哪些做旧的方法?
瓷器做旧常用的几种方法
1、磨损:用细砂轮磨平毛糙的地方,主要是胎底,同时将瓷器放在地上来回滚动,用硬器轻轻敲打出崩口,如有需要,还可用玻璃裁刀在瓶内外划出鸡爪纹。
2、剥釉:剥釉最好是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的尖端先撬出一个缺口,然后继续延伸。
3、戳破气泡:用利器将釉面的大气泡戳破。器物的底部一般来说釉层较厚,比较好操作。
4、去火光:将氢氟酸兑水各半,用刷子均匀涂刷器物的表面,由下往上刷,釉层厚的地方涂刷时间可长些,薄处可相对短些,一般涂刷半分至一分钟左右后,即马上用水冲洗干净,以免时间过长,釉层表面腐蚀得太厉害会毫无光泽。如果觉得太亮,表面涂点色拉油,会使它温润如玉。
5、做色:其目的是给人一种已用旧、若脏东西都跑到瓷器缝里去了的感觉。用高锰酸钾溶液,掺入少许红糖,涂遍器身,底部足圈重点,约48小时后用干布擦拭。所有露胎处、开片处几乎都呈不同程度的紫褐色。如果觉得底足颜色太深,可用洗衣粉擦洗,用细砂纸打磨,使胎微露白色,似糯米胎,视觉上给人以误差。
6、做土锈:在缩釉处、露胎处以及想做土锈的地方涂少量502胶水,拍上黄泥,黄泥最好是墓土,其中带有少量老石灰。也可以在器物的某个部位放上几枚铁钉,撒点盐。一个星期以后,瓷面上的铁锈用刀刮不掉,盐酸也难以洗去。
7、陈旧感:器物的底部扔点甜食碎渣,吸引虫子,结上蜘蛛网,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尘。
8、 瓷器做旧最原始的方法是先用牛皮将表面的光亮擦去,这道工序持续少则几星期,多则两个月。然后,将瓷器放入茶叶加碱的水中,煮5-6个小时,使其去掉表面的“贼光”。最后,将瓷器擦上皮鞋油,然后埋入土中,瓷表面会把泥土“吃”进瓷器,这样古旧的感觉就做出来了。
但这种办法对每天忙碌的人来说,显然有点不切实际,这里就介绍一种时间花得少,但一样简简单单就能达到效果的办法。
材料:细砂皮、瓷笔筒、颜料、黑皮鞋油、牙刷、一盆清水。
注意细则:瓷笔筒最好选釉表面色彩不要太亮、太浓的那一种,否则旧的感觉很难做出来;颜料要用丙烯画颜料,调出来脏兮兮的,不容易擦掉。
步骤:1、用水湿过的细砂皮沿顺时针将笔筒釉表面的“贼光”磨掉。釉是经过火炼的“硬骨头”,要磨掉它表面的光亮可不容易,所以这可是个细致活,如果顺利的话,也要半小时才能完成。打磨时用力务必均匀,而且底部、边沿等细小的部分也不能忽略,否则不但容易露出破绽,而且将其浸在颜料里也会有不均匀的色彩出现。2、选择黑色、酞菁蓝和熟褐三种色彩的丙烯画颜料,调出石青色(具有清代特征的色彩)。3、用毛笔将调好的颜料涂在打磨好的笔筒表面。当然,最好是将笔筒在石青色的水中浸泡一个晚上,经打磨的笔筒会把颜料的色彩“吃”进瓷器,使笔筒出现清代的特征色。4、用毛巾将笔筒擦干或用电吹风吹干,然后将牙刷涂上黑鞋油,刷在笔筒表面,再用干布擦一遍,古董那种旧旧的感觉就会显露出来,而且不容易擦掉。
明白了瓷器的做旧的方法就可减少误判,对瓷器收藏有一定的帮助,希望和大家探讨一下。
1 磨损:用细砂轮磨平瓷器表面特别是胎底毛糙处,后用硬器轻轻敲打出崩口,还可用玻璃裁刀根据需要在瓶内外划出鸡爪纹混充“自然磨损效果”。
2 剥釉:造假者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撬出釉层缺口。
去火光:新瓷因没经自然氧化“火气”太足。新瓷的釉光是浮而散的,行内人称之为“贼光”。去掉“贼光”是仿古瓷要过的第一关。一旦去光过度,釉面变哑色,内行人一看便能识破,而如果去光不到位,浮光仍在,亦易被人识破。
据专家介绍,去浮光的主要方法有:用碱、酸等化学物质按比例掺清水泡浸仿古瓷或涂抹,使釉表面由青灰变成白中闪黄,从而达到去掉贼光的目的。此外,用茶叶水长期泡浸或高温煮都是“陶瓷做旧”最快捷的方法。还有的是将新瓷放置在油烟大的地方,使之长期处于油烟熏的环境,加快釉面老化。
最耗时的方法则是用带油渍的毛巾,经常擦摸瓷器的表面,使之去掉新仿瓷表面的光亮这种方法了。专家说,“这种方法对釉面及彩不易造成损害,感觉最为自然,但非一天二天功夫可为。
3 做色: 用一种酸性溶液(高锰酸钾)掺入少许甜蜜素涂遍器身,后用干布擦拭干净。则露胎处、开片处均呈不同程度紫褐色,给人一种瓷器经长时间使用,已有脏质渗进瓷器缝内的感觉。
4 做土锈:在想做土锈的地方涂少量胶水,拍上搀杂石灰的黄泥墓土做土锈。也有在器物上放置铁钉、撒盐长时间(1周)露天堆放,瓷面上会生成刀刮不去,盐酸难洗的铁锈。
5 陈旧感:器物的底部扔点甜食碎渣,吸引虫子,结上蜘蛛网,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尘。
知道上面的6种做旧方法再来识别就要容易多了。用过某种酸性溶液的瓷器在水冲洗时,水可能会呈紫色;砂轮打磨过的,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探视瓷器表面釉层,可见交错划痕,且痕迹粗细深浅不一,线条、方向和力度一致;新瓷剥釉为硬物敲打,胎釉结合处质地紧密,而自然剥釉周围还可以再剥;去火光使用的某种酸液会使瓷器腐蚀出小孔;做出的土锈短时间内生成,颜色很艳、不自然。
高科技仿出高仿瓷
和新瓷做旧相比,高仿瓷的鉴别因其手法不同而欺骗性更强,鉴别难度也更大,部分造假者更是用上高科技。
或者老胎新绘、老釉新胎,或者旧件新器、复火,部分瓷器艺人在仿制古瓷上可谓费尽心思。
老胎新绘:比较常见的是利用清代中后期及民国的白胎,在上面绘上粉彩等釉上彩,使其价值增倍。鉴别时不能单纯依据胎质状况,而是要参考颜色釉是否到位、釉光是否温润。
老釉新胎:近几年景德镇也陆陆续续地出土一些过去的釉料,仿制者会利用老的釉水去装饰新胎。鉴别时应重点观察釉面与胎面的结合紧密程度。
旧件新器:在业内亦称为“补货”。造假者到各地古窑场遗址搜罗大量“垃圾”残片,然后拼凑成一件完整的赝品。这种方法制造的瓷器,即使科技鉴定专家采用多点取样的办法,得到的分析结果也可能是“真品”。藏友应仔细对比整器的各个部件包括颜色、线条、高低是否一致。
复火:是指将残缺的旧器(残缺部位较小,如器身的冲或器口的磕口)的残缺部分修补好,再放入窑中复烧,出窑后完整无缺,价格便提升数倍。鉴别时用硬物刮过补口时的声音会发生变化。
一是打磨。常用的工具有兽皮或葫芦果实的外壳。这种方法因反复摩擦,即使表面很平滑,但也会在胎釉上留下摩擦痕迹。如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些摩擦痕迹会暴露的一清二楚。当今打磨使用机器,配以木炭或细砂,像炒栗子一样打磨,摩擦痕迹十分均匀,不易看出,须仔细观察。
二是土浸。作伪者长采用瓷器泥土中浸泡的方法,使其产生与出土文物类似的效果。鉴定这类伪品的方法是仔细观察其土锈。墓中出土的真物,其土锈呈粉状往下掉,假的则整块地往下掉,而器真者土锈较为牢固,不易碰掉,假的则一碰即掉。当代有些作伪者使用现代化学黏合剂(如乳胶等)粘土锈,表面很像,但用刀具一刮,便知真伪。
来源:www.artxun.com
三是用化学药品浸蚀。鉴定这类伪品的要领是仔细观察其表面的颜色,因为,用这种方法浸蚀后,陶瓷表面光泽虽然减退了,但显得十分呆板。如果将陶瓷放入之中浸蚀,可得到与传世品极为类似的效果,但用肉眼很难区别真伪。不过只要将其放如沸水中,便可嗅出粪便的腥臊味儿。
四是烟熏。鉴定这类瓷器的要领是仔细辨认其油腻痕迹,真者无油痕,伪者多发黄,且有油质感。
五是复烧。将新仿的瓷器裹上混有结核石的泥土,再配上微量的酸和水,放入窑中烧至700-800度。这种方法是当代新发明的,效果较为理想,既可退去浮光,又可咬上土锈,但仔细观察,其土锈仍比较呆板,过于做作。
我想问一句康熙年间有贴花的珐琅彩吗?
没有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珐琅彩的前世今生。
珐琅彩是中国瓷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一直被誉为“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瓷中之尊”。它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皇帝的授意,将从欧洲传人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新品种。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大力推动下致使珐琅彩瓷器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也造就了珐琅彩极其超凡绚丽的色彩。随着现代工艺的冲击,从事珐琅设计和工艺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但这也意味着这种工艺将变得越来越稀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讲讲珐琅工艺所彰显的独特魅力吧!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都是对加工而成的玻化物质的称谓。
它以天然长石、石英等矿物质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熔块,再经粉碎、细磨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瓷胎珐琅。
珐琅彩在康熙晚期研制,经雍乾二世的推动达到顶峰,到乾隆晚期制作工艺失传。由于珐琅彩价值高昂,在珐琅彩失传之后,市场竞相仿制以满足民间需要。清末至民国,一些高官大臣权贵阶层也想拥有皇帝才有的珐琅彩,就邀请一些民间画师凭着想象来制作珐琅彩,但其工艺和用料都远比不过康熙年间制作的珐琅彩。
九十年代末,在景德镇中出现了一批仿明清御窑的作品,其制作工艺精湛,绘画精巧。但还是缺乏珐琅彩的高仿品,他们多用粉彩、新彩、贴花工艺代替珐琅彩,而法蓝瓷的出现,让市场更是混乱不堪。由于珐琅彩颜料难得、烧制工艺复杂,市面上所谓的珐琅彩和真正的宫廷珐琅彩相差甚远。
那真正的宫延珐琅彩到底是有着怎样的价值竟会如此珍贵,
餐具釉下彩和釉中彩哪个餐具安全?
普遍认为釉下彩更安全一些。
陶瓷餐具的制作方法分为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三种。
1.釉上彩陶瓷用颜料制成花纸贴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颜料绘于产品表面,再经高温烤烧而成,由于烤烧温度达不到釉层熔融的程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釉中。用手触摸釉上彩陶瓷,感觉花面有明显的凹凸感;
2.釉中彩陶瓷的烤烧温度可令釉料熔融,颜料可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覆盖,制品表面平滑,手触无明显凹凸感,长时间使用可能发乌变黑;
3,釉下彩陶瓷全部彩饰在瓷坯上进行,施釉后经高温一次烧成,花面被釉层覆盖,看上去光亮、平整,手感光滑,具有永不变色,永不掉色,安全卫生的优点,像国瓷青花瓷就是采用这种制作方法。
平时提到的重金属毒素主要来源于釉上彩的颜料。釉上彩陶瓷中铅化合物能被酸渗解,当食物与颜料接触时,铅就可能被食物中的有机酸渗解出来。当然,釉上彩如果设计合理,烧烤工艺得当,是可以避免超铅的。陶瓷制品中若含有害成分,在600℃~800℃高温下可能溢出,因此人们在使用微波炉时,最好放入白胎碗或釉下彩碗。相比之下,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釉下彩和白瓷不含铅,较为安全。
购买陶瓷器具应到进货渠道有保证的大商场、大超市去挑选,宜买原料、工艺控制比较严格的釉中彩、釉下彩餐具。相关检测标准规定,将陶瓷餐具置于4%的醋酸中浸泡,铅的溶出量不得大于7毫克/升,镉的溶出量不得大于0.5毫克/升。目前正规的生产厂家的产品基本都能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切莫贪图便宜购买小商贩的马路瓷具。购买的餐具有条件的话可以在第一次使用前用白醋浸泡处理,时间尽量久一点,可以溶解出部分有害物质。
釉下瓷与釉上瓷区别?
釉中彩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或少含铅,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1260℃的高温快烧(约半小时),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的装饰方法。具有细腻晶莹、滋润悦目,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部分效果,但颜料可能不能完全被釉层包住,尽管有釉下彩的部分效果,再加上可能含铅的 颜料,因此,严格来说,釉中彩只是釉上彩的一种,无法达到釉下彩完全环保的效果。
釉上彩是指在已烧成的白釉或涩胎瓷器上,用色料绘饰各种纹饰,再于700℃—900℃左右的低温窑炉中二次烧造,低温固化彩料而成。其彩料应用广泛,釉色鲜艳,品种丰富且艺术性较强。因彩绘施于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并且色彩为了鲜艳,多彩用含铅的花纸或色料。 釉下彩是指先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釉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目前市场上的釉下彩餐具是用彩料在瓷器坯体上直接施彩,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气氛中(1200-1400℃左右)与瓷器一次烧成的品种。它的突出优点在于不受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操作简单。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的最成功制作,也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品种之一。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一)产生的年代不同:釉下彩: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续至今。釉上彩:在明代从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从时间上来说,釉下彩的年代更为久远,从传承上来讲,可以说釉上彩源于釉下彩。(二)制作歩骤、过程不同:釉下彩:在生坯或经过烘烤后的素坯上用色料从事彩画装饰,再经过上釉,最后窑烧而成,釉彩和彩绘的纹样是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在坯釉中。釉上彩:先要烧成白瓷胎的瓷器之后,再在瓷器的表面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然后窑烧而成的,彩绘的纹样与釉彩是分开烧的。(三)烧成的温度顺序不同:釉下彩:在生坯上直接进行创作,只需用色料画完后上釉,再经1200℃-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就可以了;如果是在素坯上画釉下彩绘的方法的话,则是先把泥坯用800℃烧成素坯,画完、上完釉之后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釉上彩:先用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白瓷坯,用色料画好彩画装饰后,再用800℃进行二次窑烧。(四)外表不同:釉下彩:先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再在其上施釉,釉是在最表层的。所以釉下彩绘出来的器物色彩光润,表面平滑,渗透连绵,永不褪色,即使久经磨蚀,只要釉面完好,并不减少产品彩绘时的色泽鲜艳度。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历代釉下彩绘的文物,如魏晋时期的青瓷、唐代的青瓷、三彩釉陶;宋代的北方民窑出土的黑白彩绘、红绿彩绘瓷器;元代的青花、釉里红(二者均属于釉下彩绘的分支)等虽然年代久远,却均保存的较为完好。作为日用瓷(比如杯、碗、瓢、盆等)是很安全的。釉上彩:由于是画在釉面上的,色彩的颜色有几百种,绘制的技法比较容易,表现力极强。但是因为色料并没有与釉料融合,所以所绘制的纹样突出釉面,摸上去有手感,不会像釉下彩那么光滑。(五)分类不一样:釉下彩:主要以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为主。青花是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蓝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在表现方法上,是以同一颜色的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来表现对象。其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很强,素为国内外人士所钟爱。并且在世界的制瓷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釉里红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暗红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其表现内容和方法与青花无异,烧成后的沉着热情,故一般用来表达“吉祥、富贵”。高级制品中常用此法。釉下五彩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色彩绚丽、锦绣灿烂,因为其在高温中也是变化多端,烧成不易,所以很少用来装饰日用瓷。釉上彩:主要包括古彩、粉彩、新彩等几种。古彩是一种较古的传统装饰方法,其名称是有别于粉彩而言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线条刚健有力,具有浓厚的民间年画的风格。粉彩是在釉上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色彩多样;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了明暗的洗染,风格和笔法上是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无论工笔写意,用粉彩几乎都能表现。新彩是受外来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彩绘方法,在表现技法上用西画的方法,也可用国画的方法。(六)色料不同:釉下彩:色料用高温烧成,色料在未烧制前与烧制后的色相变化比较大,而色料中能耐高温的不多,因此颜色的变化极难掌握。釉上彩:色料用的是650℃—800℃的低温烧成。由于温度低,许多颜料都能经受这样的温度,故烧出来的颜色变化不大。(七)用的调料品不同:釉下彩:一般用的是甘油、牛胶、乳香油、有的甚至用茶叶水来进行调和色彩。釉上彩:多用的调料是樟脑油或松香油进行调和。(八)技法不同:釉下彩:以分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色料填色。釉上彩:以洗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先用笔蘸“水色”往坯上搨一笔,然后将笔上的颜色洗掉,挠水反复洗擦。宋之前有瓷器吗?
【文藏来答】唐代的制瓷技术就已经很成熟了~唐代最著名的可以说是长沙窑,即《全唐诗》《石渚》诗中的“石渚窑”。长沙窑自1956年考古发现,至今已有60年,期间考古新发现不断,尤其是窑炉遗迹、生产作坊遗迹以及大量窑具、瓷器标本的出土,全面揭示了长沙窑唐代中期发展、晚唐鼎盛、五代衰落的过程。
唐代长沙窑素地彩花卉纹碟
高4、口径15、底径5.8厘米,长沙窑遗址灰坪出土,长沙市博物馆藏。盘心作八边形露胎,其上用褐彩绘一双层花瓣纹。釉上彩是在底釉上再施一种、两种或多种其他色彩的釉,从而形成褐、绿、蓝、红等点状、条状、斑状或飘带状的图案。
唐代长沙窑釉上褐彩纹壶
高18.9、口径8.4、底径9.2厘米,1999年出土于长沙窑蓝岸嘴遗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器表除底部外,均施青釉,釉面光亮。流所在一侧施褐彩,自口沿至腹底呈多条流釉状,具有写意画装饰特色。
釉下彩也是在化妆土上施彩,但在彩饰后还要罩一层透明青釉,早期多为单色褐彩,后逐渐发展为多彩,有褐、绿、蓝、红等多色。
唐代长沙窑釉下褐绿彩莲花纹碗
高5.1、口径15、足径5.7厘米,2007年印度尼西亚征集,湖南省博物馆藏。碗口沿四周对称饰以褐彩斑块,碗心绘莲花纹。釉上与釉下相结合,即以釉下褐绿彩绘花草、蝶鸟,而大地、山石等则以釉下褐彩勾轮廓,再于釉上填涂蓝釉,色调明快,宛若天成。
喜欢我的文章吗?欢迎来【文藏APP】!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哦!唐代长沙窑釉下与釉上彩花鸟纹壶
高22、残口径9.2、底径11厘米,1999年出土于长沙窑蓝岸嘴遗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器表除底部外,施一层青釉。流之下的器腹部装饰釉下彩绘,用褐、绿彩描绘花鸟纹。腹底在釉下褐彩轮廓内,填以釉上绿彩(釉),表示山峦大地。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鹿纹壶
高20.5、底径10.7厘米,长沙窑蓝岸嘴遗址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流下绘一只奔跑的小鹿,鹿双后足奋力腾起,动态十足。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鹭纹壶
高21、口径9.1、底径10.7厘米,1999年长沙窑遗址出土,长沙市博物馆藏。流下方以褐绿彩绘鹭纹,鹭张开双翅,回头侧望身旁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栩栩如生。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凤纹壶
高15、底径9厘米,1983年长沙窑蓝岸嘴遗址出土,长沙市博物馆藏。流下以褐、红、绿彩绘一只凤鸟站立于草丛之中。凤鸟头冠、羽翅、丽尾及部分草叶纹都以红彩表现。
再如植物纹,有的是一看便知的荷花、竹笋、菠萝与树木等,有的则还不能识别,统称为花草,它们既是自然生态的反映,也是古人审美趣味、文化观念与精神追求的体现,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荷花纹壶
高19.7、口径9.9、底径11.8厘米,1983年长沙窑蓝岸嘴遗址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流下绘褐绿彩莲花纹,两侧宽阔的荷叶轻摆,其间一枝莲花绽放,色泽淡雅,格调清新。
此外,山水景物纹与人物纹也颇具特色,见有云纹、山水纹、茅庐纹、塔纹、竹林七贤人物纹、渔翁垂钓人物纹及侍女人物纹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民间绘画的特点与成就。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山水纹罐
高20.8、口径12、底径12.7厘米,1983年长沙窑遗址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腹部用褐绿彩绘两组山水图,山峦叠起,树木高耸,鸟飞其间。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塔纹罐
高24.8、口径3.4、底径11.3厘米,长沙窑遗址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正面以绿彩绘七级佛塔,两边有树高耸入云。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君生我未生”诗文壶
高17.6、口径8.9、底径9.6厘米,1978年长沙窑遗址出土,长沙市博物馆藏。流下方则以褐彩书写有诗歌一首,诗文内容为“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住在绿池边”诗文碗
高4、口径13.5、底径5.3厘米,1999年出土于长沙窑蓝岸嘴遗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碗内釉下用褐彩题写五言诗一首。诗文为“住在绿池边,朝朝学采莲。水深偏责就,莲尽更移舡”。描写了当时人们采莲的场景。
长沙窑承袭本土岳州窑的烧造工艺与制作技术,造型和装饰融汇南北方各大名窑之精华,同时借鉴金银器、玻璃器、织绣、绘画、书法等其他艺术元素,产品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颇具浓郁的民间气息、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神秘的异国情调。
原文作者:杨俊艳文章来源:《收藏家》2016年10月刊《唐代彩瓷名窑 长沙窑瓷器艺术》《收藏家》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