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最早出现于,陶瓷的分类及好坏?

1、越窑青瓷

这个种类的瓷器最早被人发现于《秘色越器》这一首诗中,主要描述的是对于杭州附近的所有青瓷窑厂的总称,越窑中产的瓷器被陆羽高度评价为:类玉,类冰,色青而茶色绿,陆羽在当时都十分推荐使用越瓷来做自己煮茶以及吃饭的瓷器,可见这个瓷器的种类拥有多大的名声。

2、邢窑白瓷

古代主要产于河北邢台内丘一带,这种瓷器是从隋代开始发展的,在唐朝已经开始热门了,主要的外观是白色的,被陆羽评价为类银,类雪,可见这种瓷器的洁白无瑕,陆羽为什么说邢窑比不上越窑,是因为他只用这种瓷器来煮茶,而反映茶颜色的最好是需要透明一点的,所以他就更偏爱前者。

3、汝窑青瓷

这个瓷器的种类在宋代属于五大之一,目前处于河南清凉寺一带,这个地区在北宋的时候是汝州,这款瓷器主要是以青色为主,再加上专属的烧制技术,瓷器的颜色主要成为青黑,但是微微带上一点灰色,而且整个瓷器都是比较薄的,但坚韧度是完全有保障的。

4、定窑白瓷

目前也是在河北的石家庄定州一带,属于白色瓷器的一种,但是这款瓷器白里透绿,有一种翡翠的感觉,后来北宋时期得到大力发展,瓷器口开始不上釉了,显得更加美观,后来就发展到在瓷器底部增加一些文字的炮制,已经开始走向先进了。

5、南宋官窑青白瓷

如今在浙江龙泉一带,这款瓷器主要特点就是黑灰色,并且釉层十分丰满,而且这个时期也已经可以灵活地运用颜色,比如说加上一点米黄色,或者是青灰色等等,可以让整款瓷器拥有着不同的颜色了已经,而青瓷就是南宋官窑的代表。

6、钧窑乳浊瓷

如今在河南禹县一带,这款瓷器存活的时间比较短,大多属于天蓝色或者是月白色,但是技术并没有那么过关,所以说比较浑浊,主要是供古代的一些达官贵人欣赏使用。

7、哥窑青白瓷

这款瓷器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出处地方,但是瓷器拥有着超多的纹路以及造型感,黑色,土黄色以及灰色都有,并且增加了灰青色为主的釉,整款瓷器中含有很多的气泡,颗粒以及结晶,虽然说看上去有种浑浊的感觉,但是这种凌乱的美感,也是极为稀有的。

8、建窑青白瓷

如今在福建的建阳一带,主要还是烧制青瓷,但在北宋,已经开始产生了兔毫纹,作为种茶盏使用,那个时候,已经流传了金色瓷器以及银色瓷器,并且瓷器表面的结晶成油滴状,在那个时候,被称为鹤斑,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9、景德镇窑青白瓷

作为全国最大的瓷器制造地,青瓷和白瓷是这个地方最擅长的瓷器,青瓷色稍微带一点灰色的感觉,而白瓷色却十分的纯正,在古代的时候,也有白如玉,薄如纸这种美称,当然在宋代也被称为青白瓷,可见白瓷多么清澈,在明代的时候出现了大家最喜欢的青花瓷。

瓷器最早出现于

瓷器的发源地是那个国家?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陶器出现在历史上的什么时候?

中国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罐碎

陶器与磨制石器的普及、农牧业的出现,被称为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标志,而实际上陶器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在中国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罐碎片,时间约为公元前 2 万~ 1.9 万年,这说明中国人不但发明了精美的瓷器,连瓷器的祖宗陶器也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

陶器可以用来贮存物品,也使人们除了烧烤之外,又增加了蒸煮等处理食物的方法,同时制陶也揭开了人类继用火之后,利用化学变化改变物体天然属性的新篇章。除中国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陶器以外,在日本出土了 1.6 万年前的陶器,西伯利亚地区也出土了 1.3 万年前的陶器,远东在陶器制作上走在世界的前列。

日本绳文时代始于公元前12000年,这是一个使用绳文式陶器的时代,在中国仙人洞陶器发现之前,世界普遍认为日本是陶器的起源地。

在东亚地区陶器的出现远早于农业,但在西亚地区的大多数遗址中农牧业出现在使用陶器之前,考古学上称为无陶新石器时代,或前陶新石器时代。如果单从年代上看,西亚地区的伊朗甘吉达雷遗址、土耳其贝尔狄比遗址都发现有 1 万多年前的陶器,和农业出现大体同时。由于西亚陶器出现时间早于西亚和东亚两地之间的中亚地区,所以可以确定西亚的陶器是独立起源的。但是和东亚不同,西亚陶器在早期并没有普及起来,这是因为早期的陶器未经高温烧制,气孔犹存,不能盛水,所以西亚的人们更多用当地盛产的白色石膏做容器。

石膏容器

陶瓷茶具的最早始于什么时期?

最早出现茶具的朝代为西汉。

西汉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译文:烧水煮茶,分杯陈列。),这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初处可见。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

中国什么时候出现成熟的瓷器?

东汉中晚期出现成熟的瓷器。

青瓷是中国陶瓷中最庞大的家族。最早的古人,其实尚不能自主控制瓷器颜色,但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铁元素,早已将瓷器不经意间染青。而后,随着人类经验的累积、美学追求的筛选,千峰翠色,逐渐有意识地凝聚在瓷器之上。

从原始青瓷到越窑青瓷,随着原料使用、烧成技术的成熟,东汉中晚期,“中国成熟瓷器最早在越窑烧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