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瓷器器型有哪些,辽代瓷器风格是什么样的?

感谢悟空问答平台!

要了解辽代瓷器风格首先要明确辽代是没有自己的瓷器工匠的。所以辽直接越过了瓷器的摸索期。

自916年契丹人建立辽以来,辽代从没有停止侵略过中原地区。契丹人以游牧渔猎为生,后慢慢定居转向农业畜牧。手工业也逐渐发展,瓷器方面主要靠战争中被俘虏的工匠。

中原北部地区盛行白瓷,所以辽代以白瓷为主,也有白釉黑花和黑釉。这些主要受定窑和刑窑影响比较深。

契丹人终归是游牧民族起家,所以瓷器风格和中原地区大相径庭。契丹人把游牧民族的粗旷也加入进了瓷器制作当中,辽代瓷器大多偏象形。

比较出名的如:

辽三彩鸳鸯形壶

内蒙古赤峰市博物馆馆藏

白釉黑彩梅瓶

康平县张家窑辽墓群出土

白釉刻花提梁皮囊壶

另外辽代也基本沿袭了唐代三彩陶瓷制作工艺,在此基础上增加自己风格,产生了辽三彩

辽三彩葫芦执壶

辽三彩盘

辽三彩鱼形壶

怎么样,是不是看起来很眼熟呢?和唐三彩的类似程度达到九成,只是这个器型与唐三彩不符。

最后的话,现在我们的历史书中很少介绍北方游牧民族成立的政权,西夏,辽金等。提到过的地方基本都是一笔带过,中华上下五千年,并非汉族一脉之功。希望我们在前行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些曾在漫漫长夜里灿烂过星光。

清康熙瓷器器型有哪些

康熙年间民窑青花瓷市场价值高吗?

康熙时期民窑青花价格高的也有,但要看什么器形和尺寸还有画的是什么题材。

总结一句,民窑的价格肯定不能跟官窑的比了。

明代瓷器的特殊釉面有哪些?

洪武“青白釉”

明洪武 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莲花瓣式盘

洪武釉里红、青花瓷器的釉面呈青白色,白中微闪青,釉稍厚、肥润,柔和悦目,釉厚处显乳白,其最突出的一大特点就是釉面缩釉现象严重。大盘底部施有一种釉浆,薄厚不均,薄处浅黄呈火石红色,并有油亮的光泽,形成洪武瓷器独特的釉面。洪武以后历朝均未见仿制品,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仿洪武瓷器。因此遇到洪武瓷时切需注意。

仿明洪武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莲花瓣式盘

洪武瓷器传世品稀少,除故宫馆藏之外,其它博物馆和私人收藏都比较少。上世纪70至90年代,市场上开始出现新仿明代洪武瓷器,以盘居多。传闻在江西、安徽两省交界处有地方作坊专门烧制很粗劣的仿洪武瓷;仿制较为精美者则多为景德镇烧造,其胎质细腻,胎体薄厚适宜,手感适中,没有沉重感,釉面白细光亮,纹饰绘画精细清晰,型体规整,是一种很全面的仿制品,从造型到纹饰,均与洪武瓷器相同,就是过于精美了,时代的沧桑感是模仿不来的。也有仿制粗糙厚重者,一眼即可辨认。

永乐“甜白釉”

景德镇在元代卵白釉瓷的基础上,明代的白瓷制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初洪武的白瓷,应该已有相当的成就,惟目前尚无法加以识别,但永乐的白瓷制作,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其特点是胎质细而洁白,釉面映出白润的光泽,给人以一种甜美的感受,故有“甜白”之称。又有人认为,这种白瓷可以填上各种彩色而成彩瓷,因此又有“填白”之名。

明永乐 甜白釉暗花云龙纹梨式执壶

宣德“桔皮釉”

宣德时期各品种瓷器中常见桔皮釉地(又称桔皮棕眼),这是宣德瓷器特有的釉面特征,成为鉴别宣德朝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

明宣德 青花海水云龙纹高足碗

由于宣德器物釉层较厚,里面含有较多水分子,焙烧时坯体内水分子大量溢出,使处于熔融状态的釉层出现象毛细管一样的小孔,烧成后,温度降低,釉汁还来不及将小孔填平补齐,釉面就凝固了,于是留下了许多“棕眼”,有如桔皮,所以被称之为“桔皮釉”或“桔皮棕眼”。这一现象在其它时代瓷器的表面也出现过,比如宋钧窑釉面棕眼比较细小,元钧窑釉面的棕眼就比较粗大;龙泉窑、明永乐器、清代仿宣德青花、红釉器等都有桔皮釉,但与宣德器相比,有的棕眼比较细小,或密集呈针眼状。历代瓷器中带有小棕眼的器物都没有形成过时代特征,只有宣德瓷器釉面的棕眼,加之细白闪青、晶莹光亮的釉形成了时代风格。但要说明的是,窑炉烧制到熔融状态的过程中如果掌握好窑温,桔皮纹是会完全消失的,宣德前期或后期偶见无桔皮纹的青花瓷器,细白莹润,也是无可比拟的。

宣德红釉的“蝦青”与“灯草口”

故宫博物院旧藏的几件永乐红釉器是宫廷用器,是当时御窑厂经过严格挑选后的进贡之物,故宫几代人经过对比研究发现,永乐红釉呈色纯正、鲜艳,犹如初凝的鸡血红,因而有永乐“鲜红”之称。宣德红釉呈色更加浓重,红中带点黑红,显得静穆凝重,釉光晶莹,具有宝光四溢之感,像红宝石一样瑰丽,又有“宝石红”之称。“蝦青”、“灯草口”即是宣德红釉器的独特表现特征。

明宣德 宝石红釉碗 口沿

“蝦青”多表现在宣德红釉器的足边,由于铜红釉在烧制过程中因处于熔融状态而垂流,至足边时(碗的足边或壶的足边)铜分子已经稀少或消失,釉中的铁分子突出,而出现青色釉,犹如青虾之色,因此后人将此现象称之为“蝦青”。

明宣德 宝石红釉葵花式洗

宣德红釉器制作精巧,在器物的口边或凸棱部位会露出纯净的白釉边线,犹如灯草样美丽,因而被称作“灯草口”或“灯草边”。这是因为铜红釉在烧制过程中,釉因熔融而垂流,流到器物凸棱部位时,由于胎与釉在烧制过程中出现析晶体,在透明釉下受光的折射,显现出非常精美而细白的釉面。古代匠师利用这一原理,创造出了一些新颖、有特点的器型,比如明宣德红釉葵花式洗,它的口边花瓣凸棱处均为细白的釉边,构成了器物美丽的装饰,与浑然一体的红釉相互映托。“灯草口”这一烧制工艺的表现是宣德红釉的独特之处,清康熙恢复高温铜红釉烧制时器物口边也犹如“灯草口”。现代新仿宣德红釉器釉色可达到鲜红,但玻璃质感过强,釉光刺目,深红釉色中有黑红釉形成的斑点或斑片,胎体过于厚重,口边、足边工艺粗糙。而“蝦青”、“灯草口”这两种独特的工艺表现至今尚未仿制成功。

明末清初的“亮青釉”

清顺治 岁寒三友图筒式瓶

明末清初所产瓷器多为民窑,早年曾一度未被人们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专业工作者的努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明末清初瓷器无论是在陶瓷史上的地位还是经济价值,都有了很大提高,因而市场出现了很多仿品,如筒瓶、香炉、大笔筒等。

仿明成化 斗彩亮青釉碗足

明末清初崇祯、顺治两朝瓷器釉子比较特殊,多为“亮青釉”,这是传统经验的感悟,其釉色以青白为主,少量白中闪青,也有卵青色或青灰色,釉面青亮,玉质感强,犹如老青玉的坚实之感。据科学家研究表明,透明釉的颜色是由釉层中杂质的颜色和析晶层的颜色叠加而成,这两种因素决定着釉面的深浅浓重。部分瓷器口部施酱黄色釉,胎体厚重,砂底灰白,底部均有拉坯时形成的螺旋纹。尤其是筒瓶,瓶底中心还微微下凹。这些胎釉特征,现代仿品是不易做到的。新仿品粗劣者胎体过重,釉子光亮,绘画板滞;精品者造型精美,与传世品相近,釉面细白,有的微微闪青,绘画精细,缺乏时代的沧桑感。

清光绪时期的瓷器有何特征?

1、光绪瓷器造型特征:光绪瓷器除了沿用传统样式外,新创的器型有官窑荷叶式盖罐和加铜丝提梁的茶壶,以及器体较大的盆、碗、面盆、花盆及“大雅斋”款的瓶、盆之类,制作规整,样式较多。

2、光绪瓷器胎体特征:胎体仍然厚重,但和同治时相比,质量略提高;瓷土筛廉较细,胎质较为慎密。仿康熙的器物,胎质粗细兼有,和康熙时相比,胎薄体轻,硬度不足,民窑器多粗糙不规。

3、光绪瓷器釉面特征:釉汁稀薄,釉面欠莹润,质地松软,色调白中略微泛青,也有部分釉面为纯白色,和现代瓷釉面相接近。

4、光绪瓷器纹饰特征:光绪纹饰非常丰富,凡是在清代能见到的纹饰,光绪朝都有绘制。官窑青花纹饰画法有三种。第一种单线平涂法,此法应用很广,其中以仿康熙雍正的缠枝莲纹最多,这是工匠将传统画法简化;第二种为单线平涂法加点染法,用于仿清三代青花,在画风上多带有光绪特点,在点染上更加程式化;第三种是光绪朝流行画法,多用于创新作品,纹饰清新,笔法细腻,风格朴实,具有绢画效果。

光绪民窑仿官窑碗值钱吗?

光绪民窑仿官窑碗值钱。

光绪仿康熙官窑瓷器还是很有收藏价值的。清代瓷器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鼎盛时期,到嘉庆朝开始逐渐衰退,不论是器形还是工艺都庸俗,乏善可陈,而到了清晚期光绪年间,瓷器烧制迎来了清代最后一次高峰,不论是青花还是五彩,都以仿制康熙瓷为主,所以光绪瓷才有“小康熙”之美誉,光绪官窑自然也为藏家所喜爱,价格自然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