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出墓时瓷器的介绍,刘贺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酢金?
说到海昏侯刘贺,这个西汉的土豪,从他的墓中出土了整个汉代墓葬最多的随葬黄金,自己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这在目前发现的汉代墓葬中也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刘贺在当时也可以算富可敌国的,但是刘贺却没有招兵买马,也算是一个老实人。
从刘贺墓中出土的八十多公斤金板、金饼、马蹄金、麟趾金被称为“酢金”,和“酢酒”一样是用来进贡王室祭祀祖先的祭品。所谓“酢金”,起源于西周王室祭祀祖先的苞茅和“胙肉”,因为当时大量使用青铜礼器,并不用黄金来祭祀,所以周朝并没有“酢金”。汉代开始使用黄金来作为各郡国的税收,才会出现各郡国制作“酢金”来作为进贡品以充税收。
汉代把黄金和青铜共称为“金”,而“金”最初是被用来特指青铜,在战国后期在强调黄金时才用“赤金”专指黄金。正是这样的称谓,才让后世人们误以为汉代和先秦时期黄金很多,因为当时的文献动不动六记载“赏金几万斤”,听起来难免会让我们浮想联翩。
而事实上,汉代虽然也跟中亚有一定贸易往来但由于丝绸之路并不畅通,一个张骞为了打通连接新疆的道路就历经千辛万苦,还被匈奴抓了两次,所以中亚的黄金很难进入中原。刘贺这么富有也只攒了不到一百公斤黄金,这在当时一个做了几十天皇帝就被霍光废了的诸侯也是不容易的。
至于为啥刘贺被人冤枉了两千年,说他昏庸无度,不思进取,一天能干四十多件坏事,我想这只是汉朝的政治需要。就从他仅有的一句辩词:“天子有真臣七人,虽无道而不失天下”就能看得出来,刘贺只不过是一场政治争斗的牺牲品而已,谁对谁错,留待后人评说。
不管刘贺是不是好人,但从他给我们留下的大量的绝世珍品,也算是一个不错的人。目前西汉的金饼、马蹄金等出土极少,民间几乎不见有真品传世(抑或有盗墓者走私到国外),如果有真品出现在大拍上,成交价定然不菲。&西汉金饼,253克,2003年拍卖成交价115000元。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火锅怎么样?
看到有朋友聊到这个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火锅,那咱们就一起交流一下吧。首先要知道它是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现场,从海昏侯主墓的藏閤中出土了一个火锅形状的青铜器,造型优美,做工精致,初步认定为是一个距今有2000多年的青铜火锅。当时看它有使用过的痕迹,炭盘里有炭迹,锅内也有使用过的迹象,甚至还有板栗等残留物,判定应该是个保温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火锅昂。吃货不要瞎想昂,再说价值部分,因为做工和造型的精美可以看出非一般平民所用,再加上历史的沉淀,不能说是价值连城吧,价值不菲还是有的昂,是这莫个理吧,哈哈,大家觉得小福说的对吗,不足之处欢迎补充留言哦。
以后得考古不到人的骨骼了怎么办?
哈哈哈,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们找不到以前地球文明留下足迹的原因。
地球已经诞生46亿年了,而人类只在地球上存在了几百万年。
悠悠历史长河中或许不止单单存在人类一个高级文明,或许他们也曾辉煌过,后来却覆灭了。
人类现在都火化了,但是“文化”继承人类存在的重要证明,起码现在还有书籍,以后的人也不见得会考古,毕竟人还活着,文化也流传下来了。
考古是基于想要了解一些未解之谜,或者就是为了文物。普通人死了火化,对普通人考古也没什么意思。况且以前中国土葬那么多,也没见得有那么多考古,现在考古,都是那种古时候的帝王嫔妃的陵墓才有很大价值,说白了其实也是为了钱。
如果人类也灭亡了,那或许下一个文明想要知道真相就难了。
为什么很多报道都说栩栩如生?
谢谢悟空邀请
千年古尸能完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古代尸体,像辛追夫人这类的俗称“湿尸”,还有新疆罗布泊地区发现的,如楼兰姑娘、小河公主等,这一类干燥的尸体,称为 “干尸”。
考古发掘有主动、被动之分。如定陵属于主动发掘,而辛追夫人墓的发现则属于被动发掘。
1972年初,解放军某部在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处,正在修筑防空洞。在向地下打孔时,地下突然喷出气体,刚好有一名工人在边上划了根火柴正要点烟。突然间,一下子就烧了起来。当时,有经验的工人马上意识到,下面可能埋有古墓。并随即向上级汇报。
经批准,辛追夫人墓于1973年正式挖掘。同时参与考古挖掘的,还有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
经考古发现,共出土了三座汉墓。墓主人是汉初的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的妻子辛追,三号墓则是利苍之子墓。
辛追夫人出土时,身上穿着丝绵袍和麻布单衣,足蹬青丝履,两臂和两脚用丝带系缚起来,再裹上18层丝,捆扎9道组带,最后再以两件丝绵袍覆盖。
辛追夫人的尸体是如何防腐的?在开棺时,棺内有40公升的液体将尸体浸泡着,六层的棺外裹有共计五千公斤的木炭和白膏泥。木炭有防潮的作用,而白膏泥经化验后发现,其主要的成份是高岭土。说起高岭土,就是用做制造精美瓷器的主要原材料。
对于如何防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木炭和白膏泥起主要作用。首先,棺内不见渗水,证明木炭和白膏泥能把空气完全隔绝起来,这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棺内的液体并非古人专门调配的防腐剂,而是尸体流失出来的“尸水”。
另一种说法,认为棺内的液体并非 “尸水” 而是防腐剂。因为有了防腐液体,加上外棺的木炭和白膏泥,辛追夫人的尸体才能保存了2000年之久。
1975年,在湖北省荆州市城北的168号西汉墓里出土了一具男尸,外形基本完整。古尸名为“遂”,生前爵位为五大夫。因此,也称“西汉古尸”。
考古发现,古尸与辛追夫人尸体同属湿型尸体,且这具 “西汉男尸” 的年代更为久远,保存得更好。棺内亦有液体,肌肤等软组织均有弹性。
2002年的7月7日,在连云港市海州区的一个工地上发现了一座古墓,古墓中出土了一具汉代的女尸,女尸名叫凌惠平。出土时,身上肌肤同样富有弹性。
三具古尸有个共同点 : 都是出自汉朝。秦汉时期崇尚炼丹之术,生前常吃丹药的人,虽不能长生不老,但是否可以在死后,能够令尸体起到某些防腐作用?
这类古尸,明明看上去很恐怖,可很多报道却说是“栩栩如生”最初出土辛追夫人的尸体时,是将其放到一边去,任其与空气接触。因为当时还没能认识到古尸的珍贵,过了七天后才对尸体进行处理。这与当时的保护意识与保护手段落后有关,况且,这之前还从未出土过同类的尸体。
因此,等清理完身上的丝绸,才发现尸体除了历经两千年肌肤仍富有弹性外,在对尸体进行解剖后,更发现了器官基本完好。
另外,人若是在痛苦中死亡,尸体的表情通常看起来都会有点狰狞。通过解剖发现,辛追夫人是死于心脏病。就算是自然死亡的,再怎么说,那也是具尸体,看上去有种恐惧感是必然的。
至于为什么在很多报道中说是“栩栩如生”,这样的描述并非只是单纯说其相貌,更多的是指尸体彷彿与生前相差无几。毕竟,这类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尸,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的。
为什么古代中国出产丝绸?
题主问了两个问题,先简略的一句话回答:
为什么古代中国出产丝绸,古代西方却不能出产?
因为蚕、桑的原产地是中国。
西方养蚕吗?
养蚕,也制造丝绸,技术是从中国偷走的。
---------------------------------------------------------------
任何发明创造都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是,「丝绸」的发明也有一定的地理因素。
因为而「家蚕」和「桑树」的原产地就是在东亚,主要在中国。
所以,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中,发明了丝绸。
桑蚕属鳞翅目,蚕蛾科,学名为Bombyx mori Linnaeus。桑蚕起源于中国,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与中国现今食害桑树的野桑蚕同源,染色体都是28对。为什么「瓷器」和「茶叶」是中国人发明的?
同理,除了偶然因素,也有一定的地理因素。,
因为茶树这个物种起源於古代的蜀地,也即今天中国四川、云南一带。
制造瓷器的高岭土,中国的储量、质量都是世界第一。比如:景德镇就是拥有洁白细腻的丰富高岭土矿,而成为世界「瓷都」。有种说法China指的就是景德镇的古称「昌南」。
(高岭土是西方传教士起的名字,高岭土另有一个悲催的名字,叫做「观音土」。)
中国人培育家蚕、制造丝绸的技术非常古老,出土文物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以前的石器时代:
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制造业大国,有着庞大的贸易顺差,中国向世界输出的三种大宗商品就是:「丝绸」和「茶叶、瓷器」,使得全世界的金、银贵金属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
我们知道,中国是金、银贵金属贫乏国,所以,中原王朝一旦统一,就会付出精力,维护对外贸易通道。
因为「绸、茶、瓷」非常畅销,古代西方又无法制造,金、银滚滚来,使得国家财政状况良好。
今天,中国将「一带一路」定位国家的基础战略,其实是历史惯性,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都是这么做。
因为,我们的祖先一直都是优秀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制造业大国,贸易通道是中国的安生立命之本。
丝绸是中国最早出口的一种大宗畅销商品,丝绸闪亮、柔软的特性,使得当时的西方人趋之若鹜,可以说是当时的iphone手机。
丝绸贸易形成成了东、西方文明最早的交流路线,也就是所谓的「丝绸之路」,大约从东周——秦汉这一段时间形成,
所以,古希腊、古罗马的语言中,将「中国」称为「赛里斯」(拉丁文:Sinae、Serica、Seres),意为「丝国」。
其实,西方人为了弥补贸易失衡,先是山寨不成功,后来就派出「商业间谍」偷窃中国三大畅销商品「绸、茶、瓷」的工艺技术。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工业间谍案」。
瓷器间谍:
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康熙年间,在景德镇秘密偷学到瓷器制造技术,带回到西方。在这之前,西方一直以为瓷器是贝壳为原料做成的。
茶叶间谍:
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特尼(Robert Fortune),晚清时代,深入到从中国南方江西、福建偷中国的茶树和制茶工艺,后来,在印度大吉岭种茶、制茶成功。
在这以前,西方一直以为红茶和绿茶是不同的植物,不知道它们仅仅是制作工艺不一样。
丝绸间谍:
「偷盗丝绸制造技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工业间谍案」,始作俑者就是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
其实,西罗马的覆灭,与丝绸贸易导致黄金外流有一定关系。西罗马灭亡以后,西欧的日耳曼蛮子也效仿罗马贵族,喜欢丝绸这种奢侈品。
庞大的丝绸需求,使得东罗马皇帝想起歪点子,他派出两个景教僧侣来到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南北朝大动荡时期。
两个景教传教士从中国偷走蚕种、桑树和整个丝绸制作工艺,在东罗马复制成功。
虽然,东罗马帝国制作丝绸质量比不上中国,但是,这足以给中国的丝绸贸易带来致命打击,这之后,「丝绸」渐渐成为东西贸易的次要商品。
后来,中国的「瓷器」和「茶叶」成为贸易主角。
东罗马帝国由国家垄断丝绸贸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首都君士坦丁堡,依靠丝绸贸易兴起,成为中世纪西方世界的「灯塔」。
详细可参考B占的视频:古老的间谍活动:罗马人如何窃取中国丝绸技术的秘密https://www.bilibili.com/s/video/BV12t411F7Ch综上所述:因为桑、蚕的原产地是中国,所以,中国古人最早发明了华丽柔软丝绸。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东罗马帝国的「工业间谍」,从中国偷走蚕种、桑种以及丝绸制造技术,在西方复制成功,这也即所谓的「拜占庭丝绸」,是东罗马的「支柱产业」。中国古人在石器时代就发明了丝绸,但一直到东周时期开始,这种「高科技商品」,渐渐开始传入西方,行销世界,到汉代达到了一个巅峰,丝绸贸易使得大量金、银贵金属流入中原王朝。
「金」在先秦以前,其实指的是「青铜」,也就是说先秦以前,中国黄金应该非常少见。
因为从考古就可以发现,东周以前,中原贵族墓葬中金器是非常少的,东周开始,贵族墓葬中出现一定数量的金器,比如:曾侯乙墓。
汉代贵族墓葬中,开始出现大量金器。比如:海昏侯墓葬中的大量金器。这都是从丝绸之路流入中原的。
海昏侯马蹄金汉代以后,中国处于一个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动荡时期,中原王朝无力维护丝绸之路,而丝绸制作工艺也是在这个时候,被东罗马人偷走,在西方复制成功,丝绸渐渐沦为东西贸易次要商品。
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瓷器和茶叶取代丝绸成为大宗贸易商品,巨带来大贸易顺差,大量的金、银流入中国,一直到清代,茶叶、瓷器制造技术又被西方偷走。
所以,历史上西方人为了扭转贸易失衡,山寨、偷盗过中国的技术,甚至贩卖毒品。今天,的中国与西方的主要矛盾也是因为贸易失衡,主要矛盾就是产业结构的矛盾,真是「日头底下无新鲜事」。
评论已关闭!